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1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94/1227

  《刑律》新增上诉制度,认为县法官不公,原被告都可告到上一级州法官,最后是省法衙门。
  三审定验,可以请讼师。
  《户律》增设“通邮”条例,户部在各地设立驿站,成立通邮司,鼓励民间投递信件或者传递报纸,加强信息传递,但有损坏信件者,以偷盗重罪论处。
  同时对“盐法”“户役”“商税”“外贸”“藩属”“诏狱”等已经落后时代,不合时宜的地方,进行条例增修。
  其实在朱慈烺看来,大明律的本文其实已经需要大改了,但明太祖朱元璋严禁嗣君“变乱成法”,这个祖制的大帽子,依然不是轻易就可以掀翻的。没办法,他只能遵照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旧例,缝缝补补,先对大明律进行条例增订,待以后时间成熟了,再对《大明律》大改。
  ……
  新设司法官,等于全国一下子又多出了很多的官缺,而且还要设立专门的司法衙门,朝廷一下又多支出很多,群臣有议论,但隆武帝却以为,这是朝廷的必要支出,比起百姓可能遭受到的冤屈,朝廷一年多花百万两的银子,又算什么呢?
  “司法官独立判案,独立负责。”
  “班头衙役仵作,以及侦缉事务,依然归行政衙门,司法官只负责断案。”
  “在地官员,任何人都不得干预司法,干预法官断案,即便你是一省之刑名,也不能干预县法官的裁决,违者,轻则革职,重责下狱!”
  “司法官员,需的精通司法,但是上任,需的经过司法考试,上任前,面对大明律宣读誓言。”
  “司法官员罔判、渎职,收受贿赂者,以知法犯法,三倍论罪!”
  ……
  二月,隆武帝再发下圣旨,从今年起,各省乡试的举人名额,予以大幅增加,中央会试录取的进士,二甲三甲增加一倍,从过去的一次三百多人,扩大为七百人。
  只头甲依然是三名。
  消息传出,天下读书人都是喜悦,如此一来,他们当官的机会,那就是增加了很多,而增加的这些官员,一部分转为司法官,另一部分则充实到新设的其他衙门中。
  ……
  三月。
  外蒙喀尔喀再次传来捷报。
  剌儿河兵败之后,扎萨克图汗召集残部,继续向北逃窜。
  安北将军李定国追击两千里,最终在伊尔根斯克附近追上了札萨克图汗。
  伊尔根斯克距离乌兰巴托已经一千里,周围缺乏水草,不能深入,札萨克图汗自以为安全,但不想李定国锲而不舍,从土谢图汗处索来粮草,以车臣骑兵为向导,土谢图汗骑兵为策应,经历艰辛,以一万骑兵忽然出现在伊尔根斯克,加上天气忽然变化,加上大风扬起沙尘,目不能视,面对大明骑兵的忽然杀到,札萨克图汗的蒙古骑兵事前丝毫没有察觉,直到大明骑兵杀到,他们才惊慌迎战。
  但晚了。
  李定国亲自带队冲锋,刘文秀侧击,车臣降将沙希岱奋勇冲杀,两次落马,两次复起,直入札萨克图汗的中军大帐,砍倒大纛。
  札萨克图汗蒙古被杀的大败。
  札萨克图汗本人试图率兵反击,但被大明弓箭射中,带伤逃走。
  其弟锡里巴咱尔率领残部投降。
  这一战,除札萨克图汗之外,其儿子,兄弟,妻妾,女儿以下百余人,全部被大明俘获,大小诺颜几十人,或死于军中,或向大明投降、男女两万七千余人,以及符敕、金银印信等物品,马、驼、牛、羊四万余头,全部为李定国所得。
  三天后,又急又气,悔恨交加的札萨克图汗伤重不治,死在百里之外的涅尔琴斯克(尼布楚)。
  就在札萨克图汗死亡的当日,他一直恳求的援兵,罗刹人和哥萨克联军出现在了尼布楚。
  一共五千余人。
  但札萨克图汗已经兵败身死,面对军心士气正是旺盛,战力精良的大明军,他们不敢挑衅,只能灰溜溜的退走。
  ……
  扎萨克图汗兵败身死,土谢图汗身死,而另一个车臣汗早前为札萨克图汗击败,带领残余的部众,逃往尼布楚北面,往伏尔加河下游而去,土谢图汗向大明臣服,整个喀尔喀蒙古都纳入大明的势力范围。
  但这并不是结束,历史上,华夏文明曾经数次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将游牧民族打的仓惶北遁。但因为距离遥远、地理气候和时代的技术所限,华夏王朝无法在喀尔喀蒙古立足,不论战果多么辉煌,军事多么昌盛,最后也都得撤走。
  匈奴灭,突厥起,其后是契丹,女真,蒙古,草原游牧源源不绝,始终是华夏的大患。
  这一世也一样,虽然大明国力已经走出低谷,渐渐中兴,但朱慈烺非常清醒,他知道,要想控制喀尔喀外蒙古,绝不是一时一力所能做到的,必须从长计议,现在最好的办法,还是应该效仿清朝治理羁绊外蒙古之法,确定藩属,先稳固势力范围,再徐徐图之。
  ……
  召集内阁和军机处重臣,经过商议和审慎的考虑,朱慈烺决定,封原札萨克图汗的弟弟,投降的锡里巴咱尔,为新的扎萨克图国公;封奋勇冲杀,原本只是一个小诺颜,但在喀尔喀立下大功的车臣降将沙希岱为新的车臣国公,加上土谢图汗,外蒙喀尔喀依然是由三个国公分治。
  不同的是,札萨克图蒙古的土地和百姓,分出一半给予新的车臣国公。等于原本实力较小的车臣蒙古,成为喀尔喀蒙古最强大的一方。
  三方都施行大明年号,大明朝廷为他们划定边界和草场,非有大明朝廷的命令,三方人员和兵马,不得逾越边境一步,如果是牲畜走失,也需要双方协调解决。
  大事听命于大明,如果是三方起了纠纷,需得等大明朝廷的裁决,在大明裁决没有出来之前,任何人不得擅自行动,如果有违,大明不但削除他国公的位置,而且兴兵讨伐。
  为什么规定这么严?
  就是为了防止三方相互吞并,形成统一。
  因为固定边界,禁止人员流动,时间长了,三方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固定的心理认知,他是他,我是我,即便有野心者想要将他们三家统合为一家,也是会增加很大的难度。
  清朝是这么做的,甚至有鼠疫饥荒年,牧民不能自由迁移放牧,最后饿死的情况发生。
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多尔衮请降
  即便如此,蒙古贵族也不敢逾越一步,因为不逾越,饿死的不过是普通牧民,但如果逾越了,那么,清廷兴师问罪,他们的世代王爵可就是不保了。
  三方相互制衡,相互监督,大明朝廷充当裁决者,如此,大明朝廷才能在几千里之外,遥控指挥,形成一定的约束力。
  ……
  对于隆武陛下依然保留扎萨克图蒙古,有人不解,认为何不肢解了事?为什么还要任命新的扎萨克图国公?
  隆武帝对此的解释:“蒙古人相信天命,甚至更信于相信自己,札萨克图汗家族在喀尔喀统治多年,虽然兵败,但依然有相当的基础。不论肢解或者是任命其他人,都不能有效的安抚扎萨克图蒙古,一旦我大明大军撤走,扎萨克图蒙古必然重新作乱!”
  “因此,朕才要用锡里巴咱尔为新的扎萨克图国公。”
  “朕施恩于他,表达了我大明朝廷宽宏大量,不继续追究叛乱罪责的仁德。对他的家族,也算是仁至义尽。”
  “同为扎萨克图贵族,他亲眼见了他哥哥的兴起,也见了败亡,应该深切知道其哥哥败亡的原因。”
  “如果他不自省,还要叛乱,朕下一次就不会饶他了。”
  ……
  另外,隆武帝没有说的另一个原因,乃是顾忌西面的准格尔蒙古和北面的罗刹国。
  作为一个穿越者,朱慈烺清楚知道,准格尔蒙古即将崛起,如果执意将扎萨克图剿灭,一个不留,留出的空间,必然为准格尔蒙古人或者是罗刹国所占据。相比与喀尔喀蒙古,他们和中原华夏的交集更少,也更难以服膺,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将扎萨克图蒙古继续留在喀尔喀,依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
  四月。
  理藩院大臣梁以璋到达漠北,宣读大明皇帝的旨意。
  扎萨克图汗就是因为不听从大明朝廷的诏令,被大明大军诛灭,现在大明不计前嫌,用其投降的弟弟锡里巴咱尔继续为扎萨克图国公,锡里巴咱尔死里逃生,又得到了一个从天而降的“国公”,他心中满是喜悦,即便扎萨克图被割去了一半的土地和百姓,他也是不敢有任何的怨言。
  车臣降将沙希岱原本只是一个小诺颜,并非蒙古贵族,被任命车臣国公,他有些惶恐,不敢接受。
  “朕乃天子,代天行事,你没有天命,朕给你!”
  “所以勿用担心,但你不负大明,大明永为你的后盾!”
  除了任命之外,朱慈烺也特令,当初在大宁投降的车臣降卒,自愿选择去向,想留在喀尔喀的,就地成为车臣骑兵,愿意继续为大明军,享受衣食无忧,建功立业的,则跟随李定国返回漠南。
  ……
  五月。
  孙传庭率军班师回朝,内阁和兵部进行盛大的迎接仪式,隆武帝在宫中设宴,款待凯旋的孙传庭李定国以及一众有功将士。
  不久,隆武帝下旨,在距离归化城百里之外的“苏尼特鄂托克”新修建一座卫城,并在其中设立“抚远将军”府衙,设“抚远将军”一职,日后,将在苏尼特鄂托克驻扎一万明军。
  归化城,就是前世里的呼和浩特。
  苏尼特鄂托克,则是前世里的二连浩特市,也就是外蒙、内蒙的交界处。
  大明朝廷在二连浩特设置抚远将军,驻兵一万的用意,十分明显,一来抚慰内蒙,二来震慑外蒙。
  而首任“抚远将军”,自然就是威名远扬,纵横草原,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令草原人,人人敬畏的李定国。
  和文官领军不同,这一次抚远将军的设立,是一个特例,二连浩特不设巡抚,只有兵备道,但有战事和出兵的必要,李定国不必千里请示京师,自决出兵即可。
  等于李定国成了真正的大帅。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94/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