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0/891

  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而是跟李素的人格有关。比如他很理解圣人和后世那些有文化追求的丁克的心态。
  后世的丁克也有真丁克和伪丁克。在鼓吹繁殖的年代,很多原本对丁克宽容的社会文化,也变得转向开始宣扬繁殖,最常见的借口就是“年轻的时候负担不起,宣扬丁克,年过四十男人还能生而女人生不了,要是男方反悔女方就悲催了”。
  对于这个问题,李素的看法非常冷静,他觉得需要从动机上来划分:首先可以从那些年轻人是否“贫贱夫妻百事哀”,划分为“因为养不起不得不放弃”和“养得起但主动选择放弃”。
  养不起被逼的那些,当然是伪的,也谈不上信仰坚定。养得起的那一类,那多半是人生另有追求,这时候又要根据其人生追求分成两类。
  一类是为了钱和与钱相关的事业。比如企业家醉心于创业没时间管孩子,这类人事业未成时觉得自己也不稳定,不想拖累。
  一旦家财万贯没人继承,自然容易后悔,年轻时陪着丁克的女方后来悲催的,多半是创业者的老婆。因为天下没有千年的企业,天下对企业家成败的判定,也是以“他的生意最终有没有成功、基业长青”来判定的。
  一个人就算做过世界首富,只要他晚年破产了,依然会被世人遗忘,也不再有人拿他当榜样。
  而另一类人,他们的事业追求用马克思·韦伯的话来说,就是为了“价值理性”而非纯粹“工具理性”。用人话翻译一下,就是不是为了钱以及钱可以买到的东西。比如想当划时代的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圣人。
  这种人就算最终拼出来了、事业有成了,也极少会为了“没有儿子继承自己的家业”而后悔。最坚定的真丁克,也往往是从这类人里诞生的。这些丁克中的女方,往往也是幸福到最后的。(那些电视台采访的一直夫妻幸福到晚年的正面丁克,基本都是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就没有)
  因为社会对圣贤的评判标准和对企业家的评判标准不一样。追求工具理性的企业家,在公司破产的时候他之前的荣誉大多被否定了,天下没有几百年的企业。可世界上持续几百年的大学就太多见了,流传几千年的学术流派也屡见不鲜。
  老子孔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哪个不是几千年后依然是伟人,他的学术不灭他的声望传承就不灭,何须一脉亲生子孙来传承?子孙多了,反而说不定提供些降贼的“衍圣公”辱没祖宗圣名,还不如射墙上呢。
  孔子活着的时候官场职位再潦倒、丧家之犬,影响到他的名声了么?苏格拉底最后是被判死喝毒芹水,但他喝水之后他的名声会和破产企业家一样轰塌么?
  这就是韦伯价值理性追求者和工具理性追求者面对历史车轮滚滚而来时的抵抗力差距,前者可以物理绝后而薪尽火传永世长存。天下只有灭亡的朝代,却有可以永远开下去的大学。
  孔子因为一直有后,说服力还差些,但代入苏格拉底就不一样了。或者换个更极端的例子:乔达摩悉达多倒是有个儿子罗睺罗,但罗睺罗少年时代跟着一起修行,所以乔达摩孙辈就没了。但后世信他的人有几亿,这些人哪个是靠物理有后永垂不朽的?
  在李素眼里,有血有肉的子孙,只会影响圣的纯粹程度。
  他这种观点,乃至李素本人的事迹,如果被后世写成网络小说,说不定会让人很难理解,觉得很没有代入感——
  但这不能怪他,主要是网络小说的主角就没有真以成圣为人生目标的。网络小说的读者,也不希望代入没有人间烟火的圣。(这里的“圣”是哲学的圣,不是有点异能法术就叫圣。)
  所以,李素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他打算上任的时候把老婆带走,但是让老婆进宫找甄贵妃聊聊,把刚周岁已经断奶的儿子留在那儿押两年——当然了,名义上肯定不能说是押,而是跟同样才周岁的二公主定个亲。
  此后几百年,但凡朝廷需要封谁总督数州事务,上任之前也把嫡长子留下当个人质,跟公主定个亲或者成个亲吧。
  皇帝女儿不够的,可以从宗室女里过继嘛,就像当初跟匈奴和亲的时候,公主不够也总有办法让她够。反正效果是把总督数州之人的嫡长子留京。
  ……
  李素因为一时色心,在回府路上思维发散,最后脑补出了那么多破事儿。一到家他就把自己的计划跟蔡琰说了。
  蔡琰虽然有点舍不得,觉得儿子到今年深秋也才刚周岁。不过考虑到这是国家大事,而且她自己好歹可以因此跟着夫君南下,不用分别数年,还能带上女儿,也就答应了,说她明年就进宫跟甄贵妃聊聊。
  反正刘备也不会亏待李素的儿子,肯定是跟皇子公主一样好吃好喝养着。
  搞定了家里的事情,李素今天也喝了不少酒,就收拾泡澡准备歇息。因为原先服侍他的周樱等人都已经成了妾,所以做这种服侍粗活的机会也少了。
  如今是两个多月前入府为奴婢的大桥帮他沐浴,之前李素也没对她怎么动手动脚,总觉得氛围不对。
  今天李素晚宴的时候被美色勾起了兴致,此刻自然不会跟奴婢客气,直接抓着肩膀把大桥一把俯身摁在浴池台面上,抄起对方的双腿浸在池子中。
  细纱罗裙一时没有浸透,漂浮在热水上,掩盖了漂纱下的勾当。
  “觉得委屈?”李素听到呼痛求饶,才恢复了些怜香惜玉。毕竟是罪臣家眷、奴婢之身,跟自由恋爱显然不能相提并论。
  “不,不是,奴婢……愿意的,只求,怜惜慢些。”大桥哆嗦着求饶。
  李素深深地换了一口气,也不骗人:“我今日就是见色起意,以后你就知道了,我就是这样的人。今天这一切,改变不了国家法度,你的家人还得在左校劳作服刑,哪怕袁术死了,也得视你全家的服刑表现。你不要怨恨我。”
  大桥贝齿打颤地委曲求全:“奴婢知道身份,不敢有非分请求。能落入司空之手,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
  次日,蔡琰入宫拜见了甄贵妃,把自己的期望说了。甄姜倒也并不排斥,甚至还有些意外。
  甄姜年纪跟蔡琰相仿,只略年轻一两岁。她是知道三年半前吴皇后刚生出太子时,是试图跟李素的女儿定亲,但李素不想攀附成为外戚惹天下口舌,所以婉拒了。
  还说了一番“为皇子求妃当于落魄贵族中求娶,则既不虞妻族粗鄙无文,遭梁冀、何进之鄙,也不虞外戚势大干政。”
  正因为如此,后来甄姜生了女儿,也没去自讨没趣,再求跟李家联姻。没想到现在蔡琰求上门来了。
  甄姜只是问了一句:“李夫人如此行事,不怕吴皇后不悦么?”
  蔡琰得体应对:“贵妃若有子息,求娶小女,我们一样会劝谏陛下收回成命。尚公主不比为外戚,不沾权柄,也不会干政。
  我夫君正想后人渐渐远离权柄,专心治学传道、得永世清贵呢——阳货权柄虽重,如今八百年后,其行事几人知之?孔子言行,何人不知?”
  甄姜闻言掩口一笑:“司空与夫人都打得好算盘,自家女儿不往外送,又骗了我一个女儿去。也罢,我去和陛下说。”
  蔡琰跟甄姜聊了一会儿后,就出宫了,捱到午饭时分,刚好这天刘备陪甄姜用膳,甄姜就把事儿说了。
  刘备还挺意外:“此事固是美事,只怕伯雅谨慎。”
  甄姜:“陛下今日可猜错了,这事儿臣妾岂敢私自起意,正是司空夫人今日主动来求见臣妾请求的。”
  然后,甄姜还把蔡琰的政治考虑转述了一遍。
  刘备想了想:“原来如此,伯雅也是用心良苦了,他怕不仅仅是想赚朕一个女儿,还是想给大汉后世帝王提供一个成例吧。”
  甄姜一愣:“是么?臣妾竟没看出来,原来还有如此深意。”
  刘备得意地搂着抚慰:“没看出来最好,后宫最好别想那么多弯弯绕。朕就喜欢爱妃的看不出来。”
第六百三十九章
不是李司空不尽力
  话分两头,李素在为南下上任的事儿进行信任打点的同时,随着他发售的“科举数学教材大纲”在长安城内如火如荼地传开,首届科举的北场备考,也进入了最火热的阶段。
  尤其是和数学相关的茂才、明算两科,士子之间的氛围陡然紧张了起来。
  ……
  买到《九章集注》的当晚,书刚刚拿到手,孙资还停留在浑浑噩噩如在梦中的狂喜状态下时,贾逵已经比他先清醒了些,刚刚离开排队人堆聚集的所在,就立刻拉着孙资疯狂往他们借住的蛤蟆陵破庙跑。
  “这么急干什么?”孙资体质也不如贾逵好,跑久了就容易喘,不由追问。
  贾逵晃着一根手指头恨铁不成钢:“贤弟啊,你也太过阅历不足。你我是什么身份?因为在郡中士人之间略微有点名声,但别人又觉得我们算学不好,才偶然捞到机会来陪考的。现在我们有了机会拿到秘传自习,花了大代价围的主家会不提防我们上进?
  我都怀疑要是咱就拿着这些书卷直接回下处,说不定一会儿就会遇到主家的人来堵门搜身。我看我们回去前还是暂时把书藏个地方,再买两罐酒,装作他乡遇故知聚饮去了,喝到现在才回来,什么都不知道。”
  孙资略一思索,彻底醒悟,觉得很有道理,当下也不敢省钱,为了保险起见,又去花了近百枚钱买了两壶最便宜的酸涩劣酒,跟贾逵一起喝着回去。
  之前贾逵请他吃了狗肉,而且贾逵比他有钱,按说孙资也不至于买酒回礼。不过他是真意识到了,贾逵不管学问如何,心机阅历明显强过他,好在两人不存在竞争关系还要互相帮扶,所以,看在贾逵两次出言指点,他决定还是忍痛请喝酒。
  果不其然,两人诈作醉醺醺地回到蛤蟆陵借宿破庙的时候,就看到破庙门口有打斗激骂之声。
  他们还没空看热闹,自己的麻烦就找上门来了。
  贾逵被几个大汉拦住,后面街角转过一个脸色发青的虚弱书生,皮笑肉不笑地跟贾逵拱手:
  “四弟,这次让你一起来赶考,却没有为你提供盘缠住处,是愚兄的不是。所以今天想到过来看看你,后续直到考前,愚兄就请你一起住城北的好宅,你也安心读书。”
  原来,此人是贾逵的一个远房族兄名叫贾政,族中嫡长,正是贾家今年要众人“陪太子读书”的捧场对象。
  如前所述,贾逵所在的河东贾氏,其实也勉强算世家了,只是贾逵这一支他父亲是庶出,而且早死,所以托庇伯叔渐渐穷逼了。
  科举找人陪跑围标,也不是随便阿猫阿狗都能找的,你得确保那个士子在当地确实稍微有点名声,大家都知道这人人不错,读过书。
  正因为大家还要点脸,不能直接找文盲智障陪,所以被黑马截胡翻车的事儿才有可能。
  相应的,世家大族在如何提防这些小概率时间发生方面,也是早就复盘过多次,做了各种努力,稍微有点苗头露出来就要扼杀于萌芽。涉及到做官的事情,绝对不能马虎。
  贾逵此刻假装酒意未醒,拱手礼貌应对:“多谢大哥美意,小弟跟这些贫贱之交玩惯了,怕是跟大哥那些友人往来,会给大哥丢人……”
  贾政见状,也不好直接撕破脸,只是旁敲侧击问道:“今日这是何处而归?莫非是听说《九章集注》开售,故而……”
  贾逵打了个酒嗝:“什么?我今日遇到这位祖籍并州的贤弟,与咱家相去不远。他乡故知,闻乡音亲切,相约同饮了一会儿,别的不曾听说。”
  孙资也连忙配合演技,用河东、上党一带的口音跟贾政问好。对方听他口音果然不假,问了他来历,得知他是并州人、王允执政期间来过长安投效朝廷入了太学,后来遭乱流落扶风,一切都很合理,便没有再撕破脸怀疑。
  贾政带来的从人,只是大致趁二人酒醉,假装搀扶趁机胡乱搜了一把,没发现身上藏书,于是给了主人一个眼神,就扶他们进门了。
  安排好之后,贾政低声私下吩咐属下:“这些日子,同郡同科的四人都看紧了,要是不长眼忘恩负义去甄家商号买书,该给颜色看就给颜色看。”
  说罢,留下在庙门外监视的人,剩下的这才走了。
  贾政走后不久,派孙资来的那个扶风郡世家豪强的随从,也踅过来谈谈风声,只是贾逵孙资都沉得住气,当晚没有急着看书,所以也没露出破绽。
  入夜之后,他们才注意到同一座破庙里,还有两个或受伤、或被打残的士子,在那儿哀嚎。他们趁着夜深人静,外面也没人盯梢了,才过去打探情况。
  同庙几个没受伤的士子、应该是考孝廉科的,纷纷努嘴解说:“听说是拿了人的盘缠、安家费,结果依然行背主求荣之事,被逮着了。明明是说好了来陪考,居然想偷偷买秘笈自己努力,结果书也被夺了烧了。”
  孙资听了,内心暗暗倒抽了一口凉气:“天子脚下,京兆尹竟不管这事儿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0/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