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4/891

  诸葛亮身边的亲随卫兵,也已经抬了一个临时拼接的薄板棺木,和一个木匣子过来,供刘备检阅。
  军中没有朱砂,所以曹操的尸体本来就是堆在盐里。因为曹操最后的抵抗,非要搏一把,多死了那么多人,所以曹操的历史定性肯定会被归为罪人。尸体也就没必要太花成本收殓。
  最后说不定还要被追责戮尸,就算不戮那也是刘备法外开恩,为了更好的招降纳叛剩余伪朝领土。
  曹操的首级,倒是被先清洗、然后用石灰吸干水分、最后浸了一层薄薄的蜂蜡包裹在外面。这样的防腐哪怕在炎热的天气,也能保存几个月,何况现在是冬天。
  首级的待遇之所以高一些,也是为了便于验明正身、确认功劳,还能传檄各地。蜂蜡的颜色微黄,但因为涂得比较薄,还是很透明的。
  刘备对曹操的尸身没兴趣,毕竟都死三天了,摆摆手让人抬走。他只是谨慎地亲自看了一下装人头的木匣。
  “非要走到这步,说到底还是死在多疑上,可惜多拖上了十几万条人命!兖豫百姓无辜遭殃!”刘备唾弃了一句,没有再多感慨,盖上盒子让内侍拿走。
  旁边自然另有内侍、端着金盆装着净水,还有羊油草木灰拌的土法胰子,给刘备净手。
  毕竟接触过装人头的盒子了,哪怕封着蜂蜡,也要注意卫生。
  ……
  随后,一夜饮宴舞乐庆功不提,君臣尽兴。武将们是最兴奋的,首先喝高了。
  李素也陪着一起吃喝酒肉,不过他更关注长治久安的事情,心思多些。
  哪怕天下一统已经板上钉钉,李素还是在担心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立国过程的法理完美度,他忍不住要在酒席上跟刘备问清楚。
  看刘备喝得开心,李素凑过去,向刘备了解一番前阵子战役过程中的细节。
  李素拿着酒杯,走到刘备旁边:“陛下,臣此前在寿春,决战前才仓促领兵北上,故而不知朝中近况。有些事儿不问不快,想向陛下确认一二。”
  刘备得意地摆摆手:“丞相这是为没有赶上最后围斩曹操而惋惜么?阿亮截杀的曹贼,跟你截杀也没什么分别!
  再说了,贤弟与阿亮、伯起、子龙,任何一路围堵曹贼,都是不可或缺。朕都会重加赏赐的!”
  李素等刘备说完:“臣已获封十八县,复有何求?臣只是听说,最后与曹操决战之前,曹操曾经遣使求和乞降。当时臣不在陈郡,不明谈判细节。
  所以臣想知道,最后究竟为何没谈成?怎么还是打了起来?臣一再劝陛下,我朝有天命眷顾,中兴大汉乃是必然,走正道就够了……”
  刘备一愣,也有些清醒,也收起了嬉笑之状,正色回答:“和谈之事,朕当时让孝直、子敬参谋,料理应付了,所以没通知贤弟细节。
  朕已经知道贤弟担心什么了——你是怕朕假意同意了曹操的和谈、结果又出尔反尔、追过鸿沟把已经后撤的曹操斩尽杀绝,对吧?
  放心,从头到尾都是曹操自己没肯答应朕修改后的谈判条件,还耍诈示弱后撤、想诱朕转守为攻。朕见他背水结阵这种自陷死地的法子都用上了,就成全他!
  大汉三兴,不但要一统天下,还要以信义示天下人!昭告天下,大汉不会因为这是最后一战,就无所不用其极!
  当年高祖对项羽,确实有些不择手段,毕竟最后鸿沟议和,是高祖出尔反尔,骗退项羽后再追击。朕也不讳言了,也不会因为是高祖子孙,就……反正,朕要做得比高祖更好,让大汉根基更稳固长久!”
  李素听完,这才松了口气。
  他毕竟是刚刚才到谯县,第一次了解前一阶段中路战区的很多使者洽谈细节。听说刘备没有搞任何谈判欺诈、盟誓后说话不算,只是曹操自己用计示弱诱敌,最后被歼灭,那就没有任何法理瑕疵了。
  毕竟,李素还是很想建立一个重视重复博弈、重视国际信用的世界的。
  当年的楚汉之争,确实很多人都可以说项羽残暴不仁,但不得不说,仁慈和信义是两个截然不相干的领域。在守信方面,项羽还是比刘邦可圈可点的。
  每个人都有好有坏,好的方面就该学习,要对事不对人。而不是简单选边站队、粉谁黑谁。觉得一个人有某一方面不好,就把他所有的禀赋都打倒。
  项羽残暴屠戮是没得洗的,“妇人之仁”、舍不得给属下封赏、重用亲信识人不明……这些都没问题。
  但是项羽这人确实很少搞外交欺诈,亲自答应了的事儿就做,鸿沟之盟签了他就信了,把刘太公和吕雉释放了。
  (当然也可以说刘邦诈签盟誓是权宜之计,为了救回父亲和妻子,人质到手就毁约。)
  至于项羽不遵怀王之约、义帝事件,不能说是不守信,因为一开始就不是项羽自己答应的,是怀王要求的,最多说项羽抗命。
  不轻易给人封赏、印信在手上把玩得棱角都磨没了也不发下去,这也说明他承诺的事情都是会做到的嘛!要是一开始就打算说了不算、最后会连本带利收回来,那干嘛不发!
  刘邦发官印封王倒是爽快,彭城之战刚惨败的时候,甚至连“谁帮我一起干掉项羽我跟他分享天下”都说出来了。但轻易许诺的结果,是这些异姓王最后还是要找借口杀光的。
  刘邦对百姓是仁的,对诸侯是不信义的。
  所以人无完人,哪怕是残暴的君主,他如果有守信、尊重盟誓/条约的优点,那也应该把这些优点挑出来学。
  如今的最终决战,依然是两军非常巧合地先隔鸿沟东西对峙、东军后撤后被西军追击打崩。这些迹象,一度让李素心中惴惴。
  好在,最终得知刘备是守信的一方,算是学习了刘邦的长处、但屏蔽了刘邦的背信弃义缺陷。
  或者说,是同时学习了刘邦和项羽各自的优点、去其偏弊。
  刘备可以堂堂正正给曹操开一个对方不会答应的条件,曹操拒绝,这是没问题的。
  谈得成就是谈得成,谈不成就是谈不成。谈不成而追过鸿沟,天经地义,得国极正。
  “得国这么正,让大汉多存在几百年,我内心才不至于愧疚。看在陛下诚信的份上,以后依然尽量多帮帮他运筹帷幄,长治久安吧。”
  李素心中如是暗忖,也算是一个悬念落地,舒坦了不少。
第九百四十二章
法孝直也有怕的时候
  庆功欢宴在君臣同乐的氛围下落幕。
  次日,正月初九。
  将士们和文官谋士,都还处在连续血战辛劳后的疲惫恢复之中。
  尤其是因为刚刚结束的这场跨年战役,耽误了大伙儿的过年休沐假期。好不容易曹操首级都拿到了,还不赶紧歇息补假?
  尽管天下还有两个半州没有来得及军事占领,伪帝刘和的行在也还没拿下,但刘备阵营上上下下都觉得不差这几天。
  曹操的死讯传遍各州,也需要时间。去得太急,说不定当地还没收到消息,以为是汉军来诈城,难免多造杀孽,增加不必要的死伤。
  但是,众人松懈休闲的当口,初到谯县的大汉丞相李素,却是难得地起了个早,非常勤政。
  勤政到连他的弟子诸葛亮都在睡懒觉补假,他却已经开始干活。
  之所以如此一反常态,是因为李素觉得,他还能最后再发挥一次、他对如今天下人才禀赋的先知先觉。为大汉朝在人事任免奖惩工作上,最后开一次挂。
  这次挂开完之后,历史已经彻底改变,对人的先知了解也已充分用尽。
  将来就真的只能靠实打实的真本事,来治理国家了。
  而这次开挂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也很容易想到:
  李素要盘点一下曹操死后,曹营有多少文武人才死了,有多少被俘获了,有多少即将可以迫降。
  这里面有哪些人该惩处,有哪些人可以重用,又有哪些人要防患于未然。
  没错,李素最主要提防的,就是程昱和司马懿,这两人心术不正。历史上曹营那些危险谋士里,贾诩早就罪有应得,多年前就死了,可这些还在呢。
  至于其他郭嘉之类的谋士,只能说是各为其主,谈不上战争罪行。而且郭嘉按说也没几年寿命好活了,没必要为难。
  荀彧如果经李素亲自面谈了解、确认对方确实有汉臣气节,能用也用一下。
  但毕竟是最后关头才被俘的,也没什么功劳,也要讲究论资排辈,功绩轻重,不可能因为他有才干就拔擢到高位。
  这不是打游戏,要考虑到朝廷的团结和凝聚力,不能看谁能力值数据高就直接给高官。
  至于巧立名目、罗织罪名、打击政敌和潜在祸害,倒是方便不少。战争还没彻底结束,谁是曹操一派的死硬内奸,李素还不好组织证据么?
  这也是为了国家好,难得武断一回又何妨。
  李素此时的心态,就有点像《终结者》电影里穿越回去、想杀了终结者发明科学家的杀手:
  我知道他现在还没发明天网和终结者呢,还没犯下帮助毁灭人类的罪行。但我就是知道他未来会干,先杀了他,又如何呢?
  以刘备对李素的充分信任,只要做得有理有据,对小人物的处置,肯定是李素怎么说刘备都会听的。
  ……
  李素怀着挂尽其用的心态,很有动力的让幕僚属吏弄来全部曹军人才俘虏的档案,个别人还有初步的审问记录,李素全部都要,仔细一一翻看。
  毕竟这里面很多人是谯县易手的时候被俘的,都过去七八天了,刘备身边的其他文官,这些日子闲着也是闲着,所以李素来之前,有不少人已经被提审过了。
  李素看那些卷宗,很多还都是刑部尚书法正亲自过问提审的。一些恶劣的死硬分子还被法正用了杖刑或鞭笞来逼供。
  看来法正这个刑部尚书当了这么多年,戾气是一点都不减,亲自审问敌对阵营的战败被俘高官,动不动就大刑伺候。
  被法正一衬托,李素忽然负罪感都轻了很多,觉得自己即将做的事情,简直就是仁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程昱现在还在后方的鄄城……那里还没被王师拿下,伪帝刘和也在城内。如果鄄城最后投降,那还怎么处置程昱呢?不太好找借口杀他呀。
  不过这种人原先大规模、有组织地搞人脯军粮,而且在曹操的最后阶段,那些疯狂强拉壮丁快速扩军的罪责,确实可以算在他头上。
  按这些其他曹营被俘文官提供的口供来说,强迁大批冀州贫民到黄河以南、撤退时还在冀州焦土破坏、大肆劫掠。这些账都可以算到程昱头上,行,这也够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4/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