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7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7/891

  邺城周边乃至整个魏郡的分田,在十一月底之前就结束了,随后要波及整个冀州。
  曹操打算将来再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州,主要是刚建立统治不久的青州和豫州,各种巧立名目找借口没收田地、分给穷人、扩大统治税源。
  至于兖州和徐州,倒是不需要怎么费手脚。因为兖州是曹操的老巢,屯田多年了根基比较好,也没有世家豪强敢在曹操脚下搞事情。(山阳郡李典家族算是兖州最大的豪强了,但是已经以另一种方式成了曹操的打手,也就无所谓了。)
  徐州则是早年被曹操反复屠,富户都不存在了,现在人口依然没恢复,人少田多,绝对够所有劳动力满负载耕种。
  为了深化分田,也为了更好的稳固统治,这个过程中曹操还做了一点小动作——
  把冀州这边的分田工作落实下去之后,他立刻借口邺城太过靠近跟刘备接壤的边境地带,同时太行山险要之前都被刘备抢了。
  加上邺城围城过程中损害过大过于残破,所以不适合再作为大汉的临时都城。
  曹操下令把皇帝迁到黄河南岸、但离冀州也不算远的鄄城。
  历史上,鄄城这地方也曾经在曹操挟天子至许昌后,被袁绍主动提议作为皇帝的临时落脚点,反对定都许昌。
  袁绍当时这么想,就是考虑到鄄城在黄河岸边不远,是兖州离河北比较近的一个点,便于袁家也分享对皇帝的控制。
  如今这个时空,曹操迁到鄄城,显然也是类似的地缘政治考虑。他希望临时新都在他的老巢兖州,同时又要兼顾控制刚刚被拿下的冀州,所以尽量靠近黄河、濒临黄河南岸建都。
  而且建都鄄城,也能在军事上获得最大的安全。
  因为刘备已经夺取了幽州,甚至还夺取了冀州的中山、常山二郡,燕山易水之险尽在刘备之手。
  刘备还有幽并凉各州草原养马地,现在论骑兵之利,已经形成了绝对优势。
  关东伪朝的都城再留在黄河以北,被铁骑一马平川横扫过来,那就一点战略纵深都没有了。放到河南才算稍微有点安全感。
  这些军事安全上的考虑都是很实在的,不能说曹操是为了一己私利,所以刘和朝廷剩下的大臣也都只能认了,公议同意迁走。
  只不过曹操日子过得也紧巴,不会再花钱给刘和大兴土木造行宫。
  就只是把曾经鄄城侯的府邸稍稍修饰,直接作为行宫了,反正到了这个节骨眼,“朝廷”也讲究不起。
  ……
  迁都鄄城的过程中,曹操也每日跟一群丞相府的曹掾集思广益,琢磨全面分田屯田的落地策略。
  殚精竭虑之下,还真被曹操想明白一些关窍。
  他首先意识到,自己毕竟不是代表农民揭竿而起,他代表的还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他的分田必须师出有名。
  曹操自己想到的办法,就是恢复法家的耕战制度,官方定性耕战是正义的阶级,所以民屯和军屯都要被保护。
  但同时可以名正言顺地打击“工商奸邪之辈”,尤其是涉嫌通敌、勾结刘备的“工商奸邪之辈”,把那些家伙的田全部收了。
  让人口相对还算稠密的豫州、乃至多山少平原的青州,都做到人人有足够田种(1)。
  不过,曹操这个想法毕竟是刚刚拍脑门想出来的,多多少少有点病笃乱投医,很多细节并没有想明白,贸然执行也会激起很多乱子。
  对此,他身边的主要内政幕僚,也都一个个跳出来反对,或者至少是劝说曹操要注意尺度,不能胡作非为。
  如今曹操身边的三大主要谋士,郭嘉是只问军事和外交策略的,不会涉及民政人事,加上郭嘉一直在郾城前线,也就没有参与讨论。
  剩下的两大谋士,荀彧就是专注内政,不过偏人事为主、民政为辅。而且随着曹操成为丞相、控制了朝廷,他手下的文官总算是得到了一波普涨,荀彧也升为尚书令。
  程昱是军事谋略和内政兼顾,毕竟程昱当年给曹操筹措过人脯军粮,可见程昱对后勤征调和战争潜力挖掘很有心得。
  曹操挟持朝廷之后,程昱进为九卿,官居卫尉。
  十二月上旬的一天,鄄城的丞相幕府之内,曹操还在讨论新的整顿经济教令,就被荀彧和程昱联袂前来劝阻。
  荀彧开门见山,指出曹操操作的失误:
  “丞相!听说您下令严查工商豪强勾结刘备、卖地潜逃,凡遇此状者皆抄家征地。属下以为此举极为不妥!只会引发人心惶惶,将来更难抵挡刘备入寇!
  卖田卖地之便,起自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至今七百余年矣。民得卖买,长远来看百姓才会自愿开拓垦荒、繁衍扩张,于国有利。
  若强令百姓不得买卖,岂不是倒退到了王莽复古时‘改天下田为王田,皆不得买卖’?王莽是何下场,丞相不可不查啊!”
  荀彧言辞恳切激烈,连一旁同来劝谏、但相对变通的程昱,听了都有些害怕,唯恐曹操大怒。
  他连忙帮着居中解释:“丞相切勿动怒!文若也是为了长远计。文若,你刚才这番话过了!怎能以王莽之法比拟丞相!
  王莽行王田,那是把天下土地都收归国有,田过九百亩而丁不满八口者、朝廷会征收余田分于平民。
  丞相今日之法,只是禁止田地买卖,如果不卖,也不犯别的禁忌,那田再多也始终是原有人家的,并不转移为国有。
  况《汉书》有云:‘至秦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可见商鞅之法的弊端也是古人早已知之,便是每到末世,贫者无立锥之地。如今正当兴其利而避其弊。”
  程昱一段话,先是让曹操息怒,中间半段是转而跟荀彧辩论,最后又转回曹操:“不过,还请丞相看在文若出于公心,听完他后续剖析之论。”
注释:
(1)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曹操不用费那么多事,因为历史上豫州、青州的战乱更多,持续时间更久。把人口杀得少了,空出来的田足够种。
但现在这个世界,青州黄巾危害的年限短了很多,豫州被袁术祸害的时间也缩短了两年。整体打仗瘟疫少,活下来的人口多了好几成,就得分地主的田才够种。
第八百九十三章
田种不炒
  接受近代历史教育的人,对于土地兼并这个问题,总会有一个错觉,那就是觉得这方面的政策设计、如何防范土地兼并,肯定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先进。
  后面的朝代吸取了前面朝代的灭亡教训,总该越来越善于避开坑、抉择越来越聪明吧?
  但事实上,这种想法多半是近代历史教育受到苏式史泰林五段论的影响,习惯了把人类社会统一看成“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线性进化的结果。
  而华夏历史的现实特点,是帝国时代特别漫长(我也不说“封建”时代了),那么多朝代的教训堆积下来,皇帝们把几乎所有对抗土地兼并的尝试都做过了,发现左也不行右也不行,不管怎么干最后都会导致土地兼并亡国。
  所以华夏的帝国史,对土地政策的态度出现过多次尺蠖效应。
  觉得前一个朝代土地政策左了,亡了,下一个朝代就往右缩一点,结果还是亡了。
  再下一个朝代就继续吸取教训,重新回归左一点,然后二次亡国。再再下一个朝代重新右一点,然后三次亡国……
  最后就是左左右右反复横跳,这一跳就跳了两千年,怎么跳都亡国。
  站在汉末这个节骨眼上,前面可以借鉴的经验还不是很多,但至少也凑满第一波尺蠖伸缩所需的素材了。左右都横跳试过,告诉人左右都有可能亡。
  曹操、荀彧、程昱这样的顶级政治家,当然也都熟知历史。
  知道周因王田分封,百姓逃亡另外垦荒、动员效率不如承认私田。
  也知道秦因用民过重、服役无度,天下苦秦久矣,揭竿而起。
  西汉因末年土地兼并确实疯狂、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王莽因左,搞土地国有化,没搞成,依然引起绿林赤眉,完蛋了。
  但东汉不敢搞土地国有化,还是被黄巾了。
  正因为如此,荀彧以王莽的教训提醒曹操时,曹操并不认为“因为他要实行的新政策中,带有一定的王莽曾经用过的元素,就必然不好”。
  曹操是把这个问题想得很清楚的,所以他语重心长地跟荀彧、程昱自诉其志:
  “周和王莽亡了,秦自有一套亡法,先汉后汉又是另一种崩溃!走不走王莽路线的都亡了,又没见谁一直活下来。
  所以祖宗不足法、史不足畏,要是历史上亡过的路都不能走,那就无路可走了!只能是拼拼凑凑,博采众长,扬长避短,拼接一套新方法,把前代亡国者最暴政的点改掉。
  如仲德所言,孤如今只是禁止世家豪强买卖田地,又不是如王莽那般籍没入官,纵有反抗,也不会太过剧烈,完全是可以分化瓦解,争取大多数安分守己世家豪强的理解的。”
  荀彧因为之前没有参加曹操的草案讨论过程,所以对细节不是很清楚。曹操在讨论土地搜刮政策细节时,重用的都是毛玠、枣祗、满宠这些级别较低但更心狠手辣、擅长组织生产的能吏、酷吏。
  荀彧是听说曹操的草案即将公布了,才急吼吼过来反对的。
  现在听了曹操的辩解后,他也发现自己讲的那些大道理有些词穷,只能换个角度劝说,帮曹操完善细节。
  荀彧分析道:“丞相,纵然如今施行之法与王莽大异,可对于世家豪强的约束实在是太狠了。卖田地者并不一定是要变不动产为动产、便于迁徙投敌。
  只能说迁徙的可能比较大,属下也知道,早在十年前,司隶、豫州世家,趁着兵乱之前贱卖田地移民荆州避祸,不胜枚举。
  但纵然如此,若是不想个充分的理由,只一味杀戮抄家,天下民心尽丧矣。治国如治水,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何况百姓卖田避战之心,自古堵不如疏。”
  对于世家当中那些有眼光、有见识的家伙,能趁着战乱到来前卖地跑路,荀彧还是承认的,因为他对于这活儿太熟了。
  他自己所在的颍川荀氏,就是趁着司隶地区被董卓横扫之前,把颍川老家的庄园都贱卖了,投靠各地诸侯的嘛。
  还有河内司马氏里某几支有眼光的,也是典型的在董卓暴揍王匡之前就卖了河内的庄园跑了。当时有识之士都知道整个司隶、乃至与司隶接壤的郡,都会变成血腥战场。
  曹操不想再听老生常谈,直接抬手制止了荀彧,让他挑建设性的意见说:“这些道理孤都明白,不过事已至此,不是空谈远见的时候。文若便说说,孤还有什么法子既把这事儿做了,又取信于民。”
  荀彧叹了口气:“若是丞相坚持施行此政……至少先明发天下,强调对世家豪强中那些不经营工商者的绝对保护。
  而且要鼓励他们组织自家家奴充分耕作,甚至暂时虚与委蛇,暗示不会趁着清查田产的机会一并彻查隐匿人口奴隶。
  这样或许能缓和一下反抗,等把那些卖地迁徙投敌的豪强都解决了,再徐徐图之查隐匿人口的事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7/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