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2/891

  而要是让李素今天亲自来检阅,看到这种扶余人的原始堡垒,他肯定会诧异——这货怎么跟一千年后,罗斯人征服西伯利亚时修的克里姆林那么像?
  殊不知,历史上罗斯人就是从东北渔猎民族那儿扩散过去的技术,发展出征服寒温带原始森林所需的堡垒的。
  “克里姆林”这个词,一开始就是指罗斯人在寒温带原始森林里修的木质要塞,也兼作冬季伐木人的聚居堡垒。
  大约出现在13世纪、也就是蒙古人西征又离开之后,罗斯人趁着蒙古人把当地原有的渔猎民族驱逐干掉了,回来填补真空,这个时期就大肆修了克里姆林,逐步蚕食西伯利亚。
  当然,后世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罗斯人的克里姆林肯定比长白山区原始森林里的扶余人修的木质堡垒要完善很多——
  至少罗斯人知道把垒墙的圆木削出半圆柱形的凹槽,确保上下层圆木可以严丝合缝地堆好,木头和木头之间不会有土漏出来,然后再往木框子里灌满土夯实。
  这种要塞连15XX年的早期原始火炮轰击都能扛住,再往后罗斯人才需要在喀山修建石质包土的近代棱堡要塞。
  具体缺乏想象的看官,可以去看《帝国时代4》罗斯族战役的技术讲解实拍视频。那里有详细介绍克里姆林是怎么盖的。
  当然,克里姆林类要塞的修建,也不是没有劣势——真要是那么强,可以轻易防住投石车甚至原始火炮,那也不会一直在东北长白山区、大兴安岭发扬光大,却无法传入中原了。
  克里姆林类要塞,最大的缺点是怕火攻,尤其是夏季高温又干燥的时候,毕竟外面包的都是木头嘛。
  其次,就是克里姆林类要塞会消耗巨量的木材,在东北和西伯利亚茫茫林海中,伐木工村落小范围修个堡垒是可以的,要跟中原城市那样把几万人口都包进去住在城里,那妥妥会把当地树木全部砍光都不够用。
  而且南方也没那么多树木可以长到参天大树的程度。
  最后,这些未经处理、干燥的原木直接筑垒,也就只能在极寒低温环境下确保常年不腐烂。在西伯利亚,克里姆林要塞是能耐久五百年左右的。到温热潮湿的中原,可能几十年就腐烂了。
  这些因素,导致了这种城寨结构只能在西伯利亚和大兴安岭长白山使用,推广不到中原的。
  而历史上的匈奴、鲜卑、蒙古这些草原游牧民族,其实也不掌握这些技术,也没法用。因为他们是草原民族,不是更北方的原始森林民族。
  后世蒙古和罗斯的分界线,基本上就是草原文明和原始森林文明各自的发展极限了。草原民族也不是越往北就越适应、越强的。
  他们只能在漠南漠北草原、以及那块“漠”中间耀武扬威,真到了比漠北草原更北的贝加尔湖,草原游牧也会被制约,得换上渔猎樵采民族的舞台。
  只可惜,古代中原王朝的皇帝大多数不知道这个道理,从刘彻到朱棣,脑子里只有一个大而化之的空泛概念,觉得“草原游牧肯定是越往北越强,一直到最北面的世界尽头,都是这些游牧蛮子如鱼得水的地方”。
  殊不知真到了西伯利亚,其实就换了另一套生存逻辑了,那儿哪来的草原给你混。
第20章
海陆都不是大汉的对手
  太史慈和田豫研究了许久扶余人留下的简易却好用的要塞,不由感慨:“难怪三韩、扶余蛮夷工巧技艺方面如此低下,却能不要钱似地造那么多小型堡垒坚守。
  他们也算是把北方苦寒多林之地的天赋发挥到极致了。若不是这次讨伐公孙康,咱在中原想破脑袋也不会知道世上还有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生存方式。
  果然还是丞相说得好,不管与什么蛮夷打交道,都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把这些蛮子在苦寒莽林中筑城的法子,画成图本,到时候平定了公孙康后,带回去给丞相过目,说不定也能借鉴点东西。”
  田豫也觉得此法甚善:“确实如此,骠骑将军攻打完这些烽火台时,也是深入视察观览了一番,让人仔细研学。
  说是将来或许可以在辽东往北拓荒时,在大山密林边缘、让汉人也修筑此种营垒,围堵高句丽人。遇到那些山林渔猎蛮子到平原劫掠,也好提前发出烽火警戒。
  这样的营垒造起来也不费什么钱财,诸葛使君家不就有发明锯木机、当初修雒阳新城的时候,就开了很多切割木材的工场。赵将军准备让糜使君也花钱在辽东北部广造锯木厂,多修木格填土的堡垒,蚕食高句丽人。”
  历史上对辽东更北方的开拓,一直是汉人文明做得比较差的地方。一方面是明朝以前缺乏棉袄、御寒的衣物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在东北造房子营垒城寨成本都比较高,取暖燃料也比较费工费时。
  明朝后期,为了对抗后金女真,虽然也想过步步筑城蚕食,但用的筑城建筑技术,却是中原的。用中原方式在东北造城,不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灵活降低成本,那朝廷的财政当然扛不住了。
  但如果学了那些渔猎民族生存智慧发展出来的“克里姆林类堡垒”,再加上诸葛亮的水力锯木技术,再开拓东北,成本不知道要降低多少倍。
  此后十余日,太史慈也想通了,毕竟他知道自己的目的,只是牵制咬住公孙恭,也不用非得强攻坚城。
  既然相持也能有收获、学到新东西,那就换个心态,等甘宁那边也彻底到位,最终包个饺子。
  不过,还真别说,太史慈不急之后,公孙恭却更怂了。
  因为太史慈摆出了想要“全面围困、围而不打”的架势,一改之前“围三缺一”、故意留条路给公孙康走,变成了彻底“四面合围”。
  这一转变,居然把公孙康吓得唯恐到时候跑都跑不掉、诱敌深入也无法做到。
  反而在太史慈变阵之后第三天、包围圈还未彻底合拢前夕,选择了弃城突围,直接把最坚固的国都屯南县城都给放弃了。
  当然,公孙康跑的时候,本来屯南城内的兵力就不是非常多。因为他的主力是被摆在了更南边的沿海地区,以及提前迂回埋伏到了耽罗——毕竟如前所述,他的计划,是把太史慈的有生力量引进来,然后绕后把太史慈留在汉江口留守大船的海军吃掉。
  第二天醒来,太史慈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发现,自己强攻没攻破屯南,改四面合围后却把公孙康给吓跑了,直接白捡就把屯南拿下了。
  这找谁说理去?
  “公孙康是吓傻了么?这是什么战略?守又不守,降又不降,就知道跑?莫非有诈?都这样了他还诈什么?”
  太史慈觉得敌人实在太弱,也懒得多想,既然有便宜就占呗,便继续节节推进,把主力都渐渐压了上去,数日收一城,稳扎稳打往前压。
  又过了数日之后,大约是八月底的一天,太史慈终于知道公孙康要干什么了——因为他收到了来自后方汉江口方向、他留下来那批走海路给大军运粮的大沙船船队,送来的急报。
  “将军!前日公孙康有水师自南侧绕海而来,袭击了我军在汉江口锚地的海船船队!敌军约有数万之众!竟是比此前突围的屯南守军还多!”
  太史慈直接从马札上跳起来了:“什么?公孙康竟然有这个胆子?他把我一步步放进来,就是要我水陆分离,想吃掉我的水军?战果如何!”
  太史慈的语气,竟然不是害怕。
  虽然他在后方只留了几千人守船和负责粮道,但他对于自己的战船和武器质量有信心。
  丞相说过多少次了,海军是一个技术兵种!不是看人数多少!
  那些蛮子居然觉得自己陆战打不过就要跟大汉打海战、断粮道,简直异想天开!
  可惜的是,太史慈本人在陆战战场这边,不在西线,没能亲自赶上杀贼的机会。这个具体作战的功劳,要让下属的部将捞走了。
  ……
  两天之前,汉江口外海,也就是大致相当于后世仁川港外海的位置。
  大约两万多人的三韩军队,由公孙康的儿子公孙度率领,包括数千濊貊仆从军、还有一些被公孙康刚刚征服、强拉入伍的邪马台渔民,由数百条大小船只运载,突然出现在了洋面上。
  不过,太史慈留下的船队,也不是完全在汉江口位置静止待命的,他们也得负责给大军运粮。所以是每隔十几天一个来回、在辽东的沓氏县和汉江口之间这条航线上,往返运输、巡航。
  三韩海军抵达汉江口的时候,没有直接撞见太史慈的补给舰队,就沿着海岸继续往北搜索,一直搜索到瓮津半岛最突出部的位置。
  居然还真就在这路上,撞见了载了不少粮食物资、从辽东半岛方向来的汉军补给舰队。
  这个海战的位置,别说还挺像后世甲午海战时、大东沟之战的战场。
  这也不算巧合,只能说从辽东往朝鲜半岛海路运输补给物资,航线或许有好几条,但瓮津半岛尖端这个位置,是所有航线都会经过的——除非你刻意走远海、多绕路。
  公孙度跟着父亲在三韩多年,当然熟悉地理地形,在这个位置加强搜索,撞见敌军,也就不奇怪了。
  从战略上来说,公孙家把最后的翻盘希望,寄托在这么一场海战上,也不算错,因为其他选项他们只会输得更惨、劣势更大。
  朝鲜半岛北部多山,陆路补给难行。自古防守朝鲜半岛的一方,在陆战上无法快速取胜,甚至是惨败,都会自然而然想到海路拦截断敌补给。
  甲午海战的时候就不用说了,哪怕是壬辰朝日战争初期,朝鲜八道丢了七道,不也要指望李舜臣守住最后的全罗道、靠海军截断日军后路。
  公孙度今天出兵的出击基地,还别说,也恰巧算是后世朝鲜八道的全罗道地界,还包括了耽罗岛(济州岛)。
  只能说兵家对地理的认知,都是差不多的。
  随着对面的汉军舰队出现在海平面上,刚刚弱冠之年的公孙度,也是鼓足了血气方刚之勇,在旗舰上大声疾呼号召将士用命:
  “将士们!能不能守住三韩!便在此一战了!诸将务必努力!否则,别以为你们濊貊人、邪马台人能置身事外!汉军一来,你们也都要当汉人的奴隶了!杀!”
  公孙度的讲话当然无法传到其他船上,但可以靠旗舰疯狂擂鼓,来传达主帅的激昂。
  公孙氏海军将士一看,对面汉军才几十条船,反正肯定不到一百条,己方船数至少是对方的五倍以上!还有可能更多!倒也被鼓舞起了士气。
  当然,汉军的大沙船,都是糜竺这些年来苦心经营的,尺寸肯定是比三韩蛮夷造的近海小船要大得多。
  毕竟糜竺的船能在黄海上来去纵横渡海,但三韩这些所谓的海船,却是只能贴岸航行,根本不可能直接从瓮津半岛直航东莱半岛或者辽东半岛,稍微离开海岸三五十里以上,就有可能被风浪打翻的。
  可惜,因为两军刚接触时相距太远,这个时代又没有测距仪,三韩将士们经验不足,所以没估算出汉军船比他们大得多,只是数黑点数量、知道汉军船数很少。
  ……
  公孙度的对面,是太史慈此次战役的负责后勤工作的副将、李严。
  此时此刻,看着公孙度张牙舞爪想搏命最后赌一把大的,李严也是丝毫不怵,完全不顾自己就几千人,也敢正面硬扛公孙度的攻击。
  如今的李严还不到四十岁,跟历史上二十年之后的状态相比,现在的李严还是很靠谱的,管后勤守后路也从来没失误过。
  早在将近十年前、李素最初在荆南跟孙策、周瑜决战的时候,李严就守了好久的夷陵,最初是在赵云麾下做事。后来李素对孙策展开防守反击,李严固守后方、确保长江水路粮道补给通畅,也没犯过错误。
  当时太史慈也是在李素手下带领水军、跟周瑜作战,所以太史慈对于李严负责后勤也是挺熟的,两人可以配合。
  这次,太史慈就非常放心地把无法驶入汉江的那部分大海船,全部留给李严,负责运粮和保护后路。
  而且李严还配了望远镜,他其实更早就观察清楚对面的敌情了,知道公孙度的船不行,对方想战,他求之不得。
  “船队列阵,稍稍向东转向、利用风势,保持航速,不要给敌人逼停接舷的机会。要是有敌船挡在前面,就直接撞过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