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8/891

  所以这么算下来,李素控制的全部可用老兵部队规模,也就在十万零五千人,这里面,还要扣除高顺留在宛城、襄阳对抗北方压力的部队,还要算上在交州防备林邑人乃至后方的必要机动部队。四月份时,李素在南线也就集结到五六万之间。
  不过如今,高顺那边练兵有成,从宛城、襄阳陆陆续续拉来四万人。这四万人里新兵也不多,因为高顺基本上把四万新兵都留在宛城一边训练一边担任防御任务。
  高顺这四万人,两万是替换下来、从守城任务解脱出来的精锐部队,还有两万就是刚整训好适应了南方气候的袁绍降兵。
  最后,李素还有一支新的援军,也是顾雍这次来的时候帮他筹措的,大约一万多人,主要是滇州来的南中山地兵,乃至一部分沙摩柯的武陵蛮。这些部队都是朝廷花了钱粮物资乃至南蛮人比较需求紧俏的汉地出产货物雇来的。
  这些全算上后,李素用于进攻战役以及夏口、柴桑本地防御的总兵力,就扩充到了十一万。比之前六万人时,进攻的底气不知充足了多少。
  至于为什么李素之前在跟刘备讨论扩军计划时,不建议扩军南蛮兵和武陵蛮、但现在又要临时让顾雍雇佣这些蛮兵,主要是考虑到这些蛮兵确实不适合北方作战气候,所以没必要再形成制度化的征募。
  这次的江南之战,应该是他们为大汉统一内战的最后贡献了,江南夏天的炎热和梅雨的潮湿,对这些南中地区士兵来说,应该很容易忍受。再往后,就指望他们去打林邑国,或者统一其他南洋地区不服的蛮夷。
  而这些山地兵的具体用法,又是如何呢?李素其实在开战之前就想好了,主要是两个用途。
  第一阶段,可以用这批南蛮山地兵在大别山区作出穿插、假装要从江夏郡翻过大别山偷袭汝南郡,乃至其他曹操控制的淮南地区。在曹操侧翼造成混乱,以为疑兵,让曹操不知虚实、不敢在开战后孤注一掷支援孙权。
  而且这么做,也可以让袁绍更加疑惑,诧异于刘备阵营为什么在南线忽然多了那么多预备队兵力,是不是因为北线关羽这边跟沮授相持太久,所以关羽也减兵增灶、事实上撤走多了一部分兵力调往南线了?
  如此一来,说不定还能跟诸葛亮那边的骗术计策联动起来,让袁绍也择机逼迫沮授主动出战、误以为关羽兵力相对空虚了些。
  为了更好地演好这场戏,让袁绍的错误情报更加板上钉钉,李素还非常注重演技,让沙摩柯和孟信带兵在大别山区穿插疑兵的时候,别打自己的旗号,悄咪咪诈打王平的旗号,连部队的装备服饰都临时改了有所升级,跟王平部下的“无当飞军”装备一样——
  王平麾下的板楯蛮,乃至青羌兵,那都是属于偏北方的山地兵部队,而且王平早在两年前的平凉州战役阶段,就已经是关羽的铁杆属下、直属部将了,多年没有回南方过,也没跟随李素的直接指挥。
  所以,只要王平的部队的作战形态、装备服饰出现在江北的大巴山区,而关羽麾下的王平这几个月却严格听指挥不出击、不在并州边缘的太行山区露面,不被张辽的斥候发现。那么袁绍方想不怀疑都不可能。
  而对于沙摩柯、孟信来说,朝廷肯给他们的士兵升级一下武器装备,他们也是乐于见到的。这些南蛮兵和武陵蛮兵,原先用的皮甲都比较破旧了,而且是他们自己缝制的。
  现在他们只要出皮革、朝廷派裁缝给他们做新的皮甲,旧的他们也可以留着、在自己部落储备起来备用,这些蛮部酋长当然乐于接受了。
  而佩刀、钉锤、板斧这些武器,更是不用他们自己出材料,反正那些南蛮部落冶金比较落后。直接朝廷出材料给他们白换上灌钢打造的好货,比他们原来自己部落的熟铁兵器强多了。
  至于将来这些南蛮山地兵在大别山区执行完牵制任务后,李素估计江东战役的第一阶段也差不多打完了,到时候皖口、虎林一线肯定已经分出胜负。
  如果李素主战场顺利,需要追击收割残敌,这些南蛮山地兵正好进入山越族的控制区,打击剩下的极个别亲孙山越部落,并且从南线骚扰会稽郡的会稽、上虞、句章等地,分摊孙权的抵抗兵力。
  ……
  计划很完美,剩下的就是看执行了。
  部队前两天的行踪隐藏得比较好,过鄂县入柴桑的那段路,还是趁夜航行过去的,前一天傍晚通过江北的蕲春、第二天清晨已经进了鄱阳湖了。在鄱阳湖里又停留了一个白天、傍晚才再次驶出湖口,往下游而去。
  所以曹孙联军是直到五月二十一这天上午,才从北岸发现了李素的舰队突然集结出击。最先发现敌情的是朱治,他立刻跟与他一起协防的曹仁互通军情,曹仁倒也仗义,派出最快的信使换马接力狂奔,去皖口报信,让下游的部队做好防御。
  信使只花了一个多时辰飞奔过去,然后又渡江通知南岸的虎林港周瑜的水寨,最后竟然只比李素的大军早了仅仅两个时辰,把消息送到,惊得周瑜都差点没反应过来。
  毕竟,从蕲春到皖口,整整四百多里路。李素的十一万部队,至少有七八万是这次坐着船队来的,那么大规模的部队,竟然走了四百里后、只在最后抵达目的地前两个时辰,防守方才探明,已经是非常夸张的奇袭了。
  昼伏夜出的航线规划尚在其次,关键就是部队的进攻时机太突然了。李素对援军的掩藏做得太好,周瑜既没提前知道李素补充了四五万生力军,也想不通李素会趁着五月下旬初这个时间点来一波猛的。
  梅雨能有多久?难道李素觉得十天半个月就能结束战斗?他就不怕士兵在暴雨中作战大面积染病、传染、在军中形成瘟疫?他就不怕进入六月酷暑之后,部队扛不住炎热?
  “大都督,如今如何是好?是迎击出战还是死守水寨?”剩余的江东将领也颇有慌神的,从孙河到陈武、朱然、宋谦,全部指望着周瑜立刻拿主意。
注释:
(1)江浙沪皖的书友应该都有体会,前阵子六月底的时候,以及最近这几天,都有下雨,而且不热。折算到农历就是五月中下旬。明天(7/10)才是农历六月初一。我现在打字,杭州就在刮风下雨。
第七百一十八章
棋盘直径三千里,一子牵动十四州
  李素来得很快,但毕竟还是给了周瑜一点准备时间。
  周瑜也算是一代名将之才,临危不乱,哪怕敌人还有两个时辰就杀到了,他也依然沉稳冷静地先分析盘问一波,而不是立刻就毛毛糙糙做决定:
  “李素怎么会选这种时候来袭?他一共有多少兵马?北岸有曹军六万,南岸有我军五万,这些消息李素都是知道的。
  我军这三个月疯狂扩军的新兵,李素应该不知道规模,但他肯定也不敢小觑。若是没有援军,李素三个月前对付不了孙曹联盟,现在也对付不了才是。”
  亲自负责从皖口渡江来报信的徐盛,自然不敢有丝毫隐瞒:“按朱太守的斥候所见,至少在江面上发现了李素军五牙战舰十艘、楼船二十余艘、斗舰六七十、艨艟数百,走舸不计其数。从船队规模来看,便是乘坐十万人也不在话下。”
  江北防区,目前名义上的庐江太守还是朱治,曹军虽然来协防,曹操也没有动孙权阵营任命的内政官,只是建立了独立的军事指挥权。
  至今为止,孙权阵营留在江北的就是朱治、朱然父子,还有当初荆州之战撤退最晚的韩当。其余徐盛只是负责江南江北巡哨联络,而黄盖已经彻底撤到江南,被周瑜委以重任,作为吴军水师的副帅。
  所以,江北吴军是以朱治为主、韩当为副,但实际上因为朱治偏文官,一线指挥就靠韩当了。江南面周瑜为正黄盖为副,算是把江东最后的老牌军事人才都倾尽堆上来了。之前历次作战将领折损太大,实在没有更多可用的将才。
  (注:演义里丁奉、徐盛二人经常并称,但实际上丁奉比徐盛小很多。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时候丁奉都还只是基层小军官,勉强算是在周瑜手下干过。现在198年,丁奉估计才10岁左右。同理,江表十二虎臣里没法出场的还有凌统等人,也都才10岁左右。)
  周瑜听说李素的船队居然有十万人级别,暗忖就算李素虚张声势,那船上至少也要有五六万了。
  而之前李素总兵力也就五六万,还考考虑水陆并进、抵达战场前部分士兵会走江南陆路推进,李素也不可能后方不留人防守夏口、柴桑……怎么看,都可以确认李素确实是得到相当规模的援军了。
  周瑜摸着光溜溜的下巴沉吟:“李素兵力如此之多,还能水路行军如此迅速,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他的士卒不惧颠簸,否则行船如此之快、前两天还是大雨天江上风浪大,水性差的士兵定然会减损战斗力。
  如此说来,李素得到的援军,多半是高顺从宛城、襄阳派来的老兵,否则不易保持如此战力。之前四月的时候,就听说刘备因为扛不住两线开战,整顿内政扩编新军。
  而高顺正以练兵之才著称,宛城有新军驻防、把精锐老兵拿来进攻,也是应有之义。可是新兵不可能那么快形成战斗力。
  北线抽调人马后,袁绍与刘备在河内、河东相持,为什么没有趁着刘备把老兵抽走而转入进攻?袁绍真是色厉胆薄,被一个长平之战的历史阴影吓住了。
  自古时移则势异,历史教训必须吸取,但正因为能为人主者,身边都有谋士,肯定会回避显而易见的错误教训,所以历史才不会简单重复、会换个方式重演。
  如今之势,与战国末期截然不同!战国时秦赵对峙,楚人有同时竭尽死力与秦人相抗么?没有!但如今呢,伯符亲冒矢石,甚至亲自战死,为袁绍争取南北两线同时开战,这懦夫竟然还以为是长平之时,眼看着刘备偷偷把北线相持之兵调到南方先解决我们,他都不趁北线刘备虚弱进取!
  要我说,现今之状,非但不是长平之时,反而是巨鹿之时!只不过项羽时的巨鹿,是宋义懦夫待秦灭赵而谓‘承其敝’,我们现在则是反过来,是袁绍有宋义之懦,坐视秦灭楚而后攻赵——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楚’,其势必举‘楚’。‘楚’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周瑜这段话,分析着分析着就有点义愤填膺,倒不是他喜欢掉书袋,而是他这人本来就熟读兵法战史,所以自然而然把《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话拿来、“楚、赵”二字对调着喷了一遍。
  现在不是楚不救赵坐视秦各个击破,而是赵不救楚坐视秦各个击破。
  正因为道理很正确,加上旁边的将领都是东吴一方立场,自然是各个义愤填膺,一起谴责吐槽了袁绍几句。
  而此刻帅帐之中,除了这批武将之外,还有一些负责外交事务的文官,比如张纮等人。
  他们原本是负责向曹操求援、协调友军的,偶尔也会要出使袁绍把南方战线的情况通报过去,请袁绍斟酌应对、做出声援性的牵制。
  至于其他纯处理内政的高级文官,不会来虎林港前线,比如张昭之流,那都是宅在后方的建业或者吴县整顿军需民政。
  此刻,张纮听了周瑜所言,也觉得自己该为江东再尽量尽一些力,便用斟酌商议的口吻说:
  “大都督,我军若是能稍稍撑过李素的这波攻势,我倒是可以舍了老脸,再速去河北求援一次,把这儿的危急近况跟袁绍哭诉、把形势的变化也点破,让他知道如今是巨鹿之势,东南亡则无敝可乘。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得证明李素是真的让刘备把北方的精兵、或者至少是南阳的精兵,全部调到南线来支援了。
  现在我们和曹军,与李素还一仗都没打,袁绍不会信的,他只会觉得我们为了诱他在河北战线由守转攻、多承担刘备的压力。
  而且李素此人多诡诈,按您刚才的分析,就算李素真有十万人浮江而来,谁知道这十万人是不是滥竽充数吓我们的?如果多出来的几万人,都是后方刚刚扩招的新兵呢?甚至,是三个月前先主公兵败阵亡那次、被李素俘虏去的我军战俘呢?
  沙羡-赤壁之战我军折损惨重,前前后后八万兵马丢在了荆州,其中投降和轻伤被俘的,何止两三万人?李素要是把战俘都改编了来与我们打,我们根本就没有证据向袁绍控诉,袁绍不会信的。”
  周瑜直接一句话否决了这种可能性:“不可能!李素不会不知道某治水军之严、在江东士卒中得人心之盛。李素要是敢把他刚刚俘虏了三个月的我军战俘稍稍笼络就投上战场,只要是自成一军的。
  我有把握立刻凭借威望恩义在血战中识别和策反这几部人马,李素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装备了一批依然心怀故主的敌人出来。”
  张纮对周瑜的这番自信之言,倒是丝毫没有反驳,他知道周瑜治军确实恩威并施很得人心,部队士气很高。而且那些江东子弟战俘,毕竟籍贯在老家,家人也都在。
  只要顶住第一波,让他们断了“跟着李素打回老家,依然能跟家人团聚”的念想,那么被周瑜再次策反的概率还是可观的——
  当然了,前面的前提条件也说得很清楚。如果周瑜军事上表现实在弱,让他们看不到希望,或者觉得跟着李素只要再打一波,江东就易主了,那那些俘虏也不会轻易反正。
  人心总是复杂的,哪怕心怀故土故主,当兵的也都希望省事儿回老家,最好跟着强大的一方。
  张纮作为外交人才,没法在这些纯军事问题上跟周瑜多纠结,他只是想尽量为争取外交利益找佐证。所以他继续换位思考、设想“如果袁绍也接受了这个说法后,还有可能会想到什么理由怀疑做局、拖延出兵”。
  思之再三,张纮又查漏补缺到一种可能性:“大都督,我们就假设您确实治军严明得人心到让李素丝毫不敢用我军战俘这么快重新投入战场。
  但是,即使如此,也还有一种可能性,会导致袁绍质疑我们这边危急情况的真实性,那就是李素有可能把刘备去年在河北俘虏的袁绍军老兵战俘、略加整训后挪到江南战场来跟我们厮杀。
  这些人同样是老兵、有一定的精锐潜质,军心也稳定不像新兵容易惊慌失措,高顺略微整顿一两个月,就拿来上战场打硬仗,是绝对有可能的。”
  “用被俘的袁绍兵当新军快速投入战斗?”周瑜倒是一愣,因为他确实完全没想过这个可能性,也就更没想过反驳。但这事儿太过荒谬,他没想过就临时现想好了,几秒钟之内他就发现了问题。
  周瑜:“张公多虑了!北人不习水战,而且水土不服,到了江南易多生疾病。更何况酷暑时节北人不耐热,更易瘟疫流行。”
  张纮:“说不定李素就是因为北人不耐热,所以提前到梅雨来跟我们决战呢?现在这几天毕竟没有半个月后那么酷暑,虽然梅雨持续不了多久。
  大都督,希望您明白,不是我要刁难您,而是如果我们指望等到外援,袁绍那边肯定会刁难我们,我们得把袁绍的刁难都设想到,才能有备无患。
  尤其袁绍好谋无断,麾下谋士太多,每一次无论哪派观点都能说得有鼻子有眼条理清晰似乎都论据充分,最后优柔寡断,不得不防啊。
  以我之前为先主公出使袁绍的经验来看,甚至我都能猜到,哪怕我方证据做得再充分,告诉袁绍这次不是长平之时、而是巨鹿之时,袁绍都不会信的!
  要成功率高些,除非是曹操的人跟我们众口一词,这时候袁绍才会考虑到曹操立场中立,不是为了自己的私立,是为了我们关东联盟的整体利益,才有说动袁绍转守为攻承担刘备主要压力的机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8/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