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1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6/1227

  ……
  四月。
  马士英升太子太傅,迁为云贵总督,黄得功和刘良佐督帅所部,进入贵州和云南,分别为贵州总兵和云南总兵。
  一直以来,大明只有两京一十三省向中央缴纳赋税,云南贵州两地虽然设置有行省,也有巡抚,但少数民族众多,时不时的还是有叛乱,为了两地的安定,朝廷一直都没有在两地征税,也没有设置总兵,但是叛乱,都是从外省调遣兵马。现在黄得功和刘良佐忽然统帅兵马进入,立刻就引起了议论。
  难道辽东之后,朝廷要在西南用兵了?
  议论纷纷,但具体用意,只有内阁军机处,以及马士英这个云贵总督自己知道。
  ……
  四月下旬。
  福建水师提督郑森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
  盘踞台湾的荷兰人大吃一惊,在这之前,他们还心存侥幸,以为大明不敢强来,但想不到,大明船舰居然真的出现在台湾外海了。
  台湾总督揆一请求谈判。
  郑森却不准,只令他们限期投降。
  时间到了,但荷兰人却是不降。
  三日后,利用海水涨潮,郑森率军在台南登陆,攻打普罗民遮城,随后,福建水师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其军舰赫克特号,又在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步兵。其后的战役中,明军连连取胜,成功攻下普罗民遮城,随即包围荷兰人在台湾的最后据点热兰遮城。
  眼见明军不可抵挡,而援兵迟迟不敢来。揆一选择投降。
  七月,揆一率军向大明投降。
  台湾,正式光复。
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苏州抗税(上)
  捷报传到京师。隆武帝朱慈烺欣慰大笑,以大明现在的国力,收复台湾,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不需要京营和天津水师出手,只一个郑森和福建水师就足够了,但朱慈烺还是兴奋不已,以致于连孙传庭都不能理解,陛下为什么对一个荒岛,这般的在意呢?
  在这个时代的士大夫看来,台湾不止是荒岛,不适宜耕种,而且常年台风,时不时的还会有地震,这样的地方,比起内陆的任何地方,甚至比蒙古草原都是差远了,陛下为什么一直对台湾念兹在兹,从登基那一年就开始提,一直提到现在,又命令福建水师,兴师动众,耗费钱粮,攻击占领这样一个蛮荒之地呢?
  但在朱慈烺看来,台湾的意义太大了,不止是因为其优良的战略地位,更因为前世里对收复台湾,中华统一的永远心结。
  “一个字,海!”
  “我华夏王朝,历来都不重视海洋,目光只看着大陆。却不知在未来的时间里,海洋才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关键!”
  “先设台南府。”
  “和辽东一样,内阁也要定出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向台湾迁移,待人口达到一定数目,即筹划成立台湾行省,未来福建水师也要改往台湾!”
  圣旨发出,内外都是惊异,一个蛮荒之岛,竟然被陛下如此重视,什么也没有,就被设了府,未来居然要设行省。
  ……
  “陛下,苏州士绅正在密谋抗议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光复台湾的喜悦还没有过去,朱慈烺就得到李晃亲自送来的锦衣卫密报。
  看完密报,朱慈烺面沉如水,眼睛里少有的露出了杀气。
  苏州抗税是万历年间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因为苏州纺织商人的强烈反对,聚众攻击万历皇帝派往苏州的税使和官署,收税太监当场被打死,官衙损害,死伤数十人,整个苏州几乎民变,面对如此的反对,万历皇帝不得不妥协,撤回税使,不再征收商税,至于乱民的处置,最后只是找了一个替死鬼,在牢中关了十年,草草了事。
  苏州商税的失败,彻底断绝了万历皇帝想要收取商税的努力,后来只能盯着田亩赋,以致于大明的财政困局越发不可收拾,最终变成死局。
  现在不是万历年间,隆武也不是神宗皇帝,苏州抗税的事件,他绝不允许再次发生,更不允许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国策,被下面的人要挟阻挠,以致于失败。
  “传李晃!”
  “是。”
  很快,司礼监行走、同时挂着锦衣卫指挥使名头的李晃来到乾清宫。
  半个时辰后,李晃离京,火速往苏州而去。
  同时的,一道密旨发往江南,令南京精武营第一镇往苏州移动,以防不测。
  ……
  苏州。
  吴县。
  一篇《卷堂文》正在流传。
  “隆武八年七月二十九,吴县知县任维初,獐头鼠目,欺下瞒上,置圣朝仁政于不顾,公然作践读书人,视进士,举人,生员为奴隶,动辄叱骂甚至是鞭打,驱赶读书人参加徭役,呜呼,读书之人,食国家之廪气,当以四维八德为仪范。不料竟出取媚邀功、衣冠禽兽之徒,生员愧色,宗师无光,遂往文庙以哭之……”
  于是七月三十这一天,吴县全城轰动,人山人海,数百读书人,排着整齐的队伍,前往孔庙聚集。
  走在最前的,乃是吴县最有名的一个秀才,名叫金圣叹。
  金圣叹,名采,字若采。一说原姓张,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
  金圣叹童年贫困孤独,九岁入读私塾,刻苦勤奋,喜爱阅读,尤其沉迷于《水浒传》,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是苏州有名的狂生,另外,他政治思想上他颇为大胆,批评明末官府苛政,甚至主张官逼民反。
  历史上,清顺治十七年,顺治看了金圣叹对《水浒》的点评,十分欣赏,说“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他听说后,随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
  这一次,吴县哭庙,因金圣叹名声极大,是苏州第一个狂生,加上他的舅舅是东林大儒,也就是现在内阁阁老钱谦益,于是众人推他出头,他当仁不让,毫不犹豫的领军。
  到了孔庙之后,几百人乱哄哄的哭成一团,向孔圣人告发,大声控诉任维初作践读书人的罪行,说他是一个揣摩上意的奸人,祸国殃民的酷吏!
  作为事件的当事人,吴县知县任维初被这排山倒海的“民愤”吓住了,又忌惮金圣叹是当朝阁老的外甥,缩在县衙里,不敢有任何的举动,只急急派人向苏州知府丁允元求救。
  而苏州知府丁允元却也无法救援他,因为不止是吴县,苏州其他县区的读书人,受到吴县风潮的影响和鼓励,也开始纷纷酝酿,要哭庙,要上街,甚至是联合抵制朝廷“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恶政。
  整个苏州地区都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万历年间的抗税民变,俨然是要再次爆发。
  丁允元一边尽力抚慰,一边急急南京回报苏州的紧急情况,请求救援和决断。
  ……
  京师。
  听闻消息的钱谦益脸色大变,气的跺脚:“蠢儿,你这是找死啊!”
  ……
  南京。
  兵部。
  绯袍纱帽,一众官员,
  吏部侍郎万元吉正站在堂中,慷慨激昂的发言,认为苏州之危,决不可用兵马弹压,否则引起民变,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众官都是点头。
  只有坐在正中的南京兵部尚书高宏图皱着眉头,默不吱声。
  身为南中三贤相之一,高宏图对朝廷“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之策,并不赞成,认为太过伤害读书人的斯文和体面,但同时的,他也深知“投献”猖獗,对大明财税造成的伤害,知道这个顽疾非是处置不可,不然大明财政的颓势,终将无法挽回。
  一取一舍之间,他实在无法抉择,因此一直保持沉默。
  去年在河南,今年在全国全面推广“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以来,隆武陛下有旨意,内阁有命令,要各地不折不扣的进行,但有懈怠者,一律从严处置,作为大明的副都,财税的重点,也是士绅富豪最多的一个地区,南直隶的一举一动,都惹人注意,为此,南京户部兵部,连同都察院翰林院,在接到京师的命令后,就进行了布置,并且派出御史到各地监督。
  陛下的圣旨和内阁的命令都发了下去,御史也监督,但下面官员的执行,却是岑差不齐,
  而最积极的,大约就是吴县知县任维初,因而惹出了这么乱子,继而影响到了整个南直隶,现在面对吴县和苏州的动荡,如何处置,南京诸官一时难有决断,有人提议调兵,但更多的人是反对,这其中,吏部侍郎万元吉的的反对最为坚决。
  高宏图一时拿不定主意,只能想着先控制局面,不要让事态扩大,然后急报京师,请求内阁决断。
  正准备这么下令,忽然脚步声急促,兵部的一个七品小吏奔了进来,叫道:
  “部堂,不好了,张名振和张家玉忽然带兵离开军营,要往吴县去……”
  “什么?没有兵部的命令,精武营何敢调兵?”
  高宏图吃了一惊,腾的站了起来。
  万元吉等人更惊,尤其是万元吉,他和现在南京精武营的参赞郎中张家玉还有一段师生之情,今日之前,因为担心朝廷调兵,他还派人叮嘱张家玉,但想不到,张家玉还是调兵了。
  众官吃惊之后就是愤怒,然后乌纱攒动,一个个涌出大堂,叫骂着,就要去拦阻张家玉和张名振。
  就在这时,一个绯袍官员举着黄帛,忽然从兵部门口走了进来,口中喊:“有旨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6/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