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1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7/1227

  终于,吴伟业念完了,然后退了回去。
  面对户部摆出的事实,群臣都是沉默。
  朱慈烺望着群臣:“保定一共有在册田地,二十四万顷,其中投献免赋田,就是五万顷,几是五分之一!以此推之,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一共有在册田地四百二十二万顷,以五分之一算,就是八十万顷,也就是说,我大明朝每年都会流失八十万顷田地的赋税!”
  “八十万顷,朝廷流失了多少田赋?能养多少兵?朕不说,卿等自会算。”
  “士绅减免,原本是太祖成祖皇帝对读书人的优待,是为了读书人的体面,可不是为了让读书人敛财的。”
  “五年前,朝廷实施摊丁入亩,将免除人丁税,将原本的税金分摊到了田亩之中,虽然减轻了穷苦百姓的负担,但投献的问题,却依然没有解决,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国家财税大量流失的现象,依然还在蔓延中。”
  “那么,要怎么改调这个顽疾呢?”
  隆武帝清朗坚定的声音在文华殿里回荡:“一句话,就是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所有人一视同仁,堵上士绅优待、投献猖獗、国库越发空虚、官无俸、兵无饷、库无粮、民无恤的漏洞!”
  说道最后,隆武帝声音决绝,不容任何的退却。
  殿中微微骚动了起来。
  虽然早有预料,但陛下的决心,还是让他们震撼,果然,陛下不做则已,若是要做,就一定是要推行,连一体纳粮,一体当差,都天下读书人全部得罪的大政,也是毫不犹豫,一往无前的推出。
  在这之前,在“摊丁入亩”的推行过程中,众臣已经清楚了解到了隆武陛下的决绝和一无反顾,当初反对的官员,不论你是什么位置,多高的名望,全部革除职位,朝廷永不录用,这一下看起来,陛下还是要像上次那样执行。
  只是,摊丁入亩对士绅的利益虽然有伤害,但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现在陛下要实行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官绅和百姓毫无区别,对士绅读书人的伤害,却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所有人的待遇一样,那还读书干什么呢?
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一巴掌一个枣
  皇极殿。
  “肃静!”
  田守信高声。
  群臣这才安静下来,但一个个脸上的表情,却依然还是惊异和不安。
  又或者,所以人都是沉默的反对。
  虽然不愿意当差、做徭役的士绅,可以出银子替代,但对享受惯了尊遇的士绅们来说,这依然是不可接受的。
  另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人脑袋削个尖也要考取功名,就是因为考取了功名就成了官绅,光宗耀祖,官绅可以享受免徭役赋税制度,被乡人所崇拜,凌驾于他人之上,如果什么特权都没有了,谁还要当官?
  “朕的意思,说的很清楚了,不知道卿等如何想?”朱慈烺望着群臣。
  一片静寂。
  所有人都低下头,不敢和皇帝的目光对视。
  终于,有一人站出。
  “陛下英明,臣以为,士绅接纳投献,已经是偏离了太祖、成祖当初优待读书人的本意,造成国家财税大量流失,已经是非改不可了,臣愿第一个带头,放弃家中田产的优待,今秋之时,向朝廷按田纳粮!”
  却是右通政使司蔡道宪。
  ——因为当初在岳州的际遇,因为其才华,蔡道宪深得隆武帝的赏识,今日大事,蔡道宪主动,而且是在隆武帝的授意在支持。
  朱慈烺眼露欣慰,点头。
  蔡道宪之后,吴伟业又站出,接着,陆续有十几个臣子站出,表态支持陛下的新政,但除了吴伟业一个侍郎之外,其他都是小官,直到左都御史、当代大儒钱谦益站出,大声表态,支持陛下革除旧弊,实行新政之时,殿中才掀起微微的骚动。
  “读书为了什么?为了知书明理,知书明理为了什么?为了学以致用,报效国家,不是为了敛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臣以为,接纳投献的弊端,该改,也必须改。”
  钱谦益为当世大儒,更应该维护读书人的利益,就算不维护,也可以选择沉默,为什么要跳出来公开赞同呢?
  同时的,钱家是江南有名的大地主,钱谦益赞同,不是自己革自己的命、放自己的血吗?
  果真是钱附议、软宪台吗?
  钱附议、软宪台,百官悄悄给钱谦益取的两个外号,意思是,不管陛下提出什么,他都会同意。
  又或者,钱谦益想要入阁想疯了,连自己的田产利益,都可以放弃?
  钱谦益说完就返回,不管周边或是惊讶,或是不屑,或是愤怒的目光……
  钱谦益之后,刑部孟兆祥,大理寺凌义渠,兵部王家彦,也都站出。
  但内阁阁员,暂时都还是沉默。当然了,这并不表示他们都是反对,只是他们自持身份,不到最后时候,不能轻易表态。
  而就表现官员的数目来看,沉默的反对者依然是大多数。
  “陛下,臣反对!”
  果然,一个绯袍大员不顾身边人的拉扯、劝阻,站出来,高声叫。
  正是内阁大学士袁继咸。
  袁继咸没有站着谏言,而是直接跪在地上,叩首道:“自太祖高皇帝以来,我大明即优待天下读书人,减免税赋,已成惯例,如今骤然改之,欲令其一体纳粮,和农夫无异,这以后还有谁要读书?斯文何在?读书人的体面何在?读书人是国家的元气,把元气伤了,国库里的银子再多又有什么用?没有了读书人,这大明朝的江山,又靠谁来支撑,谁来治理?陛下,三思啊,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绝不可为……”
  说到最后,袁继咸甚至是激动的哭了出来。
  ……
  御座上,朱慈烺微微沉默。
  面对袁继咸的站出,他并不意外,他只是感到沉重,持续了两个月,也讨论了两个月,连袁继咸都不能理解,不能支持,天下读书人的反对,不知道会有多少呢?
  但他不惧,无论如何,哪怕是动摇国本,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削除特权,都是必须进行的。
  “袁阁老,起来说话吧。”朱慈烺道。
  袁继咸却跪地不肯起。
  朱慈烺也不勉强,望着殿中群臣,缓缓说道:“朝廷的难处,士绅优待的缘起,经过,结果,朕刚才已经说的明白了,非是朕想要如此,只是形式所逼,不得不如此啊,朕知道,如果是其他任何一个朝臣提出这项改革,其他人非撕了他不可,因此,就由朕亲自来,所有的荣辱功过,由朕一人承担……”
  “陛下,读书人为的不是钱粮,是斯文,是圣人之学的传续啊。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违背祖制,利少害多,不可实行啊……”跪在地上的袁继咸哭了出来,又连连叩首。
  殿中隐隐有骚动,有人开始蠢蠢欲动,想要站出来附和了。
  朱慈烺脸色越发凝重,他知道,不能任由袁继咸这么下去了,不然今日的朝议不但议不出结果,反而有可能影响改革的推行,只是他缓缓说道:“袁阁老的担心,朕明白,读书人的斯文和体面,朕也绝对会顾的。朕知道,大明朝的官员俸禄浅薄,很多人都是靠着家中的田地在生活,这也是当初,高祖皇帝成祖皇帝,要优待读书人的原因之一。不这样,不足以让读书人安心。”
  “只是时过境迁,这种办法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时局了,非是改动不可。”
  “其实,士绅优免,某种意义上,就是俸禄的补贴,现在朝廷改动优免,等于是免除了这部分的补贴,因此朕决定,提高读书人的待遇和我大明朝官员的俸禄,将原本说不清、道不明的优遇,折成银子,光明正大的赋予!”
  朱慈烺道。
  听到此,殿中群臣都是惊讶,微微骚动,大明朝官员的俸禄,分为本俸和杂项补贴,杂项补贴,各个时期的数目都不相同,但本俸却一直延续洪武朝的旧数目,两百八十年来,从未有改变,现在听陛下的意思,难道是要将本俸和补贴一起提高吗?
  但又能提高呢。
  如果只是提高一点,但却没有了士绅优免的待遇,天下官员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说到此,朱慈烺看向首辅蒋德璟:“蒋阁老,不知道内阁的计划,可已经拟定完成?”
  首辅蒋德璟出列,拱手行礼:“回陛下,成了。”
  “那就当堂公布,让大家听一听吧。”
  “遵旨!”
  蒋德璟向倪元璐点头。
  倪元璐站出,展开手中的卷抽,大声念了起来。
  开宗明义,内阁的计划书首先阐明的就是一体纳粮,一体当差。
  士绅一体纳粮,这一点,不论是你是当朝阁老,还是初中秀才,无人可减免,无人可例外,所有人名下的田产都必须照章向国家缴纳赋税。
  也就是说,从今之后,国家财税面前,人人平等,再没有投献的空间了,小户纳粮,大户也得纳粮,小户也就没有必要将自己的田地,挂在大户的名下了。
  但一体当差却不同,在职官员和致仕的官员,不在其中,也就是说,一体当差只针对中了功名,比如秀才,举人,但却没有为官的读书人,又或者是被朝廷罢黜的罪员,过去,这些人都是免当差的,但现在,都必须当差了。
  所谓的当差,其实就是徭役。
  就大明朝的税制来说,田赋并不高,但徭役却是太过繁重,修城修路,整修河道,旱凿井,涝通渠,支援军事,百姓们一年下来,一日都不得闲,而且所有的徭役都得自带工具、自备干粮,甚至有的还要冒生命危险,因此逼的很多人卖掉土地,逃亡他乡。
  为什么这么惨?
  一来朝廷收入少,没有钱粮,为了各种修造,只能是加大徭役,第二,一人秀才,全家不当差,只有家中一个人有功名,就全部都优免,士绅家族从上到下都不用参加徭役,这一来,原本应该他们承担的徭役,就落到了普通百姓的身上,从而更加重了负担。
  但实行改革之后,这些没有做官的读书人都不能优免了,要不扛起铁镐,去参加徭役,要不就用银子抵徭役。
  在朱慈烺的计划里,徭役要逐步减少,即便是当下,一年的徭役,最多也不能超过一个月时间,一月以后,修建的工程如果需要继续,那官府就必须拿出钱粮,用市价雇佣百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7/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