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7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1/891

  秦的情况就是这样:原先要脸,重合同守信用,是因为要一直跟“国际关系”打交道。忽然哪一天发现,我干完这一票不讲信用的事儿之后,“国际”这个东西本身就不存在了。所以这是最后一次国际交涉,不要脸把利益最大化即可(1)。
  最后骗饿死齐王建,就更是如此了,完全嚣张膨胀到“天下都一统了,所有文字记载和史书都被我秦控制了,秦以外都是不识字的胡人蛮夷,所以我不怕”。
  秦始皇最后的很多走样的操作,都符合“单次博弈、有限游戏”的心态,而不是“重复博弈、无限游戏”的心态。
  不是说他这个人多么残暴不仁,而是他走到了这个历史路口,发现了这个“统一后可以自己随便改历史,只要万世一系,之前的丑事都无所谓”的诱惑后,他没扛住。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弱点,比如打《三国志》系列游戏的玩家,很多都喜欢敌人只剩最后一个城时,把全国地图上的部队都调过去、精兵猛将都拉到前线,然后滔天碾压优势打完最后一战。
  但现实生活中冷静的君主,肯定不能这么干,这是多大的浪费和损耗啊,简直跟杨广打高句丽一样浪费。打完这一仗之后国家的日子就不过了么?游戏结束了么?
  没有啊!生活不是有限有终局的战略游戏,生活是无限游戏,统一了还得继续过下去呢!
  而游戏玩家都玩到这个份上了,你能不让他在终场前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爽一把吗?
  但可惜秦始皇之前没人经历过这些,秦始皇很多做派都符合“统一之后历史就结束了,所以临门一脚怎么都行,反正后面我说了算,永远说了算”。
  焚书坑术,这事儿被很多人洗,但有一点其实不该洗,焚书是焚什么?百家语,还有一句“偶语诗、书者弃市”。
  什么叫偶语诗、书?就是谈论诗经、尚书,这两部书是《秦始皇本纪》里明明白白写了私下谈论要直接杀的,其他书还没那么重罪。
  诗经是先秦社会生活的诗歌表现,尚书是古代的历史书,秦控制这些书,心态就是“我统一之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为没有‘外国’这个历史载体来戳穿我了,所以饿死齐王建没什么大不了的。”
  后世文天祥写的《正气歌》里,有一段四联八句,写的是古代正气气节之人,其中写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后面还有几个汉之后的人,无须赘述。
  但只看前四句,就可以看出一个端倪:为什么先秦的气节都是太史简、董狐笔?都是宁死也要写真相的铁骨铮铮史官?秦汉就是张良苏武这些实干家了?
  因为大统一之后,没有一个“外国”作为史料的载体,所以你史官再跟齐太史那样全家为了写一句话而被杀,没有意义了嘛。
  齐的时候,齐太史宁死不屈,他是知道“就算你杀尽齐国史官,天下他国还有人记载”,所以他有精神信仰支撑下去。
  说到底,是第一次绝对大统一,让秦始皇产生了“可以绝对终结历史”的膨胀幻想,所以很多操作走样了,他不担心失信,没有国际监督了。
  不光秦始皇这样,后世丑国在苏联解体后的20世纪90年代,也有几个狗屎所谓历史学者跳出来,叫嚣《历史终结论》,然后就膨胀到彻底不要脸了。
  但历史最终会证明,所有抱着历史终结论幻想的人,不管你是谁,你终结不了历史,反而会被历史终结掉。
  万物皆会亡,而史不会亡,也不会忘,所以别飘。
  秦亡之后,对历代皇帝最大的约束,其实也就是畏惧自己将来被历史书写得污秽,毕竟当时已经没有权力可以约束皇帝了,只能指望后世。
  尤其改朝换代多了之后,皇帝心里也清楚,自己的朝代不可能万年无疆的,既然有新的朝代,被黑肯定是多多少少的,要注意收敛点。
  ……
  刘备原来没怎么好好读书,现在就算恶补了历史,但对于逻辑和博弈论肯定是完全不在行的。
  所以听李素用“单次博弈”和“重复博弈”来分析秦始皇和秦帝国的信用崩塌后,刘备简直是被刷新了三观。
  原来信、义二字,还可以这样解读?齐楚和一部分的赵人,反秦还间接救回了一些华夏的民族信用?至少让后人记得一个警戒:终结历史不怕丢人的人,自己会被终结。
  刘备呆滞怔怔了半晌,长叹一声:“原先朕只是觉得高祖得天下是该的,但对于高祖是楚人这一点,只是觉得是偶然。
  现在才知道,秦亡于楚、齐之手,才是天道循环,足以警戒天下后人,历史还真是侥幸啊,把华夏的信用勉强维持住、一直交到朕的手上。
  如此说来,当初义帝要是没有被项羽所害,义帝要是真成了天下共主,天下的信义有没有可能复萌到春秋时那种重诺轻生的状态?”
  李素摇摇头:“义帝不配,他不过是怀王之后。楚人怀念怀王,正是因为他当初是被秦之张仪诈术所骗的受害者,所以楚人不服一直郁结百年不散。
  但楚怀王自己其实也是贪鄙小人,不足以言信,他如果不贪,怎么会被张仪所骗绝交齐国?更重要的是,秦后来又有求于出,怀王明明说“不愿得其余,愿得张仪”,想把张仪弄到楚国法办泄恨。
  但怀王最后杀了张仪么?没有!他又中了张仪的诈骗之计,还被张仪勾结后宫郑袖谗言脱身。屈原苦苦劝谏怀王杀张仪、以天下信义为先,结果屈原还被郑袖陷害。
  所以说,怀王一系,不过是群贪鄙的受害人,算不上义士。从头到尾心心念念以民族信用为上的,只有屈原一人而已。
  陛下也不必假设和期待利用秦了,高祖留给陛下的信用遗产,虽然不是至善,却也大多可用,就靠现有的,把陛下前面说的修修补补都做了,让汉室三兴之后,天下信用渐渐恢复、天子与武将互不忌惮对方谋反、擅杀,就很不错了。”
  最后这番讨论,其实严格来说没有必要,因为不怎么影响刘备的决策,只是去了刘备的一块心病,让他不至于对其他历史假设路线心存期待。
  原来,今天的形势,今天之前经历的那些历史,已经是一笔非常宝贵的遗产了,劣迹不算多,想更少也不太可能。还是向前看,把历史里面正面的部分保护好,弘扬好。
  到了这一刻,刘备自己也对于学史的价值,有了彻底全面的认识——当然了,其实这个认识不是他自发的,是李素潜移默化影响他形成的。
  史的第一层价值,也是字面价值,是如实记载古事。
  第二层价值,到了“以史为鉴,有资于治道。”
  第三层价值,到了以史造时间正统、造空间地理核心。
  第四层价值,是警诫皇帝,让皇帝认识到历史永远不可消灭不可断绝,所以别再动“我统一了整个文明世界,我就可以终结和操纵历史、也就不用在乎自己的肆意妄为丑闻”的念头。
  也别想着再搞“单次博弈”那种不要脸的一锤子买卖花活,日子会永远过下去的。把施政的底线,拉回“重复博弈”的敬畏状态,那多多少少还能对百姓少一点暴政。
  前三层,刘备今天之前就知道。
  这最后一层,是李素今天给他开的脑洞,他决定要好好引以为戒,成为后世子孙的祖训,一定要听,学不好的不能当皇帝。
  这不是刘备尊重李素,他这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好,他知道听了这话他的朝代才能在原有基础条件下再尽量多活久一点。
  “朕还以为,让你当丞相只是走个过场。是真没想到,直到今日,你还有东西可以如此高屋建瓴地教朕,竟不亚于‘殿兴有福’和‘修史服夷’,这丞相给得值。”
  刘备彻底想通一切疑虑之后,释然长叹,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这场自袁绍遗产被瓜分而引发的治道循环恐惧,也总算是以建设性的姿态化解了。
  “陛下原来不好读书,没问过这些,并非臣藏私。”李素很优雅地撇清了自己,因为有些东西,如果皇帝自己没有意识到问题,不来请教你,你逼着皇帝提前学习、超前学习,那价值也是很低的。
  学习永远是要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后、带着问题去学,效率最高。
  刘备也意识到自己要继续加强学习,而且是以皇帝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专学那些有利于建设长期制度的东西。
  另外,作为一个立竿见影的措施,刘备决定在微修史书、给韩信窦宪平反的同时,今天再加两条。
  首先,查一下天下还有何处有纪念张仪及其行径的民间行为,全部禁止掉。史记里那些纵横家列传,也要把张仪的部分极尽贬辱,那是民族败类。
  口才好也有口才好的用法,那些发挥“重复博弈切换到单次博弈”的投机取巧一锤子买卖,就该贬低到无以复加。
  当然了,也亏得汉朝还没有旅游业,否则的话那些专门在旅游景区宰客一锤子买卖的奸商,估计都会被刘备抓起来杀了——不是奸商的问题,而是这种东西的存在,提醒了人民“单次博弈”这种奸行存在的可能性。
  刘备要的是从君到臣到民,脑子里都不要有这个念头概念,虽然效果如何不好说,但皇帝能做的事情还是要做。
  而且从此以后,刘备也绝对不会再夸李素的口才是“仪秦之舌”了,那不成侮辱李素了,李素从来都是长远买卖,不搞一锤子诈骗的,只说他苏秦就行,张仪要消失掉。
  另外,既然需要一褒一贬,当然要把屈原这个铁骨铮铮劝楚怀王杀张仪的天下信义楷模立起来。
  刘备下令荆州立刻奉祀屈原,设立庙宇,待遇要高于汉朝皇帝之前对陈涉奉祀的程度(灵帝之后因为李素的御前舌战群儒,陈涉已经被取消奉祀了)
  同时,还要求微修史书,把对“义帝”的评价也微调一下。
  之前汉朝史书对于义帝都是完全褒奖的,认为他被杀是项羽残暴的体现,这样好把项羽压得更罪孽深重一点。
  现在刘备觉得,项羽都被压了四百年了,也没人怀念项羽了,让项羽稍稍被抬一些,正面承认其反秦的历史功绩,也没什么。
  同时对义帝被项羽所杀、楚怀王之后不能为天下之主,也有了新的解释。
  要强调楚怀王一系及其全部子孙,都是有一个原罪失德的,那就是当年怀王第二次有机会杀张仪而不杀。甚至屈原劝谏他杀他都不肯,还贪小,甚至迫害屈原。
  怀王不杀张仪之罪,导致怀王从纯粹的受害人变成了有一定的帮凶属性。义帝被项羽杀怀王绝后,那也是天意,是天对于不杀张仪的罪人之后的天谴。
  所以项羽的罪没那么重了,怀王和义帝的善也不是完美的,都有瑕疵,高祖才该得天下。
  这等于是对刘邦得天下的《殿兴有福》模型外面,又加了一层补丁,劝天下人人守信,包括皇帝和大臣武将都要守。
  天子不守信,也是要被天谴的。
  屈原被后世帝王追封,主要是晚唐到宋开始才有,汉朝原本是没有的。历史上刚被追封的时候,也只是侯,到宋升到公,才开始强调那些“忠节清烈”的属性。
  现在刘备决定直接把屈原追封为王,但不需要屈原来强调忠,只要强调信、义即可,封为“义信王”。争取把家天下几百年来的民族风气整顿一下。
  最后,刘备决定统一之后,把《罗马史》全部翻译成汉语,留在华夏收藏几套。再把李素蔡邕索隐过的《史记》、他们修的《汉纪》、《后汉书》,也翻译成罗马人的文字(刘备不知道罗马人用拉丁文/希腊文),将来让国使送几套存在外国。
  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提醒警诫子孙:千万别再犯傻了,以为能和秦始皇时期那样统一了六国就没有“国际环境”,然后你做什么都没后人知道,你想让人知道的后人才能知道。
  现在是有“外国”的!有“国际环境”的!要开眼看世界,天下是多个有文字和历史记载的文明并存,只要你统一不了全球,你做的丑事国内没人敢写还有外国人会写!
  所以小心点吧!不要做不择手段的一锤子买卖!遮不住的!
  让所有文明国家都知道还有外国的存在,一个会记录你丑事的外国,那么皇帝做事多多少少会更收敛一点,不敢虐民。
注释:
(1)再强调一下,这里是李素给刘备分析皇帝信用的建立过程和推演,不是想黑秦始皇。也不用责怪秦始皇不讲信用,因为他之前没有人受到过他这么大的诱惑,秦始皇也没有经验。凭心而论,换个人如果受到这种诱惑,估计也会不要脸。
西方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也有一个隐身人的隐喻,说一个人一旦得到了隐身的异能,原本遵守的道德法律就会自然不去遵守,西方哲学后来有此引申出“绝对的权力绝对的恶”。而秦亡给了这种经不住诱惑的下场一个反面教材案例。
第八百五十六章
杯酒释外戚
  刘备当天把李素刚教他的那点东西记了个七七八八,就暂且回宫,先吩咐安排其他政务了。干货太多,以刘备的学习能力还是要慢慢消化复习一段时间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