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0/891

  在原本历史上,曹休也是帮曹家执掌过一段时间、一部分的虎豹骑的。现如今因为蝴蝶效应连曹纯都死了,所以重新分配到曹休这儿的虎豹骑比例就高了一些。
  当然,曹军上上下下虎豹骑总数已经不过四五千人,曹休这儿部署的也就千余骑。
  相比之下,对面汉军损失还不到五百人,其中四成还是刚刚沉船游泳登陆被袭死的。
  双方各自拉开之后,李素不得不按部就班部署破障工作。
  这方面的作战流程、工事操典也都是很成熟的了,直接按施工计划办就是。
  毕竟李素看过那么多史书,连“铁索横江”怎么对付都知道,眼前这些区区障碍,也就是拖延他少则三五天、最多七八天的施工时间而已。
  对于战役结果的最终走向,不会有任何影响。
  李素也不用多着急破曹休、曹仁,反正曹操也没有什么援军可以重新派回淮南战场了,李素打快打慢都一样,不用抢关键时间节点。
  甚至要是能趁机再整点活,让曹军觉得“曹休还有救”,让李素再多围点打援一些人马,就更舒坦了,就当是搂草打兔子。
  对面的曹休,几次吃苦之后,变得非常谨慎。汉军好整以暇地施工过程中,曹休没敢再有任何骚扰,唯恐又是李素或诸葛亮的示弱诱敌诡计。
  ……
  几天之后,六月初五,汉军的破障施工已经进行过半。
  这期间,李素还真是接连得到了好几条好消息,让他的后续进攻愈发有机可乘——
  主要是李素的进攻姿态很坚决,前面又打了两场小胜仗,导致前阵子还只是“叛曹自立”的孙权旧部们,渐渐看清了形势。
  那些人为了追求将来有更好的下场,也就也不满足于最初的防止曹军反攻,而是开始想方设法谋求为新主子立功,策应汉军的攻势。
  所以,早在两天前,李素就接到庐江太守朱治从皖县派来的信使,表达了朱治代表孙家庐江地区势力归顺的意思。
  还表示可以为汉军打一些辅助,只要李丞相肯答应让他们自己指挥自己的旧部参战、别拆散编制甚至削夺兵权就行。
  为了充分表示诚意,朱治的投诚信使还主动提供了一条重要军事情报:
  说他正在坚守皖县,而十天之前曹仁刚刚听说庐江有不稳趋势时,就试图分兵南下、派一支轻装的快速机动部队,规模接近万人,来扑灭朱治的反叛萌芽。
  那支曹军的统兵将领正是李典,这一点倒是不用朱治告知,李素本来就知道了。
  朱治四天前跟李典打了第一场攻防战,暂时击退了李典的攻城。随后就是汉军沿着濡须水长驱直入的消息传遍庐江,李典担心后方有失,自己的侧翼也会被威胁,不得不放弃收复皖县,暂时往北回退数十里,撤到了皖县以北的石亭。
  本来从庐江的腹心地带皖县、北退往淮南郡,最容易走的路线自然是先沿着长江顺流退到濡须口,然后沿着濡须水北上,那样全程都有运力充沛的水路河道。
  但这条路不是因为李素的孤军深入、直插濡须水,被切断了么。
  李典那些人根本不能走江边平原,只能是从石亭往北翻越一小段大别山余脉,走山中谷道北撤。
  过了石亭以北那段山脊后,大别山北坡各谷的水流会自然汇聚、形成合肥以西的西淝水支流,最后汇流到二百多里外的合肥城。
  所以,李典要带着那部分平叛曹军撤回寿春或者合肥,关键就得看他的后路安全能不能被确保。
第九百一十六章
走王道的红利
  如果汉军推进得快,短时间内就突破了巢湖口,甚至连巢湖以北淝水要害的合肥城都攻下,那李典就算跑出大别山也回不了淮南郡防区了。
  当然了,倒不是说那样李典就彻底完蛋了,因为他还可以继续轻装丢弃一切物资、往北继续陆路撤,到时候估计会被堵回曹操亲自统领的豫州战场、汝南郡防区。
  这一路上,损失是必然的,好在李素也不追求立刻全歼李典,他现在要的只是全取淮南、歼灭淮南防区曹军、干掉曹仁。
  李典只要能被隔断在战场以外,暂时活下来也没什么,迟早还是能干掉的,现在先别打扰李素杀曹仁就好。
  了解清楚朱治那边的投诚诚意和交战敌情后,李素当时就给朱治的信使回复了一个要求:
  “回去告诉朱太守,他想将来继续当庐江太守的话,那就主动出城追击李典。放心,我不是要二虎竞食坐观成败、消耗他的兵力。
  我也知道他不是李典对手,靠庐江的淮泗旧部兵力也不够。他只要骚扰咬住李典的尾巴,让李典无法快速后撤,无法从石亭顺利抵达西淝水沿岸,就算是成功了。
  我要的,是突破巢湖口、兵围合肥时,李典都还回不到合肥。办成了这一切,到时候为了表彰归顺的诚意,我自会在陛下那儿表奏朱治继续留任太守。”
  朱治的信使确认了李素的指示后,立刻表示会飞马回去告知朱治。
  而朱治听说有机会保住官职,果然也顾不得保存实力了,居然带着淮泗旧部嫡系兵马,出皖县追击李典。
  李典原本也没想到朱治还敢反追他,所以没有在撤军时背后设伏,否则倒是可以痛宰朱治一场。
  但事到临头,也没有回旋余地了,两军就在石亭以北、大别山上一处名叫“无强口”的山道南口发生了激战,都是没有任何花哨的正面硬抗血战。
  朱治兵力的人数和精锐程度都不及李典,一场血战之后果然败北,死伤和崩溃后的自相践踏折损超过了两千人。
  但朱治和其他淮泗旧臣都知道李丞相是很讲信义的,对其他诸侯将领谈判时答应过的条件,都会做到。
  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和富贵,他们还是很有毅力地带着老兄弟们败而不馁、死死追击咬住,让李典像牛皮糖一样甩都甩不脱。
  ……
  由此也可以看出,李素长期以来对刘备阵营潜移默化的政治哲学理论建设工作,居然最终还能反哺到战场上的军事行动。
  你反复强调刘备的朝廷是讲信用的,言出必践、已经在为将来的长治久安做准备、树威信了。
  而且是实实在在有行动表现的,落实到了本阵营内部日常运营的奖惩制度中。那么外人迟早会看在眼里的。
  其他犹豫不决的敌对阵营文武,也会因为知道投过来之后安全有保障、说了是什么待遇就是什么待遇,不会打折,从而努力做事。
  原本华夏文明的投降猜疑链里,有一条常识叫“首义者赏,末降者杀”,说的就是那种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单次博弈逻辑。
  因为第一个投降的要给好待遇,才能勾引后续更多人投降。
  而最后一个投降的哪怕不给好待遇,统治者露出本来面目,把答应的条件彻底褫夺,甚至把末降的杀了,也无所谓。
  就是因为统治者觉得“天下已经统一了,重复博弈已经被终结了,最后一把露出无耻真面目也无所谓了,因为天下已经没有人来为这一波无耻指责我,所以要利益最大化”。
  这事儿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对齐王建(1)。
  这个猜疑链发展到后来危害极大,因为在任何后续朝代的统一过程中,哪怕朝廷对先归顺的地区很优待,那些后归顺、尚未统一的地区,也会借此给当地人民洗脑:“别信!他们对先归顺地区好只是演的!那是因为我们还没归顺!
  要是我们也归顺了,他们就会露出本来面目了!不但我们没好日子过,连先归顺的享受到的好待遇也会降低标准!”
  李素为了华夏文明的长远向心力,当然要对这个劣习开刀。
  历史上刘禅先投降,能封安乐公,孙皓后投降,而且孙皓后面没人了,就只能封侯。这一方面固然是有汉的正统性比吴强的原因,也有孙皓投降后不需要再立榜样的考虑。
  这一点,连刘禅投降前的谯周其实都是看得很清楚的,谯周就给刘禅打包票:
  晋王一定会善待陛下的,因为东吴还没有灭嘛,晋王需要陛下立个榜样。要是晋王连这点卑鄙的道理算计都不懂,连个公都不封给陛下。那陛下您放心,臣亲自去雒阳据理力争,凭什么亏待咱这些先投降的。
  历史上谯周的这些考虑,显然是因为谯周读书多,深谙秦始皇对齐王建的做法,所觉得统治者肯定会模仿。
  事实上司马炎确实也模仿了,只不过司马炎对孙皓没秦始皇对齐王建做得那么绝,秦多多少少用自己的灭亡警诫了后来者。
  而这一切龌龊的考虑,随着李素掌握了华夏文明的最高官方意识形态,显然已经不需要了,还要尽力做好每一次,来洗清流毒。
  李素教刘备走的正道、王道,那就是无论投降的人后面还有没有需要你去“做榜样”的例子,都要依法依原则处理。
  这才是法治理念的根本,如果从政治和内部权力分配宪章、国际交往原则这些大事上都不守法,想看有没有敌人看见而决定自己的行为,那还指望什么小处能有常法?
  那不就跟韩非子的法术势那样,把术和势随时随地拿来用的纯功利主义了嘛。李素是要严格把法家的奸术从权力架构中拿掉的。
  天下没有完蛋,历史没有终结,现在天下没有其他新人要劝降,不代表华夏的范围就此固化了。
  只要未来眼界开阔、科技发达、殖民开拓,发现了新世界,你要不要劝降新人?
  所以为什么为了这点蝇头小利,非得把末降的人法理上应得的那点利益剥夺呢?
  (当然如果末降者有屡劝不降、最后是被军事打击打得不得不降才放下武器,以及其他恶劣情节,那肯定还是要依法严惩的。
  但李素的一切判定,都是有法可依的,就相当于对“坦白”、“自首”、“立功”的犯罪分子依然要分层分情况对待,区别其主观恶性。但这个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是否有下一次博弈,都当成还要重复博弈去处理。)
  所以,这一世对于未来投降的诸侯族人,不会判断谁是最后一个而额外加刑。曹袁孙家那些旁支,也不要有心理负担,任何时候想投降就投降,只要肯接受改造。
  此时此刻,朱治、吕范这些想要投降混个善终,最好还能保住官职的家伙,显然就是充分看到了前途,才肯这样帮着拼命死战。
  甚至有那么一瞬间,朱治有一个错觉:他连当初为孙家卖命打仗的时候,都没那么拼。
  毕竟孙家的封赏兑现信用还不如刘备呢!刘备好歹是忠厚长者,对待来投靠的人,答应的条件都做到。
  李典被朱治死死咬住,一直没能及时回撤到合肥、并由淝水回寿春会师。
  这就导致还在巢湖口的曹休,为了防止李典撤回淮南战区的退路被断,始终死死守着巢湖口不敢让开道路,不敢让李素的船队大规模进入巢湖。
  同样合肥的刘勋也被拖住,不敢提前收缩向寿春的曹仁靠拢、坚壁清野。
  另一边,李素的军队已经清理完了曹休在巢湖口设置的重重障碍,正式对曹休发起了总攻。
  曹军各阶段的阻击部队,不得不因此陷入被各个击破的窘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0/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