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0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3/1227

  ……
  “哒哒哒哒~~”
  马蹄声急促,金砺的捷报很快就送到了济尔哈朗的面前。
  而此时,孔有德督帅的重炮兵,终于也是赶到了,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谋划的兵马,除了朝鲜兵遥遥无期,其他兵马都已经到了,尤其是孔有德带来的攻坚利器红夷大炮,更是让建虏上下振奋。
  “好!全军按照计划,即刻拔营!”
  ……
  金州。
  城中副将府。
  灯火通明。
  军议正在进行。
  领兵部侍郎,大明辽南经略高斗枢居中主持,大明辽东总兵官周遇吉、精武营第一镇,领金州副将阎应元、精武营第三镇都司徐文朴、游击佟定方、千总赵良栋、把总以上军官,以及经略府的诸位参谋,大家围在高斗枢的身边,目光都望着面前那一个巨大的金州旅顺沙盘地图。
  周边山川大海,金州城防和北岭之势,清楚展现。
  “建虏气势汹汹的向金州扑来,济尔哈朗亲自领兵,镶蓝旗正蓝旗镶黄旗,连同汉军八旗和孔有德,兵马最少六万,更有各种大中型火炮,这是我大明收复金州旅顺以来,第一次面对的严峻考验,诸君,有信心否?”高斗枢目光炯炯,环视众将。
  “有!”众将轰然回答。
  高斗枢点头,然后分派命令。
  北岭为金州城防之关键,阎应元率所部守卫北岭和北门,徐文朴守东门和东门原野,周遇吉守卫城南的南关岭,并为总救援队,佟定方为游击,高斗枢坐镇城中,调派指挥。
  “我军没有援兵,首战即终战,诸将努力!”最后,高斗枢道。
  “誓与金州共存亡!”
  ……
  金州。
  下午,金州城北十里之外出现红色的旗帜,汉军镶红旗的红色军旗和他们红色的甲胄,连成一片,如同是秋日的千日红,密密麻麻的挤满了那并不宽敞的官道,佟定方的游骑兵依照计划,进行了小规模的拦截骚扰,随即就退了回来。
  北岭上,竖立着一座高高的望楼,此时蓝色的旗帜连连挥动,用旗语向金州城内传递消息。
  金州城头,大明辽南经略高斗枢和辽东总兵官周遇吉各举着千里镜,徐徐而望。
  ……
  这一边,汉军镶红旗都统金砺来到前方,向金州方向观望——一路小心翼翼的前进,实在是不容易了,复州到金州的官道,本就穿越山岭,崎岖难行,加上年久失修,十分的不便,幸运的是,明军中途没有堵截,汉军镶红旗虽然辛苦,但还是成功的抵达了金州。
  因为距离远,也没有千里镜,金砺此时还看不到金州的全貌和细节,但只北岭的情况就让他倒吸了一口凉气。随即,他命令原地安营扎寨,竖起木栅栏,在营地周边挖掘壕沟,等待后续主力大军的到来。
  这一夜,金砺小心戒备,只恐明军会发动夜袭,不想一夜无事,明军并没有夜袭,只是派人向他射了一封劝降信。
  “王师即将收复辽东,你身为汉人,是一条道走到黑,遗臭万年,还是弃暗投明,回头是岸,副镇自己选择。”
  “此时反正,尚不失荣华,若是等到兵败被俘,那就悔之晚矣了!”
  “孟巧芳就是前车之鉴。”
  ……
  金砺看完沉默,自大凌河投降到现在,已经十几年过去了,他已经在沈阳安了家,儿女满堂,他已经彻彻底底的成了建虏的将官,反正大明,已经是不可能了。
  ……
  天亮后,金砺开始派兵搜索周边,并在官道两边的几个小山头上用乱石和木头修建简易墩台。
  明军不干涉,任由他们施为。
  第二日,建虏后续兵马陆续赶到。
  最先来到的是爱新觉罗尚善。
  当纵马向前,近距离的观察金州和北岭之时,他惊讶的几乎不敢相信,作为前旅顺守将,他对金州旅顺还算是熟悉,仅仅一年之前,他还数次巡视金州,但
  眼前的金州却已经不是他印象里的金州了。
  ——金州北门外的平野上,无数沟渠纵横,明军最少挖掘了三道壕沟,每道壕沟都宽约一丈,壕沟前宽达数十步的拦马沟,拦马沟外百步则是密集的小坑洞,用来阻止盾车快速靠近。
  而壕沟挖出的土在背后堆成为土墙,土墙高一丈,隐隐看见有明军在土墙后闪现,三角日月军旗飘扬之下,每隔百步左右还有一个高起处,用竹筐装土,树枝做伪装,隐隐的好像是炮台。
  这样的大型壕沟最少有三道,将金州北门外的原野和东门平野连接了起来,如同是三道护城河,将金州城紧急护卫在中间,而在每道壕沟的后面,都能看到低矮的,半截埋入土中的模糊帐篷,具体部署看不清楚,只能看到帐篷密密麻麻,塞满了两道壕沟间的空隙,
  几条通道从土墙正面延伸出来,走着之字行穿过哪些深深浅浅的壕沟坑洞,到达绊马沟的前方,道路极窄,好像是供明军探骑通过的,如果大清想要走这些“之字路”,对明军发起进攻,不但施展不开,而且会遭到前后左右的一起进攻,必然是死伤惨重……
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试炮
  ……
  而在三道壕沟之外,金州城防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北城的东面多出一个外城,所有墙面都增加了方形的马面。防御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就攻击方来说,三道壕沟和坚固的城墙已经足够令他们感到难以下手,但如果他们想要攻击金州,就必须先清除另一个障碍,那就是金州城外的北岭。
  北岭虽然不高,地势也不算险要,但却是金州城外唯一的一处制高点,且恰好扼守官道,攻击大军从北面来,非是经过北岭之下不可,明军只要占据北岭,架起大炮,就可以将山下的建虏轰的乱七八糟,且北岭和金州成掎角之势,相互支援,相互呼应,拿不下北岭,建虏就很难对金州展开全面攻击。
  而北岭的景象,同样令尚善倒吸了一口凉气。
  ——从半山腰开始,一座座的壁垒依山而建,用土石夯砌,中间壕沟连接,明军的日月军旗和精武营的飞虎旗在各处飘扬,一些道路弯弯绕绕缠绕在山体上,将所有的壁垒都练成一线,看起来层层设防,但其实每一层又自成体系。
  最高处的山顶。明军修建了两座望楼。此外,还有一道夯砌的巨大土墙。
  尚善知道,那一定是炮台。
  明军在北岭之上,应该是布置了相当多的中型火炮。
  一眼望过去,北岭如同是一座巨型的堡垒,“大清”如果想要攻取,除了大炮轰击,将明军的防御砸成齑粉之外,还需要穿着重甲爬坡攻击,因为山势的原因,他们无法推着盾车上山,如此,隐藏在壕沟和胸墙后的明军鸟铳手可以轻易将他们射杀,虽然还没有开始攻击,但尚善却已经能知道,北岭将会是很多大清勇士的葬身之地。
  转头再向金州看去,只见金州城头旌旗招展,城外的原野上有一些零散的游骑,壕沟壁垒之间,明军精铁打造的圆形头盔在阳光之下,泛着清楚的金属光泽,和明军军旗映成一片,但明军壕沟虽多,军士密布其间,但却听不到任何声音,更远处看,似乎能见到停在金州湾里的明军船舰。
  沉默之中,整个金州都散发着一种严整肃杀的气势。
  尚善看的连吐凉气,他终于明白,他刚才见到金砺之时,金砺为何阴沉着脸,一言不发了?
  连他这样的小年轻都看出北岭和金州都绝不是轻易可以攻取的,何况金砺这种经验丰富的老将?
  ……
  两日后,建虏后续的主力大军全部到达,旌旗震天蔽日,马蹄滚滚,浩浩荡荡,各部兵马漫山遍野,无数随军的汉人包衣挥汗如雨,挖掘立营的壕沟。沿着官道的方向依次下营。
  很快,济尔哈朗的大氂就出现在北岭之下,
  济尔哈朗远远的望着已经被明军修建成森严壁垒的北岭,面无表情,久久无语,或者说,他是被震撼了,他没有想到,紧紧半年多的时间,明军就能将北岭挖成沟壑纵横,形成如此的防御?明军究竟有多少人,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感觉两万多明军这半年多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就是挖壕沟了。
  济尔哈朗身边的建虏亲贵和将领,一个个也都是面色凝重,他们都能知道,眼前的金州绝不是轻易可以攻陷的,怪不得明军没有在半途阻截,原来是胸有成竹,早就摆好了对付他们的金汤阵。
  这些人中,洪承畴的心情最为复杂,此时,他看着金州和北岭的防御壕沟,忍不住的想起了当年他被困松山的时候,“大清兵”也是挖掘壕沟,密密麻麻,将松山围了一个水泄不通,也苍蝇都飞不出去。
  当时的绝望油然而生。
  今日攻守异位,明军在金州城下挖掘的壕沟和修建的工事,明显更胜一筹。
  如此阵势,该如何破之?
  济尔哈朗观望了一下,目光看向金砺:“东门那边,情势如何?”
  “回王爷,明军在金州东北角之外,又加了一座外城,原本狭小的地域,变的更加拥挤,我军如果进攻东门,不但要翻越周边山岭,而且需要贴着东北角的外墙不远走十里路,而在东门外,还有可能会遭明军水师的攻击。”
  金砺回答。
  金州是一个狭长地形,两侧极窄,东门西门出门出门不远就是海,其中西门尤其近,不过十里地,东门虽然稍远了一些,但在明军新修了东北角的外城,在东门外同样挖掘了三重壕沟,压缩了城东的空间之后,建虏如果想要从东门发起攻击,不但路途不便,而且极有可能会遭到停泊在东门外海上的明军船舰巨炮的轰击。
  如此,前后夹击,建虏根本无法专心攻击金州。
  济尔哈朗心中失望,但脸上却不动声色,目光又看向洪承畴:“先生以为呢?”
  洪承畴望着前方,目光沉思:“明军壕沟深挖,用意十分狠毒,前方绊马沟和小坑洞密集,令我军无法使用盾车,明军却可以躲在壕沟后,使用火器攻击,此外,壕沟前后,应该还会有大量的铁蒺藜、弓弩暗箭,陷马坑、尖木桩,各种坑害的武器。如果是强攻,我军需做好血战的准备……”
  说着,洪承畴目光又看向北岭:“此战的关键,还在北岭,如果我军能拿下北岭,控制制高点。在北岭之上架炮轰击金州城,此战就可以事半功倍,如不能先行拿下北岭,我军就难以展开。”
  “先生以为,北岭该如何攻?”济尔哈朗追问。
  洪承畴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调集所有的重炮,轰击北岭,马步军齐攻,北岭或可下。”
  为什么犹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3/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