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891

  李素顺势问道:“听说太常刘焉离京了?还是入川,莫非他如愿当上益州牧了?既是刘焉已走,马太常难道还跟刘焉一样力挺我与蔡公的著述?我与刘使君,跟马太常并无交情。”
  张亮消息灵通,问一答三一溜烟地说道:“刘焉确是十一月初便拿到了益州牧任命,马太常也关照如初,跟刘太常一样,明里暗里要求太学生每人一卷,必须买来读,才有如此销量。或许,马太常是看在他与蔡公当年同在东观修汉记?”
  李素:“那刘焉入蜀总有由头吧?我猜猜,莫非是益州也起了贼乱,陛下命他上任平叛?”
  张亮闻言,连忙用夸张的语气拍马屁:“李长史真是料事如神,前任益州刺史郄俭,贪墨卑劣,激起益州民变,绵竹有贼人马相自称黄巾,作乱攻入州治击杀了郄俭,那是十月份的事儿。
  消息花了一个月,快马传回京师,刘焉主动请命,天子便放他外任了,他十一月中走的武都道入汉中,都还没到绵竹,便听说益州从事贾龙率领本州郡兵已然平定叛乱、击杀黄巾贼马相。
  但天子仍然以刘焉为平贼之功,认为是刘焉即将上任的消息,让益州士民士气大振、敢于挺身击贼,故而加封刘焉为阳城侯。”
  呵呵……
  李素简直无语了。
  刘虞加幽州牧之后,至今因为张举、张纯平叛还未结束,都还没封到列侯中的县侯一级呢。
  刘焉居然就靠一个他根本还没到任前就平定掉了的小股乱贼,就因为这股乱贼诈称黄巾,就封县侯了?
  李素是知道历史走向的,也知道刘焉入川后的难看吃相,所以他几乎立刻就怀疑,这所谓的马相之乱,不会是蜀中大族配合刘焉自导自演的吧?不然怎么引出刘焉当益州牧的任命令之后,一翻手就灭了?
  益州从事,那可不是什么大官!李素、沮授这样的别驾从事是从事,辛评那样的文学从事也是从事!
  一个从事,带了几百个官兵,就把一场黄巾灭了?
  演得太假了。
  不过,跟张亮的聊天也不是全无收获,李素因为心中疑惑,又细细拷问了刘焉的入蜀时间、路线,局势,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儿。
  来之前,李素一直想当然认为刘焉入蜀没那么快,肯定会因为“道路阻隔”而迁延日月。那是因为历史上刘焉入川走的是从荆州去益州的道路,要走长江三峡。
  而长沙贼区星被孙坚平叛后,荆南四郡与江陵等地的入川通道,还有一部分武陵蛮骚扰,所以历史上刘焉着实拖了一段时间,根本没来得及在灵帝死前在蜀地布多少局。
  但这一世,他居然走了武都道,也就是由陈仓入散关至汉中,这就快得多了。
  “那前世刘焉为什么不走散关?既然这条路方便得多……啊!我知道了!是因为刘焉入川提早了至少半年!
  等今年下半年,韩遂、王国会再次从天水东进,围困皇甫嵩、董卓于陈仓城。陈仓城都被凉州叛军围了,陈仓城下的散关道当然不能走了!这才退求其次从荆州入益州。”
  李素对于今年下半年的韩遂围陈仓之战还是比较了解的。
  这也是大多数对历史比较小白的后世普通人也比较容易知道的一场战役——因为正是这场战役,最终激化了皇甫嵩和董卓的矛盾,董卓在前线跟皇甫嵩没法共事。加上河东白波军又刚崛起需要人去平叛,董卓才机缘巧合捞到了回师东进接近雒阳的机会。
  “这么算来,董卓乱京师之前,刘焉起码能在益州稳扎稳打先种一年半的田,打好基础。刘焉真是跟着咱一起赚大发了。不过,不知道他会不会因此也提前放出张鲁这个米贼呢……
  张鲁可是明着打出旗号反汉室的,他要是真敢露头,要不要劝说刘备去围剿他?刘备这辈子看来是跟姓张的反汉头子卯上了,年轻时对付张角张宝张梁,现在刚去了张举张纯,要是未来再加上张鲁……”
  简直要成为张姓反贼克星。
  不过,现在还言之过早,辽东张纯还没杀完呢,张鲁更是还没出现,李素也就瞎几把一想。
  李素暂时把这些过于长远的打算抛诸脑后,继续追问张亮:“说点别的吧,这《殿兴有福论》在雒阳盛传,就真的一点反对之人都没有?这些当世大儒,可是骨头硬的很,很敢说呢。不会全都希合上意、谄谀媚主吧。”
  张亮挠挠头:“有倒是有,但也不敢攻讦太多,主要是侍中董扶、尚书郎华歆等人,指摘其中一二点,认为殿兴有福论过于激进,不利教化人心。我不读书,说不上来细节。”
注释:
(1)笔者语:当然灵帝年间主要还是靠买。
第一百零五章
舌战群儒(上)
  李素听张亮提到的那些质疑殿兴有福论的家伙,貌似也没什么重量级人物,便没放在心上。
  这个局面,也算在预料之中——绝大多数治学严谨、专注正道的大儒,并不想质疑殿兴有福的理论基础,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想质疑的点,政治上都是大逆不道的。不如就藏在心里不说了,或者等将来弃官下野躲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再说。
  而董扶、华歆这类人,甚至包括如今还没被陶谦举茂才的王朗,都是汉末比较著名的喜欢预言“天命所归”的人。
  动不动就是预言哪儿有天子气、要么就是大放阙词说什么“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这种类型的学者,就喜欢假装承认“殿兴有福论”的理论基础,来进行历史案例分析,以“友好学术交流”的姿态,从具体案例中找出李素自相矛盾的地方。
  说白了,就是一个加强版的《蔡李公问对》。
  想来就来吧!真理越辩越明。
  侍中董扶学界威望与辈分虽高,但他已经太老了,战斗力不行。
  至于华歆,呵呵,如今一介尚书郎,不足为虑——别以为带尚书二字就觉得牛逼,加上一个“郎”就不值钱了,基本上都是孝廉入仕后累计三五年资历,就是尚书郎了。比如之前给李素抄书拿润笔的钟繇,也是尚书郎。
  当然了,华歆这人的威胁,倒也不仅仅靠官位,而是此人学界辈分比较高。
  他与辽东关宁,当年同拜于马融门下,算是马融最年轻的一批弟子,所以理论上他俩是跟卢植、郑玄同一辈分的。
  ……
  李素在雒阳盘桓两日,一直期待皇帝在朝会献功之前会单独召见、了解情况。
  但看来他是白准备了。
  也许灵帝对于张举授首并不是很上心,也可能是觉得看了刘虞的书面奏章已经够了。
  李素把他抵京的手续办了之后,当值的宦官只是随口交代了几句,让他上元节当天直接按班到南郊太一坛等候,依宣召以礼觐见。
  李素还想问问当天大朝会的安排,却被告知没有单独的朝会。
  皇帝会在太一坛完成上元祭礼后,就地跟百官处置一些重要的朝廷大事,就算是办过朝会了。
  考虑到汉灵帝一贯的荒唐、多年不亲自参与朝会只让十常侍通传,李素立刻相信他确实干得出这样的事情。
  皇帝肯亲耳听百官哔哔已经很给面子了,还想挑地方?
  上元节当天,天还没亮,大约才凌晨寅时,李素就很积极地起床了,只带了赵云一人,穿着红色的朝服,骑马出城去南郊排队等候。
  赵云只是负责沿途保护李素罢了,外加一会儿要负责捧装人头的木盒,所以也没穿盔甲,同样是红色袍服、只带了一把佩剑。真到了面圣的时候,剑也是老远就要存起来的。
  汉朝官服并没有那些鸟兽花纹级别,东汉尚火德,百官都穿红袍,从衣服上不容易看出官位高低。
  李素和赵云都是第一次面圣,所以小紧张是免不了的。
  做官做到一千石,皇帝都没见过的,也是大有人在。
  而且面圣朝见的时候,列队也不是按品秩的,李素虽然一千石,但因为是召见的外官,只能排在最后面。很多比六百石的侍郎、更低级的尚书郎,都排在他前面。
  如今的侍郎和尚书郎,都是尚书台的低级官员,当尚书郎五年以上还不得升迁外调的,一般都会给转正职级为侍郎。
  晨光熹微,大约到了卯时三刻,百官早就在太一坛前排列整齐、等候许久。
  刘宏终于施施然乘着六御的金根车出现了。
  随着天色放亮,周遭火把被熄灭,李素才看清了太一坛上的青铜喷泉造型。
  原来是一只巨大的青铜龟蛇雕像(玄武),怕不有十几万斤重的铜。龟背上立了一根铜柱,龟尾的蛇则沿着铜柱缠绕而上,典礼开始后,玄武的蛇口与龟口就同时往外猛烈喷水,对没见识过的汉朝人而言,算是蔚为壮观了。
  但李素见多了喷泉,估摸龟背上那根铜柱应该是空心的,就起到水塔的作用。铜柱后面肯定还有其他往上泵水添水的机关。
  皇帝刘宏远远看去身体虚胖,始终也没走下来逛几步,祭典致辞也都是刚上任的太常卿马日磾帮他读的,刘宏就全程看着马日磾表演。
  “真是浪费啊,这些铜拿去铸钱,起码有一万贯了,就拿来做个铜喷泉雕像。这还没算加工工艺的靡费。”
  李素暗暗摇头,没兴趣再看典礼的细节。
  一番跳大神的奇怪操作之后,祭典终于结束,皇帝也登坛受拜,进入朝会环节。
  朝中大臣们,都好几个月没在朝会上见过皇帝了,想要表现的人肯定不少。但他们的表现欲注定要被插队了。
  十常侍中位列第二的赵忠,气定神闲走到皇帝与百官之间,下令召幽州献功使者觐见。
  百官们窃窃私语,张举被斩送的消息,皇帝四五天前就知道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朝臣们品秩高、消息灵通的当然也知道。但更多还是混日子不知所云的。
  “幽州別驾、护乌桓校尉拥节长史李素觐见,献伪帝张举首级。”
  随着赵忠的解说,李素小步快趋上前,赵云在旁边捧着木盒,脚步也丝毫不慢。
  “哈哈哈哈,称帝?流窜幽冀之地就敢称帝了?不到半年就授首,真是可笑。”刘宏居然当着朝廷百官哂笑嘲讽起来,也不顾天子威仪。
  百官也知道皇帝是个什么样的,本来就望之不似人君,也不好多说什么。
  “快点呈上来给朕看看,那张举究竟是何模样。”刘宏命令赵忠下阶去接人头,赵忠立刻照办。
  只可惜人头已经用石灰腌了一个多月,早就彻底黑了,哪能看清面目,刘宏稍微看了一眼,就一脚踢开木盒:“如此污秽之物,拿走拿走。鼠辈作乱,该有此报!”
  赵忠端开之后,刘宏的心理阴影似乎一下子就驱散了,很快又像个没事人,指着下面的李素询问:“你是怎么说服丘力居斩杀张举的?”
  李素:“幸赖陛下天威、大汉天命,乌桓单于丘力居听臣解说天命后,深感张举定遭天谴、与之合作不得善终,故而斩送。此外,乌桓叛乱诸部缺粮,亦是重要原因。”
  李素说话很稳妥,最后不忘补上一句乌桓缺粮。免得落人口实抨击他拍皇帝马屁、被人喷成“谄谀之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