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1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6/1227

  孙传庭命令秦军车营兵出击,他们一字排开,以车为墙,在锦州和东关墩台中间列阵,鸟铳手躲在车厢后面,对敌人猛烈开火,加上弓箭长枪手的配合,骑兵适时的出击,将冲过来的建虏骑兵打的血肉横飞,根本无法靠近。
  在车营兵的掩护下,明军挖掘壕沟的行动,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数万人一起动手,镐锹飞舞。
  “砰,砰!”
  这中间,锦州城头的红夷大炮也试图轰鸣,不过其射出的弹丸,不能到达三里,只能是在射程的尽头,重重地砸在地面上,砸出一个又一个无奈的大坑,却伤不到明军。
  阿济格急的暴跳如雷,但却也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明军壕沟渐渐露出雏形。
  中间壕沟挖成,切断锦州和东关墩台的联系,东关墩台的一千守军成为孤军之后,明军又在墩台其他三面挖掘壕沟,慢慢向墩台靠近。
  第二日,张国维率领的偏师大军赶到,将俘虏的几个蒙古将领赶到锦州城下,令他们向城头喊话,呼喊投降。
  但都被阿济格下令射杀,无一能活。
  阿济格的铁石心肠,在意料之中,倒也不意外,只是兔死狐悲,城头的蒙古汉军旗将领见了,应该会有戚戚然。
  ……
  张国维不但带来了偏师大军,也带来了在义州的三千俘虏,有俘虏的参与,壕沟挖掘的进度大大加快,当天下午,就逼到了东关墩台的城墙根之下,填埋炸药,随着一声轰然巨响,东关墩台的一面城墙就轰隆隆的出现了倒塌。
  就在锦州城中的建虏大惊,明军大喜,等硝烟散尽之后才发现,东关墩台的城墙并没有完全倒塌,依然勉强矗立着,堡中守卫的建虏原以为必死,见城墙没有倒,一个个都大呼天神保佑。
  城墙居然没有被炸倒,明军也有些意外,不过这并不影响计划的进行,第二天早上,随着又一声轰然的巨响,这一次,东关墩台的城墙终于是支撑不住,轰隆隆地倒塌了,随即,明军蜂拥而上,和残余的建虏展开激战……
  ……
  城楼上。
  阿济格举着千里镜,痛苦愤怒的在颤抖。
  身边其他建虏将领,也都是变色——东关墩台塌了,明军已经冲了上去,虽然剩下的大清勇士仍然在血战,但所有人都知道,最后的陷落已经是不可避免。
  原以为,以东关墩台的坚固,不但可以成为锦州的犄角,和锦州相呼应,更可以在城外钉下一颗钉子,令明军攻击不下,继而接应来援的辅政王的救兵,但想不到,一切都是空妄,在明军的“坑道炸城”之下,东关墩台,几乎是轻而易举的就被明军拿下了。
  东关失守,锦州还能守吗?
  虽然锦州城头有三百门们的大小火炮,更有威力巨大的红夷大炮,城墙前挖掘有深达丈余的阻断沟,能有效的阻断明军挖掘炸城之术,但如果援兵不能及时到来,在明军围困之下,锦州终究是要失守的……
  和众人相比,汉军正蓝旗固山额真李率泰脸色更寒,亲眼见到东关墩台的两次倒塌,令他更加确定了奸细的存在……
  ……
  随着东关墩台的清除,明军再无顾忌,在车营兵的掩护下,开始日夜不停的在锦州四面挖掘壕沟,建虏出击阻挠,但都被打了回来。
  最终,城里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明军壕沟挖成,继而在第一道壕沟五百步之外,又挖掘第二道,五百步之外,又有第三道,十几万人轮班倒,一起动手,四十天之后,对锦州的壕沟包围,终于是完成,三道深达一丈,宽也将近一丈的壕沟,彻底将锦州和辽西隔绝开来。
  锦州城头建虏或者是蒙古汉军旗将官,一个个都绝望的看到,明军的三道壕沟深邃,前有绊马坑,下面倒栽各种利器,壕沟后是胸墙和炮台,明军躲在其后防守,每隔五百步,就会有一座高大坚固的望楼,负责观察和调派周边的守军,整体工程,比起当年建虏包围锦州之时更加完备和科学,兵力好像也更加充沛,当年祖大寿被困在锦州城中,寸步不得行,不能逃脱生天,今日他们除了重蹈覆辙,好像再也没有其他路。
  “辅政王的援兵为什么还不到?”
  所有人都在问,都在求。
  ……
  英亲王府。
  阿济格倒在病榻之上,比起他人,他更急切,更愤怒的想要知道这个答案。
  老十四,你的援兵为什么还不到?你在等什么?
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第二次松锦之战(七)
  ……
  沈阳。
  多尔衮在等什么?
  等两件事,第一,粮草;第二,喀尔喀外蒙古。
  经过八年的战事和封锁,大清府库空空,已经是拿不出大军出征所需的粮草,这也是去年他身为辅政王,亲自出征朝鲜,但却只带了一万兵马的原因。去年征讨朝鲜毫无所得,内内外外一片指责,今夏连续无雨,眼见又是大旱,他正焦头烂额之际,一个他最不想听到的噩耗消息,却是忽然传来。
  明国大军兵出山海关,往锦州而来了。
  最初听到这个消息之时,不同于其他人的震撼和恐慌,多尔衮非常平静,因为去年朝堂上下都反对他从锦州撤兵,不愿意放弃锦州之时,他就已经知道,这一天终究是会来临,只是没想到这么快。
  ——从锦州撤军的计划失败后,他和洪承畴密议,洪承畴判断,明军最有可能攻打锦州的时间点,是明年,但想不到,今年明军就大举出动了,看起来,明朝的财政状况,远比洪承畴预料的更好,能筹集到的钱粮也更多。
  明国“三十万”大军,兵出山海关,攻打锦州,大清不能不救,不唯锦州还有数万大清勇士,也不唯英亲王坐镇锦州,不能失陷了大清亲王,更因为锦州撤军失败之后,大清又往锦州挹注了更多的资源,锦州之后的广宁,大辽河,牛庄驿,海州,都已经被抽干了,已经毫无抵抗力,一旦锦州失守,明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直接杀到海州城下,继而是辽阳,沈阳……
  所以,没有什么说的,锦州必须救。
  虽然明知道这是隆武的陷阱,但大清却不能不跳。
  这是多尔衮的最大痛苦,也是他无可奈何、必须被命运巨轮推着走的承受。
  要救锦州,必须有兵有粮,为此,多尔衮发下紧急动员令,大清境内,凡十二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不论女真,蒙古还是汉人,都得从军,参与对锦州的援救之战。
  算盘打一打,各处统计了一下,大约能召集二十万人,加上现有的十万士兵,大清仍然有三十万人可以用,除去增加凤凰城和辽南复州的防守,沈阳留守的必须,保证大后方的安全,不被朝鲜和辽南的明军骚扰外,多尔衮能带往锦州的援兵,能有十五万人。
  至于后勤运输,生产生活的维持,大部分都得交给国中的健妇。
  但这十五万人并不能立刻上战场,需要配发兵器,补充装备,还要简单训练,尤其是那些十二岁的少年,很多人的个头刚刚高过马车的车轮,根本没有上过战场,即便是建虏,他们的下一代也因为环境的改变,早已经没有了上一代从小渔猎骑射的本领,猝然加入军队,他们和汉人一样的茫然。
  少年兵得训练,老年兵也需要挑选,兵器装备的配发,也是一大难题,在明国的封锁之下,大清经济民生日益凋敝,不但甲衣兵器凑不够,连棉衣都是问题……
  而这些困难之外,更大的一个难点是粮草。
  大军无粮草不行,但现在大清的府库中,偏偏没有粮草,为了筹集军粮,多尔衮请小皇帝福临下令,向各旗旗主、宗室亲王借粮。
  同时下令,不论宗室亲王,还是普通百姓的家中,所有人都只能保留一月的存粮,多出的要全部上缴朝廷,由朝廷统一调配。
  不从者,一律以奸细论处。
  面对福临的圣旨和多尔衮近乎抄家的命令,从礼亲王代善,到肃亲王豪格,都没有提出异议,不论真的还是假的,他们两人都心甘情愿的从府中拿出了大量粮食,无偿交给朝廷。
  有两人带头,其他宗室亲王,多铎济尔哈朗罗洛浑,到下面的郡王贝勒,也都是无条件的配合了,从这一点来说,建虏这个起于草莽的政权,此时仍有团结向前,共渡难关的觉悟。
  虽然王爷宗室都配合了,或者说,表面上都配合了,但下面的普通官员和将领,却并非人人都有这样的觉悟和特权。
  这个时候要粮,其实就是要命啊。
  被明国封锁了七八年,大清日渐困难,粮价布价飞涨,粮价黑市已经涨到了一石十五两银子,即便如此,还不一定能买到,从去年到今年,不论文臣还是武将,都没有领到一分俸禄,很多家奴都已经揭不开锅了,饿死的消息,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下,不领也就罢了,还要从家里往外拿?他们如何能愿意?就算他们自己愿意,他们家里人也不愿意。
  更何况,谁也不知道此次出征能否胜利?败了一切都完了,即便是胜了,但如果时间漫长,家里人怕也是要饿死了,因此无论如何,也要多保留一些粮食,不能都交给“大清朝廷”。
  官员将领都有这样的想法,何况普通的百姓?
  因此,随着征粮命令发出,建虏各地立刻就乌烟瘴气,哭喊不断,为了保住家中仅有的存粮,很多地方都传出了抗争的事件。
  不过在多尔衮的严厉命令,和八旗的血腥镇压之下,所有的抗争,最后都以屠刀沾血而结束,历经一个月的时间,彻底搜刮之后,多尔衮终于是筹集到了出征所需的最低粮草,十五万人,八个月的使用。
  但多尔衮一点喜悦都没有,他知道,辽东地界被刮了三层,经此一次,“大清”在辽东的统治根基,已经是大大崩坏。不要说蒙古,汉人,就是女真人自己,也对大清朝廷,对他这个辅政王,充满了无比的怨恨,锦州之战胜了也就罢了,如果败了,不需要明军攻打,大清朝廷自己怕就会轰然倒塌。
  ……
  但没有其他选择,为了大清的存续,即便是坠入十八层地狱,他多尔衮也义无反顾。
  在这一月中,多尔衮加紧时间,准备各种物资,制定做战计划,训练即将随他出征的那些少年兵和老年兵。而同时的,他也在等一个消息,那就是外蒙古喀尔喀的援兵。
  元朝之后,蒙古分为漠南、漠北两部,漠南就是俗称的内蒙古,靠近大明和建虏,漠北就是外蒙古,也就是喀尔喀蒙古,所谓的漠,就是沙漠,因分布于喀尔喀河(哈拉哈河)流域而得名。
  外蒙喀尔喀,有三大部,三大汗王,分别是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因为距离遥远,两千里的距离,除了通商,马市交易,他们和大明或者大清打交道的事情并不多,
  崇德三年(1638),即崇祯十一年,喀尔喀三部“遣使来朝”,向黄太吉臣服,以后,每年各贡“白驼一,白马八,谓之九白之贡”,通过这项仪式,喀尔喀外蒙古三部,表面上臣服于了建虏,不过就实际来说,自然是自我治理,建虏鞭长莫及,难以对其施行管理,以后建虏和大明的战事,他们也都没有参与。
  但这一次多尔衮却是要把他们拉进来。
  道理很简单,虽然聚集了十五万大军,但多尔衮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十五万大军的成色,他知道,面对卧薪尝胆,改革吏治,一直在操练新军,此时在锦州聚集了天下所有精兵良将的隆武,这十五万人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胜利,他必须找援兵。
  而普天之下,他唯一能找的,也唯一有可能出兵的,就只有喀尔喀外蒙古了。
  但喀尔喀蒙古不是傻子,两千里之遥,还要穿越沙漠,没有巨大的利益,他们不会无缘无故的来搅合这谭浑水,所以,多尔衮拿出了一个喀尔喀蒙古三大汗王,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都不能拒绝的条件,那就是元顺帝留下的蒙古玉玺。
  蒙古玉玺是为蒙古人天命的所在,林丹汗败亡之后,他的妻儿投降建虏,并奉上了蒙古人的传国玉玺,如此,建虏黄太吉得到了蒙古人的天命,成为了建虏和蒙古人共同的皇帝,最初,喀尔喀蒙古三部不是太愿意承认,但在建虏不断遣使和断绝贸易的压力下,他们最终是屈服了。
  这其中,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古玉玺,如果建虏黄太吉没有得到蒙古玉玺,喀尔喀三部是说什么也不会向他臣服的。
  但臣服归臣服,喀尔喀却从来也没有为大清出兵,更何况现在大清风雨飘摇,已经快被明国逼到了绝境,这种情况下,喀尔喀就更是不会轻易为大清出兵了,不然明国秋后算账,够他们喝一壶的。
  而要诱使他们出兵,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拿出蒙古玉玺。
  蒙古玉玺是蒙古人心中至高无上的宝贝,尤其是对各个汗王来说,得到蒙古玉玺,就等于是得到了统治蒙古的名义和天意,他们如何能不动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6/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