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5/891

  我今天就算白赔了陛下五十亿,甚至更多民脂民膏,修出来一个不能用的‘烂尾高架’,未来丞相还是我的丞相、公爵还是我的公爵!该与孔孟并列还是与孔孟并列!该名垂青史还是名垂青史!”
  李素最后的话可谓掷地有声,让诸葛亮诸葛瑾都彻底闭嘴了。
  霸气啊,这已经到了不在乎人世间的功过得失评价,反正功劳美名溢出那么多了,也不怕扣掉一些“成就点数”。
  然后李素就敲了敲案边悬挂的金铃铛串,守在门外的传令侍从警觉地一听到铃声便很职业地入内。李素吩咐他把马钧重新喊进来,顺便让马钧同伙的西域异士客商也都请来,他要一个个排查。
  传令侍从立刻领命而去,与此同时,府上的相关侍卫也都不用交代,按办事流程活动起来。听说李素要接见远来的不知底细的外国人,连闲着没事多日的典韦都重新上岗,挎着双铁戟带了几个精锐侍卫到门口站岗,唯恐那些被接见的蛮夷有什么异常举动,毕竟都不是知根知底之人。
  站在安保人员的立场来说,小心无大错嘛,都形成办公流程了。
  李素之所以坚持全部接见完再拍板,倒不是因为他比诸葛亮谨慎。
  而是他毕竟是后世之人,对汉末其他人而言,极西域之地的情况他们是两眼一抹黑的,李素却大致知道个脉络。
  所以那些西域来客如果明显有说谎隐瞒,哪怕以诸葛亮的智商也未必看得出来,李素却有大得多的把握拆穿。
  要是一会儿李素盘问后确认这些西域异士大问题上没说谎,那么就间接证明他们那些小细节和技术问题上说谎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李素不是不相信罗马造得出精密设计的石质高架水渠,他是怀疑来远游的这几个人能不能做到。
  毕竟样本容量太小了,高人哪那么容易出国?没点奇遇或者别的理由,有点说不过去。
  万一遇到个骗设计费勘测费、就想招摇撞骗捞一把就跑的呢?说不定只是在罗马的时候见过那种伟大工程、或者轻度参与过,但到了异国就把自己吹成总工程师。
  好比后世部分外国人眼里,华夏人个个会功夫,但就有招摇撞骗的人利用这点,自己明明是个菜鸟,也跑去外国骗学费教功夫。
  同理,那些在国内混不下去的洋垃圾来华教英语,来了之后把自己吹得上天的更多,好像西方国家有先进的地方,就等于这个洋垃圾本人多牛逼了。
  见过高架水渠和会设计勘测统筹建造高架水渠,这里面难度差距何止天壤之别。一个徒见其表的西域人,吹吹牛逼讲点肤浅的东西,就利用信息差让马钧这种算是东方专业工程人士被骗的概率,也不是没有。
  毕竟马钧也还是少年,说到底经验不足。
  后世国内师范类211正经读出来的女研究生,刚踏上工作开始教书时,被洋垃圾忽悠觉得对方简直才华横溢,那也要多不少。
  李素一定要严查这方面的风险,这才不枉他久居高位,见多识广。
第八百章
泡澡公究极进化体
  几分钟之后,工曹从事桓阶就领着马钧,以及一群从棕色蜷发到金发碧眼的西域奇人异士,有序觐见李素,总数大约有七八个。
  不过有些不是技术人员,一会儿只是在棠下等候宣召,没问题不会叫到他们。
  带这些人进来之前,李素已经略微交代过桓阶两句。桓阶也算机敏之人,特地提前敲打这些外国人,免得他们吹牛逼吹大了、最后双方都不好看。
  万一牛逼被揭穿,李素就是想给他们一个悔过的机会,那也没台阶下。
  高高在上的司空,识破外国人说谎却不严惩,那朝廷的威严何在?所以最好是逼得他们一开始就不敢说谎。
  桓阶便对着人群里少数两三个懂汉语的商人和通译警告:
  “司空是大汉第一智者,三代以下罕有其比。神机妙算,远见卓识,普天之下无有不知。哪怕是万里之外的异域风物,他也多略有耳闻。
  所以,一会儿说话一定要想清楚再说,别想着能欺瞒到谁,要是胡说八道,别怪司空不给第二次机会。
  司空自四年前筹划重开西域,这几年的成果你们也是见到的,诸多商旅来敦煌、酒泉贸易者络绎不绝。
  司空求贤若渴、求知亦若渴,凡遇贵霜、安息商人携书入境,只要是华夏故土原本所无的著作、第一次带来的,都会赏给与羊皮或纸莎草书页等重的黄金。
  让朝廷派出的书吏抄录副本、而后送到长安兰台收藏,今年更是要重新休整雒阳这边的兰台,再多存一套副本——所以,你们绝不是司空召见的第一批西域文人,别赌你们说的东西司空会不知道、而放肆夸大其词!”
  一群西域人连忙表示绝对不敢有任何欺瞒,一定开诚布公。
  桓阶这番提前敲打,也算是半真半假。假的是对李素好学程度的吹嘘,真的是李素组织的施政举措。
  陇西是195年平定的,郭汜残部和河西走廊四郡彻底平定是196年。当初重开西域贸易后。
  195年当年,李素就在兰州城里设了一些民间出资助学的学术机构,196年建成,并迎来了第一波西域商人,算算时间至今也有三年了。
  那个学术机构,算是半学府半图书馆。
  一方面是收高额学费教授一些经商和工业技术的知识,比如怎么造水车、怎么修围堰水利提供稳定河流水能、西域和大汉西北各地物产情报、如何通商互通有无、又怎么组织纺棉纱织棉布的工坊……
  总而言之,就是个专业的“产业学院”,四书五经都是副的,主要就是教工业、国际贸易、水利。也算是为了孵化催生西域贸易和西北水利棉布产业的后续发展。
  另一方面,这机构还承担了桓阶转述的“问入境的外国人要书、开赏格求抄书备份”职责,这有点像希腊人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时期搞的“亚历山大港图书馆”,或者类似于后来阿拉伯人的百年翻译运动时的举措。
  三年下来,其实也确确实实搜罗到了百十来卷西方文明的书,主要是最近一年多拿到的。因为196年刚宣布这赏格时,西方人没准备,即使听说有重赏,手头也没书。
  有心之人至少也要回去之后再搜罗、下次来经商才带上,所以基本上都是198年之后才得手的。
  而且抄录之后也没法立刻给汉朝官员看,因为只是简单依样抄写,还得花重金请通晓汉文和原著语言的西域学着翻译。
  所以至今为止其实连诸葛亮都还没学到这些书呢,说李素都看过,只是打个时间差吓吓那些外国人。
  ……
  “禀司空,安息国贵族、帕奥多罗斯·满铎,通译、泽斯塔拉美尼,大秦国‘元老’盖乌斯·瓦莱利乌斯、名匠提图斯·马克福波斯,及其从属诸人带到,请司空查问。”
  桓阶介绍这些外国人时,称呼也不免有些混乱,名字读起来也很拗口,对着提前准备好的通报名刺念都有些磕巴。
  主要是他也不通典籍,不知道前代接触安息人的时候怎么称呼其国内的爵位,而大秦人更是没直接打过交道。
  很显然,这几个主要的西方来客里面,有帕提亚帝国的,也有罗马的,有小领主小贵族家的,也有附庸于他们的商人和工程师,着实算是个奇葩的组合。
  估计背后也吃了不少苦,甚至有些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远赴异域经商行旅。
  不过,李素仅仅听完名字后,陌生和意外感反而减退了一些。至少名字完全没问题,是拉丁文或者希腊文的名字——
  波斯人在波斯帝国时期,取名字都是波斯语为主。
  但到了帕提亚时期,因为帕提亚人是把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并驾崩后、由亚历山大部将分裂出来的塞琉古帝国的统治驱赶走后,重建的波斯人掌权国家。
  所以帕提亚比更古的波斯人要希腊化不少,吸收了很多希腊文明优点,还有多代帕提亚国王专门娶希腊抢来的美女当妃子,所以上层取名都希腊化了。
  这在当时亚历山大征服过的其他地区都很普遍。
  比如塞琉古帝国在后世叙利亚和土耳其一带建立的统治,王室都是希腊化的,百姓还是叙利亚土耳其当地人。
  托勒密王朝在埃及,也是上层由希腊来的亚历山大部将为王、代代繁衍,但下面的百姓是埃及人(托勒密王朝最后灭亡时的“埃及艳后”,就是希腊来的外来人,所以凯撒消灭安东尼和埃及艳后的时候,消灭的其实是希腊外来埃及的统治者)
  这个安息贵族的名字帕奥多罗斯·满铎,一听就是希腊化的波斯高层贵族,而他带来的通译,听名字没那么多希腊语取名惯用音节,反而带点本地波斯语,应该假不了。
  至于那些罗马人,都是典型的罗马名字,没毛病。李素前世玩过那么多代罗马全战、刺客信条,错不了。
  李素为了立威敲打,便居高临下问:“哦,那位满铎先生,听你们的名字,你应该是希腊化的安息贵族领主,你带来的通译,则是波斯人吧。”
  贵族商人满铎也会一点汉语,毕竟来大汉经商那么久了,但他没有全听明白。他那个通译拉美尼则是瞬间听懂,结果惊讶得都没给主人翻译,直接就下意识回答了李素的问题:
  “尊贵的司空,您的远见和知识,实在有如阳光普照万物,无所不及,居然听名字就听得出我是波斯人,而我的主人有希腊血统。”
  回答完之后,他才意识到失礼了,连忙对旁边面色不善的主人解说翻译。满铎一开始很不满,但听了拉美尼转述了李素的见微知著之后,也是大惊,不敢再有“我让你说什么你才能说什么”的控制欲。
  东方竟然有如此博学之人,对西方文明的内部差异了如指掌。
  于是乎,随后几个基础问题,满铎基本上是有问必答,如实陈述,把这伙安息人的来意、之前来大汉做哪些生意、参与过些什么事儿,都大致交待了。
  不过,一伙人中也有想保留点秘密、自恃偏远的,便是那位罗马贵族盖乌斯·瓦莱利乌斯。
  倒不是他刻意抗拒,而是他本来就只是落魄潦倒、奔着李素今天开出的“设计费加勘测费一千斤黄金”的重赏来的,身上着实背负着悲惨丑事往事,不想再被揭露。
  而且他也听安息商人说过,说大汉商人和使者从未直接到过罗马,来到大汉之后,他也刻意留意过汉人对“大秦”的了解程度。
  于是乎,当李素通过翻译、下一个问到瓦莱利乌斯的时候,他选择了七真三假、略加掩饰。
  翻译帮他转述:“……回禀司空,这位瓦莱利乌斯先生说他曾是大秦国西西里岛的领主贵族,但家族以海商著称,他才亲自督领船队来安息国经商。后来听说有机会来更富庶的大汉见识,就准备花几年时间跟着安息人来看看。”
  这几句话倒是听不出破绽,李素这时候也不是跟防贼一样防着对方了,毕竟这些西域人一开始表现得挺合作。李素就猝不及防地随口追问:
  “你们罗马人不是和帕提亚人为敌么,怎么会走到一起经商的?你都不知道来大汉有多大的利润,就敢有如此胆魄?”
  拉美尼帮他翻译后,瓦莱利乌斯居然亲口用不怎么纯熟的汉语说:“司空连我们大秦本音近似“罗马”,安息音近“帕提亚”都知道,实在让人钦佩。
  我们罗马也不是……不是一直跟帕提亚交战,而且,我是海商,用你们的话,在商言商。听说大汉的缯彩和,嗯,还有棉布,都很便宜。
  缯彩到了罗马却比等重黄金还贵,我就想自己来买。那些帕提亚人还有阻止我们的呢,不过幸好这位满铎先生很仗义,总归是成行了……”
  李素听到这儿,立刻恢复了警觉,眼珠子转了一下,半是使诈地敲打提醒:
  “你们罗马人不知道,学得一知半解的东西别拿来显摆么。你这番话,半文不白,用词杂糅。蜀锦就蜀锦,为什么叫缯彩?
  再给你一次机会,好好说话,这儿异国他乡,你在本国是什么样都没人关心,哪怕是个破落户冒充贵族,现在说出来,后续把事情做好,我赏金照给。不然……
  我们大汉朝廷用人,唯才是举,选贤任能,不看出身。华夏之地,早在四百多年前,就没有政务官世袭的制度了,不要用你们的贵族制来揣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