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4/891

  李素觉得有必要提防一手下面人的乱猜。
  之前,李素之所以在刘表归附、审核人事时,建议刘备把蒯氏兄弟中的弟弟蒯越调到长安做官、兄长蒯良留在襄阳当太守,就是因为李素知道历史。
  知道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蒯良蒯越二人中,蒯越在曹操南下、刘表病死的时候,出卖荆州给曹操时显得更积极,几乎积极程度与蔡瑁相仿。相比之下,蒯良似乎没有太多的出卖故主投曹的嫌疑。
  李素基于这一先知先觉,才把忠心更可疑的弟弟蒯越调走,留下蒯良。
  可如今看来,哪怕只是一言一行、见微知著,也能看出蒯良对刘表刘琦同样不是绝对死忠,否则不会那么不谨慎。
  难道这兄弟俩都是不忠之人?
  李素怀着心事骑在马上缓缓绕行,他位高权重旁边人见他沉思也丝毫不敢打扰,反而觉得有些不安,一个个都在那儿迪化脑补。
  李素观察了蒯良一会儿,忽然心中一动,想起一种可能性:“会不会是因为时间和年龄的问题?历史上曹操南下荆州,比现在要再晚十年,这蒯良如今已经年近五旬,会不会是十年之后已经老得没了野心?
  而他弟弟蒯越比他年轻十几岁,跟蔡瑁年龄相仿,所以历史上曹操南下时俩人都是四十出头,还想卖主求荣换一份事业?幸亏咱没信易中天对刘表的吹捧,说刘表控制地方多么的有手腕,如今看来,也不过是拉一派打一派而已。”
  李素心中这么想着,对于荆州之前内部形势的理解,也更深了一筹。
  后世大部分对刘表的认知停留在易中天讲解层面的看官,都会被刘表“杀总贼、灭张羡”的巧妙手腕所折服,觉得刘表单骑入州,做下那么大事。
  但现在看来,刘表不过是靠其中一派灭了另外一派,而被他倚仗的派系也因此变得更强大了,完全尾大不掉。
  历史上,刘表是陷入了对蒯家和蔡家的极度依赖,成了他们利益的代言人。说白了,就是世家大族团灭了豪强,但世家大族本身变得更强了。“宗贼”就是豪强就是“土豪”,蒯良蔡瑁就是世家大族就是“劣绅”。
  这一世也不过稍微好一些,因为张羡当年是关羽在宜都领兵的时候灭的,还杀了苏代、贝羽。然后以刘表承认宜都、武陵归属刘备阵营,换来关羽把剿灭三大总贼军阀的战俘交给刘表扩军,才有了后来刘表的发展,也避免了刘表跟蔡家的联姻。
  所以,现在荆州的地方势力,等于是“宗贼杀得比历史同期更少,但蔡家也只能以在野豪门的姿态出现,蒯家也没历史同期那么强”。
  后续李素要开展科举、并且默许围标的话,估计蒯、蔡为代表的世家大族能围八成的名额,没杀干净的地方宗贼能围两成的名额。
  而且算算日子,参考举子的名单,应该已经出来了,只是之前李素在长安,暂时没看到。一会儿进城安顿好了,很快就能揭晓谜底,印证李素猜得对不对。
  李素的在襄阳城内的府邸,是刘表原先的荆州牧幕府改的,一个多月前才稍微重新装修了一下,主要是换换门面和部分能彰显主人身份的装饰。
  蒯良是本地人,早已轻车熟路安排了接风宴席,李素就带着幕僚和将领们一起,与荆州官员聚饮。
  李素趁着酒宴间歇,想看一看今年荆州各郡乃至益州等地送来的科举参考人员名单,蒯良也帮他拿了。李素稍微扫了几眼,倒也有些历史上留下名字的青年才俊,不过更多一看就是世家大族的围标人选,尤其以荆州这边的围标趋势最为严重。
  名单中最典型的世家大族围标,就以几个姓蒯的举子为首。当然也不排除可能确有真才实学的官二代——比如李素看到了如今已经在朝中做少卿的董和的儿子董允。
  而李素叫得出名字的寒门子弟也有,不过大多是益州的而非荆州的,要不就是仅仅局限于“明算”这种专业性特别强、容易掩饰实力的科目上。
  比如有个叫费祎的,情况跟李素在北场遇到的贾逵类似,也是自幼丧父所以沦落为寒支,但是家族本身是有势力的。
  费祎的堂伯父费伯仁是当地世家大族嫡系,捧了自己嫡子围标举孝廉,然后让远房堂侄围标占个名额。
  除了费祎之外,益州那边举过来的寒门子弟,李素认得的还有一个叫李福的,家族原本也算是蜀地豪强,但是早年被刘焉扫灭了,跌落沦为底层。
  另外,如前所述,“明算”等专业性极强的科目、因为外人不好判断某个陪跑者的真实实力,所以哪怕是在荆州这样的地方,也有围标世家看走眼,把扮猪吃虎的“白眼狼”弄进来了——
  远的不说,就说襄阳太守蒯良今年举的明算科的五人,其中有一个一眼就看得出是蒯家的党羽,其他四个应该是陪跑的。
  可是,偏偏这四个陪跑的当中,李素发现了一个历史上以数学好著称的年轻人——襄阳人杨仪,今年才十七岁。李素估计,他也是跟孙资、贾逵一样假装数学不好,骗过了蒯良。
  看完这个名单,李素不由哂笑起来,一是感慨荆州世家吃相确实比北方和益州更难看,另一方面也是感慨人算不如天算,如此做局围标还是有三五个真才实学的漏网之鱼。
  蒯良当时正在挨桌给李素带来的将领敬酒,见李素看名单看着看着微微哂笑,也有些尴尬,还以为李素是对荆州官员的举荐名单有异议。
  蒯良一个眼色,让自己几个在场的亲戚过来敬酒,想在李素面前混个脸熟、解释一二。
  蒯良和颜悦色地给李素倒酒,一边说:“司空可是对本州各郡所举士子不太熟悉?属下内举不避亲,今年倒也确有几个族人应考,到时候还请司空公事公办,也正好印证我们南郡蒯氏的家学。”
  李素微微一笑:“蒯府君客气了,对了,这是何人?”
  蒯良殷勤介绍:“犬子蒯钧,今年及冠。原本刘荆州在任时,便打算举其孝廉。但后来我等听闻刘荆州有意归顺陛下,劝他不要操之过急,今年选才还是听从上意徐徐行之。
  如今陛下果有新政,改行科举。属下内举不避亲,正好让犬子共襄盛举一并考了,在才学上与其他举子公平见个高下,也免得外人质疑。”
  李素点头,看蒯钧身上还挂着一些吉利服的配饰,似乎是刚刚新婚不久,便随口动问了一句。
  蒯钧谢过长官关心,如实相告:“学生月前及冠,刚刚成亲,拙荆乃王使君所遗孤女。”
  李素反应了一会儿,才脱口而出:“王朗?”
  原来,历史上蒯家和王朗家未来就是联姻了的,只不过蒯钧娶的不是王朗的小女儿而是长孙女,看起来他们两家是早就有交情。
  如今这一世王朗死得早,连他小儿子王肃(195年)都没出生呢,所以王肃-王恺/王元姬那一脉都彻底蒸发了,蒯家跟王家联姻也只能找个王朗的小女儿。
  李素脑子转过弯来后,下意识点点头,蒯良又给他介绍了一个亲戚:“此乃族弟蒯祺,学问久闻于荆襄。之前因为赵使君忙于军务、鲁使君从交州北返路途延误,所以委托刘府君(刘琦)代鲁使君推举今年荆州茂才科人选,舍弟也在五名应考举子之列。”
  蒯祺看起来年纪比蒯钧大不少,估计都奔三十岁了。李素想了想,这人历史上是诸葛亮的大姐夫,看来也是蒯家的重要人物了,不然也不会把最值钱的茂才考试名额给他。
  不过这个蒯祺历史上应该也是跟着蒯越投了曹操、帮曹操统治上庸地区。所以汉中之战后刘备派刘封孟达攻取上庸的时候,这个蒯祺作为魏将抵抗了刘备军,被孟达杀了。
  “这一科的应试之人还真是鱼龙混杂,各种成分的都有……是沿用在长安北场时的温和态度,对他们的围标行径全盘认可。还是挑几个跳得特别厉害、选人特别离谱的典型个案,杀鸡儆猴一下呢?”
  李素暂时陷入了沉思。
  好在,他出发之前,刘备倒是给了他极大的自主决定权。刘备暗中和他说:
  不能因为激进公事公办,把有可能成为忠良的世家大族逼反,更不能把之前为了躲避战乱而逃到荆州的士子逼得重新回去曹操孙策的地盘。
  但是,对于实在首鼠两端,意志不坚,稍微动一点他们的利益、就会跟孙策眉来眼去的家伙,也不用客气。只要李素有把握把孙策的接应力量放进来包饺子,彻底收拾干净,刘备也不会怪李素稍微逼出一两个内奸世家的。
  李素表面上的物理眼神,看蒯良蒯祺乃至蔡瑁都还挺和蔼。
  实际上他内心的心眼,已经换上了解剖医生看小白鼠的眼神,在那儿挑挑拣拣。
  杀哪只鸡来儆哪只猴呢。
第六百四十四章
步步紧逼
  虽然心中很想进一步对荆州世家大族施压,确保刘备阵营能尽快更彻底地消化荆州这块地盘。
  但李素也知道动手之前必须充分调研,不能仗着自己知道历史走向、知道人物忠奸贤庸,而且手头有十二万正规军,就把人当NPC乱搞。
  九月十七这天,接风酒宴之后李素就歇了,没有轻举妄动。十八日一整天,都留在总督府里巡阅人事档案。
  还让他的幕僚邓芝、徐庶,以及司空府的功曹从事王累、户曹从事张松等人慢慢整理资料,把从外地流亡来荆州的有名有姓的士人整理出来。有详细履历地就直接看,没有详细履历地就找本地功曹官员查问增补细节。
  李素这架势,倒像是要给知名读书人全部建立档案。
  而且在这么做的过程中,李素也边做边学,意识到自己之前帮刘备筹划的科举改革依然还是很原始、很漏洞百出,可以火线优化。
  李素就吩咐主簿邓芝:“记下来,今年起就算了。明年开始,凡是要被州郡推为应考举人者,必须提前在朝廷的文部建立候补生员档案。
  每年正月时还没在文部建档的,当年不得参加秋闱考试,也就是被举资格至少要在科举正式考试前九个月就上报备案。这样也避免了世家大族和豪强到了考前几个月再临时找阿猫阿狗凑数陪跑。
  至于今年考试后中选的,那就转为正式候补官员,有品秩有俸禄,即使依然没有实职的,也要从文部把档案转入吏部。
  今年考了没考上的,档案就继续留在文部,明年如果当地州郡仍然推举他,就可以直接再来考,档案依旧有效。
  不过,对于今年该郡所选五人参考、凡成绩在五人中排名末尾的,那就说明此人徒有虚名,学问粗浅,不堪其举。明年当地布政使、郡守不得再举此人应考,如果还举这种人,就要观察使等监察官介入,察其舞弊!”
  这些,都是李素到了襄阳、亲自作为科举主持工作一把手干了几天后,又实际总结出来的经验。
  他觉得这些改良都是说得过去的,世家大族也没什么反抗的理由,却能给未来的“围标”再增加点难度,尽量实现公平。
  一来是随便找阿猫阿狗陪跑这种无耻之事,以后难度会更大,今年好歹是不要脸就行,明年开始哪怕想不要脸,法律都不给那么多机会。
  在不可能像宋、明那样让秀才、举人两级一级级考上来的情况下,提前建档也算是一道暂时缓解舞弊的额外保障。
  二来么,就算是钻空子的人趁着今年,一窝蜂给阿猫阿狗赶着建档,只要这些阿猫阿狗成绩确实差,考了同郡最后一名,明年也没法陪跑了。这样就能让这些已经进场的阿猫阿狗变成消耗品,每年都会损耗掉一批,不至于长期占坑陪跑。
  总之就是各种提高舞弊成本。
  面对领导的要求,邓芝等人当然是纪录执行为主,不过也有一些修修补补的谏言。
  比如分管功曹的王累比较秉公直言,他就指出李素提出的“举子建档”操作方式有点拍脑门,时间上或许过于仓促不公平,应该给偏远地区的官员和举子留出时间。
  李素一想也对,他本来对于这种操作性层面的完善意见都是从谏如流的,又重新跟下属略一讨论,就宣布了改法:
  “那就这样吧,偏远地区交档延迟的,可以以当地文曹公文发出的火漆印戳为准,变相宽限一些时日,但抵达长安文部衙门档案库的日子,最晚不能晚于三月初一。”
  李素很自然而然想到了类似后世邮驿系统以邮戳日为准的做法。汉末的朝廷公文驿站虽然没有邮戳,但也可以写好日期再盖上火漆印。
  当然了,以李素的政治经验,他就是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只要这个口子开了,未来肯定会有漏洞。
  比如就跟朱元璋时期“洪武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那样,偏远地区官员每年送报新档案的时候,明明送晚了,还在封印上写前一年腊月末的日期、然后盖戳。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造假的弹性空间不大,时间上稍微给地方宽松一些占点便宜,也不至于犯多大的原则性错误。
  既然是改革刚开始不久,不能一下子抓得太死,那样只会激发反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4/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