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9/891

  但是在汉朝,还没那么多神神叨叨的复杂民俗,七月半最多是庆祝一下丰收。
  如果是北方地区秋收晚的,就压根儿没有过这个节的习俗了,有些地方甚至跟八月十五合并过。幽州也是最北方了,所以正常情况下涿郡也不会在这种日子庆祝丰收。
  今年完全是为了配合刘备还乡,临时加塞的戏码。
  而道家的中元节和佛家的盂兰盆会,如今都还是隐藏在阴暗角落的非主流存在。
  毕竟,一切虚空和玄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忠信仁义的崩坏。原本的道德层面信仰崩塌了,宗教层面的虚无主义才会趁虚而入。
  只要汉不亡,佛学和玄学很难成为主流。
  历史上,东方被佛道完全占据信仰主流,基本上是公元300年前后开始的。靠的就是南北朝分裂、衣冠南渡,天下人惶惑不知正朔何在。
  无独有偶,在西方世界,基督教蚕食罗马帝国,也是在差不多的时候,大约200~300年之间。当他们成功的时候,罗马也已经衰落到东西分裂的悬崖边了。
  皇权的权威和统一性崩塌,神权自然趁虚而入,东西皆然。
  李素穿越回大汉十几年了,他原先也从来不过七月十五的丰收祭,更没有听说过中元节。
  没想到如今被强拉着过节,还是为了刘备衣锦还乡。
  也罢,把那些怪力乱神都扫开,以后七月十五就官方统一庆祝丰收,似乎也不错。
  刘备也是近乡情怯,这次回来显摆,关羽张飞都带着,难得李素也来了,他拉着李素要显摆一番:
  “伯雅,自当年讨黄巾算起,朕离开涿县已经十八年了。不过好在,黄巾之后三年、也就是讨张纯那年。朕弃官救叔、保护乡梓,回涿县小住过两个多月。
  当时朕在老家募集乡勇,随后就去蓟县讨贼了,那次,翼德、子龙也都在身边,算是短暂回过桃园。
  可惜你当时在京城,为朕斡旋,还跟云长南下募集丹阳兵,错过了。一直没带你来看看朕当年的故居和翼德的庄子,也是深以为憾,这次一定要多住几日。”
  刘备说得也没错,刘关张赵都来过桃园,赵云是187年那次来的。
  刘备和张飞算是十五年没回来,关羽是十八年没回来,就李素从没来过。
第九百四十六章
奈何刘备没文化
  数千名骑兵簇拥护卫着一辆御辇和一列随行车驾,无人敢喧哗,行进在涿县郊外的黄土路上,隆隆的马蹄声却是毫不收敛。
  人的安静和马匹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颇有几分魔幻现实主义的氛围。
  初秋的第一场凉风,让中元日的天气显得没那么炎热,似乎文官都可以顶着太阳骑骑马,而不是非坐车不可。
  刘备在御辇上闭目养神了许久,似是心有灵犀地忽然睁开眼,从辇厢里站起身,亲手打起帘子,在辇廊上来回散步,手搭在眉毛上瞭望,左右搜索了数息后,刘备眼神一眯,又回头看了看后面李丞相的随车,最后抬头看了看天气,这才轻咳一声,吩咐道:
  “停下,朕要亲自策马走走,车驾就不必跟着了。除了叔至的三百白毦虎贲,其他人就地扎营,不要进村,站不下那么多人。”
  “诺!”护驾的骑兵军官立刻领命,除了陈到之外,其他九成的骑兵都很有纪律地就地停下歇息。
  大家都清楚,陛下的老家楼桑里,只是个小村子,根本挤不进那么多人,要是都去的话,还不把乡亲们的田都踩坏、屋都挤塌了。
  所以,离楼桑里还有至少七八里地,刘备就下车换马,一群人缓缓鞍辔而行进村。
  而刚才他在御辇上瞭望,之所以直觉觉得老家快到了,是因为他看见了一棵大桑树的树梢。
  毫无疑问,那就是刘备自己家院子里的桑树。这颗桑树可太显眼太熟悉了,刘备四十二年的人生里,一共有二十四年是断断续续见得到这棵树的。
  树长得太高大,以至于隔那么远都能一眼看见。
  十四岁之前,刘备织席贩履每天要回家,就没出过远门。
  十五岁开始给马贩子带路兼当保镖,走南闯北。
  十八岁靠着带路护送马队这份工作攒下的钱(叔叔也赞助了一部分),出远门求学,东游西逛拉帮结派了五六年,一直到二十四岁遇到黄巾作乱。
  这九年里,刘备虽然大部分时间出门在外奔波,但只要路过涿郡还是要回家住的。
  再往后,才算是基本没机会回涿郡了,也就遇到张纯刚叛乱那阵子、短暂回乡了不到两个月。
  关张赵本来就懒得坐车,刚才就是一路骑马过来的,他们都显得挺熟门熟路了。只有李素之前是坐另一辆车跟在刘备后面,现在快进村了才换的马。
  策马跑了几里,李素也颇为好奇,就跟进博物馆似的心态,开始啧啧称奇于刘备家的桑树之大了。
  李素的生物学知识并不好,也不知道正常桑树一般也就生长到15米左右就接近极限了,折合汉朝六丈多七丈不到。
  不过,这个数据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是桑树如果年份太久、还年年采桑养蚕,到后来桑叶的产量就会下降。
  所以尽管桑树的自然寿命普遍能有一百五十年,个别还有两百年以上的。但实际上很多桑树产了几十年叶子后,产量刚开始衰退,就被农民砍了重新种,这样才好确保养蚕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如果不砍、任由继续自然生长,其实是可以长到很大的。
  刘备家这颗桑树,在刘备小时候离家之前,就已经长了五丈多高了(12米),童童如车盖。黄巾起兵那年,长到了六丈多,如今更是有七八丈高了(折18米)
  毕竟又长了快三十年了嘛。
  李素仔细观察,发现树叶已经很稀疏了,本来这个季节采桑叶养夏蚕,应该是树叶最茂盛的。
  果然是树衰老减产了,要不是在皇帝家里,成了文物,恐怕早就被人砍了。
  刘备看到树,显然比其他任何人都感慨,他亲自下马抚摸了一下树皮,把马拴在树上,又拍拍树干:
  “朕已乘此羽葆盖车矣,可惜叔父未曾眼见朕践祚之日。”
  刘备显然是想起了他叔叔出钱赞助他出远门求学的事儿了。刘备的叔叔一家,在平张纯的时候,就被刘备救出来了,后来带到了蜀中,北伐成功后再带回都城。
  不过,叔父毕竟年纪大了,自然寿终,已故去数年。叔父的儿子、刘备的堂弟兼同门刘德然当然还在,今年才刚刚四十岁,今天也跟着一起巡视回乡了。
  刘备拍了一会儿桑树干,这才注意到旁边的院墙和故居样子都有些变化,有些部分已经没了,有些看起来很新,不像是老物件,他便开口追问。
  张飞上前说道:“这是去年咱打回涿郡之后,让地方官重新修的!”
  张飞说完,去年投降他的涿郡郡丞孙礼和涿县县令刘放纷纷上前汇报情况:
  “陛下,臣等早年不得已、屈身袁氏任伪职时,便心向大汉。唯恐袁逆破坏陛下故居,连桑梓都要砍伐。不得已只能先把陛下的旧宅拆了,这才保住了这祥瑞之树。
  袁氏派人来涿郡查访时,本地父老乡亲都说陛下的故居已经塌了,树也砍了,无处寻觅。袁氏也就没再深查。太尉光复涿郡之后,臣等才加急把陛下的故居原样重建。”
  刘备也知道这俩就是拍马屁的,不过人家确实拍得好,刘备现在心情也好,房子拆了可以重建,树却没法立刻养那么大,那就赏赐他们“治理地方政绩卓异”吧。
  孙礼刘放弃暗投明一年,总算是得到了一级升官。当然,他们归顺之后,也确实不敢鱼肉乡里肆虐地方,确实对百姓还比较温和,谁让这儿是帝乡呢,你都不知道谁得罪得起得罪不起。
  刘备游览了一圈重修的故居,睹物思人,加上天下已经完全统一,他也正要论功行赏一波,就决定给他堂弟封个王,感激叔父当年的栽培之恩。
  在汉朝,刘姓封王本来就是没问题的,只不过一般皇帝的儿子或者亲兄弟才给封王。刘德然已经是刘备的堂兄弟,其实远了一层。
  所以,刘备这次的操作,是先追封父祖、然后给他的叔叔也追封一个王号,然后让刘德然继承叔父的王号。
  而且到了后期,名义上是以一郡国为王号,实际上的封地食邑也未必有那么大,可能就郡里稍微挑几个县当食邑就行了,否则王爷太多国家财政也负担不起。
  考虑到涿郡也是刘备自己的故乡,亲戚朋友都在这儿,所以也不好厚此薄彼,直接给涿郡封王肯定是不行的。
  而且张飞也是涿郡本地人,但刘备给张飞封公爵的时候,也挪到隔壁上谷了,为的就是避开帝乡。已经回避了一次了,现在也不好破例。
  而隔壁广阳郡已经恢复成了燕王的地盘,也不好安置,所以就再往东稍微挪挪,把叔父刘元起追封为渔阳王,刘德然继承渔阳王。
  以土垠、徐无、无终三县为封地,大致相当于后世一个唐山市。
  具体后续的手续,等回京了再彻底补全。
  然后,刘备便在故居大宴亲戚,顺势给家里远房亲戚安排了一下。实在绕不开的汉室宗亲,就稍微给个侯意思意思。
  远近亲戚无不歌颂欢呼,口称圣德。
  但食邑肯定得严格控制,绝大多数都不能超过五百户,毕竟能封侯的亲戚就有好几十个呢,财政也扛不起。这些侯爵的食邑也世袭不了几代,以后血缘远了还是会慢慢收回的。
  这一点也是刘备回乡之前就讨论好的,他跟李素商量过,如何在东汉留下的宗室制度基础上,再加快一下食邑的回收速度。
  所以未来世代减邑的制度肯定是要普遍推广的。公爵都能世减一县,那县侯也能世减几百户。趁着朝廷刚刚中兴,阻力比较小,能做的制度设计都要赶紧优化。
  虽然汉朝的宗室负担本来就不如明朝那么猛烈,但这也是因为汉朝中间经过中断洗牌、推恩夺爵。你要是跟明朝那样平稳连续繁衍两百六十年,那情况恐怕也会很可怕。
  李素不可能指望以后再靠运动式地临时起意解决宗室爵位封邑负担,只好一开始就建议刘备当一次恶人,顶层设计时就把话挑明了。
  ……
  楼桑里的这场酒宴,从午喝到晚,中间几乎就没有明显的停歇。
  反正就是父老乡亲排着队上来敬酒。刘备居然也难得的有人敬他就咪一口,只要是认识的故旧,不论贵贱都肯喝。
  实在肚子太饱,那就起来活动活动,刘备喜欢舞乐,可惜他自己没有演奏天赋,所以只能是跟着舞剑来助消化,或者是乱敲一通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打击乐,发泄一下体力。
  关羽张飞赵云不喜欢歌舞,但舞剑还是可以的,纷纷点评赞叹,也有跟着一起对舞剑的,主要是赵云——关羽张飞不太擅长用剑,而且他们的招式太过于大开大阖,干净利落,观赏性不行。
  场内唯有李素敢劝,看刘备太兴奋就劝他消停点,免得岔了肠气(阑尾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9/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