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1227

  “儿臣知道了。”朱慈烺暗暗松口气,他原本已经做好了被责罚的准备,斩一百人头,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这一百人头,他就没有办法竖威,也没办法进行下一步。畏威而不怀德,是大多数人的毛病,但崇祯十七年的脚步声声踏近之时,他没有那么多时间“恩施”,只能采用效果更快的“峻法”。如此方有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扭转京师三大营的风气。
  “这两件事就不提了,朕问你,你说一月之内解决京营的欠饷,又是怎么回事?”
  “回禀父皇,徐卫良家中抄出的钱粮,差不多八万两,足够京营一月的军饷了。”
  “剩下的五个月呢?你又想抄谁的家?”崇祯问,崇祯也是聪慧之主,他隐隐已然猜到了朱慈烺的办法。
  “剩下的五个月,还在徐卫良的身上。”
  “嗯?”
  “右掖营这些年多拿了五十万的军饷,但并不是徐卫良一人独吞了,而且这事也不是徐卫良一人能做到的……”朱慈烺意有所指。
  “你是说成国公、定国公?”崇祯面无表情。
  朱慈烺不承认,不否认,他表情已经是答案。
  “可有证据?”崇祯问。
  “没。但徐卫良……”
  崇祯打断他的话,怒道:“没有证据你就敢乱说?!成国公定国公都是随我太祖高皇帝开疆拓土的功勋后代,岂是轻易能动的,别说没有证据,但有什么证据,也要三法司共同审理才能定罪,你一个黄口小二何敢口出狂言?难道你想让天下人以为,朕为了区区一点军饷,就构陷忠良入狱吗?”
  朱慈烺连忙叩首:“儿臣知错了。”心说他们两人算什么忠良啊?
  崇祯气呼呼的走了几步,站住脚步,脸色阴沉:“不过阳武侯薛濂是可以动一动的。朕已经让骆养性去查了,看看这些年,他在神机营究竟贪墨了多少银子?”
  骆养性,锦衣卫指挥使。
  虽然都是世袭的勋贵,但份量显然不同,朱纯臣徐允祯是国公,祖上赫赫威名,故交姻亲,门下子弟,遍布朝野,崇祯不能轻易动他们,而阳武侯薛濂只是一个侯爷,份量轻的多,且薛濂身为神机营的指挥使,神机营出了问题,他负直接责任,就算崇祯将他革职下狱,其他勋贵也说不出什么。
  崇祯显然也是有点急了,儿子夸下海口,自己却没有银子,成国公和定国公不能动,那就只能动阳武侯薛濂了,否则以他的脾气,绝对不会轻易向勋贵开刀的。
  “朕刚问了,内库还有三十万两银子,如果一月后实在没有办法,你就都拿去吧。”
  崇祯板着脸。
  为了儿子的信誉,崇祯也是拼了。
  一股酸意涌上朱慈烺鼻尖,鼻子一酸,眼眶也湿了。
  “谢父皇。”
  朱慈烺跪伏在地。
  这三十万银子看起来好像很多,但却顾着内廷几万人的开销,均摊下来,根本没有多少钱,一旦没有了这笔钱,而其他钱又收不上来,内廷就要举步维艰,连油盐酱醋都买不起了。
  听起来是一个笑话,皇帝居然会为了钱而发愁,但在大明,在崇祯朝,却一点都不新鲜。
  崇祯鬓间的白发,龙袍下摆里衬上的补丁,还有母后宫里的织布机,每每看见,朱慈烺总忍不住的心酸。
  “起来吧。”崇祯叹口气,对儿子今天的表现,整体来说,他是非常满意的,如果不是儿子,他说不定还要被朱纯臣徐允祯欺瞒多久呢,不过皇帝的威严,帝国的荣辱,让他不能当面认同儿子的所为。
  朱慈烺却不起来:“父皇,儿臣有两件事相请。”
  “又是什么事?”
  “儿臣想去京营抚军。”朱慈烺说。
  京营抚军,也就是京营总督,取代朱纯臣现在的位置,因为朱慈烺是太子,所以叫抚军。
  大明有制,太子“内守为监国,外出为抚军”。
  崇祯沉沉的望着儿子,想了许久,还是摇头:“京营如此糜烂,朱纯臣徐允祯实在让我失望,你做这个京营抚军,原本是合适的,交在你手里,也比任何人都让朕放心,只是……我朝开国以来,尚没有太子抚军京营之前例。因此朕不能答应你。”
  朱慈烺心中一沉,看来父皇还是破不了“祖制”这个心魔,赶紧说:“父皇,如今外有建虏,内有流贼,各地督抚总兵却没有几个能为朝廷分忧的,连朱纯臣徐允祯这样的世袭勋贵都尸位素餐,贪墨军饷,究其原因,除了能力问题,阴奉阳违,外忠内奸也是重要因素。”
  “若让其他人总督京营,不过是另一个朱纯臣、徐允祯的翻版,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要想将京营练成一支勇往无前,真正对大明朝忠心耿耿的精锐,此重任,非儿臣莫属!父皇,给儿臣这个机会吧,儿臣一定不让你失望。”朱慈烺慷慨而言,言罢拜首在地。
  崇祯久久不说话,他被儿子的决绝震撼了,想不到弱冠不到的儿子,已有如此的魄力和担当,细细想儿子所说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啊。那些勋贵再亲,能亲过儿子吗?再者,今日检阅京营,儿子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将帅之才,比起朱纯臣、徐允祯好像也不差多少……
  双手负后,在殿中来回的走了十几步,武将的阴奉阳违,文臣的有心无力,一一涌上心头,忽然一咬牙:“也罢……朕就命你去京营抚军!京营是朕的亲军,朕有这个权力。”
  “谢父皇!”
  朱慈烺激动的都快要哭了,为了这一个任命,他足足准备了一个月啊。
  “但别高兴的太早了。”崇祯冷冷道:“朕是有条件的。”
  “请父皇吩咐。”
  “朕只能给你一年时间,一年之内京营有起色,你可以续任,如果没有,你就老老实实滚回宫中读书!”崇祯帝冷冷到。
  “儿臣遵命!”朱慈烺猛地叩头,崇祯十七年三月,距今不过两年,有一年时间领导京营足够了,如果一年之内他改变不了京营,不能令京营变成强军,也肯定是逆转不了崇祯十七年的危局。如果那样,乖乖滚回皇宫,用剩下的一年时间谋划南迁南京,找寻可能的生路,就是他唯一的选择了。
  崇祯又想了一下,冷冷望向儿子。:“从明日起,你就随朕一起上朝吧。朕看你志得意满,日渐猖狂,让你早一点知道朝政困难也是好事!”
  “遵旨。”
  这是个意外,比朱慈烺预想的时间早了一些,不过也无妨。
第二十五章
国母性情
  “父皇,儿臣还有一事。”
  “快说吧,你母后在坤宁宫等急了。”崇祯皱眉,已经到了晚膳时间,周后身边的大太监徐高都过来好几次了。
  “儿臣想出宫居住。”朱慈烺说。
  “嗯?”崇祯吃惊了:“为什么?”
  “儿臣今日在城外阅军,入城稍晚了一些,差点被宫门关在外面,儿臣如果抚军京营,必然早出晚归,一旦宫门关了,儿臣就进不来了。”
  “朕可以给你腰牌,准你任何时候都随意出入。”
  “父皇,宫门到点关闭,可是祖制……”朱慈烺小声。
  崇祯皱着眉头不说话了,他当然知道儿子说的有道理,但放儿子出宫,他却有点舍不得……
  “容朕想想吧。”崇祯没拒绝,却也没有答应。
  徐高又来了,他是周后身边的大太监,此时过来,显然是奉了周后的旨意,请皇上和太子去用晚膳。
  崇祯趁机结束对话,带着朱慈烺去往坤宁宫。
  父子二人没有坐步辇,而是相伴相随,一路走一路聊。
  “父皇,儿臣今日方知当年李邦华整顿京营之艰难,儿臣身为太子,又代天巡视,这些人却依然敢在儿臣面前弄虚作假,阴奉阳违,李邦华当年只是一个兵部右侍郎,无权无势,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但最后他却能顶住压力,将京营整顿一新,由此可见,李邦华确是一个贤臣啊。”
  朱慈烺假装随意的将李邦华说了出来。
  崇祯知道儿子在举荐李邦华,而现在满朝文武凋敝的情势下,他也有起用李邦华之心,于是顺水推舟的点头:“那就召李邦华进京吧,户部右侍郎正空虚,就让他先任着。”
  “父皇英明。”
  历史上,李邦华也正是崇祯十五年被起用,只不过却是被派到南京,担任南京的左都御史,后又调到京师担任左都御史,途中李邦华还平息了左良玉的“闹饷”事件,到京后,崇祯对他倍加信任。但李邦华担任左都御史这样的言官头头实在是大材小用,在朱慈烺看来,像李邦华这样的实干家,应该入阁为相,最起码也应该是户部或者兵部尚书。
  前世历史不说了,这一世朱慈烺要帮李邦华找一个施展才华的地方。
  ……
  每日的早膳和午膳,崇祯都在乾清宫用,晚膳一般是和周后在一起,有时候也会把田妃袁妃一起叫来,三子二女,摆一张大桌,一家人其乐融融,不过自从五皇子出事,田妃大病之后,一家人就再也没有聚会过了。
  还没进乾清宫,周皇后就已经带着定王朱慈炯,长平公主迎了出来。
  崇祯少有的露出了微笑。
  一天二十四小时,也许只有这个时间,他才能笑的如此开心。
  崇祯是一个很严肃古板的人,在他前面,即使是活泼调皮的长平公主,此时也是眼观鼻鼻观心,老老实实的像是一个小淑女,定王朱慈炯就更不用提了,紧张的就像是一尊雕塑,眼皮子都不敢乱眨一下,吃饭时,小心翼翼,嘴里不敢发出一丝声响。
  朱慈烺却没有多少紧张,不是因为来自后世,而且因为他早就已经看出,崇祯是外冷内热的性子,表面看起来高不可攀,其实心肠软着呢。
  因为有周后在,所以气氛并不僵硬。
  儿女怕崇祯,但老夫老妻的,周后对崇祯可没什么怕的。
  “皇上,臣妾的姑姑今日进宫了,她说,想让我侄孙从军,为朝廷效力。”
  周后说。
  “哦。”崇祯露出喜色,这年头,愿意把儿子送到军中的官宦人家太少了,大部分人都想让儿子承荫父辈、入仕途、当大官,下贱的丘八,是贫贱人家没饭吃才做的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