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1/891

  不过,顾雍的准备,也有一些没有想到的。
  比如他觉得会稽那边如今条件还挺艰苦,都是山区为主,不像丹阳和吴郡地处太湖平原,相对鱼米之乡。所以,李素多半该在金陵驻留数月,顾雍连府邸都收拾准备好了。
  但是,酒桌上他问起李素南下的行程,才发现李素早有打算,根本没打算在金陵久住。
  李素直截了当说了自己的规划:“这两年奉陛下之命东进,第一件事就是要安抚青徐兖三州,其次就是要在大江江口新建港口城池,再营造海船船厂,贯通大汉的南北海运,让东部沿海各州更加长治久安。
  所以,趁着冬季农闲,我打算尽快赶到会稽,在娄县、海盐或是句章,先考察择地建港。”
  顾雍对这事儿没有概念,不过他对扬州治下的地理区划还是知道的,不由问道:
  “既是要在江口造港,选娄县不就行了?那儿最正对江口,转运便利。而且娄县海盐都在吴郡,只有句章在会稽。”
  顾雍提到的这几个地点,大致相当于后世的昆山、嘉兴和宁波,已经是长江口最沿海的了。
  至于后世的沪江,不好意思,汉朝确实不存在,绝大部分还在海底呢。只有后世松江和宝山两个区,因为地势相对高一点,露出了海平面。
  不过如今这俩地方统称华亭,而且不是县,只是个乡镇。华亭镇是娄县下面的一个滨海渔镇。
  李素:“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当然要多留几个点考察一下,以备不虞。海运和港务的事情,元叹你不懂,不是地处河口就行的。还要看是否深水适泊,通盘考虑。”
  李素这番稳重的考量,显然是来之前路上,就跟诸葛亮科学评估过的。
  在大江大河的河口直接造港不是不行,但那样必然要解决泥沙淤积,得年年清淤维护航道。长江每年带来的泥沙也是非常巨量的,这个工作就会很复杂,长期维护成本不可小觑。
  这绝对不夸张,可以设想一下,比汉朝晚一千年的宋、元时期,海港依然要面临这个问题,比如宋元的时候对外贸易最大的是泉州港,那地方色目人聚居极多,都是阿拉伯胡商。
  但元被明驱除之后,大明因为仇恨蒙元的色目人助纣为虐,把那些为虎作伥的家伙都驱除干掉后,明人不再维护泉州港的水道,后来有明一朝闽地最大的外贸海港就南移到了厦门,就是因为泉州淤塞了。
  但厦门的情况也没好多久,明朝亡后,清朝禁海封锁明郑,没几十年厦门也年久失修废弃了。再到近代才重新修复开埠。
  泉、厦两地,分别还只是JIN江和九龙江的入海口,闽地多山,植被覆盖也不错,按说水土流失很少,泥沙淤积都如此严重,要是按长江口的泥沙淤积量,只会更加麻烦。
  (注:汉字地名大家看地图就知道了,因为写出来可能会宣传外站,所以拼音替代。)
  而且,李素不得不考虑其他问题:如果他愿意下本钱,好好疏浚长江口,长期维持一个深水良港当然没问题,最多就是效率低,成本高。
  但是,把长江口每年带来的泥沙,大量疏浚掉之后,长江口的陆地还会不会自然生长呢?未来千年之后,是不是那个江口直辖市就永远不存在了?一直被疏浚挖成海底。
  所以,为了不干扰地理的自然发展,还是搞个低成本一点的方案吧。
  顾雍并不懂地理,不过他也意识到,李素对这个项目很看重,所以,可能要开支远远超过预期的人力物力。
  听李素介绍的情况,长江口以北的海域和江口以南的海域,需要的海船船底结构都不一样,所以必须造个转运港来打通南北海运。
  一个港口和船厂花钱花人力再多,总比另外挖运河要便宜,能让东部沿海全部走海路往来,那还是值的。
  顾雍盘算之后,不得不说:“会稽郡小民寡,若是真要大兴土木,恐怕会耽误农事,否则,不太可能在两年内完工。吴郡倒是人丁多些,有近二十万户,若是最后选址在会稽,可要从吴郡调拨人手服役?”
  李素对这个问题显然也是来的时候就想好了,便谢着婉拒:
  “吴郡看似是江东人口大郡,其实也是该的,都是震泽膏腴之地嘛,百姓田地充裕,没必要折腾。会稽确实人少,十万户都不满,要大兴土木,充分开发,确实需要移民,不过来源就不用元叹操心了。”
  李素这次来沿海各州整顿,也想过要把开发南方的事儿提上日程。因为按照历史原本的轨迹,汉末出现三国割据后,东吴就在疯狂开发南方。
  后来进入两晋南北朝,更是因为北方大乱,永嘉衣冠南渡,大量人口充分开发南方,才提升了后来华夏土地的人口容量。
  现在,统一提前实现了,但也就没有统治者肯在开发南方上充分花精力了。李素也不能坐视历史上汉民族本来就能自然实现的发展,因为他的扰动反而无法实施,所以亲自补上这一课也是应该的。
  当然,李素有规划地开发,肯定比历史上东南六朝那种建设要更加稳妥。历史上衣冠南渡是没办法,北方受到了破坏。李素现在要在不损害北方发展的情况下,和平发展南方。
  所以,只要对北方地贫人挤、田地不足的地区,进行组织移民即可,有足够田种的北方州郡,不宜被折腾。
  顾雍想不到李素准备从哪儿移民,就虚心求问,李素也不藏着掖着,把他离京前跟刘备商量好的办法说了:
  “当初从曹操手中光复的最后五州里,冀州豫州和徐州都是被战乱破坏得很严重的,其中豫州最严重。这三州又几乎都是平原,如今地广人稀,农田丰足,所以不必移民。
  青、兖二州是最后曹昂和平归顺的,兖州西部的陈留、东郡稍稍打了几仗,其余七八成的郡没有经历战火。青州更是完全一仗没打。
  所以按照去年年底统计上来的户口,兖、青人口保存是最多的,也是目前大汉东部各州仅有的、贫民男丁分不足一百汉亩田地的。
  今年的南下移民计划,陛下已经准了,兖州提供一小部分,青州提供主要部分。涉及到的郡包括兖州的济南郡、泰山郡,青州的齐郡、东莞郡和城阳郡。各自至少移民一万户南下吧。
  其中济南郡和齐郡,因为分别曾是曹操、曹昂和袁谭的治所核心(曹操在黄巾之乱后当过济南相),这些地方新向袁曹的死硬士绅也最多,需要迁移分化,才更好确保地方长治久安。曹昂既然投降了,也该有这个觉悟。
  而泰山郡城阳郡等地,位于兖青交界,主要是泰山和蒙山山区,也是黄河以南主要的山地。因为地形崎岖,良田较少,二十余年来,一直是乱匪贼寇盘踞逃窜之地。早年有青州黄巾、兵败便往蒙山山区流窜,后有泰山贼与曹操拉锯多年。
  我已令青州官员,今年尽量组织这些山区缺田百姓,强行迁走,就告诉他们南下之后,另外分田、朝廷出资供他们农具牲畜垦荒。
  以后泰山蒙山等地,只留交通要道县镇、田地充足之处聚居。山沟里不当道路,又缺田人多的,全部迁走。”
  顾雍见李素如此胸有成竹,也就不再质疑,他只管做好交接配合就好。
  李素要移民,他就安置,李素选了哪儿要建新城新港,他就调拨人力听命。
第10章
李丞相的一生,是抢奇观的一生
  李素抵达扬州后,很快就展开了实地勘测走访的工作,非常勤政。
  当然,这也跟他前段时间在雒阳已经宅够了休养够了有关,该活动活动了。
  以至于到了地方上,表面上的名义是休假回封地,实际上却比在雒阳的工作日还忙。
  整个十月份剩下的日子,李素把移民工作交给诸葛亮和其他属吏操心,同时青州兖州那边也是提前得到交代,知道要配合。李素自己,就专注于先给未来的河海转运枢纽选址。
  十月中旬,他先去娄县的华亭,还有海盐县实地走访。这还是李素第一次来到长江口,实地观察汉朝的江口地理情况。
  汉朝时由长江口入海的航运业果然不是很发达,江口淤浅很严重,几乎跟后世地图上那种“新奥尔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差不多,江水到了末段甚至严重分叉,水浅流缓。
  不过李素很快就理解了:这才是缺乏人类经济活动和航运状态下,缓流大河正常的入海状态。
  相反,那种河道很紧束、没有叶脉一样分叉泥泞的状态,是需要人类反复治理、疏浚、筑海塘才能得到的。
  历史上从宋到明,长江口的海运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可每年修江口海岸的费用又何其巨大?
  明清的时候,甚至一度达到“每隔数年需修一次海塘,每次需木料八万余柱”的程度,耗费的土方和石料就更难以统计了(当然李素并不知道这个数据,这是《明史》上的)
  当然,鉴于长江毕竟是华夏第一大河,即使如此淤浅流缓,江口的主航道还是完全通航无碍的,别说是汉朝的船了,就是后世那种吃水二十米深几十万吨的大船,都没问题。
  而汉朝那些几米吃水的船,要靠岸也没问题,不怎么需要挖掘,只要修栈桥就行。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靠岸是没问题,靠的却不是长江最边上的岸,只是中央主航道那一股分叉的岸。主航道分叉旁边,还有至少二三十里宽的淤泥沙滩,中间夹杂了三五道平行的支流,你得全部造桥连接、或者该填的填,该挖的挖,才能最终连接到稳固的陆地聚居区。
  这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呐。我早就想到有可能会面临问题,最后还是得亲自走访勘测一下,才能确认这地方不行。”
  离开海盐县的最后一天,李素亲自从江口冲积的淤泥滩上回来,双腿都踩得满是泥浆,深一脚浅一脚,着实让周围的人觉得丞相很勤政,这样恶劣的环境还要亲自来实地勘测视察。
  毕竟都农历十月下旬的冬天了,李素很有经验地没穿鞋踩在湿泥里,那还是非常冷的。他知道穿了鞋也没用,因为鞋肯定会陷到泥浆里,不如一开始下滩就不穿鞋。
  诸葛亮和周瑜也陪同了他的视察,周瑜对附近还是比较熟悉的,毕竟他在吴郡多年,不由虚心诚恳地向李素请教,他打算如何部署。
  李素也是正式排除了全部错误选项后,审慎地说:“事到如今,估计只能选我一开始不敢选的方案了,把船厂和新的转运港,造到江口外海数十里的海岛上吧。”
  周瑜闻言大惊,这个选项是他从未考虑过的,毕竟汉朝哪有人发展海岛的,就算造好了,以后常年货物集散还要多一道转运,得从海岛再运回陆地,那多费事?
  海岛上如果住的人多了,提供造船和港务,那食物和日常生活补给,也要从大陆上用船运过去,这又是一笔成本。造船厂规模大了之后,岛上的树木肯定也是不够用的,得从别处砍了合用的大树运到岛上再加工,也是一笔靡费。
  这不等于“建造的时候省点事儿,但后续常年维护使用,每年成本都增加”么,这不像是李丞相的办事风格。
  丞相向来喜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痛不如短痛。
  但是,李素内心却很有把握,因为他有后世的经验,所以只要排除了错误选项,他相信那个正确的选项是有条件实施的。
  后世沪市开埠,早期也是在沿江入海口直接造港,可维护成本巨高,还阻挡了长江泥沙冲积的进一步自然造地。
  最后,当发现所需的深水港越来越深,疏浚深挖成本越来越大,不还是一步到位选择了在舟山群岛造了洋山港?
  离开江口百里以外的海岛,不会被江口冲积泥沙淤浅,从而几乎永远不需要疏浚维护,这个优势,是任何直接在河口造港都无法比拟的。
  当然,这个“几乎永不”也是要加个限定条件的,比如按照李素所知的地理历史,未来一千年,如果不干预长江河口的疏浚,让土地自然冲击成长,相当于后世沪市市区的大部分地方,都会从海里长出来。
  至于历史上明朝以后,后世沪市的面积增长就放缓了,主要是人类活动开始疏浚修海塘了,冲过来的泥土都挖走,土地生长被压制,不过崇明岛却是依然越长越大。
  如果没有人类活动的抑制,李素算过,长江口带来的泥沙,再过三千年也是可以慢慢淤积生长到把舟山群岛最西北端的几个岛屿,也冲成浅海沙滩。到时候,就算是在舟山群岛造深水港,也要考虑把沙子挖走疏浚航道。
  不过,那都是公元3000多年后的事儿了,人类活动的历史发展,跟地理地质的推演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所以至少未来三千年里,李素的选择从地理角度来说是正确的。
  至于岛上生活成本高一点,李素觉得只要以后海运继续发展、普遍造大船,规模上来了之后,单位重量的运费肯定会下降,岛民的生活成本绝对可以覆盖掉,这块的成本肯定比每年疏浚港口修海塘要低得多。
  而且船变大之后,到长江口的船再多开一百多里到岛上,风险也不会大,只要避开台风天。那些四五丈以上长度的内河船,无论是沙船底还是福船底,开到舟山群岛不还是轻轻松松?绝对不会出海难。
  而以后四丈以下的小沙船小福船,就彻底淘汰别造了。或者只允许渔民造来打渔,但不是用于航运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