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891

  第一项是越野登山,比速度和灵敏性。全军都在山脚下起步,山顶上插个军旗作为终点,有军官在那发放染了色的竹筹,一共五百根。一共两千名丹阳兵,要跑进前四分之一才能达标,比赛奖励是五百钱。
  第二项是投掷战斧,比力量,看谁丢得远。也是选前五百名,赢了的人也有五百钱赏金。
  双重考核下来,才从丹阳兵里优中选优挑出300人。
  这300斧盾兵和之前的500锤盾兵,一并由关羽直接指挥。
  剩下1200丹阳刀盾兵,由典韦暂时监督节制,而那1000九江兵,依然由周泰统领。新编的3000兵马就全部分配完了。
  典韦周泰都只是曲军侯的官职,隶属于军司马身份的关羽。
  这种编制在外人看来肯定是非常奇葩的——汉末一个别部司马,一般也就管五百到一千个兵,一个曲军侯更是只有两三百。
  现在关羽这个司马的下属,膨胀到了朝廷编制上限的三倍。
  典韦周泰更是接近了朝廷编制的五倍,着实有些名不正而言不顺。
  幸好李素一再安抚:你们虽然在回到幽州之前都还是曲军侯,但待遇按照三百石的朝廷官员发俸禄。
  所以,倒也没有人因为待遇问题而冒出怨言。
  而濡须口之战的功劳分配环节,李素也丝毫没有居功。
  他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战场指挥他是一点都不行。
  所以最后给州牧的奏文里面,李素跟毋丘毅商量了之后,首功推给了鲁肃。因为鲁肃部署陆路九江兵非常得当,而且他亲自担任了阻止郑宝军回援水寨的重任。
  次功才是毋丘毅的本部人马。
  第三名给了突袭偷家的关羽。
  最后才是诈败诱敌的周泰(1)。
  回到幽州之后,刘虞论功升职,基本上也会按这个节奏。
  ……
  整顿部队花了五六天时间,这天已经是5月25日了。
  李素等人也已经从巢湖附近的大营开拔,准备移动回广陵郡的乌江渡一带——李素跟糜竺约好了的海船接送渡口,就是在乌江渡一带。
  乌江渡就是后世的采石矶,在马鞍山附近。与下游广陵-京口之间的瓜州渡,一东一西夹着建业,素来是长江下游横渡江面的最重要渡口。
  因为此行足有八千人要运输,而马匹全加起来还不到两百匹,几乎全部是步兵,靠两条腿行军肯定比坐船慢得多。
  毋丘毅刚来广陵的时候,甚至都没想到回程居然有海船可以蹭,所以听李素介绍说糜竺肯帮忙时,简直是喜出望外。
  但糜竺肯定也不会白帮忙,这一次帮着运兵,一方面是跟刘备的合作诚意,另一方面也是跟幽州牧刘虞卖个大人情,换取将来糜家的海船在幽州沿海拿货出货不会被官府刁难。
  对此毋丘毅拍着胸脯当面对糜竺保证:回去后一定尽力在刘虞面前美言,把糜家的爱国义举好好转达。估计至少两年之内,只要刘虞还是幽州牧,那么对糜家的海船商队就可以不抽税。
  这天,抵达约定的乌江渡时,李素就遇上了从幽州来的又一波信使。
  说句题外话,在广陵周边盘桓的这一个月,李素、毋丘毅其实也一直跟老上司保持着通讯。只是信使快马加急也要半个月才能走一趟河北与江淮。
  所以他们给刘备、刘虞的第一封信,是五月初发出的。而刘备、刘虞分别回信是五月中旬,回信抵达广陵附近,则是已经快月底了。
  其实,刘备给李素的信,倒是两天前就到了,但信使在广陵没找到李素,还是通过糜家打听消息,知道最终的汇合地在乌江渡,才来乌江等着。
  李素接到刘备的信后,连忙打开,关羽也在一旁同看。
  信中把刘备月初在良乡谷击败偷袭的乌桓难峭王、用滚木计断敌归路、缴获大量马匹的胜利,仔细叙述了一遍(2)。
  同时,刘备也表示他已经知道李素跟糜竺谈好了卖马的生意,此行等糜竺的船队到了幽州,刘备至少有一千匹乌桓马可以出售。
  李素看到这儿时,心中颇为欣喜:己方阵营至少今年是不会缺钱了,而且自己垫的公款也能全部要回来,从此账目清晰。
  糜竺答应过,收购刘备战马时,会比照幽州时价上浮两三成,所以每匹乌桓马均价起码七万钱了,一次性卖一千匹,可不得七千万之巨!
  所以,信的末尾,刘备关照李素在回来之前花钱千万不用太吝啬。
  同时还提到,州牧刘虞因为前线越来越吃紧,也给了刘备一个“在不增加朝廷预算,额外多私募一些兵源交给朝廷,即可立功升官”的机会。
  只要刘备“远程出钱”,关照糜竺和李素额外再多募1000丹阳兵,就给刘备补涿郡都尉的缺,算秩一千石。而之前刘备的官职才良乡县令,秩六百石。如此一来相当于给了个超配的武职,但文职不变(3)。
  这种机会,平时是不常有的,也就战事紧迫才会下达这种任务。
  性质其实还等于是花钱买官,但比花钱买官要好听得多,不会损及名声——比如你直接给朝廷一千万钱买个官,那是丢人的。
  但如果朝廷给你一千万预算、你却募回来价值两千万的兵,事实上你往里贴了一千万,但只要不对外说你贴钱了,伪装成“因为我口才好,办事能力强,仅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丹阳豪帅酋长以礼来降,所以才多募到那么多兵”,那么不但清流没法指责你,还得实打实佩服你是个能臣能吏。
  钞能力也是能力嘛!
  李素见信后,就知道怎么做了。己方阵营目前本来就面临“官位通缩、人马太多官太小”的问题,既然大钱都花了,再花几百万升个都尉,名正言顺,有何不可?
  一个县令带两千乡勇打仗已经挺扎眼了,要是扩充到五千人,还不让同行侧目?
  如果刘备挂了郡都尉的头衔,五千人也就勉强解释得过去了。
  于是李素找到糜竺,把信给对方看,用信上描述的“乌桓战马规模”期权作为抵押,又临时借了笔钱,等到了涿郡后用马的进货价抵偿。
  然后,李素快刀斩乱麻地只花了两天时间,最后找了一趟张多和许乾,各自问他们买了五百个质量相对较差的丹阳兵,一共一千人,作价八百万,也就是每人八千。
  这个价钱是压得很低的了,所以兵源质量也不太好,但因为这些兵不是己方留下的私兵,而是给领导交任务的,差一点就差一点了。
  全部收拾完之后,倒也没耽误行程,一共九千人、分乘上百艘类似大沙船的船只,浩浩荡荡驶出长江口。
  为了这一趟旅程,李素最后还给糜竺又开了点小挂——他根据如今简陋的司南,大致弄了个相对有科技含量一点的指南针罗盘。
  方便糜竺的船队驶出长江口后,可以认准正北方航行、抵达山东半岛附近后再折向东北拐一拐、绕过山东半岛尖端。
  这样的路线,比糜家原本的全程贴岸航行路线,能节约至少五六天时间,少走东西方向上一来一回七百多里路程。加上黄海水浅,这个季节也没有大浪。
  只有些暗涌,也被李素之前教糜竺的“在船的水线以下两侧钉稳定鳍木板”的方法解决了,所以非常安全。
  海路是非常枯燥的,对于没有经历过相关磨炼的士兵而言是一种极大的痛苦。但只要扛过几次,每个人也都能有所成长。
  好歹丹阳兵和九江兵都是水性不错的兵种,耐受力比北方人好多了,在海上开了七八天后,在山东半岛的东莱郡附近还靠岸休息放松了一天,所以全程人心始终稳定。
  离开东莱后,又航行了七八天,全程加起来半个月,终于安然抵达了渤海岸边的灅水河口,溯流而上,直抵幽州州治蓟县。
  不过,刚刚从蓟县的码头下船时,李素等人就注意到氛围有些不对劲。
  幽州牧刘虞亲自在码头等着检阅部队,刘备也从邻县赶来了。
  一见到李素和关羽,刘备立刻冲过来,先跟关羽把臂抚背,说些安慰的话,然后就跟李素说:
  “伯雅,云长,自从上次给你们的最后那封信之后,幽州这边的乱局又恶化了!不光上谷郡这边张纯、难峭王还没平定,东边的辽西郡也有一股新的反贼扯起叛乱了!公孙伯圭被人围在了辽西管子城!唉,这反贼真是越剿越多,我还以为把张纯灭了就天下太平了!”
注释:
(1)笔者语:说是诈败,其实是真败,但好歹诱到敌了。
(2)详见第46~48章,时间线双线操作没办法,这一章终于能大收尾了。
(3)汉朝的官经常身上挂好几个差事,尤其是文武可以分开挂,品秩也可以不一样。
第七十三章
反向围城打援
  在蓟县码头下船后,纷纷乱乱花了整整半天的时间卸货、装货、清点人马、交割兵源。
  期间免不了还要应付州牧和各级上官的礼节性往来、正式论功行赏、走职场手续。
  最忙的还不是他们,而是糜家的商船队——把足足九千人卸下之后,船队的几百名水手,还要把超过一千匹的乌桓马,以及其他要在北方采购的货物、返程的补给物资装船,这帮人能忙一通宵。
  不过糜家的工钱也给得足,007都有人干。
  直到当天深夜,刘备张飞等人才有空坐下来,跟李素关羽好好喝几坛。
  而当他们坐下来的那一刻时,他们的官职身份,也都跟昨天不一样了——下午交差之后,刘虞把他们几乎所有人的官位,都迅速调整好了,李素都怀疑相关的任命书是提前准备好的。
  只能说,在州治蓟县,一切办事效率就是高。领导稍微几句吩咐,立刻多部门联办,所有手续都只要跑一次。
  刘备,文职秩六百石良乡县令不变,但刚另加了武职千石的涿郡都尉。
  关羽,武职秩六百石左牙门督、就隶属于涿郡都尉,也就是刘备手下的“常务副职军司马(1)”。
  张飞,这几个月也跟刘备一起在一系列燕山防御战中积累了些小功劳,从秩三百石良乡县尉,提拔为比六百石的别部司马,同样隶属于涿郡都尉。也就是比关羽少了一个牙门督,所以俸禄上要多个“比”。
  赵云,刚来涿郡时只是曲军侯,现在替补了张飞空出来的缺,三百石县尉。
  周泰,来时也是曲军侯。
  但李素有许诺给他县尉之职,加上他带了一千个九江同乡兵。刚才下午刘虞检阅之后,觉得如今多事之秋兵越多越好,周泰这些兵质量也勉强靠谱,就在涿郡另外挑了一个县尉空缺的方城县,给周泰实授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