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1/891

  战事稍歇,杨丑也喝过水缓过气来,心中暗忖:
  “关羽和徐晃的攻势实在是太猛烈了。要是等他的投石车全部造好,昼夜不停猛砸,这野王的城墙怕是七八天都撑不了,要是攻势猛烈的话,五六天就要沦陷了。
  现在士卒之所以还能被弹压勒逼着死守,全靠他们对麹将军和张辽、文丑将军援军的信心。要是谁提前动摇了,对麹义的救援产生怀疑,怕是随时都会崩溃。”
  他现在唯一指望的,就是麹义三天之内就会来增援,除掉已经过去的今天白天,估计也就两天三晚了,这点时间,应该够张辽和麹义在抵达野王之前、先合兵一处,如果再多宽限一两天,那么连文丑也能赶到。
  北方的冬天夜很漫长,申时过半天就全黑了。城下的攻击方居然还敢在好多挡箭木墙上插火把照明,丝毫不担心城头守军对着火把放箭。
  当然,关羽造的移动式挡箭木墙很多,并不是每一面附近都插了火把的。这就导致虚则实之、没有插火把的地方因为明暗对比,显得愈发难以看清。
  杨丑心中估摸着,关羽肯定还有小动作,但他猜不出具体是啥,下午的骑兵队反冲彻底失败、骑兵损失殆尽,他也没勇气再做任何开门近战阻止的尝试了。
  整整一夜,城外都不安静,各种敲击碰撞的细碎声响,四面八方都有,让杨丑和袁军士兵的恐惧不安愈发深重。
  第二天天亮后一看,杨丑和袁军军官们不由大惊:一夜之间,所有关羽昨天下午推到阵前的挡箭木墙底下,都被垫了夯土堆墙,也把木墙垫高了,防御遮蔽效果愈发之好,能让汉军弓箭手彻底安心躲在后面对城头抛射箭雨。
  当然,作为河北军将领,杨丑也是知道穴地攻城的战法的,他立刻就看到了比垫高掩体夯土更危险的要素——这些土是哪里来的?
  有工事用到了土,肯定有些地方被挖掘了提供土。目力所及之处,城外数百步并没有某块地方突然地势低陷下去变成大坑,那就说明攻城方并不是集中在某个坑取土的。考虑到成本和时间,也不可能是从远处运土过来。
  剩下的某种可能性,概率瞬间就大大提高了:攻城方在挖地道!这些土只是副产品!
  “地道口在哪儿?找!都给我好好的找!所有目力最好的神射手,都别放箭了,到城楼和马面上瞭望,找出关羽的地道口!”
  杨丑急切地吩咐,虽然攻城战很快又要重新开始了,他也顾不得在这种节骨眼上削弱弓弩队的战力人手。
  将士们立刻被调动起来寻找,可是很快就发现疑似地道口的土堆太多了,不知道哪个才是真的。
  他麾下一名军司马,似乎是参加过三年半前的易京楼之战、给过公孙瓒最后一击,对防御地道非常熟悉,此刻趁机进言:
  “校尉勿慌,论穴地之能,我河北军天下第一,关羽不过是班门弄斧。自古防掘地可绕城内遍挖长堑,截断地道出口。我军用地道多年,还总结出挖长堑所得之土,可在长堑后五十步,另堆一道土墙,安排弓弩手巡哨。
  这样敌人就算钻出来,也会暴露在低矮之处,被我们用滚木礌石砸死、侥幸逃出来也会发现出口处还有临时土墙围着,被交叉攒射尽数歼灭。另外,还可以用大瓮蒙生牛皮,状如大鼓,让耳音好的士卒听声辨位。”
  杨丑脸一板:“你以为我不知道?可挖掘绕城长堑要多久?我们现在还要守城,就算组织百姓挖壕,也要分兵带头挖、示范监工,能投入多少人?没有十天半个月能挖完?
  至于听声辨位,本就不精确,而且现在关羽如此阵仗,我怀疑他在城四周都有让人挖土,虚实相应怕是很难听清哪边才是真的。”
  那军司马想了想,先表示了对领导明见的佩服,随后宽慰:纵然长乾半月而成,关羽的地道同样好很久才成。堑壕好歹是露天明挖的,每一段可以分段同时开工。地道却只有一个横截面可以挖,比挖壕慢多了。
  杨丑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但随后又冒出一个新的疑问:关羽难道不知道地道是两军长期相持期间才会用到的么?既然今天关羽是要速攻拿下野王,怎么会选那么慢的办法?
  还是说,关羽这是表面上攻城为主,实际上以打援为主?他是在勾引麹义张辽和文丑,哪怕麹义等人集结了相当于关羽两三倍的野战兵力,关羽依然有把握在野战中同时击败麹张文三将联军?!
  以关羽之威名和带兵实力,似乎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杨丑有些不寒而栗,但他没有别的选择,只好先这样见招拆招。
  当天白天,攻城战还在继续,杨丑安排的挖壕和放牛皮大瓮地听反侦察,效果也不太好。地听果然听不清敌人主挖的真实方向,声音比较嘈杂各个方向都有。
  杨丑只好选择全城每面城墙背后都平均挖沟、无差别全面防御。好在他相信关羽挖地道的龟速,倒也不用太担心进度跟不上。
  十六日下午的时候,随着前线关羽挖地道挖得越来越嚣张,不少中间段的、离城墙只有五十步和一百步的竖井井口,也开始大量堆起挖出来的土后,倒是也有守城军官回报过杨丑,并且他们还提出了一种异想天开的警告:
  “校尉,关羽有没有可能是把这些竖着挖下去的井,再往两边挖、然后一口口井下面的地道连接起来?”
  这个猜想其实已经无比接近于真相了——虽然杨丑就算知道真相,也不太懂如何防,关羽的地道战技术先进,在速攻状态下近乎无解。
  但是,偏偏因为杨丑是河北军将领,他也懂地道战,知道地道的技术难点,所以否决了下属那种外行却歪打正着的判断:
  “你懂不懂穴地战的精髓和难点?你试过竖井下去往两头挖、最后跟别的井别的地道口连起来的难度么?要是能用,当初大将军攻打公孙瓒,就不会挖了三个月的地道才挖到易京楼底了!
  竖井下地之后,幽暗不辨东西南北,你怎么知道要往哪个方向挖,才能和友军正好对上连通?但凡稍微错几度角,挖到数十丈外就错开很远了,这地道根本连不起来!
  关羽军从未用过穴地攻城之法,估计也是道听途说,他真要瞎捉摸,我们也无所谓,按自己的节奏防守就好!”
  提意见的下属满面惭愧而退,对自己因为不懂挖地道技术难点而羞赧不已。
  这一切,只能说是天意如此——诸葛亮战前教给关羽备用的那套挖地道新技术,恰好是解决了传统地道战技术的痛点短板。
  用一句后世《专利审查指南》上的术语来说,那就是“克服了固有技术偏见”。
  (注:《专利审查指南2021》,技术偏见:是指在某段时间内、某个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对某个技术问题普遍存在的、偏离客观事实的认识。它引导人们不去考虑其他方面的可能性,从而阻碍人们对该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
  说人话,那就是如果诸葛亮教关羽用这招对付其他不懂地道战的诸侯,对方还不一定会那么灯下黑。但偏偏诸葛亮让关羽用它来对付河北军!对付天下第一地道战强军!
  这就是诸葛亮最擅长的事情:在敌人最擅长的专业领域、正面击败他们。就像空城计,如果对面不是司马懿这种老奸巨猾之辈还不好使呢。
第六百九十七章
诸葛亮:专治各种懂人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同时打多口竖井、然后往竖井两侧挖、增加挖同一条地道时的作业横截面数量”这种操作,究竟有多难,外行人是不理解的,在汉末的背景下,越是内行的人才越知道这有多么异想天开。
  不过,换一个例子来举,就能很容易地让21世纪的读者也理解这里面的难度:大家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应该都学过清末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事迹吧?
  京张铁路修筑的过程中,有个语文课本都很着重突出的难点,就是詹天佑用快于外国工程师预估速度数倍的高速,把沿途的隧道挖通了,震惊世界、为国争光。
  可见哪怕是到了1905年,世界上打竖井增加地道挖掘作业截面数这种操作,依然不是主流,其勘测、定向的难度可见一斑。
  那为什么詹天佑作为一个中国人,率先在铁路施工里想到了这一方案?这跟古文明智慧的积累有关。
  早在汉朝的时候,只有个别精通西域事务的知识精英,得亲自去过西域至少车师国、鄯善国(楼兰),亲眼见过汉朝时西域地区的人如何打井挖暗渠引天山融雪水种葡萄哈密瓜,才能领会其中奥妙。
  两千年前新江地区的劳动人民,被自然环境逼得不得不搞这种引水工程。一开始打井下去、往两侧挖,也会出现勘测角度不准、到了井底黑灯瞎火不知道往哪儿挖,稍微偏一些角度,最终的结果就是两边往中间挖最后对不准。
  (注:哪怕21世纪的地铁施工,隧道两侧往中间挖,没对准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逼站、抖音上很多隧道会师的小视频,下面的调侃评论都是“可以把吊起来的测量员全家放下来了,没对准的话就拿测量员祭天”)
  然后,西域人民在实践中发明了一个土办法:用两根精确削圆削直的沉重硬木棍,中间用两根绳子系起来,就跟绳梯的两个台阶一样形状,然后绳子的长度放长到跟预期要打的井的深度一样长。
  两根木棍也是上面的长、下面的短,确保长的那一根可以架在井口上不会掉下去。而下面短的拿一根可以自由悬垂到井底。
  竖井打好之后,先在地面上测量竖井口与将来要合拢的地道口的相对角度,然后把架在地面上那根长木棍精确对准要合拢的地道口方向。这样因为井底那根木棍跟上面是绝对平行的,所以井底的木棍也正好指向要挖的方向。
  工人只要严格对准井底木棍指的位置猛挖,就不存在不辨东西南北挖歪了问题。只要距离不太远,比如百步之内,误差基本上都可以控制,确保最终完美合拢。
  如果两口井相距太远,比如有好几里路,那这种简易近似测量角度法就不能用了,还是要现代勘测技术,至少也要詹天佑造京张铁路时代的测量技术。
  现在只是挖个穿过城墙的地道,全程不过三百步,垂棍法的精度够用了。
  诸葛亮这一手,是196年游历西域时,自己观其大略、好奇心强,看到异域风土人情奇巧技艺,但凡能为华夏所用的,他都留心复盘。
  如今每年能到车师国鄯善国那种地方的读书人,全天下一年也找不出几十个,而其中有诸葛亮这样格物致知、观察总结意识和学识的人,更是仅此一个。
  袁绍麾下诸将懂了一辈子地道战,却没有一个去过西凉,只有一个麹义出身武威郡,算是凉州系将领。但麹义当年跟着皇甫嵩平凉州叛军时,也没涉足到车师国那么远,他连敦煌玉门关都没踏出过,也就不知道新江人那堪称“非遗”的暗渠工程技艺。
  何况,此刻这野王城内的守将并非麹义本人,而是杨丑,那就更是一丁点西域见闻都没有了,绝对不会警觉。
  ……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战法能否得手既遂,关键看盘前的准备运筹,至于具体的施工过程,实在是没什么可多说的。
  此后一天两夜,虽然诸葛亮教给关羽的那套阴招,展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危险端倪,但杨丑自以为懂、有眼如盲,自然是全部忽略过去了,至少也是觉得“既然解释不了,那就忽略”。
  一切的操作,都被杨丑解读成了“关羽围城是假、打援是真,有信心干掉麹、张、文”或者“关羽挖地道只是一个闲棋后手,挖出来的土主要是为了强化攻城阵地上的防箭工事,更好地跟守军对射消耗”。
  十一月十七日凌晨。就在野王守军扛过了两个白天的攻城、疲累欲死却也信心渐升、觉得麹义将军等人的援军就快来了,所有人都睡了一个好觉。
  然后,在守城士卒的睡梦中,关羽的地道以远超杨丑预期速度至少五倍的匪夷所思高速,挖通了。
  数以千计的汉军士兵,从远离城墙三百步远的位置,悄咪咪连夜进入隧道,所以部队的季节和钻洞环节都没有丝毫惊动城头守兵,守军完全不知道远方发生了什么——
  这也是地道为什么入口要挖得这么远的原因,而不能直接在离墙只有几十步的竖井那儿下人。因为离城墙太近的竖井附近稍微聚集的人多一些,就会惊动城墙上的守军,从而预判并针对性防守、搜查地道出口洞可能存在的方向。
  而且竖井比较深,要下人得一个个用绳子坠下去,兵力投放速度太慢,不容易第一时间就投入相当兵力进城、展开偷袭。
  地道攻击最关键的就是突然性,让敌人没意识到你哪儿来的,就已经有一大群人站稳脚跟了。
  否则低到入口被发现时,如果才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士兵出洞,很快就会被杀回去、被重兵围堵住地道口,打成葫芦娃救爷爷。
  四更过半,徐晃带着三四百个铁甲死士,已经从地道另一头钻出来、站稳了脚跟。他们上来的点是城墙根背后五六十步一片被拆毁的民房废墟。他们动作很轻,上来后先在废墟间散开,摆好防止敌人发现后组织反冲的阵型。
  直到后续士兵出来得越来越多,确保不会被推回去了,而且敌军也确实发现动静了,这才彻底拉开战斗的序幕。
  战斗序幕是一名城墙上的袁军斥候用火把朝这个方向照、隐约发现下面人不少,然后他就被汉军一名神射手一箭射中咽喉,那袁军斥候死前的哀惨之声和尸体坠落的响动,成了两军搜索厮杀的讯号。
  无数袁军将士反应了过来,满脸的不可思议,但汉军攻城部队确实入城了,守方都没搞明白前因后果,就这么机械麻木地冲了上去,本身地互相砍杀,不管想不想得通先干再说。
  攻击一方的汉军士兵,除了挥刀砍杀冲刺之外,有些还纷纷点起背后背负着的火把,在城内地道出口周边街区放火制造混乱、封堵防守方援军路线,场面一度血腥如修罗地狱。
  杨丑当夜原本不在城墙上,听到城内大哗,惊坐起身,到窗边瞭望,已见城中数处火起,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分外刺眼。
  杨丑连连披挂上马、组织预备队抵抗,但他内心其实也知道大势已去。此刻他想的只是尽快赶到不远处的城中府库,把仓库里的军粮存粮烧了,让关羽哪怕占领了野王也得不到驻军的过冬粮食,让关羽饿死在这个冬天里、不能据城死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