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2/891

  没办法,谁让诸葛使君仁慈呢?一想到这些扶桑顺民都是甘愿接受汉人统治和友好贸易的,为了给他们一条活路,诸葛使君只好亲自给他们指路:
  汉人有晒盐的办法,可以大量获取海盐,跟只会煮盐的扶桑土著生产效率差距巨大。
  曰本的环境冬季日照不算好,不过没有什么大江大河入海,这点算是优势,雨水期也比较集中,引入诸葛亮的新晒盐法,产量肯定能暴增很多倍。
  不过,晒盐的早期盐场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还要平整海边的滩涂、堆筑围堰。那土地平整的土工作业量,也不比修梯田容易多少了。
  汉人管理者也很慷慨,出技术组织那些需要盐的土著来当奴隶,没日没夜给诸葛家的盐场狂干活,然后给他们一点盐和咸鱼作为报酬。
  诸葛亮还嫌弃基建太慢,想进一步引入他在中原建设的锯木工场,就在淀川两岸、琵琶湖口,都圈地造了些水车作坊,加工基建过程中需要的海量木料。
  后来发现曰本的河都太小,水流落差也不大,水能不够用,就改为在海边造风车,用海风的风力来磨面碾米锯木材。
  当然,那些在中原用来纺纱、锻铁的水车工坊,在这儿肯定不会建,至少十几年内,诸葛亮都会保证扶桑土著在铁器和高端纺织品方面,完全依赖中原的输入。
  最高端的先进生产力,当然不能传给这些还没彻底驯化的蛮子,要狠狠赚他们的工农业剪刀差。
  在诸葛亮的大兴土木之下,一个冬天之内,大阪湾周边上百平方公里内,森林覆盖面积都降低了好几个百分点(1)。
  没有远见不会算账的扶桑奴隶,也自愿累死了数千人,但不管怎么说,总比汉人不给他们食物、放任他们手头买多了的鱼干腐烂后预估会饿死的人数,要少好几倍了。
  从这个角度说,汉人统治者是多么的仁慈。
  自己数学差不会算账统筹食物、不适应新事物新生产组织方式、本来就会饿死的人,这总不能怪统治吧?
  ……
  诸葛亮把原本冬季农闲会懒散的扶桑人,全部组织起来、冬天也不能休息,加班加点奋力干活搞基建,总算是变废为宝,变害为利,让种田建设的预期进度又提升了好几成。
  另一边,李素直接督导的很多工作,却陷入了困境。
  之前整个秋天,李素把难办的需要好好统筹的活儿,都丢给了诸葛亮。他自己就想着怎么借着甘宁打通濑户内海航路的时候,“顺便不小心”把石见银山给发掘出来。
  但很可惜,事与愿违,甘宁的船队沿着濑户内海北岸巡航探险、了解地形、勘测绘图,整整四个月,却没能发现关于后世曰本最大银山石见银山的丝毫线索。
注释:
(1)大阪湾沿海到大和(奈良)才四十里,当时的大和国直辖统治范围非常小,基本上跟西周初年周天子王畿的半径一百里差不多。
第29章
航海先锋周公瑾
  其实李素前世对曰本地理的了解并不多,他自己也不知道石见银山具体在哪儿,只知道在西国。
  毕竟他玩过《太阁立志传》和《信长野望》这些战国背景游戏,知道游戏里全地图银山最多的城,是毛利家的“吉田郡山城”。
  还是因为对游戏好奇,后来偶尔查过古今对应地图,才知道吉田郡山城就是现代的广岛县。
  但实际上,李素那点靠游戏记住的信息,着实有所混淆。广岛县境内在战国时确实也有不少银山,但不是石见银山。
  石见银山是在西国山脉山脉的岛根县境内,而广岛县是在西国山脉的南麓。虽然广岛县和岛根县也相邻、两个县就是以西国山脉的主山脊为界的。
  要找石见银山,还是从北侧的曰本海靠岸更方便,不该在南边濑户内海一侧找。
  当然了,李素也不是强求非要找到“石见银山”,反正对他而言是银山就行。
  既然信长野望里毛利家银山那么多,说不定就是当时离广岛近的先挖完了,到了江户时期才只剩下北侧偏远一点的石见山。
  不管怎么说,李素的人目前只能先在海岸边稍微浅尝辄止、不肯过多深入山区搜索。
  眼看时间入冬,航路整治地图开图倒是做的不错,银山迟迟没有着落,李素也有些焦急。
  他只有两年的时间巡视安抚新征服地区,代天巡狩完还是要回去的。如果到期后发现者地方确实没有开发价值,朝廷的统治政策肯定还是会从直辖回退到羁縻。
  诸葛亮那条路无法快速见效的话,那就还得指望李素自己。
  现在第一年快过去了,李素不得不做两手准备,明年金山银山一起找。
  石见银没把握,那就把佐渡金山也找出来。
  因为佐渡金的目标肯定是更明确的,听名字就知道要去佐渡岛找,绝对不会找错。
  那是越州北侧曰本海上的一个小岛,《信长野望》里金山最多的就是越后大名上杉谦信了。越州就等于后世的新泻县。
  相比之下,后世广岛、岛根、山口三个县,大致有两百多公里长、七八十公里宽,需刨除平原地带,其中需要搜索的山区依然有一万多平方公里,那太大海捞针了。
  而佐渡岛全岛才260多平方公里,还有一些海岸沙滩沼泽之类的刨除掉,搜索面积最多只有石见银山搜索区的百分之二。那玩意儿用心找,一年应该能翻个遍。
  但现在的问题是,越州/新泻一带的地图,甘宁还完全没探出来,那里也没有扶桑人建立的文明国家,还处在虾夷野人活动区,李素也没理由服众,让下属们去开拓纯粹无价值的野人区。
  李素思前想后,决定还是分两步走。
  他准备先把季风这个借口拿来说事儿,让甘宁或者周瑜放下别的活儿,派个人趁着这个冬天,先去彻底地环绕曰本列岛开一下地图。
  ……
  十月初的一天,趁着一次命令周瑜亲自率领船队、前来大阪湾附近给新殖民点运送过冬物资和铁器工具,李素把周瑜和甘宁召集到一起,当面给他们委派任务,希望选出一个自告奋勇去更远方开地图的。
  李素的临时府邸,是如今大阪湾附近唯一一座建筑在夯土高台上的院落,而且有好几进,土台外侧边缘还包裹了石垣、挖上了类似于护城河的带水壕沟。
  筑紫的邪马台巫女王台与,以及大和国这边的所谓女王,都不可能有如此高贵干燥敞亮的行宫。而如此建筑,李素只是让扶桑奴隶花了三个月就赶工建起来的。
  当然,跟他在会稽的公爵府或者雒阳的相府相比,这儿实在是寒酸,只能说是凑合住。
  周瑜甘宁拜见后,李素开门见山下令:
  “孤需要一名水军将领,率领千余人的船队、大约十几条船就够了,沿着海岸继续往东北探索,尽量能航行多远就航行多远。直到探索出扶桑的长度、确认其是否是一个岛屿。”
  甘宁和周瑜面面相觑看了一眼,甘宁不太在乎地理,一时没想明白难点所在,周瑜却很快意识到问题,立刻请示道:
  “丞相,那若是扶桑并非一个长岛、而是另一片不亚于中原面积、但又蛮荒的巨洲呢?沿着海岸继续往东北航行,属下等自然敢接令。但如果一直找不到尽头,航行到何处为止、才允许调头呢?还请丞相明示。”
  周瑜长了个心眼,他也怕李素让他无止尽地航行,万一一直往世界尽头去呢?
  就算贴岸航行没危险,总会到越北越寒冷的地方,最后估计就是冰天雪地,连食物补给都弄不到,不回头就只有冻死饿死。
  所以,总得让上司划下道来,到底走多远没看到尽头就能折返。
  李素不能直接预演未知世界,那样会穿帮,所以他只能选择先花点时间,给周瑜和甘宁科普一点基础常识和信心——主要是先给周瑜扫盲,甘宁算捎带的。
  因为李素知道,以周瑜的智商,还有可能理解,甘宁就得等别人理解并执行后,他不管是否理解再往下莽。
  李素就从“为什么在海上看到来船,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为什么船体瞭望台越高,可以看得越远”这些航海家们都能够理解、并且深有同感的点切入,然后慢慢把他这些年教诸葛亮“为什么地球是圆的”这些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慢慢铺开。过程中,李素还结合了一些诸葛亮主笔整理的书面教材。
  谁让李素自己懒,也不擅长用文言文写理科教材呢。所以前些年他教导诸葛亮的时候,他自己都是口述,但没有形成文字教材。还是诸葛亮这个被教的对象,自己把课堂笔记整理下来,形成的教材。
  现在李素要转授给其他人,就非常方便了,直接拿来就用。
  颇有几分“孔子拿着已经成文的《论语》教课”的诡异感。
  李素把基础知识铺垫完之后,最终跟周瑜灌输:
  “……所以,大地周遭只有八万里,天下不存在什么大地之广无穷无尽的说法。只要你们一直往东北航行——当然,到了极北之后,哪怕不转向,也会自然而然变成向南,所谓极北而南——航行八万里后,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
  当然,如今的海船不可能不补给淡水饮食就航行八万里,就算装足够多的物资,船怕是也撑不住,得修补,所以也不会真让你航行那么远。
  只要你们肯义无反顾往东北方继续远航半个冬天的时间,估计到了腊月之前,西南风和西南而来的洋流肯定会越来越弱。
  这一点,跟中原也是相似的嘛,公瑾你应该很容易理解吧。无非中原春夏是东南风,秋冬是西北风,这儿成了西南风和东北风。
  等到洋流风向都被寒潮、寒流彻底控制时,你就是想继续往东北而去,怕是也难以行进,到时候再折返就是。
  不过最好是看看在此之前,能不能找到扶桑列岛最东北端的尽头在哪儿。如果找到了,那就环列岛一周,争取从扶桑列岛朝着鲸海的那一侧返航,也好多发掘探索更多蛮夷的状况。”
  李素口中的鲸海就是曰本海,他这次要求的航路,就等于是争取至少环绕曰本列岛一周。
  如果周瑜能航行得更远,比如发现库页岛或者是顺着千叶群岛发现勘察加,那李素也乐见其成,就当是意外之喜了。
  李素的这番教诲,恰好命中了周瑜自以为得意的地方——周瑜算是如今华夏大地上,最擅长使用季风的那一批将领了。
  历史上他能火烧赤壁,这一世他也依然在当初江东之战的最后阶段,试图利用李素的五牙战舰重心过高、抗风浪性较差,而试图引诱李素到对他有利的地形和天候下作战。
  只可惜李素有跨时代的技术开挂,周瑜再擅长用风向,当初也是徒劳。
  现在李素告诉他,可以靠钻研季风远洋探险,周瑜自然对安全性有了极大的信心。
  不管怎么说,可以挑战一下,至少不用担心出危险。
  风险控制好了之后,剩下的就是收益问题。
  周瑜不由开始琢磨,这种探索到底有多大收益?
  毕竟就算没什么风险,但要是做成了也没多大好处,那也犯不着抢着做。丞相也不可能欺上瞒下、因为你搞个地理探索,就给你增加封侯对吧?
  周瑜下一步,便委婉地表达了他这方面的担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