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6/891

第七百零三章
战略挺近
  如果只会实战参谋、不会像约米尼、克劳塞维茨那样写兵法总结,诸葛亮就不配做诸葛亮了。
  但是同理,如果他只会像约米尼、克劳塞维茨那样总结兵法、但自己实际参谋打仗却一塌糊涂老是扮演战败方,那他也不配做诸葛亮。
  诸葛亮之所以为诸葛亮,自然是治学要如约米尼、克劳塞维茨,实战要如项羽/拿破仑、韩信/毛奇,理论与实战双巅峰,才不枉为人一世。
  写完《兵法·内外篇》后不久,诸葛亮一边把他的手稿给关羽参考,就像历史上约米尼把自己的手稿给拿皇参考一样,听取关羽结合自身多年经验的补充意见。
  另一边,因为战局的进展,刘备阵营和袁绍阵营刚好渡过了河内之战的前期运动战阶段、要转入双方都投入十几二十万兵力的大规模相持阶段。
  所以,诸葛亮刚总结出来的这些心得,也正好被用上,得到了一次实践检验的机会。
  诸葛亮根据他对关羽的观察、对近期部队改用新式后勤后的机动调度效率的复盘、以及新总结出来的兵法理论,微调了后续援军的进场时间、节奏、切入位置。
  说白了,诸葛亮这篇兵法的精髓,就是把“如何让己方更容易在局部战场集中优势兵力、打出敌人赶到战场的时间差、各个歼灭敌人”这个问题,彻底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论述透彻了。
  从项羽韩信到拿破仑毛奇,一切对这一问题有价值的形势变化科技演进作用趋势,统统算到、有效变量全部加入考量、实现全局通盘统筹。
  把这一堂堂正正的军事思想贯彻到实处,收益自然惊人。
  整个十一月下旬,袁绍方面在河内-并州战场投入了近二十万援军,分十几天好多个批次到达。加上原本麹义、张辽剩下的近两万人,还有文丑的三万,整个河内并州战场袁军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五万。
  而同一时间里,刘备也把留在关中的战略预备队、以及北线负责牵制吕布的马超,陆续投入了河内、河东,总投入兵力达九万,加上关羽原本就有的六万人,让刘备军前线总兵力扩张到了十五万。
  刘备手上的战略预备队,以及弘农的张飞,加起来只剩五万了,也算是能押上的赌注全往上押。
  那么,在双方往前线不断大规模增兵、十几万人级别的战略机动过程中,诸葛亮新总结出来的“对内线优势和外线优势做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取舍,确保己方集中优势兵力的收益最大化”这一指导思想,具体为刘备阵营争取到了多少好处呢?
  略一举例,就能看出收益实在是不少。
  比如,十一月二十这天,关羽就趁着麹义救援张辽未遂后不久、假装又要故技重施,改为“趁张辽和文丑会合了、麹义却回了自己营地的时间差,对麹义防守兵力空虚的河内郡治怀县动手”。
  然后,文丑张辽麹义果然都被吓住了,害怕历史重演,把兵力往怀县北岸、麹义旧营以东的位置集结,让出了另外几个方向上对关羽围堵的道路。
  但实际上,诸葛亮根本没让关羽故技重施,只是吓吓敌人的。把敌人调动到西北方向、抱团集结一处后。关羽实际上选择了杀个回马枪,对野王以西、还未被关羽光复的敌占区那几个县动手。
  试图趁机打通河东与河内之间、沿着黄河沟通的主通道。摆脱对之前非得通过汾水、沁水后勤路线补给的唯一依赖。
  而张辽文丑因为怕麹义被歼灭,放开了对关羽回头向西的道路的威胁,没有第一时间注意到关羽的这个调动。
  与此同时,汉军从河东来的援军,却在诸葛亮更精细的全盘统筹调度之下,实现了更精确的机动配合,作为预备队的数万大军该哪一天到达哪个位置、从什么方向对何处的敌人实现包围,全部算得很精确。
  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时代,要确保这一点,必须对河东与河内之间的地理环境、天气条件理解都非常透彻,这些不是一朝一夕的,是诸葛亮切切实实在抵达野王之后这些天,做了很多实事求是的调查。
  上至高大上的精确地形勘测、河道里程详细计算、把沁水清水黄河在这些河段的全部曲折都算上,而不是简简单单估个河道直线距离。
  下至找来很多野王、沁水本地有经验的老农,向他们不耻下问地请教河内当地每年冬天的天气情况,甚至尽可能做出一副“往年农历某月某日天气历史记录”。
  这已经有点近似于近代气象学统计的工作了,那些做天气预报的单位,早年科技不发达的时候,就是靠大规模统计历史记录来评估的。
  所以,哪有什么“生而知之者、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掐指一算夜观星象就知晴雨能祈东风”,都是实打实的理工科统计、推算、实验的结果。尤其这一世的诸葛亮,科学思维继承自李素,自然是变得比历史同期原本的诸葛亮更加实事求是、更加理论结合实践。
  而做了那么多工作的最明显收益,就是刘备军援军在前进过程中,总是时机最恰到好处地出现在袁绍一方落单孤军或者敌后孤城守军的面前。
  如前所述,麹义在野王陷落之后,其实在关羽侧后方还是有几支驻军的。包括守卫轵关陉的五千人、守卫箕关陉的五千人,外加只属于袁绍方河东太守的东垣县守军一万。
  这三支部队两万人,加上其他周边防区零零散散加起来几千杂牌地方守卫部队,原本在野王失守、麹义张辽受挫后,是该撤退集结就要撤退集结、该等待友军接应就等待友军接应的。
  如果守不住上述三地,这些部队也好往南边黄河岸边靠拢、利用袁绍军依然掌握黄河三门峡以下河段的绝对制河权,水路撤走的。
  但因为麹义张辽被关羽虚晃吓住,多拖延了几天,暂时没来得及下令让他们往黄河岸边靠拢。同时,袁绍军因为大规模战略机动效率迟缓、十几万人配合不利,各部都不知道友军到了什么位置,种种脱节就导致其他后手接应方案部署迟缓。
  相比之下,诸葛亮第一时间通知在闻喜县的严颜立刻不管不顾全军前出、到东垣发起围城攻势之状,拖住东垣守军不让他们立刻弃城逃跑。
  同时诸葛亮给严颜的命令也是非常精确,把每天该抵达什么位置、遇到道路难行的天气时如何应对如何克服、什么情况下可以让部分部队先行,全部统筹安排得明明白白。
  除了闻喜前线的严颜,诸葛亮以关羽名义对后方各部援军发出的调令,都是如此细致、提前帮想好后勤困难,让援军填补到前线的进度非常丝滑。
  后勤方面因为物资不足、部队得等粮食等帐篷才能继续开拔的情况,一次都没有出现。上起马超、吴班、黄权,下至关平、孟达、冯习等部,都准时机动增援到位。
  (注:刘备为了和袁绍的全面对峙,还对人事工作进行了调整,允许部分九卿文官临时兼任参军类军职,给前线将领提供参谋。廷尉正法正被调为马超的参军,庞统被外派为张飞的参军。)
  不敢说诸葛亮这个后勤统筹节奏做得跟毛奇时代的德军那么严谨,但也已经是近代以前的最优化了。
  这样的神速包抄之下,最终的结果就是东垣县的援军根本没有时间沿清水河水路撤入黄河,就提前被汉军黏住、随后穿插到位。
  同理,轵关陉、箕关陉的袁军,也在关羽少量部队迂回迟滞、同时不让麹义及时反应救援。随后严颜黄权关平就带着部队,在东垣都还没沦陷之前,强行军绕过东垣、顺流而下穿插到轵关陉以南的黄河岸边。
  汉军援军的战略机动速度,甚至比正常情况下袁绍军在自己的占领区做上述调度还快。最后就是全部穿插到位、分割包围。
  有些部队虽然还没被歼灭,但实质上已经等于被歼灭了。
  十一月的最后几天,东垣县袁军自觉无望,在短暂的抵抗之后,放下武器投降了刘备一方。
  进入十二月上旬之后,轵关陉和箕关陉的袁军也同样投降,他们在投降前的厮杀抵抗,甚至比东垣县还不如——毕竟后者还是一个县城,纵深比较大,城内也有相当的物资和存粮可以过冬。
  而轵关陉等地只是一个关卡,东西向纵深很浅,往黄河撤退的归路被切断后,关卡前后同时被汉军攻击,根本没有防御纵深,短短两天士气就崩了。
  于是乎,在短短半个多月的增兵填补战线运动相持中,袁军两万多人,就因为机动不到位、撤退动作不及时,被汉军全歼。
  此次河东-河内-并州战役开打以来,关羽一方先在端氏、蠖泽歼灭并州兵数千,又在石门、沁水、野王累计歼敌一万、野王城外野战歼敌一万余。最后加上河内郡野王以西和河东东垣全部光复的两万多。
  袁绍阵营在一个月之内,五万有生力量被歼,还丢失了野王以西的全部土地。虽然转入了互相填满前线对峙区的静态相持阶段,士气却是低落得可怕。
  加上“长平之战”的历史阴影,袁绍阵营上下都觉得根本不能再打,只能死守。
  随着十二月份冬雪越来越紧、沁水断流、太行山封冻,关羽和诸葛亮也只能暂时停下脚步,相持到春天稍微暖和一些,再图谋进取。
第七百零四章
即将到来的春季攻势
  太行山区的寒冬,积雪封冻,道路难行,任何试图发起进攻的行为,都会受到巨大的后勤惩罚。
  如果用后世P社玩家的术语来阐释,那就再加一个“部队堆叠作战效率惩罚”。
  刘袁两军都自然而然转入相持防守、查漏补缺把前沿对峙防区的每一个漏洞补满,堆上部队死守。
  腊月剩下的二十天,乃至整个正月,前后加起来五十多天,两军就在这样的消耗对峙中平稳渡过了。
  刘备和袁绍本人都分别坐镇长安和邺城,每天烤着银霜炭炉喝着中山冬酿取暖,两朝的文官们日子也没什么变化,一切还算舒坦。
  不过,以关羽、诸葛亮为代表的前线将领、参谋人员,条件还是会艰苦一些。他们充其量只能在野王、温县等小城里盘踞,更苦一些地得驻扎在野外关隘营地里,吃喝取暖都不如大城市。
  袁绍军那边,张辽麹义文丑的情况只会更差,不但物质条件供给不如汉军,还要提心吊胆内部派系斗争和诬陷是否会爆发——
  麹义收到过诸葛亮劝降信这事儿,至今还没有爆料出来。但麹义心里很清楚,这事儿没算完。诸葛亮不爆料到袁绍那儿,不是诸葛亮良心好,只是诸葛亮想让这事儿多酝酿发酵一阵子,将来爆发的时候就显得演技更真实,让袁绍多一些前后串联的联想空间。
  这种定时炸弹,都是埋得越久越说不清的——除非麹义先自乱阵脚,把那天收到过诸葛斥候射过来的箭书的心腹都杀了灭口。但如果他真这么做,诸葛亮会很乐意看见,再立刻用后招陷害麹义的时候,绝对能让麹义百口莫辩。
  何况操作越多,出错概率也越多,谁知道麹义有没有把握一次性杀光?万一有漏网之鱼,或者消息有扩散,杀了一批知情者后,剩下的个别生还知情者只会愈发狗急跳墙反咬。
  麹义这颗定时炸弹,是怎么都不可能彻底排毒排干净了。
  整整五十多天,袁军在河北的二十五万人,因为后勤的迟缓低效、加上士兵冬天野外执行巡逻驻防任务需要消耗更多热量抵御寒冷,食物消耗速度超过规划预期,结果导致相当一部分士兵连顿顿吃饱都做不到。
  上面分配军粮都是按规划的,不知变通,也没条件变通,结果就是谁执行巡防任务多谁饿得快谁自己扛。将领也没办法,就把嫡系部队尽量留在城里猫冬,把任务交给非嫡系不受待见的人执行,结果导致非嫡系部队愈发压着怒气不敢发泄。
  或许有人会奇怪:河北平原如此富庶,邺城和河内存粮如此之多,怎么会让前线不足呢?
  事实上,后方粮食确实很多,但是通过壶关等处走山路往前线运的运力不够。尤其是腊月的时候抢运是按计划消耗量运的,之前没想到冬天要在上党多驻扎十万正规军。后来发现超耗不够吃,已经是正月里、壶关道都彻底被冰雪封了。
  而这时候,或许又有外行会奇怪:一定要在上党以守势驻扎那么多人吗?而且是在补给那么艰难的地区,不打仗干耗着?
  这就涉及到关羽诸葛亮之前营造出来的态势、对袁绍军上上下下有识之士的心理诱导了——如今的局面,跟五百年前的长平之战,已经是相似到极为神似的地步了。
  对历史了解不深的读书人,或许只知道“秦把韩国打成两截、导致北边与韩国本土断开成为飞地的上党投降了赵”。
  但事实上,这里面还有一个更致命的细节,那就是上党投赵之前,“秦将韩国截断”的战役,正是“野王之战”。
  历史上战国后期,黄河以北的河内、到黄河以南的成皋、中牟等地,原先都是属于韩国的领土。秦军在长平之前,正是攻破了野王城,才宣告了韩之上党与韩本土隔断的。
  因为野王城是丹水沁水的分叉口,这座城丢了,就意味着上党作为丹水流域的一个郡,失去了连接黄河流域一切其他地区的水上交通。如果有野王,上党的补给运输成本能比走壶关翻太行山便宜至少二十倍。
  所以历史上上党一开始才是韩地而非赵地。上党和韩地的交通成本低于和赵地交通成本二十倍。赵不得河内而单独持有上党,是非常亏的。
  汉军学秦军拿了野王,等于是让上党的十万人的运粮路途损耗,提高到相当于“走黄河水路用船给两百万人运粮”的损耗了。
  那么大的损耗,按说正常情况下总该逼得袁绍下死力气猛攻夺回野王了吧?拿下一座不算坚固的小城,就能减少“相当于黄河水运给一百九十万人供粮”的损耗,怎么看都很划算,哪怕死几万人也是值得的。
  可袁绍不敢,问题又绕了回去:长平之战已经给赵地军阀下了一道士气人心极为压抑的历史教训,稍微读过书的人都会产生不好的联想,联想到“进攻必败,进攻就是赵括。死守相持才是廉颇”。
  人心士气如此低迷不可用,谁敢主动进攻?所以,袁绍为了维持人心,维持那个内心神秘主义的“天命”加持,也要顶着后勤压力先证明“我不是赵括,我的路子跟赵括绝对始终截然相反”。先把“天命”立住了,才能谈打仗。
  用兵之道,首在攻心,下政攻城,此之谓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6/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