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3/1227

  老者皱起眉头,声音里带出怒意。
  下首之人也知道自己失言,低头不说话了。
  老者也不再说。
  密室一时陷入沉寂。
  烛光摇曳,二人各自想各自的心事。
  一会,下首之人忽然又抬起头,阴森森地道:“此事还有一个破口……”
  “你是说徐高?”老者冷冷道。
  “是。”
  “放心,徐高死也不会说的。这件事情如果真捅出来,你我身死族灭,对中宫、对太子会有好处吗?徐高对中宫和太子忠心耿耿,有损中宫和太子的事情,他死也不会做的。”老者道。
  “但也要预防!”下首之人冷笑。
  老者不说话,显然他对这个提议也是赞成的。
  下首之人忽然站起身:“夜已深,骆某告辞!”
  “指挥使慢走。”老者淡淡笑。
  下首之人重新披上斗篷,将自己的面目遮挡的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鬼魅一样的离开密室,走到房门前时却忽然站住脚步,冷冷道:“伯公,有件事我还是要提醒你。”
  “请讲。”
  “小伯公对三年前的事情究竟知道多少?他太喜欢出风头,我总有点担心。”
  老者目光一冷,放下手里的茶盏:“指挥使大人多虑了,犬子对那件事毫无所悉!纵有什么差池,老夫也会处理,用不着指挥使大人操心!”
  “那就好!”先一人冷哼一声,拉门离开。
  显然,他对老者的回答非常不满意。
  脚步声渐渐远去。
  老者坐在密室中一动不动,烛光照着他阴沉的老脸……
  ……
  第二天上午,北郊三十万亩官田水利兴建部正式成立。
  宋应星是总工程师和总指挥,东宫左庶子吴伟业负责钱粮的调配,朱慈烺又把广安门的治安百户孟文龙调到现场负责维持秩序,三位一体,组成一个“水利工程指挥部”。
  京营的三十万亩官田,几乎全在京师北郊小汤山的附近,东面是东沙河,南面有南沙河,可以利用的水力资源相当丰富,元朝时就兴建有水利工程,本朝前中期的时候,每两年都会清淤疏通一次,但这十几年来,天灾人祸不断,朝廷有心无力,小汤山附近的水利设施大部分都已经荒废,这一次与其说是疏通修缮,还不如说是重建。
  听到北郊兴修水利,管吃管住,而且是一天三顿,西便门的五万灾民沸腾了,男女老少,奔走相告,纷纷往北郊现场而来。五万灾民倒有四万多都跑到了北郊。
  不过经过孟文龙的挑选,其中有劳动能力的只有六七千人,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老弱妇孺,“留下我们吧,我们能干!”现场哭嚎哀求之声响成一片,黑压压的人跪的到处都是。
第二百三十八章
酷吏一枚
  宋应星和吴伟业都是心软,忍不住想要放宽标准,将更多的人留下,但孟文龙不同意,虽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百户,比起宋应星和吴伟业的官职,差的十万八千里,但朱慈烺将选人的决定权交给了他一人,并且严令不得随意放宽标准。
  有太子爷的撑腰,孟文龙对宋应星和吴伟业的要求置之不理,凡事不合标准,却还在他面前苦苦哀求的人,他都是眼睛一瞪:“滚!再不滚你连西便门的一顿也吃不上了!”
  见他如此决绝,很多没有被选上的人无一不低声咒骂他狠心,更有人走出十几步之后,转身对他吐口水。
  孟文龙却不为所动,身为广安门的治安百户,又在粥厂服务了这么长的时间,人间惨状他见识的多了,被人辱骂甚至是吐口水也不是没有的事,他早就习惯了。
  虽然不在现场,但朱慈烺对整个挑选的过程却是清清楚楚,对孟文龙的表现非常满意。对很多人来说,拒绝穷苦人的苦苦哀求,比起上阵杀敌更加困难,孟文龙没有这方面的障碍,他铁面无私,忠实执行朱慈烺的命令,有人会认为他太狠心,是一个酷吏,但在这风雨飘扬、文官武将都是阴奉阳违的时代里,能忠实执行上官命令的酷吏远比那些浪费钱粮的滥好官更加难得。
  挑选出的六千灾民并不是一窝蜂使用,而是分成六个大队,每个大队一千人,大队之下又分中队和小队,各有队长和领队,一切都如军制,另外还分出了运输队、安全员、材料员、炊事员、所有人的工作都被分的清清楚楚,各司其职,保证六千人的施工队可以顺利展开,而不至于发生混乱。
  这当然不是孟文龙的主张,而是朱慈烺的主意。
  虽然不是军队,只是一群兴修水利的灾民,但严格管理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会有错。
  人员之后就是后勤保障,吴伟业从城中运来大量的铁锹、铁镐、铁耙、夯杵、独轮车、麻袋,以及兴修水利需要的各式工具。孟文龙指挥灾民们在一片空地上搭起了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帐篷——都是京营库房里的库存货,堆在库房无用,在这里却物尽其用。指挥部、食堂、宿舍、公公厕所、仓库等在帐篷上都标写得清清楚楚,比起军营来亦不遑多让。
  只一天时间,水利工程的现场就已经有模有样。
  朱慈烺来到时,宋应星,吴伟业,孟文龙带着现场灾民在帐篷前面迎接,进到“指挥部”帐篷,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副“官田水利施工图”正挂在帐篷的正中央。
  宋应星为朱慈烺讲解施工图。
  图纸很复杂,有不少的专业术语,但总结起来就是四点,第一,在汤山山脚下,官田旁建三个大型蓄水池,也就是水库,一来蓄水防旱,二来减少山洪爆发冲毁农田的风险;第二,疏浚南沙河和东沙河;第三,在水量较大的东沙河的出口处建一座小型水坝,形成一个大水库;四,疏浚官田内部的引水渠和排水沟,并再兴修四条两横两纵的饮水沟渠,保证三十万亩官田的灌溉量。
  简单四点,听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却是工程浩大。
  照宋应星的估计,六千工人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所有的工程。
  六十岁的宋应星雄心勃勃:“殿下,官田水利工程一旦完成,不但三十万亩官田,整个北郊,东沙和南沙河两侧的农田都会受惠。多了不敢说,往后三年每亩的亩产量最少能提高五十斤!”
  一亩五十斤,只官田的三十万亩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看来这一步必须走。
  节衣缩食,咬紧牙关也必须完成。
  “辛苦先生了。”朱慈烺温言道:“官田水利虽然要紧,但先生身体更为重要,先生万万不可为了工程而耽误了自己的身体。”
  除了水利工程,朱慈烺托付宋应星的还有两件事,一是玉米马铃薯的播种和推广,另外就是各种水利机械的构思和建造,三件任务哪件都是不可放下的大事,宋应星仕途坎坷,钻研一生却没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年近六十好不容易有这一次的机会,他当然不能放过。白天为官田水利工程操心,夜晚回府还要研究水利机械的建造,最近两天都没有休息好,脸色有点苍白,所以朱慈烺有点担心他的身体。
  历史上,宋应星活到了八十岁,朱慈烺可不想因为自己的穿越和重用而影响到他的寿命。
  “谢殿下关心,臣身体硬朗的很,没事的。”宋应星笑。
  朱慈烺点头:“令兄不日就将进京,到时可让他替你担待一些。”
  宋应星大喜,他兄长宋应升也是仕途不得志,长期在六品五品晃荡,若能调入京师变成京官,就算品级不变也算是高升了。
  “谢殿下!”
  宋应星赶紧替兄长拜谢。
  返回城内的路上,吴伟业愁眉苦脸的向朱慈烺汇报了水利工程的钱粮开销,虽然有嘉定伯的“挹注”,有京营的帐篷,所用的人力不需要工钱,只需要管饭,但总体开销依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怪不得京畿地区已经有五六年没有兴修水利,疏浚河道,大明空虚的府库的确是负担不起。
  另外,铁锹、铁镐、铁耙都工具还空缺一千多把。
  朱慈烺皱眉:“不是让你到工部去借吗?”
  此次官田水利没有使用徭役,只从工部借调了大约五百名的技术工匠,至于工具,全部从工部借用。
  “工部说他们工具没有多少,最近工程又多,实在是拿不出来了……”吴伟业愁眉苦脸。
  朱慈烺皱眉。
  现在京城里使用工部工匠的工程只有一个,那就是京营营房的改造,但一共使用的不过三千工匠,对比京师十万匠户,根本九牛一毛,虽然工匠匠户都自备工具,但工部的库房一向也堆积不少的工具,怎么连一千把铁镐都拿不出来?
  “你找的是宋玫还是魏藻德?”
  “魏部堂忙,臣见不到,臣见的是屯田主事方伯谦,他给臣打开库房,库房里空空如也,确实是没有工具了。”吴伟业叹道。
  朱慈烺皱眉:“没有就去买吧。”
  “那又是一笔花销,殿下,你批的银子要不够用了……”
  “这银子,必须花。”
  ……
第二百三十九章
朱仙之策
  下午,朱慈烺在校场巡视完毕之后,将众将连同李国祯吴襄都叫到中军帐,摊开河南地形图,就可能的开封之战请教众人的看法,这个时代的地图非常粗糙,不过山行水势标识的还算是清楚。开封城外,那两个叫朱仙镇和水坡集的小镇很是显眼,因为朱慈烺特地用朱砂笔圈注了一下——历史上的朱仙镇之战,就是在朱仙镇和水坡集之间展开的。
  听到是开封被围,除了李国祯之外,其他众将相互一看,都不敢怎么说话——河南的局势,众将心中都是有数的,到现在为止,流贼已经两次围攻开封了,赖将士用命,官民一心,开封守将陈永福指挥得当,开封两次击退了流贼的侵扰,还将李自成射成了独眼龙,河南局势曾经有好转的迹象,但随着两任三边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先后兵败被杀,河南局势又变的险恶起来,每个人都知道流贼一定会再攻开封城,到时朝廷要怎么应对,谁也不敢有把握,现在皇太子忽然提到开封,难道是有军报传来,流贼已经出现在开封城下了吗?更甚至,难道皇太子真想要领军出京吗?
  朱慈烺知道他们在顾忌什么,于是淡淡笑:“无妨,只是一个简单的推测。开封并无战事,本宫只是想跟各位论一论这军阵。”
  众将这才敢于发表意见,
  小襄城伯李国祯更是引经据典,将开封地形、行军布阵、攻守进退说的头头是道。
  除朱慈烺和吴襄之外,其他众将听的都是连连点头,为李国祯的才能所折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3/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