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0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1/1227

  反复审问,看不出舌头有作伪的嫌疑。
  “原来如此。”
  诸位参谋都是点头,他们中间原本有一些人对于建虏忽然撤兵是有怀疑的,但如果是济尔哈朗病重,那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
  ——坚城难下,粮草弹药不济,寒冬大雪,主将病重,除了撤兵,好像再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
  高斗枢却踱步沉思,然后抬头道:“告诉佟定方,令他加派人手,探查建虏的红夷大炮是否全数离开了复州?”
  ……
  黄昏时,又有朝鲜使者风尘仆仆地到来。
  和上一次的三名不同。这一次的朝鲜使者极为慌张,讨要救兵也不敢再绕弯子,顾面子,扯什么镇江堡了,而是直接求援。
  “经略大人,我王已经竖起大明旗帜,并告谕天下,反清归明,建虏多尔衮派大军兴师问罪,说要灭亡我国,现在建虏前锋兵马已经越过鸭绿江,汉阳危殆,朝鲜危殆,请你速发救兵啊~~~~”
  使者哭嚎。尤其是在知道金州城外的建虏大军已经退走,危机解除,他哭嚎的更凶,恳求的就更是急切了。
  高斗枢详细问朝鲜的备战和此时的海情,使者一一回答,高斗枢心中有数,最后说道:“贵使先去休息,容我商议。”
  使者还是请求,但被强拖下。
  待使者退下,高斗枢对中军官道:“传郑森来见我。”
  ……
  傍晚,旅顺水师提督郑森急匆匆来到,面见高斗枢。
  作为大明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个水师提督,郑森能身登高位,虽然有其父郑志龙的荫佑,但他个人的努力和英武,却也是有目共睹的,每次水战,郑森必亲临一线,日常练兵,也深入卒伍,有威严,不苟言笑,深得军心,在赏罚严明之外,其个人魅力和家世渊源也是他能强力统领水师、内外皆是称赞的原因之二。
  当然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今上隆武陛下慧眼识英雄,对郑森十分之器重。不然郑森年纪轻轻的根本做不了历来都是勋贵子弟担任的二品水军提督。
  郑森见面行礼。高斗枢军机出身,辽南经略,郑森又一向是一个遵规守纪的人,在督抚文臣面前,他从来都是严谨。
  不寒暄,待他坐下之后,高斗枢说明朝鲜情势,抛出今日的主题。
  也就是四个字,救援,登陆。
  朝鲜可不可救?水师如何看,又如何执行?
  听高斗枢要救援朝鲜,郑森为之一振,辽南大战,水师参与并不多,这一年多来,水师唯一做的事情,就是不停的将屯在登莱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运来旅顺,充当运输队,因为建虏没有水师,所以毫无威胁,郑森急切想要水陆合一、参战杀敌的机会,一直都没有到来。
  除了练兵之外,郑森平常最喜欢的就是研究周边的海情,从金州旅顺复州湾,一直到皮岛朝鲜,他都熟记于胸,而他也时时都做好了,大明袭击骚扰,从后背向建虏发起进攻的准备,这是当日隆武帝对他的叮嘱,他一时一刻也不敢忘。
  现在听到高斗枢要救援朝鲜,他立刻明白,隆武帝当初的设想和战略,现在怕是就要实施了。
  于是,郑森立刻起身,就其所知,慷慨而谈。
  虽然是冬季,但金州旅顺出航无碍,出金州,经广鹿岛,大小长山岛,石城岛,鹿岛,皮岛,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水师船舰四天之内,就可以抵达朝鲜海岸,只不过现在朝鲜海岸冰封,要想直接登陆朝鲜,怕是不容易,而且登陆地点的选择,也必须尽量靠近朝鲜国都汉阳,如此才能最快最有效的对朝鲜提供支援。
  而这,正是高斗枢一直思量和难以决断的。
  如果没有合适的登陆地点,不能登陆,对朝鲜的救援,就只能等到开春了“经略,末将倒是知道一个地方。”郑森道。
  “哦?哪里?”
  郑森的手指在地图上指出。
  高斗枢心中点头,但脸上不动声色:“你有几成把握?”
  “七成!”郑森回答。
  “哦,之前你过去那里?”
  “没有。”郑森道:“家父手中有一本海册,末将少年时就时时研读,蒙陛下恩典,为登莱水军游击之后,末将又研究大明周边海情,对各处港口的四季温度和适宜停航情况,更多了一些了解。末将以为,虽然是隆冬,但只要小心谨慎,随着潮汐,将大军安全送上海岸,还是极有可能的。”
  高斗枢点点头,然后道:“事关重大,你即刻派船去探查,如果真如你所说,我们再定下一步。”
  ……
  接下来的几天里,高斗枢召集周遇吉郑森、阎应元、徐文朴、佟定方、许天宠连同参谋司的诸位参谋,密集商讨朝鲜局势和救援朝鲜之策,在建虏大军已经退去的情况下,众将都以为朝鲜可救,也必须救,但兵马的多少,众将意见不一,另外的一个难题就是冬季海象不佳,大军出海,众人担心会有异常天气,此外,朝鲜近海海岸更是冰封,要想直接登陆朝鲜,怕是不容易。
  水军的事,众将自然而然的都看向了郑森。
  “诸位放心,虽然冬季海象不佳,但水师有信心将大家安全无虞的送到朝鲜!”郑森信心十足。
  众将转向高斗枢,齐声:“经略,下令吧!”
  ——今日在辽南的诸将,都是能战敢战之人,麾下也都是精锐,胆气和信心在连续的血战和胜利中,已经磨砺的极强,在他们的意识里,毫无崇祯十年时,朝鲜危急,大明援兵迟迟不敢登陆救援,眼看着朝鲜被建虏吞没的怯弱,
  高斗枢却没有下决断,他低头沉思,好像还是有所犹豫。
  军议结束,众将都离开。
  高斗枢在堂中踱步。
  这十天来,游击佟定方一直派遣游骑探查复州的情况,将建虏动向源源不断的传回金州,到今日,复州已经基本探查清楚,在济尔哈朗率领大军离开之后,复州留守变成固山贝子尚善,兵马有万余人,此时此刻,尚善正在拼力加强复州城防,至于那些攻城利器红夷大炮,据抓获的舌头供述,所有的红夷大炮全部随军撤走了,一门也没有留在复州。
  人走了,炮也走了,建虏大军彻底的如此彻底,短时间之内,肯定是不会攻击金旅了。
  如此,辽南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救援朝鲜了。
  但高斗枢总觉得有些不安。
  堂中静寂。
  高斗枢的身影,来回晃动。
  “经略……在担心什么?”望着高斗枢来回踱步的身影,经略府首席参谋殷奇猜出了高斗枢的一些心思。
  高斗枢站住脚步,沉思道:“济尔病的蹊跷啊……北岭之战,我军虽然给建虏造成了重大杀伤,但济尔哈朗是宿将,难道连这点挫折都承受不了吗?再者,就算济尔哈朗忽然病了,但建虏准备了一年,大军汹汹而来,难道只因为济尔哈朗病重,不能领军了,就放弃对金州的攻击?如此一来,他们前番几次猛攻,损兵折将,岂不是白费了吗?”
  殷奇道:“经略怀疑建虏撤兵有诈?”
  高斗枢点头:“是啊,一旦我辽南主力离开金旅,救援朝鲜,建虏趁我空虚,卷土忽然来袭,事情怕就要不妙啊。”
  殷奇沉思了一下,缓缓说道:“朝鲜关乎辽东大计,不可不救,但时间上却也不用太着急,不如再看看,再等等。今日已经是腊月初八,距离过年,不足一月,距离二月冰开,也不过四五十天,不需要多,只需要过了这个年,建虏如果还是没有动静,即便他们撤兵有诈,也奈我们莫何了。”
  二月冰开,登莱兵马和物资,就又可以源源不断的支援金州和旅顺,而建虏大军重新开回复州,复州到金州,人马浩浩荡荡,需要相当的时间,大明在辽南的留守部队也不是吃素的,即便建虏兵马再多,凭借坚固的城池和重重壕沟,抵挡建虏一个月也是不成问题的。
  而等到海面冰开,大明船舰可以自由活动,即便大明不增援金州旅顺,建虏自己怕也是要考虑撤退了,原因很简单,建虏攻打金州旅顺,是为前重后轻,头重脚轻,从盖州到复州的后方补给线,全部处在大明水师威胁之下,一旦大明截断了他们的补给线,建虏聚集在金州城下的大军,就会不战自溃。
  所以,时间是挫败建虏可能阴谋的最好手段。
  “嗯,”高斗枢点头,脸色依然沉重:“我正是这么想的。但就怕朝鲜那边支撑不住。”
  ……
  复州。
  济尔哈朗和洪承畴分主次而坐。
  两人脸色都是凝重。
  “先生,这是刚刚送到的急报,你看一下吧。”济尔哈朗将手中的军报,递给洪承畴。
  洪承畴起身,双手恭恭敬敬地接了,然后展开仔细的读。
  读罢,他干瘦的老脸露出喜色,抬头看向济尔哈朗:“豫亲王大勇,如此,明军非是救援朝鲜不可!”
  “可高斗枢还是没有动。”济尔哈朗叹气,眉头不展:“我六万大军挤在小小的复州城中,已经这么长时间了,他为什么还是没有动?莫不是被他看穿了?又或者是朝鲜人没有向他求援?”
  “不会,以朝鲜人的孱弱,一定会向他求援。”洪承畴说的肯定:“至于我军的各项应对,下官事事检查,保证绝没有露出破绽,高斗枢只所以没有动,不过是因为他身为经略,不得不谨慎,他还在等,他在等情势的明朗和确定!”
  “今日已经是腊月初八了,如果高斗枢年前不动,即便年后动了,我军怕也没有攻取金州旅顺的机会了。”济尔哈朗更愁。
  “不会的。隆武的脾性,不会坐视朝鲜不管,他对高斗枢一定有所密令,只是高斗枢乃是辽南经略,他的第一任务是保辽南,在辽南无虞的情况下,才会出兵救援朝鲜。失了朝鲜,高斗枢不过是无功,但如果辽南有失,那他就是大罪了。所以王爷,现在正是比拼耐心的时候,切不可着急啊。”洪承畴劝。
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南汉山城
  ……
  复州。
  面对洪承畴所劝,济尔哈朗微微点头,像是听进去了,但眼中的烦躁却是藏不住的流了出来,默了一下,叹气说道:“本王累了,先去休息。”
  起身往后堂走。
  洪承畴弯腰躬送,恭恭敬敬地目送。
  等济尔哈朗进入后堂,身影消失不见,洪承畴慢慢抬起头——冬日灰暗的阳光照着他干瘦、但却保养极好的老脸,稀疏的眉毛下,眯缝的老眼中微微透出了苦笑。
  该说的,他都已经说了,该策划的,他也都策划了,眼下就是沉住气等待,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最后能不能成,还是要看天意。这是他带兵出兵的经验和心得,当年在大明为经略督师如此,现在寄身辽东也是如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