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7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0/891

  刘备喝令停下了玉轼卧辂,自有侍从给他掀开车帘。
  刘备缓缓踱步,似乎每一步都在感受大地给脚掌的压力反馈,走了几十步,登上只剩几根断了的石柱子和半块石顶的夕阳亭残骸。
  有侍从给刘备打上伞盖,都被刘备摆手示意离远一点,他要一个人静一静。然后,他就缓缓摸抚着断石柱出神。
  车队都停下来之后,蔡邕也在侍女的搀扶下,拄着虬曲拐杖,徐步跟上参观参观。毕竟他也只是比刘备晚一年离开雒阳,而他在雒阳住了二十年,肯定比刘备更怀念。
  “残亭外,故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十年了,雒阳终有重兴之日,老臣也甚感欣慰。”
  刘备自嘲一笑,回过身来:“朕读书少,说不出这些感怀的话,不过确实是想到了很多故去的师友长辈——你们这些人什么眼力?日头还烈着呢,太傅年事已高,怎不为太傅打伞盖?”
  刘备前半句是跟蔡邕聊的,后半句则是训斥近侍。如今是农历六月初,下午的太阳自然是非常猛烈。
  蔡邕作为太傅,跟随皇帝出巡,受恩赐也是可以用伞盖的。只不过伞跟皇帝的不一样,颜色各异,尺寸也小一点,伞沿也没有挂珍珠流苏。
  但刚才刘备自己都想一个人静一静,没让人打,所以那些近侍觉得也不好给蔡邕单独打,一开始就没动弹。
  被训了之后,近侍们连忙把蔡邕的伞打过来。
  旁边的侍卫亲军将士们,见状也是心中暗忖:
  “看来陛下还是一贯那么礼贤下士,坊间还有人说陛下对先帝遗留旧臣普遍不以为意,尊奉了也只是为了面子过得去。那些话显然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陛下怎么会是那种虚伪之人呢。”
  他们哪里知道,刘备的礼贤下士确实是真的,不过最近对蔡邕的额外礼遇,显然是因为又发现了大惊喜。
  蔡邕打了伞之后,刘备又跟他聊了许多关于卢植等人的往事,这才休息够了,准备重新上车进城。
  不过,就在此时,东边一彪人马,烟尘滚滚而来。刘备身边的侍卫部队还有些紧张,有将领分出哨骑过去询问。不过考虑到这儿是己方疆域辖区,不太可能遇敌,也就没过分担忧。
  很快,来人停住人马,烟尘散去之后就发现也没多少人,只是百余骑,为首一人单骑而来接驾,提前下马,原来正是张飞。
  雒阳地区恢复秩序之后,张飞已经从弘农函谷关往东移屯,驻一部分兵力于河南尹,与曹军对峙。
  刘备来之前,张飞的部队就直接驻扎在虎牢关和轘辕关,分别堵口跟陈留郡、颍川郡之间的要道隘口。听说刘备东巡视察,他才眼巴巴赶回雒阳城。
  “陛下,此来可是打算御驾亲征了么?要真是打算出关,陛下安坐雒阳城,臣带原驻守河南的本部兵马,杀出虎牢关去、夺回陈留郡先!”
  因为看到外人多,旁边还有太傅,张飞也不敢叫刘备大哥。
  刘备也稍稍有所收敛:“翼德不必急切,朕此番东巡,另有要事。朝廷如今吞并的疆域,也还不算彻底稳定。袁曹二贼,图之急则同仇敌忾。
  而且中风病人,冬夏都是最危险的时候,三年前故大将军朱公不就是没拖过去么。袁绍如今也是中风在床,小半年了,伯雅与孔明一直在设计,不要轻举妄动乱了他们的布局。到了动刀兵的时候,自然会用到三弟。”
  张飞也不纠结,于是就打算领着刘备进城,就当刘备是来找李素接着喝酒接着乐的。
  谁不知道李素擅长奢靡,他生活起居日用,无非是没有逾制,但论舒适度肯定是比皇宫里还高。李素也不喜欢那些虚的气派排场,有实惠就够了。
  张飞策马引路在先,悄咪咪地说:“大哥,伯雅这几个月,在雒阳周边也是大兴土木,灵帝的毕圭苑遗址,被他改造了四个月,居然颇有新意,咱也去看过几次,听说那个内饰和引水、大喷泉池,都叫罗马风格。
  有些隔间已经能用了。其他好玩享乐之处,也偷偷弄了不少,原先都没见过。到时候让人带了果盘烤肉、葡萄美酒,去那儿坐坐。听说,还有西域传来的胡姬舞呢。”
  刘备也是被说得心中燥热,不过一想到他这次来是有正事儿的,连忙喝止张飞:“翼德不要鲁莽!大哥这次来,是有事关朝廷千百年大计的要事,要跟伯雅商议。你要一并吃喝观胡姬舞无妨,但是聊正事儿的时候你自去一旁吃喝观玩便是。”
  张飞一阵无语:大哥居然有事儿还得瞒着咱!咱跟大哥这等交情,还有什么事儿听不得的么?
  刘备对张飞何等了解,听张飞忽然沉默了,都不用看表情,就知道张飞在琢磨些啥。
  所以他也开诚布公:“翼德,都是些你听不懂也听得烦躁的、读书人清谈玄奥的事儿,比‘殿兴有福’还玄妙,你有兴趣不?”
  张飞这才释然,嬉皮笑脸:“还是大哥懂我,放心,谈什么殿兴有福的时候,咱一定一个人占个包间泡喷泉看胡姬舞喝葡萄酒,不打扰你们!聊那些我头都大了。”
  一行人渐行不远,很快就看到李素也带着还在雒阳的主要官员,一起出迎圣驾。这次是刘备自己吩咐别大张旗鼓的,所以不用迎太远,李素也是依令而行。
  刘备也不下车,只是掀开帘子站在车廊上招招手,示意雒阳群臣辛苦了,随口说几句勉励,随后让李素上车一起进城。
  主要是刘备也有些急不可耐,想听听李素对于蔡邕之前教他的办法的看法,并且看看李素有没有什么额外的“新增领土造核心”具体妙法。
  “……伯雅,这事儿便是如此,朕也是意外之喜,没想到太傅和你翁婿二人,这方面如此精擅。除了有“殿兴有福”论证正统之万年无期,还有别的学问妙法论证正统之万里无疆。
  太傅说的那些,你觉得如何?操作起来多久能成书?多久能见效?前代历史,可有如此施为后的实效明证、可以借鉴对比?朕这几日心中繁杂不堪,学得多了,越发现未知更多,只听太傅一人讲解,反而心中发虚。”
  李素花了好一会儿,总算是摸清了刘备说的一系列事儿的前因后果。
  说实话,他乍一听岳父蔡邕的那些建议时,也是颇为诧异的,果然有一种前世上课学历史正统论的错觉,也像是又遇到了一个打《欧陆风云4》的病友。
  不过,慢慢摸清了脉络后,李素就成竹在胸了。
  他知道刘备这是觉得天上突然掉馅饼、还掉得太大了,所以心虚,需要“兼听则明”,有一个其他视角的臣子帮他附和解读,以坚定他实施这个计划的决心。
  毕竟事儿太大了,收益也太大了,不郑重一点,闹得跟假的似的。
  好在,李素本来就是可以今为古用,洋为中用,脑子里案例素材多得是。他可以轻松一边帮刘备建立决心,一边帮刘备寻找具体落地的操作。
  只听他指点江山地说:“陛下不必担心,太傅之策,与臣也确实暗合,只能说智者所见略同。而造史夺地成功的明确事迹,臣可以找到古今华夷多方面的成功例证——
  臣这半年多,在雒阳重建兰台,还招募了一些安息与大秦而来的学者,获得了不少西域典籍,里面有些历史,可为陛下此问之镜鉴。”
  刘备不由好奇:“西域亦有如此智者,能为孔子、左丘明、司马迁之谋?”
第八百二十三章
该出土时就出土
  次日,雒阳城南,毕圭苑遗址,也就是正在施工中的新贡院里。
  刘备舒坦而又好奇地看着喷泉池旁那些雕刻的罗马柱,还不时用手抚摸一下池子里正在喷水的青铜狮子头柱。旁边有胡姬搓背揉肩,他也懒得搭理。
  池中是一根青铜柱,里面是水管,柱子顶部四方都有一张狮子脸,从狮嘴里喷出热水来。
  喷泉水法李素早就做过了,灵帝时期也有,所以不稀奇。只是灵帝时候匠人不会去雕刻狮子,狮子自古为华夏所无。
  大汉第一次向西域国家官方引入狮子,还是一百年前,安息商人在汉章帝时期贩卖过。
  当然李素他老婆在《后汉书》里写的是“进贡”,但实际上谁都知道自古以来的外国商人来华,都是打听过的。知道进贡会得到很多赏赐,所以就等于是朝贡贸易了。
  第一个给皇帝狮子的安息商人,可是得到了上百斤黄金、数千匹丝绸。
  所以,李素现在这个浴室里的狮子柱子,显然是有罗马工匠在艺术设计或者说美工方面,指导了汉人浇铸铜匠。
  “这就是安息人——嗯,也就是你说的西域帕提亚国,百年前进贡来的狮子吧。工艺居然是罗马大秦人指点的,看来这罗马人,比帕提亚人倒是更文物风流一些。
  西域之国,也不都是游牧蛮夷。你用他们的人设计督造将来的雒阳新城高架引水渠,朕也放心一些了。能造出如此严丝合缝精妙建筑的匠人,不至于随便懈怠堕工。”
  刘备把玩了一会儿,如是赞许道。随后,他又像是想起了一个事儿,下意识随口追问。
  “这未来的贡院,洗澡的地方都要如此?太过奢靡了,那些举子怎么能用这么奢侈之物!”
  李素在旁边,也是自然而然搂着两个捏肩的胡姬,当然没有任何其他不轨的动作,他也看不上,纯粹就是享受按摩。对皇帝的问题,也是应声而答:
  “陛下多虑了,大规模的场子,怎么可能如此奢华,举子只要外面热水淋一下、大池子泡泡就行了。这不外面还没盖好呢,按礼法只是先盖了里面几间包厢。
  包厢还是要好一点,未来主考也要驻场数日,主考多是年高德劭的文坛学界泰斗,总要舒筋解乏,这是给主考准备的。
  另外,臣想着未来科举要不要加一道陛下亲自策问的‘殿试’,如果要的话,这里当然还要准备一间更适合陛下体面的所在。”
  李素说得很清楚:奢靡的东西不是拿来普及的,所以别担心浪费,那是主考官甚至殿试时皇帝亲自来视察才娱乐的地方。
  就跟罗马原本十二年后要造的卡拉卡拉大浴场,里面也有给卡拉卡拉皇帝预留的、居高临下与民同乐的豪华包厢的。
  李素还特地跟刘备强调,除了这些铜的部件花了点钱,其他木石材料都没浪费,是拿的毕圭苑遗址的木料石料挑状态最好的,拿来盖的。其他差的断木破石,就淘汰给民用。
  刘备这才没有多说,只是又随口叹道:“不过伯雅你这是越来越奢靡了,奢靡也就罢了,居然都不干正事儿!
  昨晚朕就想拉你秉烛夜谈,聊你说的那些‘西域诸国造神造史以强正统’,居然非要借口拖到今日。现在这些也见识过了,该说正事儿了吧。”
  李素笑道:“陛下冤枉了,臣不是耽于享乐、昨晚不肯宵衣旰食,是陛下所问突然,臣怕空口无凭,所记也有缺漏,所以让人去兰台整理了所需的西域书籍,乃至汉文译本。
  昨晚臣可没有偷懒,一直督导兰台官员找书写稿。还有,书稿怕潮气,这儿不便出示,还是到外面休息室吧。”
  听了李素解释,刘备才算释然,原来李素吃喝玩归吃喝玩,办公还是绝不耽误的,这是准备资料呢。
  两人套上浴袍,被引到外间,放着石桌和藤质摇椅,还摆着烧烤好的肉片和冰镇的果盘、葡萄酒,完全就跟罗马浴或者说土耳其浴的休息室一样。
  李素一挥手,旁边有侍女拿过来几套羊皮卷轴和宣纸卷轴。
  “陛下昨天问到的那些西域诸国造史以塑正统的成功案例,都整理抽选出来了。臣为陛下讲解一二。
  这是《约书》,是罗马东境一个被吞并的小族犹大的“经史”,这约书还分新旧,盖因犹大之国虽曾为罗马所灭,但其鬼神之说却在罗马流传开来。如今罗马本身信仰日渐衰微,几乎要被以小易大。
  新的部分,不好造史,我们不便多言,单说那旧的部分。其中说,罗马人因不让犹大人居于本土,将其全族放逐至罗马东境之外,高加索群山之间。所以他们举族世世代代都应该保持信念,回到应许之地……”
  刘备一边听李素讲解,一边翻来覆去看卷轴,也看不懂,纯粹看个好奇,随后一丢,追问:“这说法有什么疑点么?效果又如何?”
  李素微微一笑:“全族流放……陛下想想,罗马人是有本事验明血脉,知道一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什么血统不成?所以,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罗马人最多只能是以表面可见的信仰而分,看你是否坚信旧说,坚信的就流放,你要是为了不离开家乡而改宗,罗马人根本识别不出来,也不会再为难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0/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