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0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7/1227

  最初,朝臣都是反对。
  但不同的是,今上并没有直接推行矿税,而是要将西山煤矿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也就是说,朝廷要收的并不是矿税,而是租金。
  ——到现在,西山煤矿全部收为国有,但实际经营权,却是交给私人商行,十年为一个阶段,众人投标,价高者得,就过去的西山煤矿来说,每年收到的煤税极其有限,但中官、宦官的层层贪墨和飞扬跋扈,却给朝廷造成极坏的影响,毁坏了朝廷的声誉。
  算起来,朝廷实在是得不偿失。
  招标则是不同,朝廷定出一个底价,众人招标,价高者得,这一来,免除了各种的弊端,尤其是避免了向百姓的摊派——过去,不论是金矿铜矿还是煤矿,因为是官营,且技术有限、产量不稳定,每当开采不及预期时,为免自己受罚,矿监和官吏就会将应该的矿税分担到当地百姓其他税种之中,以补足税额,讨皇帝欢心,而丰年时,他们却又把超出的利润私分,周边百姓不会分到任何好处。
  矿区百姓没有利,只有害,最终造成民怨沸腾。
  各地官员又得弹压,又得顾及民生,一个个焦头烂额,常常获罪下狱,因此对在自己境内开矿之事十分反对。
  万历年间,甚至发生过开矿太监到了某地,还没有安顿下来,就被百姓们赶跑了的事情。
  后来查出,是官员向百姓通风报信的。
  由此就可以知道,矿税是多么大的民怨。
  这也是官员和百姓一致反对的原因。
  ……
  但在朱慈烺看来,开矿不但能制造财富,而且能解决就业,万历推行矿税,结果天下鼎沸,并非是矿税本身有错,而是因为神宗皇帝用人不对,方法不对,尤其不该使用内监,最终惹的天下鼎沸。
  内监贪婪,不务实际,肆意压榨,只为讨好,再好的政策到了他们手中,也必然是一塌糊涂。
  但是有合适、恰当的办法,配以良好的制度,开矿绝对是一件大益事。
  招标承包制,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采用招标制,朝廷不插手经营,商人专职生产,利益和风险,都是他们的,而商人向朝廷交纳的数目也是固定的,清清楚楚记录在册,没有人能上下其手,更没有人能骚扰百姓,真正做到了官商分离。
  当然了,虽然是承包,但也并不意味着朝廷就不管了,但是出了重大事故,造成人员损失,朝廷也是要追究承包者的责任的。
  而因为交了租金,等于是煤矿得到了朝廷的正式承认和保证,不必再躲躲藏藏,但是投标的价钱合适,商人们也乐于参与。
  就西山煤矿的经营来看,招标承包制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朝廷不参与经营,只监督,每年都有固定的收益。虽然看起来不多,但却是涓涓细流,在不惊扰百姓的同时,充实了国库。同时也缓解了民生,增加了就业,稳定了社会。
  ——这并不是朱慈烺的独创,而是前世里大中国改革开放的良好经验,朱慈烺只是取而用之。
  因为,朱慈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不论煤矿金矿铜矿铁矿,都要实行这个制度,照大明律,山地矿产,无主土地,本就是归于朝廷和皇家,而这些矿区,百分百都是在山间,照明律来说,都是属于皇家的,大明朝廷有权力收税收租。
  ……
  内阁诸臣都是明智之臣,有西山煤矿的实例在前,隆武帝又苦口婆心的一一劝说,他们才同意在全国各地推行矿井“投标承包”制,但同时附加了很多的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先在山东试行,毕竟煤矿和金矿不同,不能以西山煤矿的先例就统一全国。
  朱慈烺从善如流,听从了,于是就以山东为试行,山东之后,云南贵州江西等多有金矿铜矿的行省才会执行。
  第二,就是不用内监。
  朱慈烺也同意了。
  不管山东的试行,还是未来各地行省的矿产,所收矿税或者是租金,都入太仓库,也就是户部,而不是陛下的内廷库,等于他将皇家的权益,让给了户部,而执行的人员,也就是主管的人,也不再是内廷的内监,而是朝廷户部或者是各省的官员,等于内廷将人事权也让出去了。
  如此,内阁和六部研究之后,方才勉强同意。
  即便如此,群臣心中仍然有疑虑,因此当听到“山东”“金矿”四个字之时,他们心情不免忐忑和复杂。
  和煤矿不同,金矿银矿铜矿的开采不但更难,而且需要有相当高的提炼技术,如果没有,就算是开采出上好的矿石,也无法产出上等的金属。也因此,隆武帝在传达诏令的同时,也早早就请几个通晓现在冶金之术的传教士,到山东去了,隆武帝给他们任务很简单——大明朝廷支持你们在山东传教,但你们要帮大明朝廷修建三座冶炼高炉。
  因为时间的关系,三座高炉还没有完全修建起来,只有一座接近完成。
  原本,朱慈烺想要缓缓实施,但黄河大水来的突然,没办法,他只能催促王永吉加快执行的速度了。
  ……
  南京。
  悦来客栈。
  “锦衣卫查案,都跪下!”
  “跪下,顽抗者死!”
  锦衣卫带着公差们,手持长刀,如狼似虎的扑进。
  很快,客栈里面就传出剧烈的打斗之声,显然面对锦衣卫,闻香教众并不打算束手就擒,他们激烈反抗。
  虽然李晃严令要留下活口,不过在激战之中,还是一个顽徒被一刀戳死。所幸的是,客栈老板也就是这一次行动的最大目标李在田被成功拿下,眼见不得免,李在田原本想要自杀,但锦衣卫早有提防,一把捏住了他的嘴,将他藏在牙齿间的毒药抠了出来。
  打斗停止。
  李晃提着袍角,面色沉沉,快步进入客栈中。一个锦衣卫撑着油布伞,紧随身边,为其遮挡,
  客栈里里外外已经被完全控制,锦衣卫正在执行在搜查,小胡子锦衣卫疾步迎接,简单汇报。
  李晃微微点头。
  李在田被押了过来。
  “听着,咱家只问一次,萧汉俊现在在哪?他对你,又留了什么计划和要求?”李晃声音不高,但却非常冷,眯缝的小眼盯在李在田的身上,仿佛是要看透他的心肺。
  李在田紧闭嘴唇和双眼,一句话也不说。
  “上刑!”李晃毫不客气。
  “啊……”
  虽然李在田意志坚定,但锦衣卫的酷刑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几番酷刑之下,被折磨的不成人形之后,李在田终于是吐实了。
  “我说,我说,山东……少教主回山东了……”
  “山东?”李晃目光炯炯:“他在南京和山东,都有什么阴谋?”
  “这个实在不知。”
  “临行前,他有什么交代?”
  “就两个字……待命……”
  “将你们日常如何联络,如何和山东的往来?详详细细的给咱家写出来。”
  李在田点头,用残缺的手,艰难书写,但没有写完,他就晕死过去了,一盆冷水浇下,将他淋醒,令他继续写。
  终于写完,李在田再一次的晕死了过去。
  李晃看完李在田所写,霍然站起,头也不回的往外走。
  小胡子锦衣卫急忙撑着雨伞追了上去:“公公,你去哪?”
  “山东!”
  ……
  京师。
  灾情议事结束,朱慈烺又找来军机处,商议黄河大灾对金州旅顺军情的影响?
  到今日为止,虽然登莱到旅顺的海路,帆樯如云,往来船只不断,朝廷已经将大量的物资运送过海,但料敌从宽,为了今冬的坚守,原本还会有更多的物资被运送过海,但现在因为黄河大灾,后续的物资有一多半怕是要转运到河南了……
  “粮草辎重之事,还需和高斗枢商议,看辽南能挤出多少?赈灾是当务之急,但辽南的军务也不可轻弃。”朱慈烺道。
  李邦华陈奇瑜都点头。
  面对忽然的黄河大灾和金州旅顺的不能后退,所有人都是面色凝重。
  “陛下,山东密报~~”
  正商议间,于海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朱慈烺接过看完,脸色微微一变。
  见陛下脸色不好,李邦华陈奇瑜等人都不敢问。
  朱慈烺慢慢地将密报塞到袖中,对李邦华陈奇瑜等人说道:“你们继续议,朕有事处置。”
  走出大殿之后,对田守信说道:“立刻召宗人府主事朱聿键和御史方以智来见朕。”
  “是。”
  ……
  山东。
  济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7/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