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3/891

  同样是在十月十七日,关羽拿下轘辕和阳城的同时,前天虎牢关陷落、雷薄覆灭的消息,也终于传回了邺城。
  虎牢关到邺城直线距离五百多里,再稍微绕一绕,还要渡过黄河,走两天也不过分。
  十七日一早,告急信使进了邺城后,把噩耗立刻送到朝廷三台,由相关当值负责的公卿处置。
  当天负责的大臣审配弄清噩耗之后,心里顿时就咯噔一下。他知道这事儿太大了,肯定要立刻向袁绍本人汇报。
  但问题是袁绍的病情才刚刚好转没多久,审配虽然也情商低(只比田丰略高),好歹也知道这时候要是再气到了袁绍,说不定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三思之下,审配为了大局,还是不得不跟自己厌恶的郭图合作,让郭图想想办法委婉地告诉袁绍。
  历史上审配在袁绍死后是跟着袁尚混的,而郭图是跟着袁谭混的。
  加上审配是魏郡本地人、是沮授的冀州派,郭图则是颍川人,跟着许攸的外来派。所以审配和郭图的不睦,是早有来由的。
  现在沮授据说死在军中,而许攸也因为之前劝袁绍冒进而有所失宠。可谓是冀州派和外地派两派的大佬都崩盘了。
  如今审配俨然要跟田丰扮演起冀州派的新领袖,只可惜田丰这人耿介脾气臭情商低,两人没建立起什么有效的合作。
  而郭图和逢纪则隐隐然成了许攸失去信任后,外地派新的中坚。
  另外,两派本来都想过拉拢跟外地派和冀州派都有点交情的辛评。这人虽然没什么本事,可毕竟跟着多任冀州刺史冀州牧做过事,资历年限还是很老的。
  不过,辛评最近坚持灰心丧气弃官归隐了,审配派和逢纪郭图派也就不再坚持,放任辛评自生自灭回老家耕读传家。
  这样的谋士派系斗争环境之下,审配去找郭图商量,完全算是“忍辱负重”,是为了大局着想,为了袁绍的健康状况着想。
  ……
  审配知道这事儿拖不得,他得到消息的时候是午前,所以稍稍料理了手头的事儿,勉强拖到午后。瞅了个时间空档,觉得郭图这时候应该不会有访客,才带着军报去找郭图。
  可惜,审配到郭图那儿的时候,居然意外发现袁绍也在郭图那儿,这让审配很是措手不及——因为他一贯觉得,袁绍作为主公,如果有什么事儿要跟郭图商量,直接召见就是了,怎么会亲自到郭图的府衙来商议呢?
  袁绍可不是赵匡胤那种作风,不会心里想到议个事儿,就闲逛到赵普府上商量的——这种事情,倒是对面的刘备经常会做。刘备这人出身贫寒,不讲究礼法,老是逛到大臣府上议政。
  尤其是刘备当年就喜欢逛到李素的侯府上打突袭、借着议政的名义顺便蹭饭,这种恶劣作风经过数年的传播发酵,如今已是天下皆知。
  甚至传成了类似于后世《XX微服私访记》或者“乾隆皇帝下江南”之类的段子,凡是天下出现了什么新的奇巧玩乐器具、或者是古所未有的美食珍饮肴馔。统统都说是“这是章武陛下当年去郫侯府上蹭饭时发现流传出来的”。
  到后来,明明是民间自己发明了新的美食饮料,都蹭名人流量,假借附会说是李素侯府上传出来的。就像无良出版人发明《李公语录》给自己引流卖书。
  审配很无奈,但已经避不开了。他尴尬地问候了袁绍,稍稍了解,才得知袁绍是因为最近陷入了一些神秘主义的神神叨叨精神寄托中,才忍不住经常跑到郭图这儿来求开脱安慰。
  这种心态,有点类似于元首晚年的时候,总是寄托于一些神秘主义的征兆,让他觉得“我还能赢”。连听说罗某脑溢血暴毙了,也找巫师神棍解读,一个道理。
  袁绍现在是拼命要找历史依据、精神寄托,让他觉得东西对抗东军必胜。
  袁绍此刻似乎刚刚被郭图哄开心了,非常大度地询问审配有何来意。
  审配看了看郭图,先把袖子里的军报给郭图看了,但这个欠考虑的动作反而引来了袁绍的不满。
  审配连忙告罪:“主公,属下是听说您病体未彻底痊愈,怕小事让您劳神了,所以先让公则帮着看看。”
  袁绍拍案怒道:“放肆!孤早已霍然,正当励精图治,既然撞上了,政事无巨细,皆当与闻!郭图,究竟写的什么事儿!”
  郭图也是刚刚才看清战报上写的东西,脸色一变,却已无法隐瞒,只好硬着头皮稍稍修饰措辞,尽量委婉地说:
  “主公您千万要挺住,是……是虎牢关丢了,雷薄原本领命带雒阳守军一万余人后撤,接防虎牢关,结果被关羽衔尾追击,趁势夺关。雷薄覆灭,连带着虎牢关上原本的数千守兵,一并覆灭。”
  袁绍听到一半,瞳孔已然剧烈缩放了几下,脸色由白转红,由红转青,又由青转紫黑,血压肉眼可见地大起大落。
  郭图连忙上去揉胸拍背,袁绍还是忍不住大叫一声,又气得吐出血来:“雷薄无能匹夫!害死三军!
  这种山贼出身的废物,要不是当初孤那废物反贼弟弟家族之耻非要诏安他还让他守雒阳,孤会用这种沆瀣渣滓?还不是他降了孤之后,为了不寒远人来归之心,勉强原职留用,没想到最后害了三军啊!
  怎么世上会有如此不知兵的废物将领,他撤军的时候不知道观察关羽的动态、不会瞅个关羽的兵力抽调回归河内、支援张飞的契机么?就在关羽堵着雒阳城的情况下硬突围?
  孤给他们的撤退将令是怎么说的?里面没有详细到撤退前的注意事项么!”
  还别说,袁绍之前给雷薄陈宫等人的撤退命令里,还真是考虑到了被关羽追击时该如何处置的问题。
  毕竟袁绍也是挺爱远程微操手下的部队的,他当然关照了下属“张飞正在急攻壶关陉,所以一旦张飞受挫,关羽在河南方向的兵力会被抽调过来,支援主攻战场的张飞,你们要撤也等个空档再撤”。
  否则要是直接不管不顾撤,不考虑被围追堵截,那不成毫不知兵的铁废物了么,袁绍可是理论上知兵的。
  好在雷薄那边的后续消息还没传来,所以袁绍吐完一口血、一通臭骂之后,居然心中气顺了一些,总算是觉得把罪责归咎给了手下,是手下无能不是他的大战略决策错误,他也就稍稍舒坦了。
  郭图审配听了袁绍痛骂,找到了推卸责任的宣泄口,一时也松了口气。
  虽然他们觉得,雷薄确实是个弱智,但雒阳那边还有陈宫,陈宫的智商估计不会忽略那么显而易见的兵家大忌,多半是已经注意到袁绍的关照了。
  这种情况下,雷薄依然覆灭、虎牢关依然陷落,说不定还是要归咎到袁绍一开始的战略判断和情报有误——也就是,根本不存在什么“关羽的主攻方向改为壶关了,张飞受挫后关羽会把主力渐渐抽调过来,在河南留下空档”。
  也许一开始就没有什么空档!关羽是在演咱们呢!给关羽出谋划策的诸葛亮在演咱呢!
  郭图心中这方面的想法还不是很明显,主要是因为他一贯顺着袁绍的判断拍马屁,所以袁绍的这个判断算是郭图和他共同作出的。郭图潜意识里不会觉得是自己不好,也就回避往这个方向多想深想。
  但审配却是旁观者清,心下雪亮,暗忖:这个误判就是郭图和主公共同作出的!至少也是主公作出后郭图怂恿加强了!
  无奈现在袁绍需要这种推卸责任的心态来保护其健康状况,审配就算看穿了实情又怎么敢揭穿呢?
  要是揭穿之后,袁绍气得再吐血数斗,这个责任审配扛得起么?
  他只能选择闭嘴。
  可惜的是,无论审配如何隐忍,如何放任袁绍的鸵鸟心态。对面的诸葛亮却是不会放任的。
  审配郭图为尊者讳不点破其中的因果关系,诸葛亮却会连番散布谣言,进行舆论攻势,把这个错误决策里,袁绍的问题宣传得天下人尽皆知,至少邺城里人尽皆知。
  而且,很快就有新的猛料要来了,审配郭图想捂盖子都捂不住。
第七百七十八章
作的最高境界:不气死老公不罢休
  因为消息传递延误的关系,十月十七袁绍在邺城刚听说虎牢关陷落的消息、其他详情还不得而知时,在河南尹的正面战场上,关羽其实早已取得了多得多的实际战果。
  把雒阳八关的门全部一关,关羽的主力虽然还没有全部集结回雒阳城外、进行层层围城威慑,但雒阳城内早已人心惶惶,大家都知道这座大汉都城易主是不可避免的事儿了。
  关羽只是派了一些偏师,不足万人,草草把城池各门围了一下,摆出组装投石机和搭建望楼的姿态,然后,就在次日派出被误传死了二十多天的沮授。
  ……
  十月十八,雒阳城内,由原先南宫改造的府衙里,陈宫、郭援,还有一批雒阳的中级文官武将,正在商量对策。
  雒阳北门外,忽然鼓角齐鸣,声震数里,城内南宫北宫全部都听得见动静。
  关羽军派出了无数骂阵手,借着鼓角渐熄的空档,开始齐声高喊,威胁城内的陈宫等人登楼答话。
  陈宫心里其实早就已经动摇了,只是没有彻底跟麾下武官彻底统一思想,当下也不忸怩,就带了一群军司马以上的军官,全部上北门城楼。
  到了地方之后,他们顿时大吃一惊。
  关羽的骂阵手们,簇拥着几个文官,上前转述答话。其中一人,亮明身份,正是沮授。
  “城上可是陈公台当面?我乃尚书令沮授,在沁水突围时被关羽俘获。我与麹义将军都已归顺刘备,尔等何必再执迷不悟、陷雒阳于战火?”
  沮授一个人嗓门不够大,而且他身份尊贵,有铁盾保护,也依然没有靠近到城墙一百五十步之内,所以北门城楼上的陈宫等人都听不清楚。
  骂阵手们又言语粗鄙,就算嗓门大,由他们转述这些雍容气度的劝降言语也不合适。所以这种场合就适合命不值钱、陈宫也不屑于狙击的小鱼小虾出面转述了。
  原本在袁绍阵营就职位低微、年轻权小的辛毗,一如历史上他扯着曹操旗号在邺城城外招降袁氏故吏投降的姿势一样,带着几个骂阵手和盾牌手、弓箭手,一直走到城墙下不足五十步的位置,帮着沮授转述。
  “陈府尹切勿多疑!你虽然听不清沮令君的声音,但你还看不清沮令君衣着面貌、气度仪态么。我乃颍川辛毗,吾兄便是原本大将军身边的文学从事辛仲治。
  我知道你们之前一定听说沮令君死在乱军之中了,现在骤闻他尚在人世而且归顺了章武陛下,会心存疑虑不敢相信。但那些其实都是在下与家兄商议的自保之策罢了。
  我们在随行监军、为袁绍断后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袁绍用兵粗疏,军令多变,我们这些断后的参军将领多半不会有好下场,这才提前安排了苟活之策。真被俘了也好恳求对外宣称诈死,以免被当成投降之人罪及家人。
  这一切跟沮令君无关,都是我干的,沮公是忠义君子,他本想一死殉国,是我进的谗言让关大将军别杀沮公,并且趁吾兄归隐救出家人的同时,顺手把沮公家眷接走,免遭袁绍毒手!
  所以,今天这一切已经形势很明朗了。沮公投降了,麹义将军也投降了,陈府尹你们没有更多机会了,一定要抓住这次,好自为之啊……”
  辛毗这人别说在劝降方面还真是挺无耻的。而且关键他这人不如那些道德君子那么要脸。
  沮授毕竟身份人设摆在那儿,是大忠臣,他肯站出来劝降,拉拢别人一起离开没前途还瞎搞的袁绍,已经是极限了。
  但他说不出那些给袁绍泼脏水的话,充其量只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合则留不合则去”。
  所以那些无耻的话,确实需要辛毗这种泼脏水的人之口说出来。
  而且他这么一搅合,倒成了“沮授本来不想降的,是辛毗自己降了之后隐瞒消息、设计救出家人时,顺手把沮授家人也捞出来了。导致沮授因为家人在刘备手上,才半推半就降了”。
  如此一来,沮授倒像是那些水浒传里的朝廷忠义将领、本身根本不打算降贼的,是因为家眷先被宋江吴用那些“无耻之徒”劫上梁山,他们才不得不低头。
  只能说,佞幸小人也是有用处的,水至清则无鱼。干脏活就是需要夜壶型的人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3/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