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891

  刘虞的打算显然是很持重的。
  因为你祸害掉了敌军几十万石军粮,这事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表面功劳。
  换句话说,就是升官的功劳,得以疗效为准,而不是只有一些要“化验”才能看得出来的指标。
  所以,一定要等待讨伐叛军的战事有阶段性的进展,才能升官。
  在张举刚刚称帝的时候,双方控制区边境还是发生了不少军事摩擦、以及百姓动摇的。
  所以稳住这些动摇、让敌军进一步退却不敢惹事,这才算是阶段性的功劳。
  而打掉敌军一笔粮草,只能说是最终促成这个态势转化的催化剂罢了。
  另外,刘虞也可以在奏表中,把之前因为过境抢收粮食而引起的小规模冲突,说成是“张举称帝后敌军士气上升、猖狂进攻”。现在敌军被击退不再进攻,则说成是“张举称帝的不良影响被压回去了”。
  官字两张口,对于有利进展的解读,还不是州牧想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
  同时,李素和蔡邕写的《驳灾异论》,也能作为“张举称帝檄文对胡人的不良煽动影响被清洗”的解读,一并在奏表里体现。
  至于修宫钱……老样子,要想对外装作不给这一千万,实际上得暗中给远超过一千万,才能拿到拥节长史。李素不想出这个钱的话,就问刘备要公款,反正也是为了大家的共同事业嘛,不寒碜。
  谁让刘备现在比李素富裕得多呢。
  李素稍微一琢磨,就把刘虞的深谋远虑想明白了。
  “多谢使君栽培!使君大恩,素此生难报。”李素谢恩之后,心里也在想,刘虞对他和刘备那么厚道,看来将来以幽州为根据地发展,有些不好下手了。毕竟对刘虞下克上肯定是要背负天下骂名的,说不定会比吕布的名声都臭。
  算了,先不想这些了。
  当上护乌桓校尉拥节长史之后,对于将来再跟乌桓交涉,肯定是有优势的。
  目前的幽州牧別驾,只是代表幽州牧跟乌桓人接洽。有了拥节长史之后,你就是在代表大汉朝廷跟乌桓接洽。
  就相当于原本是省外事厅的领导,现在再加一个外交部给你的驻外大使。
  可不得是正一千石的高官了么!
  而且最难得的是,刘虞答应把茂才的举荐名额给他用!从此以后,李素也算是在大汉朝权威崩塌之前,正儿八经走察举制升迁路线的正道官了。
  汉朝官员一贯以察举为最正途,虽然没有后世宋朝以后的“科举官歧视其他出身的官”那么严重,但总的来说还是有鄙视链的。
  李素之前都是积功为官,虽然也有“免纳修宫钱”的美名,但毕竟缺了察举这道光环。
  他孤身一人来历不明,这辈子也不可能举孝廉了。
  现在,却跳过了孝廉补上了更值钱的茂才,终于功德圆满——稍微说一句,茂才和孝廉并不冲突,很多真正的名臣都是可以先举孝廉后举茂才的。
  因为茂才都是针对已经是在职官员的人,因为做官时表现出来的才学牛逼,再举茂才提拔。所以很多都是已经四百石、六百石的官员,举茂才后直接提拔到一千石。
  另外,因为茂才提拔的官职更高,所以茂才的难度也更大。孝廉是每个郡的太守就有资格举的,而茂才得州牧、刺史才能举,而且无论每个州人口多少,每个州每年都只有一个茂才。
  大汉朝十三州部,加上三公和大将军可以举茂才,整个国家雷打不动每年最多17个茂才。
  而且因为汉灵帝时期三公也是可以卖的,所以“今年有没有举过茂才”会成为三公售价的一个重要含金量标准。
  比如你要是今年第一个买太尉的、今年太尉还没举过茂才,你买到太尉后要举一个茂才,那你这个太尉可能就要一亿。而如果太尉今年已经举过茂才,你买了太尉之后没名额再举了,那这个太尉至少贬值到五千万。
  历史上崔烈的三公之所以便宜,就因为他是187年下半年买的,当年的察举指标都被前任霍霍完了。而曹嵩的太尉之所以超贵,就因为他是翻篇后188年开春买的,所有察举名额套餐还没用过呢。
  地方上也是一样严格,历史上,刘备就是194年当上徐州牧后,因为那一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上半年陶谦死前已经把当年的茂才名额做人情用掉了,导致刘备上任后没法直接举茂才。
  硬生生熬到第二年195年,刘备有名额之后立刻举了袁谭为茂才,导致徐州势力与袁绍的关系立刻缓和了——袁绍原本把刘备视为公孙瓒的助力,是敌视徐州的。刘备给袁绍儿子一个茂才,袁绍马上就跟刘备和睦了。
  可见茂才之值钱。
  不过,李素想到这一点后,马上也意识到问题:“使君……据我所知,陶谦陶刺史在五月卸任之前,似乎已经举过幽州今年的茂才了,要不我还是等明年吧,别让使君难做了。”
  刘虞傲然道:“有什么难做的?陶谦把幽州搞得糜烂至此,他也好意思举茂才?他麾下那些人,一个都不配当茂才!我自会向陛下诚恳谏言,让陛下特许我破例另举!”
  能跟蔡邕合作写出《驳灾异论》、遏制张举逆檄的流毒,这样的贤才都不算茂才谁还配茂才?
  难道真要让反贼喷大汉朝“举茂才不知书”才好?
  当然,这些都是奏表上的官面话。
  至于实际……
  一个茂才一千万,一个对外宣称没花过钱的破例特招茂才,给皇帝两千万好了。
  刘备有钱的。
第八十七章
表面兄弟
  九月初,雒阳城。
  幽州的秋收暗战已经结束半个多月了。
  蔡邕和李素联署著述的《驳灾异论》,也已经上市二十天。
  当然了,是在幽州和冀州上市二十天。
  考虑到商人的物流速度,雒阳附近的司隶地区,这套分为上中下三卷、一共一万多字的论著,才刚刚上市七八天。
  另外,考虑到这套书在外交欺骗胡人、清洗张举逆檄余毒的大业,幽州版与全国版的署名略有差异——幽州版只署蔡邕,以提高在胡人中的公信力。全国版则是蔡邕第一作者,李素附于其后。
  而且这套书在全国其他地区要卖每套三卷总价八百钱,在幽州却只卖每套两百钱,只有全国版的四分之一,只相当于新式白纸售价的两倍,内容几乎白送了。
  这也是为了让幽州地区更多贫穷读书人能帮忙扩散理论、打造舆论基础。
  好在李素把印刷生意完全托付给了甄家,这次也完全没打算靠这种书挣钱,利润都以甄家为主,所以甄家人非常卖力帮他控制供货渠道,防止串货。
  既防止幽州的便宜货流入其他市场、拉低了整体利润。又防止全国版那种带李素署名的书卷流入幽州。
  相信以汉末的信息传播速度,等李素的劝降任务最终完成时,幽州的读书人都不一定知道这套书上本该有李素的署名。等明年他们就算知道了,一切也晚了。
  ……
  雒阳素来是天下书籍销量最好最快的首善之区,哪怕在本地上市仅仅七八天,《驳灾异论》依然卖出去了上万套!
  甄家坐镇雒阳的商号大管事张亮,时隔半年后再次体会了一把年度书籍热销爆款——上一次遇到这种盛况,还是雕版印刷书刚刚出现时、帮李素印《孝义录》和《论语》、《尔雅》呢。
  而这一次,太学生们似乎又受到了那股无形之手的操纵,绝大多数人都不吝钱财买了一套。
  而在京的官员和其他士子,也被太学生们的这股潮流引导带偏,哪怕听说此书差评较多,依然坚持买来看看。
  好多人都是一边骂一边买,狂喷李素和蔡邕竟敢质疑先贤大儒、黑董仲舒。
  这背后,张亮隐隐然感觉到:又是太常卿刘焉,在暗中不遗余力推手,发挥他“教育主管部门”一把手的带货能力,促成了这一盛况。
  但张亮并不知道刘焉是如何动手的,为什么要动手。
  每天傍晚关店算账的时候,张亮都会被又一次刷新的销售数字与收益感慨到:
  “才八天,这套书已经累计到一千万钱销售额了。董仲舒写的《春秋繁露》,六月份刻印至今,累计都没卖出这么多吧。”
  当然了,拿蔡邕/李素跟董仲舒比,也是有点欺负董仲舒了。因为雒阳城本地的读书人,对《论语》、《春秋》、《春秋繁露》这种基础书籍,大部分人家早就有了手抄本的,出了印刷版也没必要再买。
  但不管怎么说,如今活着的人里写的书,至少还没比董仲舒《春秋繁露》销量高的,李素是第一个。
  ……
  张亮作为书商,在为“刘焉那种大人物,为什么要如此仗义竭尽全力帮李素”而大惑不解的同时。
  太常卿府上,刘焉本人也在紧锣密鼓地为“伯安兄”交代的事情奔忙操持。
  刘焉如今好歹算是汉室宗亲中的第二号实权人物,他怎么可能是为了李素的面子才出力呢?能够使唤动他的,当然也只有刘虞了。
  前几天,刘虞给他的加急密信就送到了,信中还说,此信抵京后最多七八天,刘虞给皇帝的报捷奏章也会到。
  这段时间差里,刘虞需要刘焉全力在京城帮他造势布局,以便奏章到皇帝手上的时候,皇帝能够有个心理准备、知道该如何解读那份奏章,从而答允奏章中的一些请求。
  当然,刘虞也没让刘焉白帮忙,他让密使还随信带给刘焉一份重礼——价值几千万钱级别的重礼!作为刘焉帮忙活动的经费。
  这笔财物过于庞大,所以并不是从幽州千里迢迢运来的,而是从刘虞本人在雒阳的别府凭信物支取的——刘虞当过多年大宗正,在雒阳的府邸始终保留着,也有家人打理,藏了大笔钱财以便随时结交权贵运作打点,就跟驻京办似的。
  “伯安这是吃准了我当初‘废史立牧’的用意了呀,唉,为了早日外放,只好帮他斡旋到底了。”
  刘焉听取完属吏的汇报,知道这几天为《驳灾异论》预热造势的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心中如是感慨,决定明天按计划入宫面圣。
  他为什么非要帮刘虞呢?很简单,因为刘虞是刘焉建议废史立牧后,至今外放的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州牧,相当于是“试点州牧”。
  如果刘虞政绩不明显,平叛效率没有提高,刘焉还如何证明州牧制度的优越性?他还怎么请皇帝毫无疑心地把他也放出去当益州牧?
  为了自己早日从太常卿转职为益州牧,就要早日让皇帝看到刘虞干得好、州牧试点有疗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