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6/891

  毕竟这是大事儿,也不好几天之内定夺。
  蔡瑁自然是热情的表示:要卖房卖地换钱,愚兄肯定支持,不会趁机压价坑贤弟们的。
  先搞定了几个“意向客户”之后,蔡瑁顺藤摸瓜,利用这些愿意移民回乡名士的同学关系、师门关系,把游说对象蔓延到了其他“司马徽、宋忠门下的北方籍贯名士”。
  比如有个石韬的同学,名叫孟建,是汝南郡的,跟颍川郡也相邻,也是个历史上刘表不能用、建安初年回颍川投曹的。还有个叫杜袭的,情况也类似,被蔡瑁盛意拳拳劝说,也觉得这儿希望确实不大,动了走心。
  (注:杜袭是颍川杜氏,所以跟之前已经投奔了刘备的京兆杜氏不是一家人。杜畿家和杜袭家都是早年来襄阳投刘表,后来回乡的)
  当然了,蔡瑁这一手也不可能屡试屡成,总有几个没兴趣的,蔡瑁就及时收手,没有再暴露更多关键信息。
  比如宋忠门下有两个赵俨的同学,分别叫尹默和李撰,也是外地移民来荆州求学的,蔡瑁原本跟他们也不是很熟。但是喝了一顿酒后,蔡瑁就立刻放弃了劝说——
  主要是蔡瑁发现这俩人籍贯居然是梓潼郡的……也就是从刘备的老巢益州来荆州找司马徽求学的。
  问起他们对于“今年不能在荆州考试出仕”的看法时,这二人直接说“是我等学业未竟,年少经验不足,当再苦学一年,明年回原籍寻求机会”。
  总而言之,蔡瑁就是这般试探,对于有移民离开刘备可能性的名士、人才,就多怂恿,适当的话还能稍微赞助,反正是短短数日内就凑出了好多个潜在案例。
  其实蔡瑁也不需要这些人真的走了,只要他们流露“考虑走”的风声,对于政治施压就已经够用了。
  最后的关键,是找个同样被李素科举新法弄得悲愤不已的外地无资格考生的受害者,同时这个受害者也要不怕死,不怕丢人,不怕把事闹大,主动当这个为名士请命的出头鸟,公开谴责李素,把社会影响力弄到最大。
  用21世纪的术语概括,就叫带节奏。
  还真别说,蔡瑁敢这么干,是因为他动手之前,心里就已经有了那位节奏大师的人选了。
  九月二十三这天,蔡瑁觉得事儿有戏,上门拜访了这位潜在节奏大师、禁止“科举移民”政策的受害者、同样住在襄阳的原北方名士(祖籍河北平原郡)祢衡。
  没错,祢衡这人,历史上直到建安初年,也是在荆北流亡的,是建安初年回去许昌投曹讨官做、不得志,才变得骂骂咧咧,后来跟曹操互相羞辱之后,曹操才派他回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刀杀人。
  这一世,几个月前,祢衡心中就存了一个念头:老朋友孔融已经当了九卿了,可以去投孔融求个举荐。只是孔融远在邺城,他准备再观望观望,也不差这半年几个月的,看看刘备这边是否“礼贤下士”有更好的机会。
  谁知,李素居然搞出了科举,而且科举在荆州取士,是要严格按籍贯地举人的!这特么不是欺负咱北方名士么!
  咱祢天才肯跟其他人一起考试就是给面子了,正常情况下应该连考都不屑于去考!
  李素居然连考试资格都不给,那不是辱人太甚!
  咱可以不考,你不能不给考试机会!
  蔡瑁虽然之前跟祢衡没有深交,但他也知道祢衡是个什么样心理阴暗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火药桶。所以他也没多说,只是礼貌地请祢衡喝了顿酒,说了点吹捧的好话,再稍微感慨一下时局的艰难、流露出一些“有多少北方名士准备离开”的消息。
  然后,都不用蔡瑁撩拨,祢衡自己就自发对这些新闻爆料极为感兴趣。
  “我就说嘛!李素如此暴虐,苛待贤士,怎么可能大家还忍他!良禽择木而栖,荆州这狗地方是住不得了!荆州虽大,何空无一人耶!”
  蔡瑁连忙拉住他:“祢先生切勿冲动!那李素可是握着杀人之刀呢!我什么都没说,你别连累我啊!”
  祢衡一甩袖子:“呸!无胆懦夫!大丈夫为天下人请命,何惜一身。我欲仗义执言,秉公抨击李素,公然直斥其非,定要闹得襄阳城满城风雨。他还敢杀我以绝言路不成?除非刘备想自绝于天下名士!”
  蔡瑁脸颊上的法令纹微不可查地抽搐了一下,主要是刚才他被祢衡那声“呸”溅到了一些唾沫在脸上。
  但蔡瑁也不敢擦,这时候正在利用对方的时候呢,他只是依然隐忍陪着笑脸,一副胆小怕事的样子:“祢先生高义,在下佩服,不过在下胆小,不配与高士交往,惭愧惭愧,来人呐,送客,这些好酒给祢先生带回去再喝也行。”
  祢衡傲然离去,心中暗笑蔡瑁胆小怕事。
  哥都不用等酒醒!就现在就敢借着酒劲去总督府门口狂喷骂街!
  一直在拱火的蔡瑁都看得目瞪口呆,祢衡居然家都不回,直接拿着两壶没喝完的酒,摇摇晃晃往城里的主街而去,一拐直奔总督府。
  “这事儿……会不会闹大得太快了?算了,还好今日给他喝的酒很常见,酒壶也是外面的。”蔡瑁稍微收敛了一下内心的担忧。
  祢衡越走酒劲越大,胆子也越壮,到了总督府门口后,左右逡巡顾盼看了一会儿,忽然哈哈大笑。
  “放肆!这里是李司空督府,何人胆敢在此喧哗!”李素府门口的卫兵自然也是第一时间出声呵斥,让祢衡别在这里闹事。
  不过好在李素也有过纪律交代,卫兵也不会随便拿刀枪为难读书人,只要他们没有攻击性的举动。毕竟礼贤下士的名声还是挺重要的。
  祢衡却给脸不要脸,一边还试图招呼附近路过的读书人都来看,拉了一会儿之后他嫌拉到评理的围观群众人数不够多,他索性把裤子袍子一脱,口出狂言:“荆州之大,何无一人也!”
  “兀那狂生,说些甚呢!”旁边有尊重李素的读书人就想上来揍他,但因为有话题度,瞬间就吸引了更多人围观,一下子就窜上了“襄阳城本月话题热搜榜”。
  祢衡一看上热搜了,骂得更兴奋了:“怎么?我说得不对?看似人影憧憧,可惜连一个真正算得上名士的北人都容不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当此乱世,居然改革选官制度改成只有本地人才能……呵呵,李素,误国庸奴耳!”
第六百四十六章
比照宾贡待遇处理
  蔡瑁都能想到的问题和弊端,李素怎么可能想不到?
  何况李素比这个世界任何人,都还额外多上千年的对科举制利弊的认知。
  所以,哪怕李素刚来荆州的时候没意识,等他亲自主持工作、深入调研后,这些弊端也都浮出了水面,并且开始着力解决。
  只是暂时还没想到完善的解决方案,或者说还有很多细节要推敲,以免操之过急导致更多漏洞。所以,李素才打算稳扎稳打,把本地考生的考试考完之后,再出台外地人做官机会的政策。
  就像是一个程序员修BUG,你得提防“因为修了一个BUG引出更多BUG”的情况,那就得好好内测,不能代码敲完直接丢给市场。
  李素的幕僚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最初建议,是直接开一场额外的临时性考试,加试录取几个“沦陷区”流亡来的名士,也好安抚人心。张松等脑子灵活的人都是这么建议的。
  但是邓芝、王累这些比较思维缜密或者办事风格刻板谨慎的幕僚,不建议这么做,认为必须形成稳定的制度。
  否则“外地人能随意法外加试,录取率也不一定,本地人却要按部就班,录取率很稳定”,那很容易导致反向的伪移民操作。
  比如最后搞成“明明是益州人或者荆州人,却想办法看看自己有没有沦陷区外州的亲戚,假装投奔一下再回来”。
  那不成“出口转内销镀金”了么?
  李素对这种担心当然是非常认可,因为他知道,这不就等于是某些历史阶段“好不容易堵住国内跨省高考移民,结果逼出新的骚操作:富人阶级学生中小学出国留学、甚至换国籍。大学阶段再以留学生身份回国读”。
  那都是直接一步到位操作成留学生,完全绕过高考了。
  所以,真不能急,恩科不是随便开的,历史上开恩科的也都是大统一王朝,对全国各地区一视同仁。没有那个管控条件就乱开恩科,只会导致用人问题愈发严峻,诱导天下大乱。
  沦陷区和外国人的做官上升通道要建设,但尺度必须拿捏好,不能反而给沦陷区士人“超国民待遇”,那样的话自己统治区士人的忠诚度和凝聚力会崩的。
  到时候大家都巴不得刘备政权沦陷的地方越多越好,反正沦陷的地方拿的做官机会比不沦陷更多,还努力维护自己的家乡不沦陷维护个屁啊。本来科举比袁绍的九品中正制多一道文化考试世家大族已经不爽了,再折腾就更不爽了。
  好在李素前世的专业,对于统治术的发展史太了解了,能借鉴的细节很多。于是就在蔡瑁上下窜连、祢衡尚未发飙的前夕,李素得出的最新讨论意向,是设立一项类似于后世宋、明科举制里“宾贡”的制度。
  同时,对于汉地沦陷区诸州考生,临时“参照宾贡制度处理”。
  李素刚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邓芝徐庶张松王累都觉得匪夷所思,完全没想到司空怎么会有这么天马行空的想法。
  邓芝虚心求教:“属下实在不明白,这‘宾贡’之法,原本是用于何种情况的呢?为何要如此设置?宾贡出仕之人未来的发展,为何又要与常科有如此不同?”
  这事儿没人帮李素代劳,他只好自己亲口跟幕僚们解释:“所谓宾贡,就是给外国人考试的制度,假设今天三韩、扶余、高句丽、倭、林邑等国的蛮夷仰慕汉化,来中华求学。
  朝廷自然也要给他们向善之机,遇学问确有可取者,将来考核绩优,也可酌情授官。不过,对于这些宾贡举子,只能授类似常科贤良、知兵等科官职,或为文教官,或为参军谋士、领兵将校。
  不得为地方通政官,不得掌地方钱粮司法民政。如此,常科举子才不会担心这些外人抢了本地的地方官。
  他们要立功,就通过为大军出谋划策、领兵作战这些容易实打实看出功劳的领域争取。就算只有算学之才或者刑名之才,那也只能当军需官、军法官,不能与地方争利。”
  李素心里非常清楚,要让统治辖区内的人不羡慕流亡北士,最关键的就是要不让他们当容易捞油水的地方官,外地人只能做跟军事相关的实事。
  而且对于流亡之人来说,那也确实是容易公开透明立功的领域,自古只有军功相关的功绩是不能造假的。
  即使是文人,协办军需后勤调运,损耗率是否降低,出谋划策是否帮主将打了胜仗,这是最量化最过硬的KPI。
  公平,透明,是消解两个集团互相猜疑的最大保障。
  这一点其实原本的历史上,三国统治者中的孙刘两家都没怎么解决好。刘备手下始终有元从派荆州派和益州本地人的矛盾。孙权也有流亡北士和江东世家的矛盾,最后都要以某一派意志消沉、不肯全心全意为国出力为代价,才把矛盾暂时压住。
  魏国倒是这个问题不明显,但那是因为魏国占领的地盘大,所以不用“沦陷区人才”也能过得很好,所以可以选择彻底牺牲沦陷区投奔者——
  至少三国后期也没见哪些出生在益州扬州荆州的人才,成年后特地跑到魏国去求官还得到重用的。因为这类人几乎不存在,也就没问题了。
  李素今天这一招,却是不仅要解决“战时科举的本地人与流亡北士之间矛盾”,更是想彻底给整个人事制度的地域矛盾找到一个宣泄口。
  以后那些之前投奔刘备阵营的沦陷区老人,也能借着李素的启发更好的找准自己的定位、更好的和本地人同僚相处,那李素今天的建设,也算是功德无量超额完成了。
  而“宾贡”这套制度,历史上也是经过考验的,确实发挥得不错。宋朝明朝都没有给留学生超国民待遇,始终既吸引了远人来朝也确保了本国读书人的凝聚力和国民优越感、自尊心,不会羡慕留学生。
  宋朝来考宾贡的主要是高丽人和交趾人,明朝来考宾贡的主要是朝鲜人和越南人。尤其明朝到了最高峰的时候,宾贡含金量非常高。
  如果一个朝鲜读书人来大明考中了宾贡进士后,只要他选择回朝鲜做官,基本上直接能被朝鲜国王授予六曹参议职务(六曹相当于大明的六部,参议就是六部的郎中,也就是正司局级)
  ……
  幕僚们讨论了李素提出的宾贡的定位后,也觉得原则层面非常扎实,可以确保平衡本地人和外地人利益、确保国民待遇优先,凝聚人心。
  当然了,大家对于后续那些“大义名分”上的细节也都心知肚明:今天李素建立的制度是“宾贡”制度,但实际操作时,其实一个真正的宾贡举子都没有。
  因为法律意义上的宾贡举子得是外国人,所以绝对不能说从袁曹沦陷区流亡过来的士子是“宾贡举子”,只能说是“比照宾贡举子管理办法办理”。袁曹占领区依然是大汉疆土,只是暂时没有光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6/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