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3/891

  甚至其中要用到的很多物理学常量,李素也不知道具体数值,得诸葛亮亲自做一系列的对比实验,把这些物理学常量给自行推导出来。
  据说后来灯塔造完,诸葛亮又多了个历史头衔: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一系列阻尼运动系数给测出来的科学家。
  这就不是李素管得着的了。
  203年冬天最后两个月,李素就这样在会稽郡各地之间的考察奔走中度过了。
  灯塔和港口选址的事情搞定之后,造船厂的选址也得另外核计一下。
  考虑到船厂没必要非跟港口放在一起,而且船厂要考虑到木料的转运,放在海岛上的话还要把大批木材用大船转运上岛。
  所以,最后灯塔被选在洋山、港口被选在甬东主岛(舟山)和岱山,船厂被选在句章县北郊、甬江入海口附近。
  这样选址的海港,已经可以确保足够深水,但离陆地又尽量近一些,港口城市所需的生活物资运输补给路线,也能缩短数倍里程。
  毕竟洋山距离娄县至少一百二十多里,但甬东主岛距离句章县却只有不到五十里,按海峡最窄的位置算更是只有十几里。
  这座长江口外群岛上的港口,服务的虽然是长江的航运,其港务维持所需的生活物资,却不是靠长江口的城市提供的,要靠钱塘江南岸的地区提供。
  而船厂直接选址在句章,显然是为了可以直接把会稽山和天台山上采伐的木料,直接沿着甬江顺流放排、直接运到船厂。
  ……
  把长期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做完后,李素趁着年前最后这点时间,还得顺便过问一下他交给麾下幕僚们去办的移民事宜。
  毕竟很多内政工作都是平行推进的,他这儿忙活的同时,手下人也不敢怠慢。
  自从九月份秋粮入库、税务工作都结束之后,百姓进入冬季闲暇,青州兖州那边就已经同步开始组织移民动身南下了。
  陛下许可、丞相交办的事情,谁敢拖延。而且李素前期的动员工作做得也挺不错,把布局的种种考虑都跟当地官员说清楚了,大家都统一了思想,知道尽快移民对所涉及百姓的好处,也对百姓做了充分的宣传:
  首先,北方人要移民南下,肯定尽量挑选冬天。这个时间窗口很宝贵,要是拖拖拉拉耽误了,那就是在害自己。
  因为即使吴越之地属于汉人宜居的地区,但以汉朝的医疗卫生条件和人口免疫适应力,齐鲁之地的贫民往南迁移超过一千里,到吴越,多多少少会出现水土不服、发生一些疾病。
  冬天南下,好处是不耽误农活,不影响生产,同时又利用北方人怕热,到了南方后冬天还比较冷,就可以多个气候适应的缓冲期。
  要是换做夏天初次抵达南方的话,说不定炎热导致的瘟疫都能死好多人。
  当然冬天移民也有一个难处,那就是很多百姓要把一年的收成都带走,尤其今年青州兖州还处在免税期内,所有的粮食收获理论上都是属于百姓自己的。
  当地百姓之前被高压困苦了几年,好不容易第一年过得丰裕一点,要移民肯定什么瓶瓶罐罐都舍不得丢,给官府的运输压力极大。
  毕竟刘备的朝廷还是比较仁慈的,组织移民肯定要准备船只运力,到了地方还要给生产资料资助恢复生产,运输损耗一大,就很不划算。
  好在这事儿的处理过程中,李素那些幕僚们脑子还算灵活,中间又跟诸葛亮一起会商了一下,想出一个办法,利用这些年朝廷积攒下的财政信用和威信,让当地官府在移民当中宣传并发行一种盖着丞相府印信的“粮票”。
  格式跟朝廷前些年发的抄引债券也比较像,但质地就差一些,毕竟要控制印刷成本,用的是普通的桑麻纸。
  粮票的获取方式是这样的:所有要移民的百姓,可以只携带个把月左右的口粮,作为路上的行粮,剩下的粮食全部缴纳给青州、兖州当地固定的几处负责军需的官仓,由诸葛亮和太史慈的人负责征收,这笔粮食将来专款专用,用于从青州和徐州东海郡出兵、渡海征服公孙度的战争开支。
  而百姓拿了粮票之后,丞相府出面担保承诺,只要到了扬州,当地官府会以一比一点五的优惠倍数,直接用当地的稻谷承兑移民手上的粮票。多出来赚到的粮食,就当是官府对移民第一年的额外补贴支持了。
  所以,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粮票”跟“钞票”、“债券”还是有区别的,它更像是一种“汇票”、“异地存取的存折”,无非是靠官府担保,让人可以异地存取粮食。
  至于给的利息比较高,一方面是补贴移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汇票”才第一次在世界上出现,为了鼓励大家参与,总要多给点甜头。
  而且考虑到千里运粮的损耗,额外运力的开支,直接到了南方后取粮,官府的实际支出并没有增加。
  扬州毕竟已经和平了五六年,而青州兖州才和平了两年,南方稻作区还有双季稻的加持,所以扬州粮食储量本来就充裕,粮价还低,这么操作官府也没亏,只是百姓白赚了。
  可惜,实际上因为普通百姓文盲率超过九成,很多人不识字也不懂朝廷政令,什么新玩意儿都不信。
  哪怕李素开出了这么优惠的条件,至少还是有一小半百姓坚持移民路上全程把自己家的粮食背上,根本不信任官府的粮食汇票——毕竟哪怕到20世纪,还有农村老人连钱存银行都不信任,一定要埋在自家地窖里呢,这是没办法的。
  对此李素也没有让地方官强制执行,就当是多花点成本建立信用了。只有第一批人到了扬州,看到那些愿意信官府的同行人多拿了粮食,实实在在得了好处,他们才会后悔。这样言传身教口口相传,百姓才会越发相信各种惠民的信用凭证。
注释:
(1)最上面15米是没用的,托勒密王朝的统治阶层来自希腊,信奉的是希腊神灵,所以在篝火层的房顶上又立了个十几米高的海神波塞冬铜像,祈求保佑风平浪静航行安全。
汉文明如今没有普遍的宗教神灵崇拜,也没有航海者需要祭拜的海神,所以不需要立神像。观音还没传入,妈祖更是要到宋朝才开始拜。妈祖原型其实是五代十国末期、漳州泉州某军阀的女儿。
第12章
想总结叛乱成功规律的人都得完
  灯塔的事儿,李素只是跟周瑜诸葛亮聊了个方案,具体设计都不用急,至于施工,就更是要若干年之后了。
  毕竟这涉及到一个航运饱和度的问题。如前所述,如今国内至少两成能跑长江口的水手,都还是走过海路、知道如何测向定位的。
  这些人有没有灯塔都能跑船,灯塔只是给那些完全没跑过海、只跑过内河的菜鸟准备的。
  所以,直到“长江口的江海转运压力,已经足够饱和,占满用尽相当于全国两成江海运力”的时候,灯塔的迫切性才会浮现。
  而现在吴郡和会稽还不够繁荣,南方也没开发到那程度,先等着吧。
  造船厂和转运港口,倒是今年能趁着农闲开工就先开工,毕竟是马上就能用上的。而且百姓闲着没事做的话,也正好细水长流安排上,别白白浪费了劳动力。
  轻重缓急,统筹得很是稳当。
  年底最后剩下的重头戏,就只是从青州兖州的移民安置。这事儿李素倒是基本上五日一问,随时关心。
  时间就这样很快进入了204年,移民安置大部分都算得上安生,但也发生了一些局部的小乱子,都被处置了。
  ……
  204年正月,身在会稽郡治山阴县的李素,正处在过年休假之中,等着过上元佳节呢。
  节日期间,他依然保持了五天听取一次工作汇报的节奏,关心一下百姓,剩下的时间则是和妾侍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结果初六这天,他刚刚听取完句章造船厂新挖船坞的进度汇报,丞相府的户曹王累,就带来了一条紧急的噩耗。
  “丞相,出事了,泰山郡和济南郡、东莞郡前几天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叛乱,还有大约数千近万名两年前被打散的曹操溃军乱兵、之前被当地的山区豪强收留了。
  这次朝廷强行推进清查人口、把所有山区无田贫民、隐户全部迁走,动迁工作过半之后,那些泰山和沂蒙山沟里的土豪终于坐不住了,不甘心他们控制的隐户人口被夺,直接武装叛乱了!
  总共佣兵估计有小两万人!泰山郡的莱芜县、邻郡的临朐县两座县城被攻破,还杀了县令和各级官吏,洗劫了官仓!”
  李素听到这个消息时,觉得简直不可置信。
  这是什么年头?曹操都死了快两周年了!当年曹操在的时候这些乌合之众拧成一股绳、聚集在曹操手下,都打不过朝廷的王师。
  现在就靠当初被打散后逃回老家的几千残兵、躲进泰山沂蒙山区当土豪,反而敢动手了?
  自灵帝以来,这二十多年里,泰山贼和青州兵都被反复杀剿了多少次了?还敢没完没了?这就是仗着穷山恶水山沟沟里王师不便彻底清剿么?
  不过,事情已经出了,李素的第一反应是诧异于青州兖州地方上的镇守部队,怎么会这么无能。他就把张松和其他幕僚都喊来,让他们注意进一步打探军情消息,及时汇报。
  好在噩耗也没持续多久,仅仅半天之后,就又有新的军报传回,说莱芜和临朐这俩县城已经被王师光复了。
  镇守青兖交界的,正是当初对曹操最后一战时、攻破下相、下邳的周泰。周泰在战争结束时,打到了徐州北部,他所驻的防区恰好离青兖比较近。
  刘备觉得周泰这人虽然不是什么大将之材,但也算带兵稳健擅守,让他镇抚和平接收的州郡、维持地方治安,应该还不错。
  这次的事儿,也是事出突然,周泰的主力放在外围,没想到莱芜、临朐会出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才丢了二县。
  周泰的主力急忙赶回来之后,立刻就收复了县城,杀伤追俘了三四千贼兵。其余反贼一哄而散,又化整为零往南缩回泰山沂蒙山深处。截止到这份军情送出时为之,周泰还在进一步带兵南下,围困泰山地区,仔细肃清。
  只是好不容易和平发展了两年,又要动用数万军队围困清剿,军费开支还是挺大的。
  李素之前还办了“移民银行”,发行“粮食汇票”供移民异地存取粮食。结果他们刚存在青、兖军需仓库里的军粮,这就又要被周泰临时增加的军事行动给吃光了,都留不到几年后渡海打公孙度。
  历史已经彻底进入了没有先知先觉可以借鉴的深水区,毕竟大汉三兴都已经完成了。李素内心被这些突发事件一搅合,反而微微生出一股无力感。
  他现在就是这么个状态:
  对于后续的战略规划,该怎么发展,他其实有数,因为他还可以借鉴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普遍经验,自己在地图上画圈。
  但是对于应对意外突发事件,他会有一点点的焦虑,毕竟他完全无法预料,甚至还会觉得百姓或者世家豪强辜负了他的设计,从而很挫败。
  如果李素的能力值,依然可以像游戏化那样数据量化,那就好比统一战争打完之前,他是个智力政治都爆表超100的存在。
  而统一完成之后,因为历史事件大势没得抄了,双双跌落回90几,还真应了那句“创业难守业更难”。
  好在,李素自己有些迷茫的时候,他还带了弟子诸葛亮在身边。
  诸葛亮年初就该去青徐上任了,但他坚持在山阴过完上元节再走,所以正好可以再为李素排忧解难一下。
  当时,李素有些心里没底地询问身边下属和幕僚:“泰山那些乱匪贼情,孤是不担心的。幼平已经团团围困,不日可克。
  如今担心的,只是陛下因此对“移人多地少狭乡之民屯垦南方”的长期国策,产生动摇。觉得强行移民会激起叛军乱匪,从此趋于保守。
  若是真发生了这种情况,此次杀伐是小,对国策的长远阴影是大。唉,偏偏这次的建议又是孤提出的。现在出了事儿,孤也没有立场劝陛下继续坚定决心,这话不适合咱提。”
  李素担忧的这种情况,他身边的一些幕僚,当然也是有意识到。
  爆发新的叛乱,杀点人,这不过是一时的。虽然说人命也重要,但正所谓“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作为丞相,更要看对长远大计的影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3/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