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91

  备早年游学雒阳,曾为张、苏向导,贩马至司隶。三年前,苏双自辽西得了一批乌桓好马,归途中与甄兄偶遇同行。甄兄看上了其中一匹,本想买下,苏双也答应回来之后奉上。
  只是归途时便遇上黄巾乱起,备仓促于乡里合徒众、起义兵讨贼,苏双便将那批马赠予备。备念在勤于国难为先,便暂且挪用了。没想到一拖数年,疏于查访,竟让备失信于甄兄。此番前来,当将此马奉上。”
  李素在旁边,听到刘备这番话,也是颇为佩服。幸亏他涵养好,没有流露出惊讶的表情。
  刘备这人,交朋友的情商是真的厉害。
  果然,甄俨闻言后立刻正色感谢:“世叔如此高义,堪比季札挂剑,小侄惭愧。”
  季札挂剑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拜访徐国君时,徐君看上了他佩的宝剑,季札因为还有出使他国的任务,不便立刻赠剑,就承诺等他回来时再送。
  可等季札回来时,徐君已经病死,季札就把宝剑挂在徐君坟前的树上,因此被世人作为重然诺、守信义的道德典范。
  现在甄俨都没听亡父提过刘备欠他马的事,刘备却主动“遵守诺言”,确实当得此誉。
  甄俨略一思索,便盛意邀请道:“不知世叔军务是否倥偬,若是有暇,不如在寒舍多住几日,也好让小侄略尽地主之谊。四天之后,就是先父断七之日,届时还会有不少其他的贵客来访,世叔正好与大家一叙。”
  刘备脸色不变,但举止明显犹豫了下来。
  估计他内心也有些后悔演过了,导致甄家人太感动,反而留客过于殷勤弄巧成拙。
  留下来参加甄逸的断七大礼当然是不可能的,到时候督邮的尸体都臭了,他们这一行还不得被捉拿归案呢。
  李素见状,知道这时候需要他帮忙解围了。他此刻一身随从的打扮,连忙演技颇佳地说:“主公,不是说最近跟张督邮、庞县令不睦,此间事了,还要去邺城申诉么?”
  “伯雅!这是我等私事,何必烦扰他人。”刘备非常心领神会地接话,然后转向甄俨,“让贤侄见笑了,李书掾也是怕备留的久了,到时候跟那些有龃龉的同僚在此相见,反而让你们难做。”
  甄俨本来就是随口一提,见状也就不再坚持:“无妨,李兄也是好意。这事是小侄冒昧了,既然叔父另有公干,不敢强留。”
  刘备趁机请求道:“其实,备原本打算此间事了,便要去邺城申诉一些事务。但今日出门仓促,不及去卢奴请取符传,因此难以通过关防查验。不知贤侄可否助我一臂之力,送我等去常山?也省了备往返卢奴之劳。”
  “这有何难,一会儿让张叔带你们一起。有我们甄家商队的旗号,真定渡的巡哨司马,想来不敢造次。”甄俨满口答应,这点帮忙对甄家而言完全是小事一桩。
  “那就多谢了。”刘备拱手示意。
第七章
路见不平一声吼
  甄家的生意做得很大,这两天本来就有一支商队要启程。
  正好刘备急着去常山郡,甄俨也就吩咐管事提前出发。
  商队的管事姓张,名叫张权,是个四五十岁的老者。是甄逸的未亡人张氏、从真定娘家带来的老仆,待客和气。
  出发前,他还按主人的吩咐,把刘备坐骑的钱付了——刘备刚才演了出“季札挂剑”、留下了自己的坐骑,甄家不想欠人情,非要坚持给钱,推辞都推不掉。
  刘备不得已,收了张权四块马蹄金饼,当一百万钱。
  李素听说这个马价时,也是颇为吃惊:“如今马贵到这种地步了?”
  刘备解释道:“甄家兄弟都是信人呐,他们是按雒阳的马价付的。今年有风声说,陛下想在西园另筹新军,京师极为缺马,价钱暴涨数倍。”
  黄巾之乱前,顶级好马也就二三十万钱,去年也才六七十万,上涨实在是太快了。
  汉制流通货币只有铜钱,也就是汉五铢。白银没有官方流通价,黄金是朝廷赏赐功臣用的,极为稀少,民间罕有流通。
  官方定下的黄金汇率,从西汉初年就没变过,强行锁定在每金兑一万钱。
  只是随着几百年来铜钱铸造量越来越大、币质越来越差,如今黑市汇率已经达到了一万七到一万八。
  所以“一百万钱”马价,实际折成黄金才60两。
  朝廷定制的赏赐用马蹄金/麟趾金多为15两一饼,可不就才四个饼么(1)。
  ……
  李素胡思乱想地算着账,一行人走出四十里地,抵达了滹沱河边的真定渡。
  对岸就是常山郡了。
  渡口有一支五百人规模的郡兵把守,统兵的是一位军司马。还有好几个曲军侯、屯将之类的中低级武官,带队沿河巡哨,这些部队都受中山相张纯的辖制。
  刘备看到这阵仗,微微有些意外,忍不住跟李素探讨:“去年滹沱河畔还没有这么多兵力巡哨,莫非是最近常山郡境内的黑山贼更猖獗了?”
  李俗本来就不知道往年的行情,只好报喜不报忧地分析:“说不定就是张纯举事在即,所以心虚呢。”
  刘备蹙着眉点点头:“但愿如此。”
  幸好,戒备虽然加强了,过河时却没有节外生枝。
  守卫渡口的军司马远远看到甄家商队的旗子,查都没查,很随和地跟张权攀谈了几句,就直接放行,刘备一行也跟着顺利上船。
  上船后,天色已经黑了。
  考虑到渡河后就要分道扬镳,李素忽然想起些问题,只有本地人能回答,他就找了个机会跟张权私聊:
  “老丈,不知这真定县内姓赵的村落可多?有没有什么勇武之士?”
  可惜,张权想了想,说:“赵是常山大姓,周边姓赵村落不少,老朽可以指给你们,只是没听过什么勇士。”
  李素有些失望。
  作为穿越者,都路过真定了,本意自然是想找出赵云。
  可能赵云还太年轻吧,没机会脱颖而出。
  不过,历史上赵云和刘备本来就很投契。李素唯一要提防的,是刘备因为他的助推、发展太快,还没在燕赵之地混出名堂,就已经转战他乡了,那倒是有可能错过赵云。
  所以,只要在刘备换地图之前把赵云挖到,都不算晚。
  张权见李素失望,也没多想,很客气地请他一起吃晚饭:“小郎君,想那些作甚,不如一起吃点。”
  说着,就递给李素几个烤制的死面饼,还夹了一些卤肉。
  死面就是没发酵过的硬面。但如今小麦本就是上流人吃的谷物,所以硬面也不错了。
  对比一下,张飞昨晚准备的行路粮,仅仅只是高粱和粟面(糜子面)饼。
  至于馒头等发酵面食,要等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发明。饺子则要等南阳张机写出《伤寒论》的时候。
  李素拿着饼闻了一下,没闻出是什么肉,试探性咬了一口,才被意外的美味惊喜到:“这是驴肉?”
  张权:“怎的?小郎君吃不惯驴肉?”
  李素:“不不不,鲜香美味,着实不凡。”
  张权:“既不嫌弃,一会儿带上几斗——我们主家正在服丧,主母与少爷怕物议,严令阖府上下不许杀羊。而猪肉又过于腥臊,连老朽都不想吃,便弄了这些驴肉。驴肉也是贩夫走卒之食,家中商队的驮畜又多,杀几头瘸驴够吃很久。”
  原来还是为举孝廉而演的戏。
  大户人家如果杀羊,那外人都会认为是主人要吃肉。服丧期间这点都忍不了,那就太不孝了。
  但猪驴这些贱畜就没问题了,那都是给下人吃的。虽然会让家奴背上“不义”之名,但不影响主人的孝廉。
  穿越后还能吃到驴肉火烧,让人心情爽快不少。
  “咱中山郡的驴肉火烧就是正宗,卤肉还放丁香,河间郡估计做不出这味道。”
  这一点,其实是李素误会了。卤驴肉放不放丁香,跟地域其实没关系,只能说甄家人有钱豪横——丁香可是上流社会拿来防口臭的高级香料,大臣上朝奏事都以含一片为风雅。
  换作穷人,管你中山还是河间,都舍不得这么搞。
  ……
  一伙人吃完饭,船队也到了滹沱河南岸。
  张权很慷慨地送了刘备一行几袋火烧和卤驴肉。
  “多谢老丈厚意,备就此别过!”
  刘备在马上拱拱手,一行人挥鞭西去。
  真定县城已经关门了,一行人就绕过县城,又往西走了二十里地,夜色渐深,才抵达了一处张权之前介绍的赵姓村落。
  这村落已经靠近真定县与井陉县的边界。前面的井陉县是太行山区,也就是黑山贼的势力范围。
  从这里折向正南,只要沿着太行山的边缘再走两天、大约三百多里路程,就可以抵达漳水边的邺城。
  “大哥,张老指的路果然没错,咱便进村过夜吧,也好过在野外露宿。”负责探路的关羽回马建议。
  如今是二月初,北方夜里还是很冷的。
  “也好,说不定明天会遇见黑山贼,养足精力才好对敌,明日天不亮就要启程。”
  刘备也算知兵之人,他的原则就是尽量选择贼区边缘扎营、然后一鼓作气冲过去,减少在贼军腹地过夜的日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