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5/891

  另外,给子龙去一封信。让他把宛城防务交给他人,他也不用多带兵马。带他那数千骑兵回来就好。我这里也需要一支快速反应的人马坐镇中枢,哪儿出事就飞速驰援哪儿。其他步兵和水军咱这边的兵力暂时已经够用了。”
  张松:“属下领命。”
第六百五十七章
大网收拢
  李素并不是神仙,就算智慧过人,他也不可能直接猜出蔡瑁会如何搞事情。
  哪怕仅仅是“蔡瑁大概率会搞事情”这个方向性的判断,李素也是多亏了提前读过历史,知道蔡瑁这人二五仔潜力很大,才敢作出。
  所以,李素只能是在不打草惊蛇的状态下、谨慎监视,预防为主。预防的手段也不能太明显,比如不能在襄阳大规模增加机动兵力,吓得原本都打算跳出来的蔡瑁重新缩回去放弃。
  那样李素还有什么借口把蔡瑁以及与蔡瑁勾结的荆州霸道世家或消灭或削弱?
  这一切的一切,都导致李素在最后临门一脚之前,反应时间不会太长,反应时能第一时间调动的遏制资源,也不会太多。
  与此同时,宾贡科的备考、等待考试期间的人心安抚、对落榜后但仍然能争取其忠心的世家大族的敲打、暗示他们对朝廷保持耐心明年再来过,这一系列等等的工作,也都不能完全不占用李素的心智和时间。
  幕僚们或许可以帮他处理八成的工作,最后提纲挈领汇总拍板还是得他亲自看一眼。
  好在李素也知道如何人尽其才,他身边这些幕僚中,邓芝、王累擅长内政,渐渐的科举和人事吏治的工作就尽量交给他们多加班。
  徐庶和张松一个擅长军机参谋,一个擅长外交分析,这俩人从大约十月初七初八开始,就渐渐把工作重心移动到军机方面。
  大家整理了几天之后,觉得曹操忙于围攻寿春,今年冬天肯定来不了,所以眼下如果要出事儿,防御重点也是南线。李素就把徐庶先派到南线、长沙郡的巴丘驻扎,跟那边的守将甘宁一起负责防务。
  至于张松,只是个情报和外交分析为主的人才,就留在李素身边帮李素处理。
  这样的安排,也恰好可以弥补甘宁的智力值不足,对于军事上的阴谋诡计或许无法察觉的短板。有个徐庶帮他当军师,哪怕这个徐庶才二十六七岁,好歹也能查漏补缺。
  徐庶从十月初十启程南下,先走汉水水路一天到宜城,然后经过当阳,进入长江,十月十四就水路到了巴丘。
  路过宜城的时候,因为徐庶官职不高,行程低调,倒也没怎么惊动蔡瑁,主要是徐庶也没进城,完全只是路过。
  相比之下,倒是因为蔡瑁相对在明处,徐庶路过时多多少少察觉到一些异样的氛围,虽不敢确定,也把自己的见闻思考写了下来,用蜡丸密封托一个随行护卫带回给李素。
  徐庶跟跟甘宁会合后,交代了情况,转达了李素让甘宁“小心戒备、但遇变也不得轻举妄动擅离防区”的指示。
  甘宁刚听到这个指示的时候,还有点不解,唯恐徐庶是传错了命令,质疑李素为什么让他消极防守。
  徐庶表示,这是司空在他出发前就关照的大原则,为的是“诱敌上钩,如果出事儿就来个大的”,要是直接扑灭,说不定就把潜在敌人吓跑了。
  至于其他随机应变的事儿,李素会根据后续情况亲自应对的。考虑到消息传递的延误,甘宁不可能及时掌握第一手情况。
  所以作为战前的提前指示、“参谋部预案”,最稳妥的就只能是让甘宁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只要没接到下一步的命令,都不许主动出击,只要确保自己的防区绝对不出问题。
  甘宁确认再三,知道这个指示是真的,才算是接受了。他也知道领导的意思了,李素这是不想可能出现的内乱蔓延开来,不会危急长沙郡以南的领地,但并不打算直接扑灭火源。
  ……
  徐庶是十月初十南下的,而李素让张松把赵云召回来的命令,是十月初八就下达了。
  只不过,赵云如今作为荆州防御使,他的一举一动事关重大,所以出发之前还要略作准备数日。李素给他的时间也很充分,让他安排好北线防务,别急(北伐袁术之后,赵云的职官就从交州防御使转为荆州防御使了,衔官当然还是从征南将军升为后将军)
  所以,赵云是十月初九接到快马信使传递的命令、然后花了三天安排南阳防务,十月十二才亲自从宛城南下。
  李素对于让他带多少骑兵并没有明确要求,只是让他悄悄行动别声势太明显。赵云手边如今能直接调动的骑兵也就五千骑,加上其他零散布防的骑兵,荆州战区一共也就刚超过一万骑兵——
  主要是南方战场平原少,给骑兵大范围冲击、穿插的操作空间也不大,所以李素战区的骑兵部队本就留得不多。刘备阵营如今总共六七万的骑兵规模,北线战区倒是有四五万骑,那是对付袁绍的。
  赵云在宛城手边的这五千人,又有三千是锻钢胸甲的板甲骑兵,还有两千人是皮甲的幽州突骑,弓马娴熟行动迅捷。
  赵云考虑了一下之后,还是亲自先带三千锻钢板甲骑兵南下,同时勉强配置一人双马换着用。
  他是这么考虑的:带三千骑目标更小一些,一人双马的话大地图上的战略机动性也好一些,便于哪儿出了问题快速堵漏救火。至于铁甲重骑的战场战术机动性差一些,在南方战场是无所谓的。
  因为作为南方军阀的假想敌孙策,全部骑兵加起来也不到一万,缺马是南方军阀的致命伤。这也就导致哪怕爆发骑兵对战,孙策也不可能玩出轻型突骑以灵活机动速度优势放风筝恶心北方骑兵的情况。
  既然如此,剩下的南方部队机动速度只会更慢,铁甲骑兵跑慢一些也就无所谓了。
  赵云十月十二启程,不疾不徐坐船养息马力,沿着淯水从宛城顺流而下,水路日行百余里,十三日过新野,十四日便抵达襄阳。后续的轻骑部队分批筹船,徒步坐船赶到襄阳,将来另听调用。
  李素低调地亲自出城迎接了赵云,寒暄安慰几句,吩咐赵云艰苦一下,别进襄阳城,就在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乡下扎营歇息。
  襄阳城的城东是岘山,山地地形,所以不适合军队驻扎,岘山也是约束汉水河道的界山。襄阳城西就比较平坦,一直到原本历史上诸葛亮隐居的隆中,都是平原农田、偶有疏林小丘,很适合驻扎。
  至于部队的饮食吃喝劳军,李素让赵云完全不用担心,他会派人送犒军酒肉和粮菜勿使有缺。
  赵云本就谨慎,不讲究享受,谦虚婉拒:“司空费心了,我军士气高昂,不必担心。从军者风餐露宿本就是本分。但凡为将者饮食与士卒最下者同,士卒焉有不满之理。”
  李素笑笑:“子龙还是那样律己,咱什么交情,别司空司空的了,你就跟云长翼德一样喊我就行。现在又没开打呢,只是让你们戒备,谁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出现?
  这种不知道敌人在哪,不知道敌人何时要战的状态,还要他们保持随时可以开拔的战斗状态,是最消磨士卒意志的,所以,让他们先放松放松没错。”
  赵云借坡下驴,又解释道:“伯雅,你让我别大张旗鼓,所以只带了三千铁骑先行,我觉得不管哪里出现紧急情况要救援,这些人也够撑到你大军来援了。只是此处距离汉阳-夏口足有五百里,要是幼平被围,骑兵顺流而去,也要数日抵达。”
  赵云心中,显然还把假想敌出现的方向,设想成了江夏方向。
  李素摆摆手:“你说三千骑就有信心,我有什么不放心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嘛,领兵身先士卒每战必先,这不是我的专长。不过,真要是汉阳出了事儿,倒不用急了。
  幼平有近一万五千人守城,城池也坚固,不差这几天的。我是怕别的空虚之地突然冒出被逼反的荆州世家大族内应。所以,你还是安心专注坐镇襄阳。”
  赵云对李素的判断一贯非常尊重,当下表示他随时待命就是。
  此后数日,李素就继续这样外松内紧、有备无患地戒备着。
  十月十五,宾贡科的考试也开始了,祢衡为首的荆州流亡北士纷纷进场考试,襄阳城内的工作重心,似乎又回到了文治上。
  李素依然没发现任何实质性证据,只是察觉到蔡瑁在跟其他几个除蒯良外的荆州世家加速交往,但并没有对外勾结。
  李素自己都产生了怀疑:自己今年搞风搞雨害得荆州世家大族被截胡了两成多的推荐官员名额,让寒门士子突围了,荆州人难道不生气的么?
  那些几个月前还在刘表治下雍容自治的体面人,就愿意跟泥腿子一起公平竞争?
  不过,真不出事的话,也是最好了,等于是兵不血刃就把“天下世家大族对科举的逆反和暗中不合作程度,又压制下去一级”。李素巴不得最后是他们真的干脆直爽服输,任由下一届科举的公平化更加“变本加厉”。
  然而,该来的总是要来,就在李素以为荆州世家认栽了的时候,十月十六这天晚上,李素才接到张松送来的一条急报:
  “司空,宜城那边暗中监视蔡瑁老家的细作回报,说昨天一早,发现蔡家派出几条快船,顺流而下,虽然不知道船上是什么人,但应该是蔡家的要人。
  我们的细作又跟了一夜,确认对方丝毫没有在竟陵停靠、从汉津口转入夏水的意思,而是继续沿着汉水干流飞速直下。那就不可能是经夏水-夏泽去江陵的了,只能是去江夏。
  另外,我安排在宜城的人十六日白天也通过公开场合巡阅驻地,大致发现蔡家其他前一天就在的人、当天也还在宜城,只是少了一个张允没露面。
  我们的人假意请蔡家人过府聚饮,蔡家人也报的是张允偶感风寒去不了——所以,十五日走的那个可能就是张允了。确认这些情况后,我们的人立刻就飞马回报,今天午后回来的,刚才刚到。”
  李素静静地听完张松缜密的回报和有条理的排查,凝坐了一会儿,长出一口气:“那就是真勾结孙策了,不过具体的勾结细节还猜不出。他不可能觉得他能前后夹击破汉阳吧。”
第六百五十八章
图穷匕见
  虽然暂时还没有找出蔡瑁勾结孙策的具体方式。
  但通过对已有情报的分析,加上对张松深入调查的安排、汇报节奏的复盘,还是让李素看出:张松这人,确实很有制造外交阴谋、和识破外交阴谋方面的天赋。
  比如,张松派出去的人,并不是一发现蔡家派出船只往东偷跑,就马上急吼吼回来报告,而是展开了进一步的调查,而且是分头调查。
  短短一天多里,既确定了偷跑报信的人可能是谁,又确定了偷跑报信者的坐船沿着汉水通过了竟陵县继续向东这个重要情报——
  尤其是后面这条情报,不熟悉地理的看官,哪怕把这个结论摆在他面前,都未必看得出其背后隐含的意思。
  这是因为竟陵县靠近汉津口,是汉水在流到夏口汇入长江之前的最后一个分叉口。
  汉津口是夏水和汉水的汇合点,走水路的人如果从汉津折入夏水,是可以通过夏泽、再进入夏水西段,然后从江陵城南大约二三十里外的江津口,进入长江的。然后从长江里再逆流而上就到江陵城南门外了。过了竟陵县而不入汉津口,前面才别无岔路,只能去夏口。
  张松安排细作时,把任务交代得如此清楚,能提前要求细作别见风就是雨,而是多长个心眼多跟踪一段,彻底把情报做扎实。
  把其他一切可能性和干扰项,尽量能排除就排除,最后剩下尽量少的正确答案,这才是做情报参谋推演的人该有的素质。
  可见张松此人虽然没什么奇谋,但做事逻辑条理还是很缜密的,脑子博闻强识,对历史地理掌握又透彻,查漏补缺补得很细。
  有个这样见微知著把控情报细节的幕僚,让李素也轻松了些。他觉得将来似乎不该让张松把他的记忆力和缜密联想能力,再浪费在财、户曹这些琐碎账目事务上。
  杨仪或者孙资贾逵那些数学考得好的账房先生,可以拉个过来做管财户的从事。张松就去分管情报分析和排除敌人的战略欺骗烟雾弹好了。
  做这种事务的下属,如果是换个别的穿越者,或许不会太重视。李素前世也看过不少历史穿越小说,那些书里的穿越者就算养情报头子,也是侧重于情报刺探而非数据分析。
  但李素从不盲信那些穿越小说,他很清楚自己面对的情况跟前世看过的那些穿越小说都不一样——主流的穿越小说,写手为了省事儿,总是束手束脚不敢改变历史大势的走向,因为那样主角就能躺在对历史大势的先知先觉上多蹭几年先知红利。
  可李素现在都成了历史事件粉碎机了,他对天下的先知,仅剩下对“人”的先知,大致知道重要历史人物谁强谁弱有什么能力特点的性格缺陷。而对于“事件”的先知早就没了,谁让历史被改动得那么猛烈。
  具体到这次的“蔡瑁可能搞事情甚至反叛”,李素先知不到具体情况,这还真不是给李素的智商开逆向金手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