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0/891

  周瑜:“我军总兵力还有九万,就留两万在夏水、竟陵、汉津等汉水一侧,七万留江陵至洞庭湖口的长江一侧。
  给汉水一侧守军留八十艘可载二百余人的艨艟,再加上之前历次缴获的和蔡瑁投诚带来的斗舰,共计十艘,其余就靠普通的走舸哨船。
  直到来年二月丰水季之前,汉水驻军与长江驻军无法快速相互援护。不过,我相信这两万人,绝对可以应付汉水一侧的全部敌军水上威胁了——
  宜城以上的汉水中上游,李素根本没有部署任何刘备阵营此前数年内新造的战船,所有的战船都是靠刘表归顺时收编的。这些船和装备绝对不是我们的对手。
  倒是洞庭湖上游乃至湘江口,我一直摸不透甘宁有隐藏多少实力,毕竟那些地方,才是刘备已经经营了至少三四年的嫡系地盘,一直听说他们有准备战船,后来鲁肃去了交州后,更是有诸多新的准备。
  但是,我军在江陵一侧有七万人,甘宁就是藏了再好的船,也无能为力的。这个冬天,就算我们遇到变故,以江东子弟人人会水性的底子,七万人拧成一股绳,还有充足的楼船斗舰、连弩投石机,以长江之辽阔,光明正大走江面还怕不能撤退么?”
  如果不是遇到今天这个断航的突然变故,周瑜是绝对不会把“沿着长江撤退”这个问题想得这么细节的,因为他从没想过吴军会面临这个最窘迫的选项。
  现在么,他至少肯彻底认真警觉起来。而警觉的后果,依然是觉得这条底限绝对可以坚守住!无所畏惧!
  “好,就这么分兵。”孙策果断拍板,随后转向黄盖,郑重托付:
  “黄老将军,那这个冬天,东线汉水防区的两万兵马、十艘斗舰八十艘走舸,还有竟陵城和汉津口等处防区,就全部托付给你了!
  隆冬之际,用兵不便,就算看似有机会,也别轻敌冒进。只要把部队安安稳稳固守住,再多拖两个月,明年春暖凌汛、河水上涨,便是我们再次用武之时。”
  黄盖拱手领命:“主公放心,但有末将在,定让东路汉水两万兵马无恙。”
  ……
  孙策作出分兵应对过冬的决定后,部队的调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两三天之内,对面与之相持了很久的赵云、黄忠等将领,也察觉到了其中变化,并且快马信使回报给了坐镇大后方襄阳的李素。
  没错,李素这种骄奢淫逸之人,怎么可能在激战风险尚不明朗时,就提前在野外军营中连着驻扎几个月、忍受风沙寒冷呢?那不符合李素的人设。
  这世上也没要求司空这样位列三公的文官,得跟将士们同甘共苦的道理——历史上的诸葛亮身为丞相能够做到,那是诸葛亮自己高风亮节,但不能作为普遍要求。
  李素当然是在襄阳城里,每天觉得冷了就泡泡,吃吃火锅,悠闲地过到腊月的。
  而且他也不是白吃白喝,留在襄阳这段时间,他可没少操心那些一拉一打的内部人事工作,平衡今年新提拔上来那些科举官员的前途,这些工作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赵云的军情送到后,李素难得地保持了几分紧张,仔仔细细亲自看完,都没找从事帮他念。
  “终于到了这一步了,看来,孙策是被彻底堵死了北面夏水-汉水这条路,他的主力就算想走,也只能孤注一掷走长江主干航道了。
  既然如此,甘宁在巴丘,只要想拦截求战,就一定可以逼得孙策周瑜全军压上与之决战。咱那些最后的杀手锏,也该拿出来,一次性给他们点儿痛快看看了。
  唉,周瑜,要怪就怪你太爱抄袭,我军两三年前拿出来的装备,都被你学走了,连我军今年年初才拿出来的水战防火攻的小战术技巧和配套的器械,也被你学了。
  咱只好把大招憋久一点,憋到有把握把你们一锅端的时候,再拿出来了……虽然此战之后,这些东西依然免不了泄密,被天下诸侯模仿。
  但没关系,因为这一把的红利,很可能让大汉朝疆域内,再也不用考虑“如何在长江上打水战”的课题了。抄就抄吧,抄了也没地方用了。
  总不至于曹操执着到抄了我的新战船新战术配合,拿着这玩意儿去渡海打曰本吧。”
  李素得意了一会儿,让女奴大桥帮他擦干泡澡,换上清爽衣服,又点起一炉兽炭取暖。
  李素这才让家奴去招呼主簿邓芝过来,传令准备调度部队。
  “去,告诉子龙和汉升,从当阳、宜城一线抽调一万人,走临沮山路,轻装翻山去夷陵,然后再从夷陵找李严调度一些小船,南渡长江到油江口上岸、再陆路跋涉到巴丘对岸,让兴霸派船接应。
  再让兴霸派人快马小船,绕过周瑜监视,水路给幼平送信。让他也做好集结部队、一旦兴霸有所举动、即将与孙策周瑜决战时,他也得把汉阳的一万五千兵力,抽出一万人,走水路会合兴霸一起参战。
  留五千人暂时守城就好了,寒冬腊月的,孙策周瑜不可能趁这种时候仓促攻城,守城留人留多了也浪费。不过暂时不用轻举妄动,做好准备就好,最后的命令我会亲自看时机下的。”
  李素这也是趁着孙策周瑜因为夏水断航被孤立为两个部分、暂时无力进取。所以他也把大部分的可用机动兵力都集结起来,逼着周瑜在没有其他备胎撤退路线可用时,发动一场决战。
  不管决战怎么打,先集中兵力等待最佳时机,都是很有必要的。这番运动拉扯结束后,南线甘宁那边最多可能有三万五千人的机动兵力,都能水路坐船参战。
  这样再配合优势装备,对付孙策周瑜的七万人,就比较有把握了,而且从人数上看也不至于吓得孙策周瑜根本不敢应战只想断尾求生逃跑。
  具体措施,李素和部队机动到巴丘之后,自然会最终酌定拍板。
注释:
(1)在这两个月的诱敌相持期间,李素又如法炮制让甘宁也学太史慈一样,假装尝试了一次从巴丘往汉阳水路运粮,然后刚遇到周瑜拦截就果断败下阵来后撤。
所以进一步坚定了周瑜自以为水战天下无敌的信心,不过甘宁吸取了太史慈的教训,虽败却没有遭到多少损失,属于一沾即走。
第六百七十二章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鞋上绑的稻草松了,一定要及时找军需兵补充绑紧!”
  “你以为让你们能穿草鞋就穿草鞋行军、实在不耐寒也得皮靴上裹草、是闹着玩呢!刚才章曲长那个曲就有两个士兵皮靴绑草掉了懒得补,摔死了!何不惜命耶!”
  一支超过万人的军队,在冬雪初霁、尚未融化的日子,踩着尚不至于湿滑、积得也不算深的白学,在三峡北岸边缘的山区里,坚定地行军着。
  虽然已经挑了个地尽量不滑的天气,但因为士兵们总有麻痹懈怠的,也有极个别意外情况,所以超过千分之一的强行军坠山伤亡率,依然是不可避免的。
  统帅这支人马的将领也不是不体恤士兵,也不算心如铁石,但他们知道这些代价必须忍受,行军必须按计划进度。哪怕一万五千人摔死个二三十人,也不能减慢速度。
  这支部队,正是李素觉得战机已到、南下迂回派去长沙郡与甘宁会合的。为了确保尽量延缓被孙策周瑜发现的时间,所以部队选择的行军路线也得适当调整,不得不走一些比较艰难的山路。
  他们的出发地是当阳县,目的地是宜都郡治以西的某个长江三峡北岸小渡口,行军距离不过一百二十里。
  但因为要避免在山上过夜,所以部队必须选择强行军。在前一天天刚亮的时候,到达当阳县西南二十多里的荆山与三峡北岸群山交界处(三峡以北的山广义上来说属于神农架和巫山山脉,到最东边跟荆山的余脉相接)。
  然后在一个白天的时间里,就走八十里山路,穿过山区。最后再在入夜后走十几里平地,抵达宜都郡境内那处依然控制在汉军手中的小渡口。
  那个小渡口位于夷陵守将李严控制的防区,甚至都没有名字。因为再往东、往长江下游,那些相对更大一些的渡口,诸如油江口、公安,都在周瑜的水军控制范围内了。只有李严坚守的城池以西的长江江段,才能安全供汉军小船经过。
  这样的行军速度,如果是正常的部队机动,肯定是做不到的——部队带着辎重粮草帐篷被服,在平原上正常行军,也就一天五六十里,绝不超过七十。如果是山地,就只会更慢。
  不过,李素的部队有内线作战的优势,可以不带粮食也不带帐篷被子,走到哪儿就吃到哪儿睡到哪儿,沿途李严和甘宁都会尽量补给招待,这才可以创造快得多的强行军效果。
  也正因为不带粮食辎重,李素不用太担心陆路行军和水路行军的后勤损耗惩罚,反正是走到哪吃到哪,那就全程都走陆路。
  在夷陵南渡长江后,全程从武陵郡那崎岖的、稍稍远离长江南岸的丘陵地带跋涉。从夷陵再到洞庭湖南端,还有四百多里路,加上之前当阳到宜都郡的一百多里,全程加起来六百里。
  李素硬是只用了七天,在腊月二十七这天,抵达了长沙与巴丘之间的洞庭湖南角。随后又往北赶到巴丘,已经是二十八日下午,连忙歇息一夜恢复士气和体力。
  李素本人原本到腊月半的时候,都还在襄阳城里喝着热酒吃着烤、炖鹿肉,泡澡享福呢。但他这人也对自己够狠的,需要他果断吃苦的时候,他依然没忘了吃苦的本色。
  这八天里,他在山区由下属搀扶着徒步走路的里程,超过了二百里!还有四百多里不是特别崎岖,可以确保安全骑马,那他就还是骑马。但反正从头到尾一步路都没坐过轿子,全军也没有携带哪怕一顶轿子,作为一个文官来说实在是非常难得。
  到了巴丘,士兵们开始睡大觉养伤,他却顶着疲惫,第一时间把甘宁叫来,查问敌军近况军情。
  如果没什么异常,他也好立刻检阅甘宁这边的战斗部署、之前秘密配给的新装备的训练磨合情况,然后对后续的全局战役作出安排。
  “司空,真不需要休息一下么?其实周瑜这六七天还真没什么大的异动,我一直按您吩咐的节奏示弱呢。
  而且保证恰到好处,柔中带刚,让周瑜发现我军在长沙郡后方还有不少士气高涨、守城绝对没问题的冬季农闲农兵。”
  甘宁一边恰到好处地在领导面前委婉展示自己的靠谱,一边也拿着热酒和鹿脯殷勤劝李素先吃喝歇口气,再忙正事儿,反正现在没异状。
  还别说,这两个月的相持期间里,甘宁也是做了一些得力的防守工作的。
  周瑜之所以只能坚持围周泰,而不敢舍弃周泰、转而进攻同样只有一万多正规军防守的甘宁,自然是因为甘宁的战争潜力远比周泰强。
  周泰手上的全部实力,就是汉阳城里那一万五正规军了。那是个原本空地上新造起来的城,是纯军事要塞,所以周泰周边的地区都被吴军占领后,周泰只有孤军,想动员百姓充军守城都做不到。
  甘宁这边,秋收刚结束时面临战事,他仓促间常备正规军确实只有一万多,但随着寒冬的到来,他可以农闲动员的临时民兵就多起来了。
  刘备阵营在荆南已经经营了四年多,轻徭薄赋,租庸调制财税改革都实施推广了三年了,所以非常得民心。
  给甘宁稍稍几天时间,就足以调度处各处义务守城的农兵,这些人野战毫无战力,但是在城墙上放弩丢滚木礌石绝对可以胜任,光是长沙郡一个郡,就动员了小两万守城农民。
  而且,说是“义务”守城,其实也不是完全无偿,这些农民守城是可以折抵第二年的徭役的。
  百姓守城45天后,明年就不用服那些兴修水利政府工程的徭役了,守满90天的话,折抵1800钱工钱,相当于租庸调全免,明年不但不服役,连田租丁税(丝织品)都不用交了。
  一开始,甘宁征发守城时,还有少数比较计较的百姓畏畏缩缩,觉得“服这种需要打仗冒战死风险的役,居然待遇跟劳役一样,有点亏”,所以只有忠义的百姓先来抢着服役。
  可是随着相持超过一个月之后,那些喜欢算计的刁民才发现那些忠勇的邻居真是傻人有傻福,轻松守城了一个月,居然都没有敌人来攻城!那不是趁着冬天农闲白捡免役免税嘛!
  然后,那些相对刁民的百姓也抢着来报名守城。不过甘宁也不愿意在没必要的情况下多征,也就假装不再公布扩军计划——甘宁心里也在算账的,如果他肆意挥霍免役权,明年布政使鲁肃不知道会不会找他算账。
  哦,说句题外话,那位能文能武的布政使鲁肃,在两军相持到十一月份之后,也已经数百里迢迢从岭南赶回长沙城镇守了,如此一来甘宁的后盾就更强了,完全不担心周瑜偷越洞庭湖绕后。
  鲁肃原本这两年都习惯了趁着冬天相对寒冷的时候,去瘴气平息、暂时没那么炎热的岭南督办诸般政务,等岭南有变炎热趋势了再回荆南。
  这次是周瑜孙策刚打过来的时候,鲁肃刚南下不久,路上周折辗转,报急信使钻进五岭山区,一时找不到鲁肃的队伍,消息没有及时送到,才导致鲁肃在南边耽误了些日子,十一月才到长沙。
  ……
  李素听了甘宁的通盘汇报后,对现状也非常满意。周瑜既然还没有异动和察觉,那眼下就是最好的机会了,时不我待。
  李素推开甘宁递给他暖身的热酒,不想喝酒影响了思路,郑重地说:“我不要紧,先办正事儿,既如此,今日你就让你身边的嫡系人马,选出三千人,做好出击的准备。
  另外,之前让快马信使提前通知你准备的远征物资、武器消耗品,也都准备得够够的了吧?不出意外,今晚你带我视察一下对付周瑜那些新兵器新战船的操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0/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