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6/891

  之前算过,不搞扩大工商业和折抵免税权那些骚操作的话,全力还债也得十几年,搞了那些操作后,债务总额减计到三百五十亿以内,七八年可以还清,也就是到章武十五年左右(211)。
  如今还到第三年,还欠二百多亿接近三百亿。主要是去年对付三韩又花了点,所以那两年里只还了六七十亿,低于平均水平。
  刘备这些年享乐也享够了,也开始注意节约开支,没必要的浪费能砍就砍一点,也愈发意识到了无为而治的好处。
  所以李素再来劝他扩大对三韩和邪马台的移民、建设投入,彻底肃清当地蛮夷的统治,刘备便有些舍不得浪费民力。
  刘备指示道:“贤弟为何如此执迷于蛮荒之地,之前朝中已经有谏臣在劝朕提防海外出现割据,朕是相信贤弟为人的,也没当回事。不过劳民伤财的事儿,能缓缓就缓缓吧。
  邪马台那种地方,乃至其他连国家都没有的扶桑蛮夷,羁縻之即可。若是有利可图,让他们来互通贸易便是。”
  李素便把他的考虑,重新陈述了一遍,说他是考虑到海外的物种交换,可能有重大裨益,如果不派大军,只是以小规模的探险队去征服,便不会劳民伤财。
  刘备这才有些回心转意,但还是提醒道:“贤弟这两年不在朝,中枢政务决于文若、孝直、子敬,其中孝直子敬虽还未升为三公,却也渐掌尚书台、侍中实权。
  如今太傅新故,朕若是夺情让贤弟回朝,天下人不会说什么,但若是只为蛮夷事务,多少不妥。这样吧,贤弟身为丞相,肯定是要始终担责的,所以为太傅守孝期间,也不必去职,依然只算休假,如何?
  过个一年半载,其他再说。朝廷这几年清偿旧债的好处,朕也看到了,就再安稳一两年吧,别的也不用急。你总督数州事务的差事,确实该卸了,到时候再另外给头衔,算是督师在外。”
  李素觉得刘备说得也确实有道理,他只需要刘备支持他开拓扶桑,至于是不是今年,确实不重要,可以拖延。
  李素最后又补充了一条建议,那就是希望给大汉设置新的行政区划。以及等他彻底平定扶桑后,由诸葛亮从之前的督青徐事务,转为去三韩和扶桑,担任那些新征服区的第一任封疆大吏。
  刘备好奇为什么非要选诸葛亮,李素给的理由也很充分:诸葛亮博学多才,最能继承他的衣钵,学问方面不限于文史经学,更懂算学物理,能实际致用。让诸葛亮做那儿的地方官,或许能发掘出更多新征服区和中原的经济上互通有无的可能性。
  实际上么,李素就是让诸葛亮继续找金银山、发现当地有价值的农作物。这些活儿需要一定的理工科常识,行政主官懂行的话,指挥起工匠和勘测人才做事时,也能事半功倍。
  刘备觉得这个也有道理,诸葛亮今年二十六了,之前一直当京官,二十四才外放地方,才当了两年州级地方官。
  要是直接再拉回朝廷中枢,也不利于诸葛亮的成长,毕竟之前鲁肃顾雍法正他们,当地方官都是动辄三年一任,干过至少两任。
  那就让诸葛亮在青徐干三年,到日韩再干三年,到时候对中原成熟地区的地方行政统治、以及蛮夷新征服之地的夷务归化,都有所心得,再回来当京官。
  诸葛亮之前,有如此阅历的地方官,也就只有李素本人,以及顾雍了。
  顾雍在滇南建宁郡干过多年,后来还当滇州布政使,早期一直在跟南蛮打交道,后来才来富庶的扬州。
  相比之下,连鲁肃这方面的履历都不是很全,鲁肃虽然管过交州,可交州当时已经相对滇州归化一些了,没那么多蛮夷事务。
  再往下的法正,这辈子也没接触过复杂的地方政务,当地方官都是在富庶地区当的,对民间疾苦了解就又下一个台阶了。
  法正或许可以当一个一流的谋士,却不能主政全局,或许他这辈子仕途的顶点,也就是个类似于监察系统一把手的程度了,比如执掌御史台。
  宰相必起于州部,李素为大汉建立下的这个潜规则,既然是有益的,那就坚持下去。
  刘备便顺着李素对诸葛亮的规划,又趁机深入聊了一些人事安排,把下一阶段大汉的发展方向大致敲定一下。
  ……
  二月底的这次觐见后不久,朝廷就发下一系列旨意,对行政和人事进行了相应的微调。
  也定下了章武十一年、十二年的大致基调,总的来说,朝廷会继续休养生息,整顿内政。
  人事方面,先是对平定三韩和邪马台的有功将领,都进一步加封,赏罚分明。
  骠骑将军赵云以击溃扶余军队、击杀扶余王尉仇台之功,加封一个县,成为了在辽东总计获封七个县的公爵。
  太史慈和甘宁分别为征东、征南将军,封邑数也增加到了两个万户县的程度。
  李素被发还当初青兖移民之乱时夺走的那个县。
  行政区划方面,刘备倒是没有直接下诏专断,还是请了朝臣会商后才正式决定的。
  最后的结果,是把大汉从之前的青冀幽并、兖豫徐扬、雍凉荆益、滇交司隶,十五个州部的基础上。再加上辽州、平州和西州,趁着这次区划调整,直接加到了十八州。
  多出来的三个州,其中西州是原本固有的领土,就是凉州光复后,渐渐被朝廷重新控制起来的原西域都护府辖区。
  这些年朝廷虽然没有在西北用兵,而是以强化贸易往来、增加贸易商路关键节点的屯田垦荒移民等手段治理。这些治理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细节,却也润物无声,结合马超在西北的威名,着实让大汉对当地的控制渐渐加强。
  所以这次,李素也建议趁着吞并三韩和扶桑,把西域也从羁縻状态,变为法理上的直接统治。
  不管以后怎么样,先把名字改过来,从都护府变成州,将来“自古以来”的行政正统性也可以进一步加强。
  而且做出这个决策之前,相关的文治伏笔也做得差不多了,比如蔡邕死前修的《史记索隐》里面,对西域戎狄的血统源流考证也补足了一些新的史料,在当地也已经宣扬教育了多年,当地的贵族豪酋也跟当年被顾雍拉去教育读书的滇州南蛮一样,潜移默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同了汉人的史观。有了思想基础后,变都护府为州,也顺理成章。
  除了西州之外,辽州、平州自然是东北和三韩等地了。刘备和部分朝臣,原本没打算在东北一下子增设两个州,或者是觉得就算要增设两个,也得等扶桑真的全境被大汉吞并后再说,目前扶桑才实际控制了一个筑紫岛(九州岛),步子有点迈大了。
  但李素私下里反复跟刘备解释,建议他不要完全按照实际的地理屏障来划分行政区划疆界,以防新控制的偏远地区形成割据趋势,所以应该从幽州分出一些郡到新的州,跟新占领区合并起来,这样新州的向心力才会更强。
  这一手,原本是千年之后、后世蒙元对汉地分而治之时才用的手腕。但李素不管是谁想出来的,至少他觉得政策有好处,能强化向心力,那就是好的,可以借鉴。
  他建议把辽东四郡从幽州划分出来,就以辽西走廊为界,辽东加上东北新开拓的地区、以及浿水以北的乐浪郡,为新的辽州。
  所以辽州等于是后世的东北辽吉二省、加上朝鲜,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州。
  而南面沿用公孙度历史上命名的“平州”,则成了南韩加上后世的曰本。
  如此既可以防止朝鲜半岛依托长白山、鸭绿江这些险要而产生离心,在划分的时候就直接在半岛中部断开,把半岛北部划入东北。
  南方的南韩地区无险可守,也就不会产生野心。
  同时,南韩跟九州岛划为一体,也可以进一步束缚住海岛地区的离心倾向,让后世移民在民族认同方面不再完全自认为是岛民,而要保留一定的大陆民族认同心态。
  刘备觉得这个划分非常精妙,利于新征服地区的稳定,最终还是全盘接受了李素的划界。
  同时,因为划分了新的州郡,加上对三韩的武力征服告一段落、李素这个“总督”也去职了,所以继续在三韩驻留来源于数州的军事力量,也显得有点不合时宜,还会有不必要的浪费,也不便于统一指挥。
  所以,在三韩的青州军和扬州军,肯定要回来一支。毕竟李素在的时候,太史慈和甘宁都得听他的统一调度,李素走后,这俩人级别平级,肯定不能都留下。
  最后的决策,是太史慈率军全部撤回青州,只保留甘宁在筑紫岛,维持地方、肃清残余叛乱。留在海外的,一共有两万人的民夫水手,和两万人的作战部队。
  所有民夫和士兵都可以就地分田、当年就转入屯垦,并且朝廷给他们发当地的蛮夷女人,每个人都有,以安抚其暂时留下所受的损失。完成这一切后,刘备又择机宣布给丞相一年的假期以为太傅守孝——这跟去职丁忧是有明显区别的,因为职务、待遇都统统保留,连“停薪留职”都不算,是带薪的。休假期间他还是丞相。
  李素觉得缓一缓再搞新的动作也不错,就在陈留赋闲一段时间,遇到大事也能随时回雒阳。
  整个公元206年,朝廷政务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一切都在休养生息还债。到年底的时候,朝廷的债务规模缩减到了230亿左右,到处都是欣欣向荣,这一年里也没什么重大灾害,鲜卑这些蛮夷也比较消停。
  207年初,李素服完丧,回雒阳过了新年、参加了上元节朝贺后,才被刘备赋予了新的使命,允许他督师巡狩三韩和扶桑。
  李素略作准备,三月份回到了会稽,然后就准备船只远航。
第24章
长远之计
  李素重返会稽已经是207年的三月份,所以他抵达句章县时,毫不意外地遇到了已经调任的诸葛亮的迎接。
  当然,还有特地把军务和驻防工作交给副将、返航来会稽述职的甘宁。
  诸葛亮在青、徐的任期是三年,比李素总督东部四州事务的任期要长一年,但李素回去休假了一年,名义上是为蔡邕“守孝”,所以他师徒俩的任期又重新凑齐了。
  正月的时候,诸葛亮就跟新来的青州布政使、徐州布政使交接了工作,最后巡视了一下二月春耕的工作,确保不耽误民政,随后就沿着海路南下。
  因为青州到会稽更近一些,诸葛亮自然比恩师提早抵达,还略做准备。
  李素看到诸葛亮那么勤勉,也是颇为嘉许:“阿亮,有心了,又没什么大仗要打,不过是巡视安抚新征服地区,哪有那么多可准备的。”
  诸葛亮一点都不托大:“恩师乃大汉丞相,丞相代天巡狩,安抚远人,岂可不慎?又岂能不郑重?船只水师,自然都要精心筹备,不可有万一风险,以伤朝廷体面。”
  诸葛亮先解释了几句,随后引着李素进城先歇息,把行程大致说了一下,明日去码头和船厂视察检阅,再徐徐择日出航。
  闲聊之中,诸葛亮也不由感慨:
  “陛下与恩师之互信,也当真堪称古今之盛轨了。为君者不忌臣下在异域经营,为臣者也不惧久离中枢、权柄旁落、渐渐为其他近幸之臣蚕食。弟子一度以为,陛下不会再放恩师长年外任四方的。”
  一个丞相,一天到晚在外面跑,确实不太像话,尤其是现在战争规模已经明显控制住了,周边四夷都是小打小闹,也不配李素亲自处理。
  当然,以后要是对鲜卑或者其他草原民族大规模动手,那还是可以让三公甚至更高级别的大臣督师的,但也不该是丞相,而是大将军出手。
  毕竟汉朝从卫青开始,直到窦宪,大将军亲自征伐草原的先例多得是。
  面对弟子的担忧,李素也是轻松地予以宽解:“陛下知我疏懒成性,而且这些年天下初定、正要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这才频频借故准我四处巡狩。
  等这两年任期也结束,朝廷的抄引债务也还得差不多了,百姓民力也得以恢复,很多之前拖延的大兴土木举措也就可以重新展开。
  到时候,朝廷官制税制、科举细则,也可以重新调整。四十岁后,估计也没机会长年离京了。”
  李素对自己的中长期规划还是很清晰的。他今年账面年龄三十八了,实际肉身年龄三十五。等他账面年龄四十岁后,肯定要一直留在雒阳了。
  以后就算能离京,最多也就是为期几个月的告假或者有临时差事,不可能再有连续几年出京的日子,所以要好好珍惜眼前了。
  哪怕将来大汉有了新的地理大发现,估计李素本人也没机会亲自踏足“旅游”,从此被关在河洛平原。
  当丞相苦啊,他这样已经是刘备特别优待他,知道他还年轻。换做别的时期的丞相,哪有这些自由。
  李素已经有点理解汉灵帝这些昏君,为什么要大兴土木修西园毕圭苑,为什么后世皇帝要修诸如圆明园的皇家园林、要集“万园之园”,把天下各国景致建筑都搬进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6/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