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6/891

  拿下了长江口,李素在荆南和交州造的那么多适合远航、低成本海运的大船,刘备阵营在航海上的种田成果,才能充分变现、南方各州彻底互通有无,资源整合优化,提升整个南方的种田成果转化。
  未来,说不定还能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对曹操在三韩乃至曰本九州岛的那些小动作,做出反制。在中原大战的时候,提前把曹操的海外人口和物资掠夺渠道掐了。
  万一哪天袁绍反悔了,对糜竺之前许诺的“辽东之地每年给袁绍价值五千万钱的物资进攻,作为辽东臣服的包税”条件不服,想指挥曹操的海军彻底花代价把糜竺灭了。
  只要长江口在李素手上,那么大海就是没有疆界的,李素想救谁就能救谁,保住糜竺不在话下。甚至还有可能对华北沿海地区也搞一把海盗反制。
  可惜的是,计划想的很好,李素手头可以调用的兵力却不多,他拉到柴桑前线的兵马,满打满算三万多人,已经把沿途可吸收转化的战俘都算上了,转化了大约数千人,还有长沙郡鲁肃临时又给他征发的一些兵员。
  还没来得及转化的江东俘虏也有两万多,但那些人忠诚度明显不可靠,一个月前都还是给孙家卖命的。李素如果直接派上战场,说不定就成定时炸弹了。怎么也得感化一年半载、开开诉苦大会、洗掉他们脑中对孙家的忠诚先。
  至于荆州地区的其他兵力,那是不能动的,高顺在南阳-襄阳全权防守,既要扛着雒阳方向,也要扛着颍川许昌方向,压力同样不小。而且高顺不是什么智谋之士,要是被袁绍曹操算计了也挺危险。
  为了消弭这个潜在威胁,李素还把之前派到巴丘、为荆南守将出谋划策的徐庶,派给高顺打下手,帮他查漏补缺一下军务计谋方面的短板。
  同时也请鲁肃继续北上,把治所从长沙移到重新光复不久的江陵。由鲁肃居中统筹整个荆州后方的战争动员、调度资源兼顾支援北线高顺和东线李素,建立一个响应更全面迅速的战略支撑点。
  这种情况下,结果就是李素前线始终只有三万多精锐机动部队。对面的敌人江北有八万、江南三万,加起来又是十一万。
  李素全靠战船科技绝对领先,东吴方面主力战舰损失大半,才能维持住战线。否则光是陆战硬拼,李素连拖平都做不到。
  他现在的计划,就是再次转入相持,继续对峙。等北线刘备击退袁绍、打出一个至少能削弱敌有生力量的胜仗。
  如前所述,去年秋收的时候,刘备阵营的正规军、机动部队,大约在三十二万规模,不算只能守城和搞运输的农兵辅兵。
  这三十二万人,南线就分了十二万,要管好多个州。北线有二十万。
  北线战事顺利的话,如果把驻军削弱一小半,或许能把关羽张飞马超等名将分出一路,顶替南阳的高顺。
  甚至打得好的话,把之前没拿下的雒阳突出部啃下来,然后依托虎牢关,让刘备阵营在河东和南阳的领土连成一片,那也能极大节约北线的防守兵力。
  高顺拿几万人只要不用承担防守任务,全部来支援李素进攻,那隔开曹操全吞吴会、掌握长江入海口,就有点希望了。
  这一步或许又要相持两个月,也许四个月,全看北线什么时候解脱。
  可谓是全国南北一盘棋,所有兵力一个萝卜一个坑,牵一发而动全身。
  哦,说句题外话,在这一段新的相持期间里,李素虽然军事上没什么可做的,但内政方面依然有千头万绪的事儿要处理。
  去年的科举初次南场秋闱带来的人事安排、地方安抚,总归是要继续花心力处理的。
  另外,进入相持阶段后,李素总算是有时间处理之前运动战期间一直没宣判的蔡瑁张允等内奸逆贼——蔡瑁等人是在赵云跟韩当打成和平献城撤退交易后,就被赵云抓获的。
  但这么重要的角色,李素也不想遥控赵云就直接砍掉。怎么也得好好公开审判、让整个荆州各郡的世家大族豪强都认清蔡瑁的罪行,把蔡瑁这个反面教材的宣传价值发挥到最大。
  然后再约个日子明正典刑、把荆州世家大族都请个代表来观斩,回去写篇观后感。
  二月二十日,李素把荆州的治所正式从襄阳移到了江夏,确切地说是江夏的夏口县,并且与之前李素自己修的汉阳县合并,改名武汉——
  夏口这地方,原先别说在整个荆州地位低,甚至在江夏郡内都轮不到当郡治,只是一个普通县城,军事要塞。江夏原本的郡治在鄂县一带。
  (注:这地方历史上吴国时期改名武昌,但跟现代武汉的武昌没关系,就是鄂县。现代的武昌当时还是乡下农村、梁子湖边的沼泽地)
  李素这么安排,也是觉得这个地方更适合作为荆州未来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毕竟在李素的种田建设下,未来的荆州肯定会越发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跟旧时代的经济人口格局相比。
  后世武汉这块地方,位于江汉诸水道的交汇通衢,发展潜力肯定比襄阳更大。
  二月底,李素本着战时状态能节俭就节俭的风格,把夏口和汉阳的城池稍稍扩建,把原本县城里的一些府衙修缮换个幌子,把自己的总督府挪了过来。
  然后,他就让张松、王累等负责人事奖惩的幕僚,偷空把蔡瑁的审理工作推进一下。
  李素也不想搞张汤来俊臣那样的酷吏攀咬,不过张松这人过度揣测了领导意图,结果还真从蔡瑁嘴里撬出来一些“同党”。
  李素拿着名单看了一遍,他也知道哪些人是被冤枉的,哪些确实可能有些嫌疑。李素自然是充分利用这张筹码,一拉一打,把全部荆州世家大族的代表都叫来,区别对待。
  对于某些确凿的,没话可说。那些被蔡瑁乱咬的,李素把口供给他们看,然后在他们磕头求饶解释的时候,当着面把诬陷供词烧了,表示自己明断秋毫不会相信的,希望好自为之。
  三月十五,蔡瑁一族被押到武汉菜市口,与几家同党一起,蔡瑁本人被车裂,其余蔡勋蔡中蔡和……全部枭首,人头穿在市中心的尖木桩上示众一个月。
  就在这段时间里,李素一直心心念念牵挂着的、西北方一千五百里外(直线距离)的河东、并州战场,也总算是打出了些眉目。
  当然,这里面的曲折,暂时说来话长了。
第六百九十章
静坐的卖队友
  时间线回溯到197年的冬天,刘备阵营与袁绍阵营在河东与并州战区的这场大战,确实是说来话长、渊源错综复杂。李素远在一千五百里外心心念念关注了那么久,至今也还没出最终结果。
  毕竟,早在十月初的时候,也就是孙策决定接受蔡瑁的投效、对南郡下手之前,刘备和袁绍就已经开始调兵遣将、进入战时对峙状态了。
  对于刘备和袁绍双方而言,早点进入战时状态,却又不实际上靡费大量军费人力绞肉,其实是一个双赢的状态。李素南下之前,也跟刘备私下里提过这些阴暗的考量——当然,都说了是阴暗了,肯定是不能在朝堂上明着拿出来讨论的。
  古往今来稍微有点政治经验的政治家都知道,对外发动战争是转移内部矛盾、强化内部管理、压低人民对变法和强人政治反抗念头的最好办法。
  一进入战时状态,内部团结凝聚,朝廷要征发世家大族的钱粮人力,世家大族反抗的声音都得小一些。否则一个不小心就是被扣上“通敌”的帽子,直接被自己的仇家揭发、联手朝廷干掉了。
  早在汉武帝的时候,就挺无耻地用过这种让有仇的商人相互之间告发揭露的法子抄家,压制民间力量。
  刘备一方,197年八月底九月初刚实行了第一次科举,需要一个战争状态来消化对改革的反抗。
  袁绍一方,则是需要压制那些“发现袁绍居然挟天子以令诸侯、想还政于天子刘和”的关东地区真·忠汉派。只有进入战时状态,袁绍第一个扛起关东诸侯抗击关西伪帝的大旗,那些喊着“大政奉还”的家伙才能消停,不消停就会被打成战时通敌的反贼。
  别奇怪为什么袁绍明明是四世三公了,依然还有人反抗他挟天子。毕竟这种人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关东各州的人才,真正心怀汉室的不少。
  历史上曹操花了十几年反复血洗杀了好几拨朝臣,赤壁之战后征孙权、征马韩、征张鲁,基本上每次军事胜利回朝之后,都要借机勾引一波内部反对者出来杀了。
  萧何故事的时候杀几个,封魏公的时候杀一批,封魏王再杀一批,这才把忠于汉室的差不多搞干净了,曹丕才能顺利接班。
  (注:这里澄清一点,历史上在朝廷内部搞兵变反曹操的那些人,未必都是真心忠于皇帝、毫无私心。荀彧孔融这种道德君子应该是真忠,其他相当一部分只是假借反曹操、拥护皇帝的名义来争权夺利。如果他们反曹操成功自己上台了,说不定也会继续挟君,就像曹操干掉李傕一样。这话的说清楚,免得被打上黑曹操的标签。)
  袁绍的四世三公清白出身,没有赘阉遗丑的DEBUFF,估计可以让袁绍遇到的忿忿不平者比曹操至少减一大半。袁绍在刘和称帝后也跳过了剑履上殿萧何故事,直接把剑履上殿和封郡公这两步合并一起走了。
  走两步才激起历史上曹操走一步就遇到的反抗,已经很优惠了。
  ……
  在双方都想“小打维持住战时状态、扛起本阵营大旗”的相似心态下,197年十月份的战役初期阶段,双方实在是有点像后世1939年冬天的西线战场。
  没错,就是“静坐的战争”。袁绍出于道义扛旗的需要,先摇旗呐喊假装A上去,实际上主力基本上还在“置酒高会”,就跟39年的法国人一样。
  而孙策当时却傻呵呵地信了盟主的姿态,就像波兰人信了法国人一样,真的A了上去,幻想着刘备因为陷入两线作战,无法给李素投入更多后备力量。后来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信法国的波兰总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
  整个十月份,袁绍号称集结三十余万大军对付刘备,实际上只有吕布、张辽的七万人驻扎太原、上党,算是在刘备侧翼前线。
  还有文丑带了三万人驻守壶关、作为上党驻军的第二道防线。张郃带两万人在太行山要隘井陉,作为太原驻军的第二道防线。
  文丑张郃进可以支援吕布张辽,退可以固守太行山,确保即使刘备军翻山走小路绕过并州坚城,也依然出不了太行山、威胁不到袁绍军肥饶的河北平原。
  最后还有麹义带了三万人驻扎在河内郡的野王,并且前出防御之前被袁绍军占领的河东东垣等地,把黄河北岸的道路也堵死。
  前线五将加起来才十五万,这就是袁绍“静坐战争”期间真实动员的兵力,还有近二十万主力,之前秋收农忙的时候还要帮忙收割军屯,入冬后也只是在邺城以西驻扎待命,根本没提前进入太行山区——
  袁绍非常清楚,二十万人在河北平原上过冬吃粮,比把人前进到太行山区、并且把一个冬天要吃的粮食也陆路搬运到太行山区,要节约多少民力国力。
  太行山上的陆路运输成本太恐怖了,五百年前赵国不就是这么被吃穷的么,廉颇赵括的四十多万人在太行山里吃了将近三年,吃得赵国整个河北平原刮地三尺都没余粮了。
  战事不紧张的时候,当然是先能省就省,等紧张了不得不花时再花。
  袁绍军前线十五万、邺城河北平原边缘驻军二十万的姿态摆出之后。整个十月份,刘备那边的前线部署姿态是这样的:
  刘备北线二十万人,雍凉后方守军五万、在长安待命随时可以支援各处的总预备队四万,弘农有张飞的两万,河套靠近河西的最北线,有马超的三万骑兵,剩下关羽带了六万人,跟诸葛亮一起驻扎安邑。
  因为安邑有湅水可以经过蒲坂津连接黄河、渭河,所以关羽的全部兵力都可以利用水路运粮就食,不存在山区运粮问题。河东本地的粮食不够吃,能把渭河平原产粮区陈仓、郿县、槐里的余粮一站式运到。
  张飞、马超那两路,张飞之所以暂时委屈一下只带两万兵,也是为了长期相持中更加节约,反正弘农郡两端有函谷关潼关天险可守,两万人绝对能防住了。
  人再多的话,弘农本地的粮食产量不够吃,要从别处沿着崤函道的崤山山谷陆路运粮,就很亏。当年段煨当弘农太守时也只养了两万常备军,张飞就学他。
  马超的三万骑兵,冬天野外没有草料可以吃,驻扎在黄河西岸也是难以维持的。好在骑兵机动性强,不用全部前沿部署。
  马超只要保证轮换巡逻队,同时在前线提前设置大营把重甲和军械都囤了,大部分骑兵轻装留在银川、上郡就粮。只要装备不用随身带,这些轻骑兵状态的部队赶五百里河套草原平路到前线也就几天时间。
  双方整个十月份,就是这样处于剑拔弩张静坐对峙的状态,确保自己的相持损耗尽量节约降低。每天就是一些小规模斥候战,边境哨战,没有大规模血腥厮杀。
  好在,刘备阵营总是要反敌人预期而行事——当你觉得我要打上来的时候,我没打上来。当你觉得我也跟你一样只是为了维持住战时状态、而且南线也开战了,应该会避免两线作战时,我却真打上来了。
  刘备军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进攻战役,发生在197年十一月上旬将尽的时候。
  这个时间点,是孙策已经拿下南郡二十天、而且孙策拿下南郡的情报消息,也已经传到袁绍耳中七八天之后了。
  当时,袁绍觉得既然南线都打出狗脑子来了,而且打出狗脑子的消息刘备也知道了,那肯定是刘备最不敢改变现状的时候。
  因为消息不对称,袁绍对于“南郡沦陷”这个消息的解读,要远远比刘备严重。刘备是知道蔡瑁得手是李素故意放进来促成做的局,李素秘密给他上表让他安心看他翻盘。
  袁绍却不知道,他以为李素是真的纸老虎了一把,哲学家理想主义者玩过头玩脱了,被不讲武德一顿乱拳的孙策打懵逼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6/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