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1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2/1227

  “台湾乃中华之地,但却被夷人占据已久,朝廷已经和东印度公司谈判,如果他们愿意主动退出,那自然是好,如果不愿意,你福建水师就要主动出击,收复台湾!”
  “任务重大,成功之后必光耀千秋,郑卿努力。”
  与秦方一同到泉州的,还有隆武帝的密旨。
  “臣领旨!”
  郑森领命。
  ……
  郑芝龙的隐患被消除的同时,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在河南的试行,却并不顺利,河南士绅纷纷反对,对堵胤锡的弹劾,雪片般的飞向京师。
  皇极殿。
  又一次大朝。
  隆武帝坚定的声音在殿中回荡:“一体纳粮,一体当差,非是施行不可!”
  “为了反对新政,几十个河南生员聚集在河南学政衙门之前,举着孔夫子的牌位,抗议、辱骂堵胤锡是酷吏,是佞臣!”
  “还要挟说,今秋要罢考!”
  “这些人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面了!”
  “罢考正好,因为这样的人,即便是当了官,也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浅,没有家国,贪赃枉法之徒!”
  “传旨,为首的那几个闹事者,一律革除功名,附和者,三年之内,不得考试!”
  “另外,一些官员,有河南的,也有朝中,他们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实际上却是在阻挠堵胤锡的新政,朕今日在这里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朕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不要以为法不责众,朕当初抚军京营之时,也有人抱着这样的想法,但最后呢,全部人头落地!”
  “如果堵胤锡是酷吏,是佞臣,那朕就是暴君加昏君!”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黎民百姓的生计,这个暴君和昏君,朕就算担了也无妨!”
  ……
  隆武帝的圣旨一出,河南当地极少数试图聚集顽抗的士绅,立刻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悄无声息了——田地虽然重要,但性命和前途岂非是更重要?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在河南顺利试行。
  ……
  赫图那拉。
  绝望的气息,再一次蔓延开来。
  四百里的距离,五百里的路程,艰难跋涉,多尔衮好不容易护卫着顺治和太后,带着一班满汉文臣,来到了赫图那拉,并且成功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兵马汇合,随后召开会议,决定利用赫图那拉周边复杂的地形和遥远的道路,和明人决战到底。
  赫图那拉是建州女真的祖居地,也是建虏发达的起点,无论如何,这里也是不能丢了。
  而就在两年前,也就是乌克尔河失败之后,多尔衮就秘密派人整修了赫图那拉的城墙,以及周边的防务,并预藏了一部分的粮食,当时,多尔衮并非是已经意识到了败亡,而是以防万一,而两年前的先见之明挽救了疲惫的建虏众人,他们退到赫图那拉之后,不必辛苦的整修城墙,立刻就可以投入防守。
  多尔衮又令人多方打猎,积攒粮草,以备冬季。
  但仅仅一个月后,明军就出现了。
  明军出现的如此之快,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虽然只是几千人的前锋,由吴三桂和马科分别带领,但透露的信息却是重大,那就是明国朝廷和孙传庭穷追不舍,丝毫也不想给建虏喘息的机会和时间。
  同时也说明,虽然多尔衮坚壁清野,破坏焚烧了众多,但明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依靠强大的后勤运输,其整体进军的速度,虽然被拖慢了一些,但却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
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萨尔浒之战
  ……
  赫图那拉是大清的最后之地,已经是退无可退,因此,多尔衮不得不召集最后的兵马,亲自率兵迎西上,和吴三桂马科,在距离赫图那拉一百里左右的萨尔浒旧战场僵持。
  萨尔浒,熟悉的名字。
  对大明来说,那是辽东惨败的起源,也是屈辱和失败的开始,十几万大军,被建虏分别击败,实在不忍重提。
  对建虏来说,萨尔浒却是他们荣耀的起点,今日到了生关头,多尔衮期望太祖在天保佑,大清勇士能在萨尔浒再次击败明军,以挽回败亡的结局
  十几天后,更多的明军赶到。明军总数达到万人。
  多尔衮并不慌乱,他和济尔哈朗,洪承畴商议之后,决定利用有利地形,用小股败兵吸引明军,将明军引入埋伏圈,一举歼灭,取一场大胜,灭明军的威风,也重振大清的士气和民心。
  ——自乌克尔河之战开始,大清已经一败再败,到现在,能战之人不过七八千,精锐青壮两千人都不到,已经是不能再败了,为了这一次的胜利,为了敢在更多的明军赶到之前,消灭眼前的这支明军,多尔衮掏出了所有,不但拿出了全部的粮食和肉类,犒赏全军,而且他更决定,亲自去引诱明军。
  果然,吴三桂上当了。
  作为辽东宿将,战场上相互照面,吴三桂对建虏诸王有相当的了解,到现在,代善,多铎,阿济格都已经死了,建虏有名气的王爷,只剩下两个,一个多尔衮,一个济尔哈朗,这其中,多尔衮尤其重要,但是杀了多尔衮,建虏立刻就会崩溃,就功劳来说,仅次于抓获建虏假皇帝小顺治。
  眼见多尔衮逃窜,吴三桂立刻追了上去,马科也不让人后,也紧追不舍。
  多尔衮一路狂逃,为了让吴三桂相信,他所带的兵马和身边亲信都不知道今日的计划,所以落在后面的人马被明军俘获,一番逼问之下,自然没有人能透露今日的秘密。
  连续审讯俘虏,确定多尔衮真的是败了,而且走投无路,吴三桂和马科两人追的就更是大胆。即便道路难行,众军不得不下马而行,他们也没有怀疑,两人心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追上去,生擒多尔衮,立下辽东第一大功!
  眼见吴三桂和马科快要进入包围圈,多尔衮心中狂喜,吴三桂和马科都是明国悍将,一直对大清紧追不舍,歼灭这两人不但能重振大清的士气,而起能获得大清急需的各种物资,从战马甲胄到粮食,吴三桂和马科军中都携带了不少。
  山头上,济尔哈朗紧张的快要出汗了,从少小之时他就跟随努尔哈赤做战,可谓身经百战,过去,他从未紧张过,即便是守卫凤凰城,明军三面围攻之时,他也心有定力,但今日,他却是无比的紧张,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这可能是大清奋起的最后机会了,如果此战不能胜,等到孙传庭带领明军主力大军赶到,想要取得胜利就更是不可能,大清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两个字,灭亡。
  此战非胜不可!
  不止济尔哈朗,山头上所有建虏都明白。
  眼见明军排成一字长舌,踩着崎岖的道路,即将进入埋伏圈,所有人都是兴奋。
  但就在这时,明军忽然停住了。
  接着,前队变后队,竟然是开始急急撤退了。
  济尔哈朗脸色发白,他知道,计划暴露了,吴三桂察觉出了不对,所以放弃了追击,掉头返回,
  随即,就看见山腰燃起了黑烟。
  那是多尔衮发出的信号。
  此时此刻,多尔衮也已经是意识到了计划败露,为了咬住明军,只能放弃伏击,改为主动进攻。
  “呼哬~~”
  埋伏在山头的建虏立刻呼啸而起,向明军展开攻击。
  但因为明军还在埋伏圈的外面,建虏的攻击需要跨越山路,所以极不顺利。
  明军一边撤退,一边从鸟铳和手炸雷断后,
  一场伏击战,硬生生的变成了山间的追逐纠缠战。
  战到天黑,双方各有死伤,但吴三桂和马科成功撤退,主力基本无损。
  相反,建虏的损失却是不小,又或者是得不偿失,一连数天的准备,长时间的埋伏,却落了一场空,军心士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而对于明军为什么忽然撤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一时都不能了解,直到苏克萨哈来报,说范文程和他的两个儿子,忽然失踪不见了,有人看见,在战事爆发之前,他们父子三人翻越山岚,往西面逃去,卫兵用弓箭喝止,但没有成功。
  两人这才明白,是被范文程泄了密!
  “范文程,狗贼!”
  济尔哈朗气的大骂。
  ……
  同一时间,破衣烂衫,脸上甚至有刮伤的范文程正在向吴三桂深辑:“总镇果然是当世名将,撤退井井有序,攻守兼备,不给建虏任何可乘之机!”
  “先生之功也。吴某不过是亡羊补牢。惭愧,惭愧。”
  吴三桂道。
  虽然从心底里来说,吴三桂看不上甚至是十分痛恨范文程这个老汉奸,但今日之战,却实在是亏了范文程,若不是范文程反戈告密,他抬头一望,亦是猛然惊醒,发觉全军陷入了险境,急忙命令撤退的话,说不定现在他和马科两人都已经陷入了建虏的重重包围,兵败身死了。
  加上隆武陛下有令,善待投诚的汉人,因此,不管心里多么厌恶,吴三桂表面上对范文程都得以礼相待。
  范文程却是忽然落泪了:“何谈有功?我范文程罪大恶极……”说着,他就跪下了:“范某有愧于祖先,有愧于大明,死不足惜啊,呜呜呜~~”
  吴三桂和马科相互一看,心说,此奸真会演戏,怪不得能是黄太吉的重要智囊呢,但今日之战,范文程却有挽救全军大败的大功,而且范文程还带来了建虏军中的详细情况,令他们知道,从沈阳逃出,加上赫图那拉原先的留守,赫图那拉的建虏,仍然有三万余人,可战之人有八九千。
  只是粮草甲胄辎重严重匮乏,众心惊慌,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也是彷徨无计。
  这个内情太重要了,几乎是掌握了建虏所有的虚实。
  “先生之功,我和马总镇必禀报孙阁老。”吴三桂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2/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