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2/1227

  孙元化是一个人才,但可惜文人气息太重,不了解军队的特点,创建新军的时候存在两个重大失误,一是虽然建立的是新军,但军官却都是旧人,一点都没有忠义之心,二是对军队纪律缺乏约束,致使一人叛乱,全军响应。
  登州叛乱时,孙元华被孔有德俘获,他在狱中竭尽全力的劝说孔有德回头,但终没有成功,事变后,孙元华被下狱,当时的首辅周延儒以及孙元化的恩师徐光启都想营救他,都崇祯不能容他,很快被处斩。
  前世里读明史,对吴桥之变,对孙元华,朱慈烺颇有感触,大明朝倒霉到家,喝水都塞牙缝啊,好不容易有孙元华这么一个技术人才,建立了新军,但却因为所用非人——孙元华不适合当一地的军政长官,孔有德那个奸贼更不适合当新军的统领!
  两个致命的错误交叠在一起,纵使没有吴桥的那只鸡,孔有德迟早也会反叛。而登州之变遗祸深远,此后明朝再没有尝试建立一支完全的新军,孙元化死后,西学式微,反倒是建虏得到了孔有德等降臣带来的大量火炮,明朝和建虏的火炮水平,几乎被拉到同一档次。
  孔有德,奸贼啊。
  孙元化是一个好学生,跟徐光启和汤若望都感情深厚,今日说到火炮,汤若望忍不住就想起了这位学生,一时控制不住情绪,红了眼眶。
  “愿主保佑。”
  汤若望划着十字,眼眶红红。
  朱慈烺也是感叹,同时也更加警惕,他建立的新军,绝不能再重蹈孙元化的覆辙!
  来到神机营,李顺魏闯率领众将,还有炮兵教导官焦勖在营门前迎接。朱慈烺下了马,跟焦勖交谈。在调焦勖到神机营之前,他并没有找焦勖谈过,也没有询问过焦勖的意见,直接就把焦勖调来了,所以朱慈烺心里有点歉意,不过看焦勖精神焕发的样子,他对“炮兵教导官”的新工作,倒是很满意。
  朱慈烺取出其师汤若望新翻译完成的《炮兵使用手册》,焦勖翻了一遍,更是欣喜,拿在手里就不肯放了。
  朱慈烺笑:“暂时还不能给你,回头我找人印个几十本,第一本就给你。”
  “谢殿下。”
  焦勖是外人,又是技术人才,对炮营有独特的观察,和他一番交谈,朱慈烺对炮营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焦勖,除了火炮保养和瞄准技术,还有一项更要紧的东西,你要教给炮营的弟兄们。”朱慈烺脸色严肃。
  “请殿下吩咐。”
  “炮兵未来将是我大明军队的主力,忠诚至关重要,决不能有背叛之人。忠孝仁义,礼义廉耻,你要清清楚楚的灌输给他们。如果是偷奸耍滑,不知忠义之徒,纵使他火炮技术再好,也不能留在炮营!”
  “臣明白,臣一定严格执行。”焦勖领命,深深一躬。
  和焦勖谈罢,朱慈烺带着汤神父在众将的陪同下巡视神机营,从火枪的保养到射击,有什么问题,一一请汤若望指出,看到“纸包弹”,汤神父惊讶极了,一劲的说发明这个的人是天才。
  炮兵场上,佛朗机炮再一次发射,请汤若望挑毛病。
  焦勖亲自做示范,亲自瞄准。
  用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测算出精确数字后,焦勖调整火炮角度,一炮发出。
  “轰!”直接命中两百步的目标。
  众兵轰然叫好。
  “太准了,太准了!”
  副将李顺佩服的五体投地,他是几十年的老炮手,虽然他也可以一发命中,但他一半靠测算,一半靠经验,焦勖却完全靠测算,相比较起来,焦勖的射术更容易推广,也更容易被炮兵学习。
  焦勖的射术让朱慈烺欣慰。
  “汤神父,我请你铸造的十门青铜小炮,可有这样的威力?”朱慈烺笑问。
  “有效距离比佛朗机炮要远30步,威力只大不小,而且散热好,一口气打十发不成问题。”说到自己的铸炮,一向谦逊的汤若望也忍不住露出了一丝的骄傲。
  朱慈烺正要欣喜,就看见一名绯袍太监带着两名锦衣卫急急向这边奔了过来,一边跑一般高喊:“殿下,殿下!皇上召你进宫!”
  看那着急的样子,好像是有什么大事。
  朱慈烺连忙站起,两步迎上去:“秦公公,是出什么事了吗?”
  是司礼监的随堂太监秦方。
  秦方气喘吁吁的道:“左都御史刘宗周正在觐见,皇上宣你速去。”
  听到刘宗周三个字,朱慈烺心一沉,头皮有点发麻的感觉。
  刘宗周,字起东,别号念台,是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更是现在当仁不让的东林领袖,如果说蒋德璟吴甡在东林党中有一定影响的话,那刘宗周就是一言九鼎,甚至可以说,他一人一言就可以在士大夫中卷起千堆雪。
  1645闰六月初八日,痛心于皇明的覆灭,刘宗周前后绝食两旬而死。其子刘勺遵照他的遗命,曰:皇明蕺山长念台刘子之柩,
  刘宗周是皇明最大的拥趸,他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巨大。刘宗周是大儒,是忠臣,但朱慈烺对他却有点犯怵,原因很简单,他敏感的意识到,自己穿越而来的所言所行,恐怕不是刘宗周这样的老夫子所能接受的。而且吴甡已经暗示过,等刘念台到了京师,担任左都御史之后,殿下一定要谨言慎行,再不可向过去那样,出格出位,不然以刘念台的性子,绝不会罢休。
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代大儒
  如今,刘宗周终于是来了。
  对这种盛名满天下,但却又顽固保守的忠臣烈子,朱慈烺最是难以处理。
  不管怎样,终须一见。
  “走吧!”
  朱慈烺上马,向京师而去。
  他已经有了被刘宗周痛骂一顿的觉悟。
  ……
  京师。
  皇太子朱慈烺进到紫禁城。
  乾清宫前一如既往的安静,只有侍卫和两个随侍太监站在殿门前,当朱慈烺走到门前时,两名太监向朱慈烺行礼,又为朱慈烺推开殿门。
  殿内静寂。
  脚步踩在金石砖上,发出清幽的声音。
  后面的暖阁内,崇祯和刘宗周君臣正在进行一场辩论。
  还没走到暖阁门前,朱慈烺就听到了一个苍老但却铿锵有力的声音从里面传了出来。
  “十五年来,陛下处分失当,致有今日之败局!”
  “不追查祸害的起因,改弦更张,却想运用一些得过且过的手段来弥补目前的漏洞,不过是缘木求鱼!”
  ……
  也就刘宗周,换他人绝不敢这么质疑崇祯。
  站在暖阁门口的小太监想要通报,但被朱慈烺摇手制止。
  他想要听一下,大名鼎鼎的刘宗周,究竟能说出什么高明的治国之策来——虽然从史书里他已经知道,刘宗周讲不出什么东西,虽然是大儒,但却不懂治国,只会把仁义为本,以尧舜之学,行尧舜之道的大道理一遍遍的讲给崇祯听。
  不止刘宗周,这是所有儒学大师的通病。
  刘宗周连续的几声质问之后,崇祯弱弱的声音终于响起:“过去的事不要提了,先生以为,眼下该当如何?”
  虽然贵为皇帝,但在骨子里却是一个儒门圣徒,在儒门大家刘宗周的面前,崇祯比对任何朝臣都虚弱。
  “修法纪,肃人心,再开诚布公,选贤用能,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国家自然大治!”刘宗周回。
  “先生说的道理朕都明白,然建虏和流贼是朝廷眼下的急患,两患不平,烽烟四起,国家如何能大治?”崇祯问。
  “流贼本是良民,只要朝廷待之以诚,宽容相待,他们必定会感激涕零,改邪归正,至于关外的建虏,虽然蛮夷不化,但其所争的跟蒙古人无二,无非就是想要一些财帛钱粮罢了,选择贤能的督师、巡抚镇守辽东,阻敌于宁远,陛下修生养息,仁义治国,三年五载,两患必平!”
  崇祯默然了片刻,缓缓道:“先生说来容易,但做来何其难?”
  “事在人为。陛下切不可灰心丧志。”
  “先生以为,眼下各地的督抚,谁是贤能?谁又能镇守辽东?”
  “山西巡抚蔡懋德,陕西巡抚冯师孔,漕运总督史可法……”
  刘宗周一连推荐的几个地方督抚,都是两袖清风,但却在明末乱局中,迂腐顽固,无所作为,最后自杀殉国的东林忠臣,忠是忠,但却于事无补,甚至加剧了危机的临近。
  崇祯又沉默了片刻,再问:“殿中群臣呢?”
  “礼部侍郎蒋德璟,兵部侍郎吴甡,刑部徐石麟……”
  与其说是能臣名单,倒不如说是一份东林名单。
  大约郑三俊太老了,所以他没有提到郑三俊。
  崇祯心知肚明,于是轻叹:“先生推荐的都是廉臣,但如今乱局,能臣更为重要。”
  “陛下差矣!前人国家破灭,都是因为将官贪婪、放肆才造成的,所以不论军事国事都应以操守为先。没有操守的人,再有才能也不能任用,不然国家必乱。唐之李林甫,宋之高俅,就是前车之鉴!”刘宗周越发激昂。
  崇祯不说话了,好像是累了,但更像是失望了。
  皇帝作为当家人,最关心的人才、饷粮、流寇、边患等迫切的实际问题,刘宗周说了半个小时了,但全是假大空,没一句有用的,推荐的几个督抚也都是迂腐之臣,治理地方,安抚百姓还可以,但无一人有督师辽东,领兵带将之能——崇祯还是有识人之明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2/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