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8/1227

  没有人响应,富商们都低头不语——五十一两百也就算了,但一开口就是五百两,他们还真是心疼。另外,中国人一直信奉财不外露的真理,商人们更是如此,不管多有钱,面对官府的募捐,永远都要假装出穷兮兮的可怜相,谁知道还没有下一次?
  因此对微渊斋掌柜张乾生的“自告奋勇”,他们心中都很是不满——你出什么风头?这不是把我们都害了吗?
  田守信环视一圈,见无人响应,心中愤怒,但脸上却依然笑眯眯:“张掌柜愿意带头纳捐,咱家很是欣慰,不过今日之募捐跟往日有所不同。”
  商人们不说话,心中却冷笑:能有什么不同,不还是掏银子吗?
  “往日募捐,大伙捐了银子,却什么也得不到,太子殿下体谅大家,因此今日募捐只要是愿意出银者,不但会得到太子府的赞誉,而且这些字画……”田守信手一指:“也可以任大家挑选,就算是奖励大家为国分忧的忠心吧。”
  先静寂了一下,然后轰的一声,就像是开了锅,富商们嗡嗡地议论起来,脸上都带着兴奋——早听说咱们这位皇太子聪慧高远,经常有别出心裁的想法和看法,就算过去不信,今日也是信了。过去纳捐可是什么都没有,只能得官老爷的几句表扬,等交了钱,出了门,立刻就对你变了脸色。
  今日纳捐不但有太子府的赞誉,还能得到朝中各位大人的字画。不说其他,只说其中几位书画名家的作品最少就价值两百两,中过状元的几位大人,如首辅周延儒,工部魏藻德的作品不说官职,只看他们的状元身份,价值也在两百两以上,再算上官职,首辅周延儒的墨宝起码价值一千两。
  太子府的赞誉,虽然不是皇太子亲笔所书,但肯定也是詹事府的高才所作(吴伟业写的),加上太子府的红色大印,值一百两应该不成问题。
  如果捐个三五百两,就能得到太子府的赞誉和周延儒的字,即得了好处,又博取到了纳捐的好名声,那不是一桩稳赚不陪的买卖吗?
  商人们心思活络,立刻就将利弊分析了个清楚。
  “草民愿捐五百两。”有商人站起来。
  “草民也捐!”
  唯恐周延儒的行书被其他人抢先,商人们争先恐后站起来,嚷嚷着要纳捐。
  田守信抬抬手,示意大家稍安勿躁,然后继续道:“大家也看到了,现场字画有限,不可能人人有份,厚此薄彼不是太子殿下所为,因此咱家就帮太子想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拍卖,场中字画,价高者得。”
  “拍卖?”富商们惊奇。
  田守信将规则简单的讲述了一遍。
  在座的富商都是人精,立刻就明白拍卖的深意了,纷纷交头接耳,嗡嗡地议论,虽然有老谋深算、狡猾如狐者觉得这是一个陷阱,最好不要参与,但大部分的富商都还是接受了。
  “咱家再重申一遍,所拍银两都会用于城外灾民赈济、北郊水利和辽东百姓的安置,太子爷会定期公布账薄,给大家一个公正。”田守信道。
  富商们都点头,但却没有人相信——银子交给官家,官家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他们这些商人哪有置喙的权力?
  知道他们不信,田守信也不再多说,直接宣布拍卖会开始。
  整个拍卖形式和现代的拍卖会完全一样,参拍字画按照作者的官职和艺术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上台,并且将由詹事府一位官员负责鼓吹其艺术水平和价值所在。
  原本朱慈烺想要用吴伟业的,但想想吴伟业脸皮薄,不善于说假话,做拍卖官还真不合适,于是就另选他人。
  “起拍价一百两!”田守信宣布。照他本来的意思,最少应该两百两,因为只太子府的赞誉,就值一百两,但朱慈烺却不这么认为,拍卖会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气氛是否热烈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因此他宁愿降低起拍价,只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竞标。人多了,兴奋了,出价不知不觉就豪气了。
  朱慈烺不担心商人们赖账,敢在太子府赖账,得先想想自己脖子上有几个脑袋?再者,在场的人都是京师有头有脸的人物,谁也丢不起那个脸。
第三百一十五章
一官一价
  首先被拍卖的是几位官职不到四品,但却是书画名家的官员的作品。其中就有吴伟业的作品。不止吴伟业,詹事府有名的官员,包括书画大家王铎都为今天的拍卖会贡献了作品。
  “田公公,草民有一问。”有一商人举手。
  “讲。”田守信笑眯眯。
  “只要拍到了,不管价钱几何,都会有太子殿下的赞誉,是吗?”商人问。
  “是。”田守信很肯定的点头:“哪怕是最低价成交,太子殿下的赞誉和所拍的字画,都会一并送到各位的府上。”
  这一下,富商们都吃了定心丸。
  “一百零一两。”
  “一百一十两。”
  ……
  竞拍者非常踊跃,叫价声此起彼伏,不过前三副字画的最后成交的价钱却都不到两百两——果然是无商不奸。虽然田守信一直在忽悠,但商人们的钱袋子却依然捂得很紧,并没有因为气氛热烈而激动。两百两买一副朝臣的字画和太子府的赞誉,一点都不亏。
  吴伟业脸色微微尴尬,他的作品只拍一百九十两,连两百两都不到,其实不奇怪,吴伟业的诗词字画虽然在士子之中很有名气,但商人们没有太多的艺术欣赏品味,他们更看重的是官员的品级和影响力。
  朱慈烺主意到了吴伟业脸上的尴尬,心说这样也好,让吴梅村知道一下自己在普通人心目中的地位,省的他再眼高手低,总是一副怀才不遇的委屈样。
  随着字画的陆续挂出和官员品级的增加,拍出的价钱逐渐在提高。
  等到顺天府尹周堪庚的作品被挂上去之后,拍卖价达到了一个高点,八百两。
  顺天府尹是京师的父母官,在场很多富商都跟他有交情,这点面子肯定是要给的。
  吴伟业露出忿忿之色,周堪庚虽然是顺天府尹,但其字只是中等,比吴伟业差远了。“有眼无珠,不识货啊。”吴伟业连连摇头,又委屈又愤懑,为那个拍下周堪庚作品的小浙商感到不值。
  “成交!”锣声响起,田守信带头鼓掌,木台边的小太监们一起鼓噪,每一个成功的竞买家都如同是状元一样,被田守信念出台甫,接受众人祝贺的目光,更有两名专门负责的小太监将一张写有拍品编号,证明拍卖成功的硬皮信笺,恭恭敬敬地送到竞买者面前。
  宰相门前七品官,东宫太监都是服侍皇太子的,富商们平常巴结都来不及,何曾受过这样的礼遇?
  有此一次,这一生也值了。
  除了一些老谋深算的没有动作之外,大部分商人都被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开始大胆出价了,尤其是一些有竞争关系的商人,更是相互加价拆台,绝不能看见对手出风头,这一来一去,不知不觉中又将价钱抬高了不少。
  但并不是每一个大官都拍出了高价,左副都御史的方岳贡的行书就是一个例外,几轮下来,居然只拍了四百六十两银子。
  县官不如现管,虽然在品级和地位上方岳贡超过顺天府尹周堪庚,但在商人的心目中,一个不打交道的左副都御史的重要性,远远不如顺天府尹。
  接下来的高峰是工部尚书魏藻德的山水画。
  拍了一千五百两。
  魏藻德状元出身,年纪轻轻就成为工部尚书,工部是除户部之外跟商人打交道最多的衙门,因此魏藻德的字画颇受欢迎,出价的商人尤其多。
  最终得拍的是京师本地的一位商家。
  吴伟业就更是忿然了,若论诗词,这几位大人没一个能比上他,但拍出的价钱却超过他十倍。“我吴梅村就这么不值钱吗?”
  接下来,六部尚书和几个侍郎的作品都拍出了不错的价钱,尤其是几个做过地方督抚,未来有可能会入阁的人选,如蒋德璟吴甡等人,他们的作品都受到追捧,最后都超过了一千两。等到了内阁四臣时,竞价更激烈,价钱也就更高了,陈演拍了两千三百两,谢升也两千两,魏造乘差一点,一千六百两。
  不知不觉,只剩下最后一副没有被拍卖的作品了,那就是首辅周延儒的行书。
  阁楼上,吴伟业由忿然渐渐变成了兴奋——他终于是回归了自己左庶子的角色,今日拍卖不就是为了筹集银子吗?只要有人愿意出银子,管他字画水平呢?
  朱慈烺微微苦笑——大明商人的冷静程度超过他想象,现在的收入比他预料的数字低了不少。这帮奸商,一个比一个奸,条件都这么优惠了,却依然没有人愿意出高价!
  拍卖中,小太监唐亮拿着笔墨,每拍卖一笔就在册子上记下数字,同时拨动算盘——到现在为止,虽然场中气氛很热烈,但一共只拍了六万多两银子,距离朱慈烺的目标十万两还差一半呢。
  “这是首辅周阁老的大作,所书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阁老笔法古拙,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冠绝占今,鲜有俦匹……”木台上,田守信身边的东宫官员大肆吹捧周延儒的书法。
  其实不用吹,哪怕周延儒写的是一堆狗屎,只看他二十多岁高中状元,两度为首辅,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经历就足以让商人们掏银子了。
  “两千两!”
  “两千六百两!”
  “四千两!”
  周延儒的名号果然不同,商人们出价踊跃,连一直不动如山的徽商领袖蔡其昌也出价了,而且一张口就是四千两,超过前一位的一倍。
  蔡其昌一出价,现场就鸦雀无声了。
  蔡其昌财力雄厚,又是徽商领袖,辈分在那摆着呢,在场的还真没有几人敢跟他争。
  田守信却不能见这种寂静,大声的鼓动:“还有出价的没?这可是周阁老的墨宝,只此一次,以后就再没有机会了,各位千万不要错过!”
  一片寂静中,听见有一人道:“四千一百两!”
  众人循着声音看去。
  原来是浙商王青林。
  和蔡其昌一样,王青林一直默默,不管台上的作品是谁,众人拍的多热烈,他都不参与,但等到周延儒的行书挂起,蔡其昌出价之后,他却忽然举起了右臂。
第三百一十六章
太子作品
  蔡其昌脸色微微一变,别人不知道,但他自己却很清楚,王青林一直想插足钱庄生意,但因为有徽商,尤其是他蔡其昌的压制,一直无法正常的开展业务,因此王青林对他十分愤恨,两人见面嘻嘻哈哈,但背地里却都恨不得对方死,今日王青林压他的报价,明显是想要当众出他的丑。
  当然了,周延儒的标的也是原因之一。
  周延儒是首辅,权柄巨大,做钱庄生意难免会碰触到律法的灰色边缘,有没有靠山就十分重要,如果能靠上周延儒,那可就高枕无忧了。虽然今天拍卖的银子并不是交给周延儒,但周延儒知道自己的作品拍出了高价,一定会与有荣焉,对买家的名字会有印象,日后到首辅大人的府上拜见,说不定会有不同的待遇。
  所以蔡其昌想要拍到周延儒的行书。
  王青林想法也一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8/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