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2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3/1227

  轮到刚刚大学堂毕业,即将去往讲武堂磨练的六皇子朱和坤之时,他站起来,斟酌了一下,有点羞涩的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君为轻,民为本,社稷次之,以律法而言,就刚才之事,应该践行一句话,那就是,王在法下!”
  ……
  “王在法下?”
  此言一出,其他几个皇子都是吃了一惊。
  自古以来,除了上天,就是皇帝最大,诸般法律,也都是给臣子百姓们制定的,没有一条能约束到皇帝,因为皇帝的圣旨,就是最大的法,就是不可触碰的天。
  可以让一人生,也可以让一人死,在皇帝的圣旨面前,没有什么法律是可以阻挡的。
  历朝历代,每一个统治者,都是竭尽全力的维持这种至高权力的存在,包括他们这些朱明皇子。
  因为只有维持皇权的至高无上,他们才能统治天下,才能坐在高高的万人之上。
  但现在,朱和坤居然说,王在法下!
  也就是说,王的权力,是不能超过法律的,如果王权和法权发出了冲突,王权是要听命于法权的。而法权是控制在文官手中的,这岂不是说,皇帝要听从于文官?上变成下,下变成了上,天地颠倒了吗?
  这怎么可以?
  ……
  朱慈烺静静的望着六皇子,心中却是惊喜,他没有想到,几个皇子之中,六皇子是第一个悟出这个道理的人。
  这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能否跳脱皇家身份,放弃自私自念,用平等、平和,律己,超前的目光看待帝王和法律的关系,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毁灭皇权,而是赋予皇权新的生命。
  只有王在法下,所有人都有一套行事的清楚规矩和准则,连皇帝也不能例外,如此,才能跳出封建王朝灭亡的轮回……
  “六弟说的不对!”
  有皇子站起来反对,却是四皇子朱和圳,他扳着律法的条文:“从古至今,都没有这样的律法,儿臣也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如果王在法下,那诸般律法都得推翻,天下岂不是要乱?”
  隆武帝不置可否,目光看辽王。
  辽王原本不想表态,只看老四和老六争辩,他坐收渔翁,但见父皇望来,只能站起,小心翼翼的说道:“儿臣以为,六弟所说却有些不妥,大约他是从大学堂归来,对律法有些生疏了,准他再学习即可。”
  蒙王摸着下巴想不出,七皇子八皇子都还是懵懵懂懂,隆武帝也没有打算问他们,于是微微点头,示意辽王和四皇子坐下,目光再看向六皇子:“六郎,你二哥和四哥都提出质疑了,你是如何想的,说说吧。如果你不能说服朕,就像你二哥说的那样,大明律,你怕是得抄上几十遍了。”
  ……
  乾清宫。
  纱帽攒动,红袍耀眼,内阁六部都察院重臣全到。
  隆武帝站在御台上。
  他清朗的声音在殿中回荡。
  “你们的奏疏,你们的推举,朕都看到了。”
  “但朕却忍不住的想,废太子和埕是朕从小教育长大的,朕几次出征,他监国也十分得体,从没有出错。但为什么最后却是这般局面呢?”
  “是人变了吗?”
  “也是也不是。”
  “太子本是良善,但太子之位迷失了他,他害怕失去,以致于他作出了大逆不道的疯狂之举。”
  “再立太子,能否保证不再出这样的悲剧呢?”
  “怕是不能。”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朕决定,太子,暂时不立了。”
  听到此,朝堂一片哗然。
  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一日无本。
  国本位置不定,身份不明,必然会引起众皇子的争夺,最后酿成大祸。
  于是,立刻就有大批朝臣要出列劝谏。
  但不等他们出列,隆武帝就接着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一日无储,前朝殷鉴,朕不会忘记,为防事出突然,应变不及,造成动荡,因此,朕提前写好了一份遗诏……”
  听到此,殿中更加哗然。
  历朝历代,所有皇帝都忌讳一个死字,遗诏都是在驾崩的病榻上写就,很少健康时就想到,陛下今年刚五十多头,还在盛年,怎么就要写遗诏?陛下真是什么也不忌讳啊。
  “唐亮。将朕的遗诏,拿上来!”朱慈烺道。
  唐亮立刻捧出了一个御封的木匣子。
  “此诏一式两份,一份,朕随身携带,另一份,”朱慈烺抬起右手,指着头顶的匾额:“置于敬天法祖的匾额之后,但是朕有什么意外,众卿打开,两厢对照。谁继承大位?谁继续领导大明,天下大策如何继续施行?朕都写的清清楚楚,卿等照办即可。但有违背者,人神共诛,夷灭九族!”
  众臣惊愕。
  锦衣卫搬来高梯子,当着众臣的面,将密封的遗诏,放在了高高的,“敬天法祖”的匾额之后。
  隆武帝看向群臣。
  首辅左懋第带头跪下:“臣等遵旨~~”
  随后,不理众臣的震惊和轰轰,隆武帝像是累了,说道:“那就这样,除了军机和兵部,其他人退朝吧。”说完,假装听不见臣工们一声又一声的陛下呼唤,大步走了。
  ……
  不设太子,却提前写好传位遗诏,置于敬天法祖的匾额之后,消息传出,天下轰动。
  所有人都不解,都不明白隆武陛下为什么要这么设置?
  如果隆武陛下不喜欢四皇子,以他的锐意改革,不惧祖制的脾气,大可以册立辽王,但辽王也不立,却是在盛年之时,就早早写下遗诏,放置在“敬天法祖”之后,难道是担心皇子争夺太烈,激起大变吗?
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王在法下之帝崩
  敬天法祖后面的遗诏,并没有平息立储的风波,议论纷纷之中,还是有朝臣上疏,请立四皇子为储君。
  隆武帝不应。
  但上疏的人始终不绝。
  感觉他们要用海一样的奏疏淹没隆武帝的意志。
  不久,宫中传出隆武帝的上谕。
  “朕已经有旨意,不再设立太子,以免太子迷失自我,患得患失,同时也是避免奸佞之人借拥立之功,紊乱朝政,更避免皇子相互争夺,兄弟失和,因此置密诏于乾清宫,朕百年之后,照诏行事即可,太子立不立,又有什么关系呢?再有人妄言立储之事,一律革职!”
  ……
  几天之后,工部郎中夏维新因为不顾朝廷禁令,勾结朋党,妄议立储,被朝廷革职,永不录用。
  而拥立四皇子,屡次上疏的几个官员,也被贬斥回乡。
  ……
  如此,朝堂终于是安静了。再没有人敢上疏提及立储。
  但猜测却无法停止。
  那“敬天法祖”之后,写的究竟是四皇子呢,还是辽王?
  四皇子希望更大,但辽王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凡人如此,两个主角,四皇子和辽王亦就更是如此了,他们两人都是心有希望,但殊无把握,如此,两人只能拼力表现,给隆武帝,给朝臣,给百姓看。
  ……
  年末。
  小年夜之前。
  隆武帝在乾清宫赐宴,召多尔衮以及在京的蒙古亲贵一同赏乐。
  其时,福临已经去世,多尔衮也已经是失去了进取,每日研读佛经,俨然已经是成了一代高僧。
  宴席结束,白发苍苍,早已经是大明衣冠的多尔衮颤颤巍巍的跪在地上,向隆武帝请罪,说当年他从沈阳败逃之时,因为携带不走,所以秘密埋藏了最少价值八百万两的金银珠宝于沈阳郊外。这么多年,一直隐藏不说,今日特向皇帝陛下请罪。
  隆武帝笑:“此事朕早就知道了。人都有私心,你败的不甘,想要东山再起,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朕赦你无罪。”
  ……
  隆武三十四年,三边总督李岩率抚远大将军李定国和安西将军周遇吉一共五万人,兵分两路,向向伊犁进军,一百天后,两军顺利在伊犁会师。准格尔蒙古首领达瓦齐率兵一万扼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等待后续的援兵,李定国发动夜袭,以五百人夜袭准格尔大营,准格尔军惊恐,不战自溃,多数投降,准格尔蒙古首领率领少数人仓皇逃走。
  伊犁初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3/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