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1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2/1227

  朱慈烺简单看过,心里明白,孙传庭心里早有定见,但还是将两个计划上报,请他定夺,无非就是小心谨慎的性子使然。
  于是提起朱笔,在信笺上写下一行字:“卿自决。朕相信卿的判断。”
  盖了私印章,封好了,令田守信派人急速送往义州。
  ……
  孙传庭的小心谨慎,朱慈烺看的明白,他再一次的用放权之态向孙传庭表明:他无意干涉前线将帅的指挥,孙爱卿你觉得能战,那你就战,朕在后方支持你,如果你觉得不能战,或者形势不利,想要撤退,朕同样也是支持你。
  前线征战,是你和军机处的事,朕相信你们。
  粮草辎重是朕的事。
  ……
  说到粮草辎重,朱慈烺年轻英武的脸上,微微现出了沉思。
  自从崇祯十五年以来,他一直绞尽脑汁,竭尽全力的改革大明财政,除弊革新,推行新式农作物,为朝廷增加收入,继位以后,更是不计毁誉,大刀阔斧的削减宗室和皇家的开销,为百姓减轻负担,在他的努力之下,大明财税收入逐年在增加中,如果不出意外,明年就能实现基本的收支平衡。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
  朝堂上下,都是喜悦。
  但朱慈烺却依然冷静。
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来去自如
  大明破败的财政危局,已经是逆转,如浴火重生的涅盘,不久之后,必将绽放光芒。
  但朱慈烺依然不敢太高兴。
  ——全民义务教育,医疗的普及,各地的基础建设,治江治河,边疆的开拓和稳定,新技术的研发和投入,每一项的支出都将是庞大的、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仍然需要大明朝廷连续不断的投入。
  而在真金白银的收入之外,朱慈烺更想达到的一个目的其实是财税公平。
  有钱人多交,没钱人少交。财税面前,人人平等。
  只有公平的制度,才能长久。
  不止财税,其他事务也是如此。
  而要达成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改革的脚步不能停,也不敢停,不然就会前功尽弃。
  ……
  改革的红利,需要十年二十年之后,才能看到巨大的收益,就眼下来说,大明朝廷依然要为大军的粮草发愁。
  ——从前年开始,大明在辽东发起了战略反攻,先取辽南,又取朝鲜,连续的胜利令建虏损兵折将,建虏疲惫的国力,雪上加霜,到现在已经是捉襟见肘了。
  锦州义州战事危急,但多尔衮却一直都能隐忍,除了令科尔沁蒙古支援以外,盛京没有一兵一卒发出,这其中,除了有对他哥哥阿济格能力的信任,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盛京府库空虚,已经是拿不出大军出征的粮草了。
  但事物都是双方面的,在疲惫建虏的同时,大明也损耗了不少的钱粮。
  现在,孙传庭和阿济格在义州对峙,复州有高斗枢,松山有黎玉田,镇江堡有周遇吉,大明同时在四个方位点,向建虏施压压力,每个地方都需要钱粮的支撑,每一月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
  收复辽东所需的兵马,朱慈烺已经按部就班的布置在了京畿,从京营、孙传庭的秦兵主力、到周遇吉黄得功吴三桂刘良佐虎大威李定国等一干悍将,只要发出号令,各部兵马随时都可以出关。
  现在最大的难题还是在钱粮。
  照军机处的计划,兵出山海关,克复辽东之战,最少需要准备十五万大军,一年的粮草和军需。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虽然今年大明风调雨顺,各地的夏粮和秋粮都获得了丰收,不说湖广,就是贫瘠的山西,今年也能有一定的存粮。照户部的命令,各省存粮的一半,都要
  被征调到京师,但因为过往欠账太多,府库都是空的,即便这些钱粮最后都运到了京师,算盘打一打,却还是不够十五万大军一年的使用……
  一场战事的胜利,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但在这三者之外,钱粮的基础更重要。
  如何更快、更有效率的筹集钱粮,是现在朱慈烺最优先的考虑。
  ……
  “陛下。”
  朱慈烺正在沉思,脚步声响,秦方走了进来,小声禀报:“钱谦益、孟兆祥、王家彦求见。”
  朱慈烺抬起头:“让他们进来吧。”
  钱谦益、孟兆祥、王家彦三人鱼贯而入,向隆武帝行礼。
  原来他们是为郑芝龙的案子而来。
  历经半年,经过刑部兵部都察院的调查,福建按察使黄澍弹劾福建总兵郑芝龙之事,已经是有了结果。
  最初,郑芝龙还想要狡辩、抵赖,还秘密派人阻挠调查,不过最终,他还是服了软,在刑部侍郎孟兆祥、兵部侍郎王家彦和调查御史即将返回京师之前,他上疏请罪,说受了部下的蒙蔽,犯了失察之罪,并说要解甲归田,以赎此罪。
  朱慈烺没有直接处置,也没有交给内阁,而是交给了都察院、兵部和刑部联合处置。
  ——司法问题,不是内阁应该插手的,至于牵扯到的军政,可以等到司法结果出来之后,再通过赦免的方式进行弥补和转圜。
  今日,都察院钱谦益,兵部侍郎王家彦,已经升任刑部尚书的孟兆祥就是来汇报处理结果的。
  “证据确凿,所涉一千总,三百总都已经供认不讳。”
  “身为官师,假冒海盗,抢掠商船,罪行重大,依大明军法,一千总三百总,家产抄没,斩首示众,其他涉及人员,全部流放河套……”
  “郑芝龙治军不严,有失察之责。”
  “免去郑芝龙福建总兵的职务,罚银十万两,仍任福建水师提督。”
  孟兆祥汇报他们研议的结果。
  虽然没有了福建总兵的头衔,但却保住了水师提督,朝廷也没有继续深查他教唆部下,抢掠商船之罪,对郑芝龙来说,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至于十万两的罚银,对他九牛一毛,根本不值一提。
  ……
  听完之后,朱慈烺的目光看向钱谦益。
  他知道,在严刑之外,又不失恩惠,对郑芝龙高拿轻放,这是钱谦益立主的结果。
  ——钱谦益为郑芝龙次子的老师,和郑芝龙关系亲密,原本应该是回避的,官员中也多有此声,但朱慈烺没有理会,仍令钱谦益为审理的主官,今日看来,钱谦益还是领会到了他的心意。
  “知道了。”
  朱慈烺微微点头,表示对判罚的认可。
  钱谦益微微松口气,带着孟兆祥和王家彦一齐行礼。
  “督宪留步,朕有一事和你商议。”
  汇报完毕,三人要告退。朱慈烺却喊住了钱谦益。
  督宪,左都御史的尊称。
  “是。”
  钱谦益眼神忍不住的流出了激动——被陛下留下独议,这可是近臣才有的待遇啊。
  ……
  福建。
  泉州。
  郑芝龙跪拜听旨。
  宣旨的乃是福建巡抚张肯堂。
  郑芝龙很平静,他似乎早已经知道结果了,对于剥夺福建总兵,但保留水师,依然为水师提督的处置,他没有欢喜,也没有悲伤,但眼神中不经意的却是透出一股股地失落和不平……
  “臣领旨谢恩。”
  郑芝龙叩谢,起身之后,接了圣旨,殷勤的向张肯堂表示感谢,说一些痛悔的话。
  张肯堂却比较冷淡,他在福建多年,对郑芝龙已经是颇多了解,知道郑芝龙狡诈多变,言不由衷,不可深交,在郑芝龙被调查的事件中,他配合都察院和刑部,也是得罪了郑芝龙,现在郑芝龙表面上感谢,心中不知道恨成他什么样子了呢,因此公事公办的客气了两句,叮嘱郑芝龙将十万罚银尽快交到布政使衙门,然后转身就走了。
  送走张肯堂,郑芝龙脸色渐渐铁青起来,望着手中的圣旨,猛地一跺脚,口中恨恨地说道:“黄澍,你等着,总有一天老子要剥你的皮,抽你的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2/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