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5/891

  今年先放出风声、再权衡以临时措施再摊派一次,把扩军的开支和装备补上。但同时要为积极主动响应摊派的豪商勋贵置换将来的减免,循序渐进造势。”
  短短几句话,就让黄权有一种久违的笃定感,李司空不拿出方案则以,一旦有想法,就是一二三四条理缜密。
  五年前搞租庸调、后来升级到租庸调输、最后再搞科举,李素都是不出手则已。
  黄权深呼吸了一口,振奋地提问:“能不能具体说说,司空以为当如何‘加速扩军成军’?陛下对于南线战局还是很关切的,若是真能做到,帮助司空早日扫平孙权余孽,陛下一定也会尽力促成的。”
  李素头也不抬,只是伸出一根手指:“很简单,你们有一点没有提醒陛下。如果是按照常法练兵扩军,至少三四个月甚至半年的整训,都是有必要的。
  我军往年北伐前走精兵路线,因为道路难行山区险阻补给不易,当时的士卒哪个不是操练一两年、还先找鱼腩弱旅的敌人练手磨合?就算现在扩军了,也不好直接不求质量。
  但是,既然都统计到有四五万的兵员、是已经上过战场的老兵,跟我们厮杀过见过血有点胆量,这些人完全可以快速成军的。经过一个冬天的苦役磨砺、消磨掉他们对故主的怀念,再稍微给两个月好日子过,马上就能上战场。
  至于忠诚度和可靠性,其实可以异地换防异地作战嘛——不是把袁绍的两万多战俘都派到高顺那儿了,我这边的战俘也会马上全部送去。
  到时候,孙策这边的战俘练好了投入河北战场,或者至少是放在南阳宛城防区。而把袁绍的战俘训练后,派来我这儿负责对孙权的最后一战,时间可以节约一些。”
  黄权听了,倒是微微有些吓到,因为李素的想法虽然从统筹上看不错,但也是犯了军事常识错误的:人都是有水土适应的问题的,北方人到南方打仗南方人到北方打仗,有气候地理的天然劣势。
  事实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损失,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北方兵大规模南下水土不服,曹军中瘟疫也开始流行。而曹军里那些瘟疫的人,可不就是官渡之战后从袁绍那儿俘虏来的么,至于原本就属于曹操的豫州兵,居住在两淮地区,其实到了荆楚扬州也没那么水土不服。
  黄权便不顾李素官位比他大那么多,直言恳切地说:“司空!兵者大事不可不慎啊,士卒水土不服必多生疾病,何况北人不习水战。
  纵然异地作战解决了短期内这些士兵思念故主而阵前投敌的危险,但相比新增加的危险,收益简直不值一提。”
  李素微微一笑:“你说的也有道理,是兵家常法,但正因为是兵家常法,敌人才更想不到我们会这么做。我们只要有办法克服这些劣势,把这一招不打折扣地用出来,突然性才更强。
  瘟疫的原理,我比你懂,那不是什么看天意的事儿,只要大军集结时注意卫生、隔离病源,水土不服的病只是个人问题,不会大规模传染开来。
  具体说了你也不懂,我自己军中会严管便是了。想想看我当年怎么领着汉中兵适应荆南湿热瘴气的,想想我怎么平南中设滇州的,咱麾下汉人各部,谁天生适应南中湿热气候了?
  你说的第二点,北兵不习水战——但我已经不需要他们来习水战了。孙策周瑜之前有八万习水战的主力被我歼灭了。我有坚船利器之强,士卒只要能够按部就班操练他们使用器械就够了。而且五牙战舰在长江上如履平地,并不颠簸,北兵也能适应,只要防火攻即可。
  我要来的援军,主要是在北岸抵御隔绝曹军的,只要那部分兵力把曹操拖住,我目前手头这几万人对付孙权在吴越之地的兵马,已经绰绰有余。
  不过,你刚才提到水土不服易瘟疫,这事儿也不得不防。瘟疫主要是异地作战千里远征、水土不服,还长期在前线相持,死伤病亡都不得及时处理、掩埋。积累久了,就容易瘟疫。
  云长和阿亮在北方,与袁绍主力也相持日久了,也得提防军中瘟疫才好,好在他们两军的兵马都是北方人,水土不服倒是没那么多,吐泻之病也就少些,有瘟疫也是尸体糜烂蚊蝇虫蛆带毒。
  你这次带我的秘奏回去给陛下的同时,也别忘了把我的私信派人送到野王前线,给阿亮,让他也谨慎一点,尤其我提醒的这几个点,要重点提防,驻扎相持久了营地要换换地方,别老在一个地方扎营。可别相持日久还没想到怎么破敌,大军先染疫减损。”
第七百一十四章
科学改造部队
  李素把他对“如何加快新军形成战斗力的速度,以快于敌人预期的时间投入一线战场”的考量,乃至黄权的几个主要疑问,都大致阐释了一下。
  除了前述的新兵异地作战的水土不服、容易发生瘟疫如何防治外。还包括一些配套操作:
  后续如果调兵速度加快了,如何对外做掩饰、放烟雾弹、打时间差。乃至诱骗北线的袁绍觉得‘南线李素打孙权时用到的新增援生力军,就是从北线河内战场抽调过去的’,各种诱使袁绍轻敌、觉得这次真是机不可失”。
  当然最后这部分说得比较笼统,反正届时让诸葛亮领会其思想、在前方随机应变就好。给诸葛亮的建议不用太细,李素毕竟隔了一千五百里、几个月时间,也无法料敌千里数月之外,要“弟子能而师不御之者胜”嘛。
  黄权提到的全部这些疑问点,但凡李素之前没想到写进给刘备的秘奏里的,他也再作为解释附件补充一下,免得到时候刘备也有此问时只能靠黄权口述解释——当然,因为比较琐碎,李素就不亲自写了,他很忙,让徐庶张松随便谁整理成类似“会议纪要”即可。
  这种奏折的行文模式,还挺创新的,自从华夏有皇帝制度以来,还没大臣给皇帝的奏折是这样写的。
  有点类似于历史上杨修给曹植的“答教十条”小抄,背熟了之后,曹操给曹丕曹植考核、问到哪个就把对应的答案拿出来。
  同理,刘备看的时候,也不用都看,先提纲挈领看正文,如果刘备领悟能力好,没有疑问,后面就不用看下去了,也节约刘备的时间。刘备觉得想不通的,或者发现有风险的,黄权再指点他对应查找、看看李素有没有想到。
  后来朝廷遇到这种异地办公讨论的,也都模仿着来,臣给君的建议奏折后面,有必要的都可以附会议纪要以备查看、便于了解决策思路的形成过程。
  反正李素有超前一千八百年的办公协作经验,这点其实都不算什么值钱货,但只要是他脑子里拿出来的东西,哪怕仅仅是一点做事方法、工作学习习惯,都能让古人受益匪浅,觉得什么都有学习价值。
  ……
  把扩军调兵部分全部谈妥之后,李素又跟黄权展开聊了不少他对如何把握变法节奏的设想,也是让黄权觉得非常有道理。
  商讨盘桓数日后,黄权就告辞带着使命奔赴长安,千里迢迢赶得挺辛苦,在七天后的四月初十回到长安。
  而且,他在回到长安之前的三天、路过宛城的时候,还按刘备出发前的关照,先面见了一下高顺,然后把李素关于如何调整练兵扩军安排的意见,转达给了高顺,好让他立刻先开始执行,少耽误点时间。
  高顺乍一听还有些诧异,他性情严谨,怕黄权乱传使命。但黄权给他看了一封手谕,是刘备心细提前给的,意思就是“李司空有任何关于此次讨论练兵事宜的建议,黄权回程时可直接安排相关将领照做,不必请示旨意”。
  刘备也知道远程办公往来一趟半个月浪费时间,而李素的建议肯定都是好的,要充分放权,这也算是特事特办。
  高顺看了这个提前堵漏的圣谕,也是不禁感慨,内心对于皇帝对司空的信任程度的印象,又加深了一层。
  回到长安后,黄权再把跟李素的讨论全部转述解释一遍,这次刘备倒是没有再对李素的军事意见部分有任何疑问,基本上直接看了李素的“讨论过程会议纪要”,就全盘接受、正式批准实施、备案留中。
  由此,刘备还忍不住感叹了一句:还是伯雅会做事,知道远程时隔半月君臣议事,就该把臣一方的“会议纪要、决策过程”都晒出来,便于皇帝查看,也省得让传递消息的使臣口头解释太多,不怕传错话。
  上次诸葛亮的建议,就有点不够周全,至少决策过程没有都形成到秘奏上,一部分还要依赖黄权的口头释疑。
  于是刘备随口一说,让黄权下次记得关照诸葛亮:河东河内那边,再有任何需要朝廷全局配合的议题,在秘奏的时候,记得学学你李师写会议纪要。
  然后,从这年夏天开始,诸葛亮也成了会议纪要的第一个“受害者”,开始学习模仿老师的办公文体,把决策讨论过程都附在附录上。
  (注:稍微澄清下。在正式朝议上,每个大臣在君前说了些什么,也都会被秘书郎记下来,但仅限于朝议。至于臣子的奏折,是不用写讨论决策过程的,皇帝也不看)
  且不说这些长远影响,单说刘备全盘接受了李素对扩军练兵部分的意见后,继续往下看工商税改革,然后很快也不得不承认,李素的谋划比他一开始拍脑门的想法要持重得多,也更循序渐进。
  李素建议刘备:今年绝对不能立刻开征新式工商税,不能试图形成常法,那样反抗太激烈了。第一年应该放出风声后,承诺“即使要进行这个改革,也得从后年开始收,今明两年肯定照旧,给民间适应期,同时利用这段时间讨论新商税的具体实施方案。”
  同时,放出这个风声后,朝廷可以先做出承诺,今年仍然以富商和勋贵产业的主动带头认捐为主。但所有的认捐,到后面都能抵扣翻倍的免税额度。
  比如今年捐了一亿钱,后年这家巨富勋贵的年税前利润是五个亿,按照税法要缴纳一个亿,那么这一亿就不用交了,甚至大后年还是一个亿税,可以继续抵扣,抵掉两年。
  这样也是为了分化瓦解富商豪族勋贵系统,让主动投靠的分享更多减免。
  当然税率的具体算法,肯定后续有时间可以慢慢再讨论,不太可能真的按照“纯利润按比例纳税”的办法,毕竟这个时代没有相应的会计制度,也算不出对方的纯利润是多少、成本是多少。
  所以,从类型上来类比,工商税收的肯定不是“增值税”而是“营业税”,就按照汉朝旧制,从目前的“市税”上改。
  这些具体说起来就复杂了,真到这一波仗打完再说。
  反正汉朝此前就是有作为常法的“市税”(在特定市场区域交易,收2%交易税),以及理论上作为法外临时措施的“关税”,但绝无手工业生产环节的税,未来肯定要慢慢梳理、统一。
  (关税在春秋战国时以过诸侯国之间的边境关隘才交,秦统一后理论上都是一国,不该缴关税。汉初也为了政治正确,显示天下一家商人流动没有“出境”,所以也不收关税、只收市税。)
  (但西汉后期没钱花了,加上东汉大部分时间,都事实上法外恢复关税,也是每过一个郡/封国边境、或者朝廷有都尉驻军的关卡,收货值的2%。进入战乱后各方诸侯为了筹措军需,再法外加重比例,也都很正常,有加到10%甚至更高的。)
  (另外一贯以来的“市税”也只是理论上按营业额交,实际上是有监管市的官吏、行会组织包税的。也是因为查账困难直接征收成本太高,包税人就按照去年这个市的销售额估个数字、给官府交2%,官府认了就行。)
  (类似于日本战国时的“座”,或者西方的“同业公会”。信长游戏里的“乐市乐座”其实就是取消市的包税官,诸侯直接对商人统计交易额、直接征税,不让包税中间商赚差价。)
  这么复杂纷乱的征收方法,也没个稳定的制度,每一环节的统计都有很多猫腻。如果刘备和李素未来能把统计手段严格起来、税的种类合并、去掉不合理的中间承包人牟利操作空间、而且做好朝廷中枢和地方的利益分配。
  那么,相信哪怕税率的百分比看起来稍微提高几个点,甚至一成,商人的反弹也不会太激烈。
  至少现在先把“合并税种、减少中间环节”这个大思路先宣布出去,造势争取更多的理解。
  ……
  兹事体大,刘备想全盘接受李素对军事和财政方面的修改意见,但他也不会真的“偏听则暗”,所以只是把那些还没要实施、比较遥远的部分,暂且摁下保密。
  而那些即将实施的部分,只要不涉及军事机密,就跟钟繇、荀攸和法正都讨论了一下,让黄权也出席帮忙解说。
  钟繇荀攸从这个议事顺序里就看得出来,他们只是查漏补缺的,根本大计陛下并不是第一时间请教他们,大方向上陛下只跟李司空讨论。群策群力之下,该通过的差不多都在四月份之内通过了。
  前线方面,高顺整个四月份都在按照李素的要求,把征募来的新兵和袁绍军那儿俘虏来的北方兵,都优先加急操练、并且改善生活条件,争取尽快投入使用。
  不过,李素也知道北方兵怕热,如果拖到最热的农历六月份用兵,就算高顺练兵之能再强,也很难让北方兵适应。
  所以,李素必须用别的办法,从营养、医学各个角度加快这个适应的进度。
  因为华佗、张机等名医都在刘备这儿做官,而且是早在五六年前的192年、193年就投奔了,李素这些年有请刘备特地设置一些品秩比较高的医官,让华佗张机也带徒弟,弄一批处理瘟疫、水土不服和伤情的军医出来。
  其中张机还专门研究过当初彻底平定南中之役的瘴气防治经验,后来李素阵营打到零陵、交州时他也有参与。
  多年的理论结合实际,加上李素的先进理念指导,汉军的军医官们大多有一个共识:水土不服主要是三方面导致的:
  第一是天气的冷热干湿不适应,这个无解,但一般也就导致感冒或者中暑,不容易出传染性瘟疫。
  第二就是对空气饮水和皮肤接触“微虫”的不适(张机没法理解“微生物”的概念,李素也就没超前说),好在理解这个概念也不用真知道微生物,只知道螨虫也行了——
  李素前世经常出差,刚出差到一个地方时觉得身上起疹子皮肤痒,这就是螨虫。因为人对于自己住久了的地区的螨虫已经习惯了,螨虫也不会致病,但外地螨对外地人就容易致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汉军的军医都知道夏天的席子这些要熏蒸,军中多备专门的驱虫熏香,至于用了五六年的神器花露水,更是加大供应量,这些也能加快北方兵适应南方瘴气。
  南中多鲜花香药,这些东西李素在决定用北方兵打孙权的时候,就第一时间吩咐滇州那边加大生产,让滇州布政使顾雍亲自督办这些南中军需品的调度筹集。还让顾雍在合适的时候亲自押运一些物资过来,顺便参与平吴会之战——
  这事儿当然不是李素私自调一方封疆大吏,也是他那次让黄权带回给刘备的建议。因为拿下吴会之后就得考虑地方治理、收拢民心。
  原本江东四阀是顾陆朱张,现在陆家除了投曹的陆逊陆绩其他都被孙家杀光了,朱家是孙策孙坚时代就跟着的铁杆,灭了孙权之后肯定会一损俱损把朱家拔了。所以,就剩下江东本土排第四的张家,和“还乡团”的顾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