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4/1227

  值夜的蒙古官吓的急忙跪下,说汗王熟睡,不敢打搅。
  “糊涂!”
  车臣汗一脚将他踹翻,急急走出蒙古包。
  ——东方已经泛白,但周围的照夜火把仍在燃烧,空气里着马粪和松油的混合味道,越发的呛鼻,周边静寂,战马低沉,他喀尔喀车臣勇士大部分都还在熟睡中……
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第二次松锦之战(十三)
  ……
  大宁城下。
  天亮前的最后一抹黑暗,依然还笼罩大地。
  车臣汗望望东方的晨曦,又看矗立的大宁城,心中的不安忽然更加强烈,夜巡的探骑,不会无缘无故的没有消息,一定是出了什么意外……
  “哒哒哒哒”
  忽然,马蹄声急促,一匹探骑冲破晨曦里的最后一抹暗色,远远回来了。
  一边奔一边喊:“让开,快让开!”
  探骑直到车臣汗的面前。
  不等下马,马上骑士就急慌慌的禀报:“汗王,不好了,右翼有明军出现,距离我大营,已经不足十里了!”
  “你说什么?”车臣汗脸色一变,几乎不敢相信。
  十里,意味着敌人已经到了他的面前!
  他喀尔喀蒙古的警戒范围最少是四十里,敌人进入十里才知道,是外围探骑的巨大失职,每个人都应该被杀头。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那些游弋在三四十里处的勇士,都已经死在明人的刀箭之下了,所以才没有消息传回。
  “有多少人?是骑是步?”车臣汗急问。
  “有骑也有步,人数不知。”探骑惊慌回答。
  车臣汗正要细问,忽然马蹄声急促,又一个探骑来报:“汗王,左翼也有敌军!”
  车臣汗脸色煞白,眼神中闪现惊恐,他知道,自己可能已经被包围了,有数万明军,趁着夜色,连续急行军,从左右两翼包抄了过来——怪不得李定国没有动静,原来是想要包围他!
  如果只是一两万明军,他并不害怕,他将近三万蒙古勇士足可以将明军击溃,他担心的是,明军既然敢大举出动,左右包抄于他,定是聚集了足够多的兵马,如此,他可能就有危险了。
  虽然想不明白,明军是怎么避过他派出的探骑,悄无声息的进到十里之内的?也不明白,明军主力明明都在锦州,大宁空虚,怎么会凭空又冒出数万军队的?
  但顾不上想了,车臣汗急的大叫:“快吹号。撤退,撤退!”
  ……
  “呜呜~~~”
  晨曦之中,凄厉的号角声响彻整个蒙古大营,一些还没有醒来的蒙古兵被惊醒,急忙钻出蒙古包,随军的仆从慌张的牵马递兵器,各处乱哄哄,人喊马嘶,整个大营一片乱。
  大军撤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整队、撤除蒙古包、携带各种用具,甚至是战利品,都需要相当的时间。如果现在就下令撤退,这些物资肯定就得抛弃,一旦没有了物资,纵使他们能逃出明军的包围圈,但在这滴水成冰,北风呼啸,随时都会下雪的冬季,怕也是活不了的。
  这一刻,车臣汗犹豫了,他本该抛下所有,不顾一切的逃跑,或能逃过此劫,但他心中有侥幸,他想着,或许敌人来的不会那么快。他或许还有时间,
  因此,他没有第一时间逃跑,而是分出六千骑兵,左右翼各三千,令他们去阻击已经越来越近的明军。同时,派遣三千骑兵到后方探路,他要知道,李定国是否已经在后方截击他了?
  而他本人,则稍微等待了一下拉着资重的中军主力。
  在车臣汗看来,他只是等了很短的时间,但没有想到,明军的右翼大军就以急行军的速度出现在了大宁东面的原野里。
  “汗王,东面的明军已经到了,他们人数众多,最少有万余人!”
  探骑惊慌报。
  所有人都转头看东,极目远望。
  晨曦的微亮中,一面面的日月军旗冲破晨曦前的最后一抹黑暗,从原野里逐次升起,逐渐逼近,很快的,就看见大队的明军士兵迎着朝霞,踩着鼓点,点起稀疏的火把,迈着整齐的步伐,浩浩荡荡,踩过田野,从大宁城东面的方向,墙一样的压了过来。
  ……
  车臣汗又是愤怒,又是惊慌,他在亲兵的护卫之下,亲自冲到前方查看。
  借着晨曦的光亮,他拼命的瞪大了眼睛。
  ——明军大部分都是步兵,骑兵极少,不同寻常的是,除了少数的将官之外,士兵们都没有披甲,只是穿着棉衣,手持大盾,长枪,鸟铳,弓箭等作战武器,头上笠盔在晨光中泛着光泽。
  隐隐地,还能看见大量的马车。
  车臣汗忽然明白,明军为什么能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他的右翼了。
  ——没有甲胄,没有火炮,一律轻装,这些明军步兵最少一夜疾行了五十里,如此才有可能在晨曦的时候,出现在大宁城下,不,也许不是五十里,而是六十七十里!
  这怎么可能,明军是怎么做到的?
  一夜行军,必然疲惫,但明军阵势却依然齐整,无甲的士兵依然在各自军旗之下,整齐向前。
  由此可知,这些明军依然还有相当的战力,所以明军统帅才敢大胆的派遣他们前来迎敌。
  “都是步兵,没有骑兵,汗王,趁他们立足未稳,破了他们!”
  在车臣汗惊讶思索的同时,左右猛将却是劝。
  车臣汗却怒:“破什么破?还不快撤?!”
  不是他没有胆量,而是他终于清楚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
  此时,车臣汗派往右翼阻击的三千骑兵,已经在巴达拉诺颜的带领下,向明军冲去了。
  诺颜,蒙古官职,封建小领主。
  ……
  “呼哬~~~”
  马蹄滚滚,三千喀尔喀蒙古骑兵,分成三队,向明军冲去,马蹄踏起地上的新雪,升腾起一股股的白雾,马蹄翻滚,捶打之声密如急鼓,铁骑突进之中,喀尔喀蒙古骑兵有相当的气势。
  “当,当,当!”
  明军阵中的鼓声忽然停止,代之的是三声铜锣。
  前进中的明军方阵听到三声铜锣,立刻就停了下来。厢车急急推出,鸟铳手长枪手盾牌手掷弹手弓箭手各就各位,原地立阵,迅速就做好了迎击的准备,中军大旗之下,一个胡须浓密,全身披甲的大将正举着千里镜,遥望冲上来的喀尔喀骑兵。
  他身后的将旗之上,绣着一个大大的“张”字。
  原来是南京京营参将张名振。
  而此时他带领的,正是南京京营的一部分主力精锐。
  从崇祯十七年时,当时还是太子的隆武帝南下平灭张献忠,将张名振张家玉留在了南京京营,到今日,已经是七年之久了,这七年来,张名振张佳玉遵照隆武帝的命令,在南京以北京京营之法,挑选操练南京京营之兵,从最初的起步艰难,到后来的渐渐顺利,尤其是南京勋贵因为贪赃枉法,抗拒朝廷新政,被一扫而空之后,两张的练兵,更加没有了掣肘,变的越发顺利起来。到今年,已经在南京练出了强兵三万。
  这还是因为钱粮困局,隆武帝一直压着,不予南京京营扩编,不然能练出更多。
  为什么说是强兵,而不是精兵?因为南京京营还没有上过真正血腥杀戮的战场,见过屠宰死亡的场面呢,因此不能算精兵。
  去年,奉隆武帝的旨意,南京京营的三万强兵,就开始分批次的调往京师,作为松锦之战的预备军,这一次,喀尔喀蒙古骑兵袭击大宁,奉隆武帝的命令,南京京营的三万强兵,在张名振张家玉的带领下,先是分别移驻龙井关和青山口,休息一夜,然后又遵照统一命令,于前天清晨秘密出关,抛弃所有重装备,一人三天的口粮,两天两夜急行军两百里,终于按照隆武帝的军令,如期抵达大宁城下。
  如果是一般的军队,两天两夜的行军,两百里的路程,早已经是累散了架,根本没有接着战斗的能力,但京营不会,不唯南北京营,每年都会有一大一小两次的拉练,两天三夜行军两百里,是每一次的必须,也不唯南北军营吃的好,待遇高,士兵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锐,更因为这一次的出关,朝廷调集了大量的四轮马车,作为运兵车使用,士兵们急行军一阵,然后上车休息,继续前进,等到驮马累了,再下车步行,如此往复,士兵和驮马都能保持力气,行军的速度,更非往日可以比。
  这是车臣汗想不到,也是他难以预料的。
  ……
  此时见到喀尔喀车臣蒙古一阵慌乱,张名振心中振奋。
  塞外边城,金戈铁马,杀敌报国,不正是大丈夫所期望的吗?
  至于冲来的三千喀尔喀骑兵,正可以让将士们试刃。
  “虏在前,我南京京营奋威天下的时候,到了~~~~勇者赏,怯者死,各阵稳守,寸步不退,听我命令,杀啊~~~”
  张名振纵马往来奔驰,摇臂,高声呼喊。
  “虎,虎,虎!”
  众军高声回应。手中的丈二长枪和遂发鸟铳已经做好了迎接的准备。
  “斑鸠铳预备!”
  “瞄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4/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