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3/1227

  虽然朱元璋对皇太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并设立了詹事府,但从结果上看,明朝的皇家教育对皇帝的治国能力并没有多少加强,皇太子在7岁到15岁由詹事府教育,登基成为皇帝后由翰林学士进行定期讲座,但讲座的主要内容仍然不脱于古板的四书五经,很少涉及当下的时政。
  当年幼的万历、崇祯皇帝向学士们提出如何解决现实问题时,学士们的标准回答无非是:治国不在于权谋智略,不在于整经备武,而在于“德”。皇帝努力“修德”成为国民道德典范,天下自然就会太平了。
  如此迂腐,又焉能培养出合格的皇帝?
  坚持一个时辰,这一堂课,终于是结束。
第三百零六章
处置逃兵
  虽然心中烦躁,但表面上朱慈烺却不得不假装很受用的样子,以保持皇太子的威仪,也给宫中的父皇看。他微笑赞赏翰林学士,赐酒饭。翰林学士行谢恩礼。一番繁文缛节之后,今日讲课才算结束。
  朱慈烺长长松口气,他现在终于是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会逃课了。
  等方拱乾、吴伟业带着詹事府官员退下,朱慈烺匆匆用完午膳,直奔城外大校场。
  听翰林学士讲“之乎者也”是一种折磨,城外大校场才是朱慈烺现在最关心最在意的地方。
  ……
  城外大校场。
  三万将士在校场上肃然而立,十几个逃兵则被五花大绑的押解到了校场中央。
  照京营军规,逃兵战时斩首,平时八十军棍。八十军棍比直接斩首好一点,不过却也是九死一生,很少有人能捱过去的,因此十几个逃兵都面如死灰,哆哩哆嗦。
  朱慈脸色凝重,目光冷冷扫过面前的逃兵。
  十三个人,小的十八,大的三十多,都是原先京营裁撤保留下来的兵。
  目光所及,所有逃兵都低下了头,胆小的甚至已经尿裤了。
  皇太子可是一次斩一百人头的狠角色啊,今日怕是没有好了。
  “为什么要逃跑?”朱慈烺冷冷问。
  逃兵们把头垂得更低了,没有人敢回答。
  朱慈烺指向了站在最前面的一个身材还算高大,不应该当逃兵的士卒:“你来说。”
  被点到名的那名士卒耷拉着脑袋,迟疑了半天才吞吞吐吐道:“回殿下,操练……实在是太累,责罚实在是太重了,草民受不了了,求你饶了草民,放草民回家吧。”说到最后,呜呜地哭了起来。
  他这一哭,其他逃兵也受到了感染,呜呜地全哭了起来,最后全部跪在地上,哭喊饶命。
  校场上的三万将士也都露出凄苦之色。
  这二十多天的操练几乎让每个人都褪了一层皮,每个人都在勉力支撑,如果不是后勤有保障,能吃饱喝足,早就一哄而散了。
  “都闭嘴!像个娘们似的,谁再哭,现在就斩他的脑袋!”徐文朴忍不住怒喝。
  这些逃兵中有一半是他的部下,让他脸上无光,因此他尤为恼怒。
  被他一喝,逃兵们吓的都不敢哭了。
  贺珍皱起眉,狠狠瞪了徐文朴一眼,意思是说无礼!太子在处置,哪有你说话的权力?
  徐文朴这才意识到自己僭越了,急忙退回去。
  对徐文朴的僭越朱慈烺并不在意,他冷冷看着逃兵们。等他们哭的差不多了,才大声的问:“京营操练是很累,那你们当了逃兵,回了家,是不是就不累,就可以轻松的过完这一辈子了呢?”
  逃兵们都愣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回家当然不会轻松,官府会搜捕,家里人会提心吊胆,为了安全,他们只能背井离乡的逃难,可天下这么乱,处处烽烟,他们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京营待遇很差,还是饭食很差?让你们吃不饱,穿不暖,以至于你们宁愿冒着杀头的危险逃跑,也不愿意在京营安心操练?”朱慈烺没有理会逃兵们的犹豫,继续喝问。
  “说!!”见没人回答,朱慈烺大吼。
  逃兵们都被吓了一大跳,那个高个逃兵一惊之后连忙答道:“回殿下……没有,京营一切都很好,草民……长这么大还从未一天吃过三餐,也没吃过这么好的饭食。”
  “那就是说,本宫没有亏待你们了,既然如此,你们为何还要逃跑?你们跑了又能去哪里?回家被官府捉拿,还是背井离乡的逃往外地?就算你们真的能逃走,那四处流浪,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不知哪日就会冻死在路边的惨状,难道会比京营的操练好吗?”
  朱慈烺大声道。
  鸦雀无声。
  没有人回答,所有人都低下了头。
  皇太子说的一点都没错,他们做了逃兵,迎接他们的只会是背井离乡的凄惨。趁夜逃跑,本就是一时脑热,他们早就已经后悔了,现在听皇太子这么一说,心中的悔意就更多了,呜呜的,不知道是谁带头,逃兵们又开始哭了。
  旁边,十个思想教导官将朱慈烺所说的每一个字都记在了心里,士兵逃跑,除了各队队长,旗总和把总之外,他们这些思想教导官也是有责任的,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士兵思想的波动,没有提前预防并加以疏导,以至于出现了逃兵,虽然朱慈烺没有责怪他们,但他们心中都是惭愧,从今天起,他们要更加留意士兵们的想法,逃兵这种事情绝不能再发生。
  朱慈烺大声道:“京营操练是很辛苦,这一点,本宫和你们一样清楚,但别人能受了,为什么你们受不了?难道他们脖子上都安了两个脑袋吗?宝剑锋芒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严格的操练,又怎么能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和对阵杀敌的决心?又怎么能抵御建虏,保护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不被敌人所伤害?更不用说,只有练出了本事,才有升官进爵,为自己,也为子孙谋一份功业的可能,别人拼尽全力也进不了京营,你们却想要逃走,你说,你们是不是糊涂?!”
  “我们错了,求殿下饶命啊……”逃兵们又哭了起来。
  朱慈烺不理会他们,扭过头对身后的贺珍说道:“照军法,每人八十军棍!!”
  “遵命!”贺珍神色凝重。
  当着三万将士的面,十几个逃兵公开接受军法。
  行刑的军法官采用的是“死杖”。
  “砰砰砰……”
  军棍齐下,皮开肉绽,惨叫连连。
  不但士兵,就是各级将官也都是微微变色。
  皇太子军法,果然是严厉。
  八十军棍下去,除了一人命大,侥幸没死之外,其他人当场就没了声息。
  杀鸡儆猴。
  朱慈烺硬着心肠,从头看到尾。
  慈不掌兵,治军必须从严,军法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不然就无以练成强军。
  思想教导官和各级军官又趁热打铁,将当逃兵的害处大肆宣扬,原本一些受不了京营操练之苦,想要当逃兵的士卒,立刻就收了逃跑的心思,当逃兵必死无疑,留在京营操练却有光宗耀祖,升官发财的希望,两者一比较,还是不要当逃兵的好。再说了,别人能承受,我为什么就不能承受?诚如皇太子所说,难道别人脖子上安了两个脑袋吗?
第三百零七章
第一袁粉
  “不想饿死、不想冻死路边的,就在京营好生操练,我朱慈烺再重申一次,只要你们忠心为国,奋勇杀敌,官位勋爵绝对少不了你们的!如果你们想要当逃兵,就想一想能不能承受八十军棍吧!”
  行刑结束,朱慈烺再一次训话。
  三万将士鸦雀无声。
  朱慈烺又宣布,今晚每人加一个鸡蛋。
  校场立刻欢声雷动。
  看到重新被鼓舞起来的士气,朱慈烺暗暗松了一口气。
  治军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无非就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对违纪之人绝不能有任何仁慈,对有功之人的赏赐绝不能有任何吝啬,再配以严格而有效的操练,充裕而没有后顾之忧的军需后勤和精良装备,一年之后,一支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劲旅自然就会出现。
  处置完逃兵之后,朱慈烺将把总以上的将官召集到中军帐,平静但又不失严厉的训话。最后做出惩戒,逃兵所在小队的队长撤职,旗长降为队长,把总罚俸一月,千总带着把总操场十圈跑。虽然有逃兵出现,但操练却不容有任何懈怠,但有放松标准或者虚掩应付者,一律军法从事!
  众将都是凛然。
  “执行吧。”朱慈烺挥手。
  “是。”
  出了中军帐,徐文朴脱去铠甲,带着手下的三个把总在操场上十圈跑。将官因为逃兵被惩戒,而且还是操场十圈跑,这样的处置在大明军队里还真是少见,不说京营,就是眼下战力最强的关宁军也经常会有逃兵出现,除了逃兵斩首,对将官不会有任何惩戒,皇太子算是开了一个先河。
  “太子爷真是进退有度、治军有方啊……”精武营主将吴襄摸着斑白的胡须轻声叹。
  他身边没有旁人,只有小襄城伯李国祯。两人年纪虽然差了许多,但李国祯是勋贵,两人又是同时奉旨到京营任职,最主要的是,两人都意识到自己被皇太子“闲置”了,虽然表面上佯装不知,但心里却多有不满。同病相怜之下,两人心思自然要比其他人亲近一些。
  经过德胜门军营之事,李国祯比过往小心了许多,他佯装没有听出吴襄语中的酸意,恭敬的道:“是呀,太子天纵英明,真乃我大明之福。”
  吴襄瞟了李国祯一眼,疑惑这位小伯公最近怎么改了性子?刚到京营的前两天,他可没少酸言酸语,难道是有什么变故吗?算了,他这年轻的伯公都能耐的住寂寞,做一个闲散提督,自己这样的老头子又有什么不可以?
  嘿嘿一笑,扶剑走了。
  等吴襄走后,李国祯脸上的笑意变成了阴沉。
  他自恃才高,一心想要建功立业,但偏偏遇上一个看不上他的皇太子,以至于怀才不遇,有志难伸。唉,时也,命也?李国祯仰头看天,眼睛里满是落寞和苦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3/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