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3/1227

  消息传出,群臣错愕,南京的那帮勋贵更是慌了神。
  朱慈烺初时也有点惊讶,稍微一想就明白了:我这个父皇虽然急躁易怒亡了国,但却并不糊涂。
  孙象贤的伎俩看似高明,自省的奏疏和弹劾方正化的奏疏同时送到御前,但也正是因为时间太巧合了,所以才引起了崇祯帝的怀疑。
  这点小伎俩能瞒过崇祯帝一时,却瞒不过他长久。不过碍于面子,崇祯帝并没有立刻恢复方正化的职位。
  孙象贤一去,扬州的盐官盐商就失去了主心骨,对左懋第的查盐大有好处,只可惜新任的两淮盐运使是丁魁楚,如若是原计划的袁继咸,两淮盐政也许很快就可以打开局面。
  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左懋第和史可法了,嗯,还有龚鼎孳,希望他这个奇兵能发挥作用。
  就在孙象贤被革职的同一天,前监盐太监杨显名和前两淮盐运使冯导研也被押解进京了,在刑部和大理寺的共同审理之下,冯导研受不了压力,供出了一处私藏赃物的地点,锦衣卫连夜派人去往扬州起获,杨显名也交出了一些赃银,至于平常勾结的盐商盐官,两人虽然供出了一些,但都是些小猫小狗,无碍扬州大局。最最关键的南京保护伞,两个人一个字也没有提,即便孙象贤倒台了,两人的心思都没有改变。
  孙象贤被撤职,嗅觉灵敏的朝臣意识到了崇祯帝改革盐政的决心,纷纷上书,要求朝廷加快盐政改革的速度,不想却都被崇祯帝严厉申斥,官员一头雾水,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直到从内阁三辅谢升那里传出消息,说江北已经出现盐荒,盐价有猛涨的趋势,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陛下虽然想要痛改盐政,但食盐的短缺和盐价高涨却让陛下有所顾忌,关外有建虏,中原有流贼,如果江北再出现盐荒,造成民心不稳,那整个北方可就没有一处安稳地了……
  崇祯十五年,四月末五月初的朝局,从上到下都弥漫着一股压抑悲观的气氛,就像此时的天气一般,连阴了十几天,但却一滴雨都没有下,京畿百姓惶惶不安,每个人都在为今年的收成而担忧,再不下雨,今年冬天怕就要吃草根树皮了……
  一片压抑的静寂之中,忽然从宫中传出了一条震撼消息。
  太子请皇帝陛下明日校场阅兵!
  大明皇帝阅兵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永乐皇帝朱棣曾经搞过一次震慑了大半个亚洲的“大阅兵”。永乐十九年三月,明廷召集来京的各国使臣,在京师北边的怀来举行“狩猎操演”,共调军队10万人,京师三大营的精锐士卒相继表演了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等“军事科目”。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
  这次大阅兵之后,中西亚国家对大明极度敬畏,此后百年间都和大明和睦相处。
  隆庆三年后,京师三大营于每年冬季农隙之际、都会恭请圣驾亲临检阅。
  不过皇帝亲临校场的时候很少。
  今上崇祯帝最盛大的一次阅兵乃是崇祯十年八月,其时京营总督是襄城伯李守锜,为了崇祯帝的阅兵,老狐狸李守锜精心准备了多半年,当崇祯帝的车驾到达校场时,远望铠甲旌旗甚盛,三军望见乘舆,高呼万岁。崇祯帝大悦,召李守锜和京营众将官御前觐见,酌以金卮。
  然实际功效一点都没有,京师依然是一支难以一战的部队,崇祯帝渐渐心冷,十年之后,再没有检阅过京营。朝臣们好像也都忘记了皇帝检阅京营的传统,每年初冬,京营虽然都会行礼如仪的恭请陛下校阅,但却没有人会认真对待——京营糜烂,见了也是徒自生气,何必惹陛下不高兴呢?
  但现在情况却不一样了,太子抚军京营,每天清晨和黄昏,京师三大营的将士都会队列整齐的跑步出城和回城,这两个多月来渐渐已成京师的一道新风景,很多百姓都会定时守在城门口,欣赏京营将士出城回城的壮观景象,所有人都知道,京营跟过去不一样了,再不是过去的“仪仗队”了。
  皇宫中的崇祯帝当然也知道,这也是他能一直容忍太子在京营“胡作非为”的原因。
  当太子恭请他检阅京营之时,他立刻就答应了。
  内外一片黑暗,他现在太需要一个好消息了。
第四百三十六章
崇祯阅兵(2)
  不但崇祯帝,满朝文武也是一样,所有人都想从洪承畴可能会失节投降的黑暗旋涡中挣脱出来——而这也正是太子的用意。
  皇帝阅兵是大事,步骤相当繁琐。
  当天下午,司设监设御幄于将台上,京营抚军朱慈烺、兵部尚书陈新甲率京营众将预肃教场。
  次日免朝,兵部尚书陈新甲于教场祭“旗纛”之神。参加校阅的三大营将士都全身披挂,各执武器,于校场列队。龙骧左卫、龙骧右卫、武镶右卫、一千五百人扈驾出行。文武百官、在京勋贵、锦衣卫堂上及南镇抚司掌印佥书官扈从,出安定门,至城外大校场。
  太子朱慈烺率京营大小将官戎服跪迎。
  车驾停了,崇祯帝迈步下车。当看到太子头戴六瓣明银盔,身披山文甲,腰悬长剑,跪在一大片红缨重甲的将军之前时,崇祯鼻子一酸,眼眶忽然有点红:都是朕的过错啊,若是朕有为,何至于让太子小小年纪就承担此重任?
  但脸色却依然肃穆,只淡淡说一句:“平身。”
  “谢陛下。”
  身着大红常服的崇祯帝登上将台,朱慈烺随后。接着是内阁重臣和文武百官。
  操场上,长枪如林,旌旗招展,三万余名京营将士按建制排成六个整齐的大方阵,依次为精武营、善柳营、左柳营、右柳营、三千营、最后是神机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人数最少,方阵也最小。
  远远望去,人立马静,一片肃然静默,惟有那高耸似林的明亮枪尖,在阳光下面闪动着耀眼地光泽。
  王承恩为崇祯帝呈上单筒望远镜。
  崇祯帝举镜而望。
  站在父皇身边的朱慈烺静静地望着下面的军队,心中却难掩那一份汹涌的激动。虽然短短不到三个月,但为了走到今日,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耗费了多少银两,又有多少的殚精竭虑,委屈隐忍?终于换来了这崭新的军队。虽不敢说京营已经是精锐,但精武营在前,三千营侧翼,善柳营在后,神机营提供火力支援,应是可以一战的队伍了。
  片刻后,崇祯帝放下望远镜,脸上露出欣慰。
  虽然没有带过兵,但崇祯帝还是有几分眼力的,眼前的队伍虽还无法判断具体战力如何,但绝对不再是一支糜烂之师了。
  “京师三大营整队完毕,请陛下检阅!”朱慈烺跨前两步,站到崇祯帝面前,抱拳躬身,大声禀告。
  崇祯帝不露声色地看了儿子一眼,点了点头,“开始吧!”
  “遵旨!”
  朱慈烺转向中军官佟定方,冲他点了点头。
  小将佟定方微微有点紧张,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他经历过不少,但和大明皇帝这么近却是第一次,他暗暗吸一口气,跨前几步走到检阅台前沿,一脸肃然的举起手中的蓝色三角令旗,往空中一挥……
  “砰砰砰!”内中军号炮三响,各营钲鼓振作,阅兵开始!
  参加过阅兵的朝臣还好,很多第一次参加的文臣都被忽然的炮声吓了一跳。
  骤然间,整个较场内哗的一声,高亢的口令声在一个个方阵的上方响起,所有队列如同一个人一般,在军官指挥下,开始列队走过阅兵台前。
  “砰砰砰砰……”整齐迈出的脚步声如闷雷一般,踏得大地都颤抖了起来。
  以把总为一个建制方阵,依次经过阅兵台。
  首先走过阅兵台的是右柳营,执右柳营军旗,主将营官申世泰走在最前。
  虽然是由挑选下的老兵组成,底子比较薄,但将近三个月的严格操练,尤其是上一次太子夜巡右柳营,重处了违纪的将官之后,右柳营营风为之一振,申世泰挨了六十皮鞭,血痂还没有脱落,但为了此次阅兵,依然咬着牙亲自上阵。他长刀出鞘,斜指向地,经过阅兵台正中时,带头高喊:“效忠陛下,卫我大明!……”
  其后右柳营的十个把总方阵随他一起呐喊。
  声音直冲云霄,震撼天地。
  如果说阅兵开始的号炮声将一些胆小的文官吓了一大跳,那这忽然的口号声将他们的心脏都快要吓出来了。
  虽然早就知道皇太子在京营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做法,什么走队列,练左右,但却没想到竟然会有喊口号这种事情。戚少保练兵也没听过喊口号啊,再者,这哪是喊口号,简直是要硬生生地吓死人啊。随着皇帝参加校阅的文武百官和勋贵一个个都被震得耳朵发麻,除了陈新甲和吴甡之外,脸上的表情更是一个比一个惊讶。
  崇祯帝也惊讶,他万万没想到,京营居然有口号,而且是如此直接如此响亮!不同于直接喊“万岁”,如此口号更有气势也更显决心!崇祯帝肃穆的脸色微微有点泛红,心情激动,不过却强压着。
  右柳营之后是左柳营。
  左柳营军旗之下,营官马德仁走在前。
  “效忠陛下,卫我大明!”
  有知兵的朝臣发觉,左柳营不论军容军貌,还是口号声,都比右柳营整齐响亮了一些。
  再接着善柳营。
  善柳营是六个方阵中人数最多的,有一万一千人,从阅兵台经过时,有绵绵不绝,看不到尽头的感觉,呼喊的口号声更是快要把百官的耳朵震聋了。主将张纯厚长刀出鞘,刀尖指地,很多认识他的朝臣都惊讶,短短三个月没见,张纯厚不但精瘦了许多,而且目光炯炯有神,和过去的老好人形象完全不同。
  最后是精武营。
  当精武营出现时,朝臣们立刻就感觉到了一股和其他三营完全不同的气息。
  在主将吴襄的带领下,以精武营三角的绣着飞虎的军旗为首,一共九千人的精武营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列队通过阅兵台。将官全身,士卒全部是半身的铁鳞甲,手持的长枪明显比其他三营长了一大截,枪尖锋利,直刺入天。一张张年轻黝黑的面膛上透着军人肃杀的气息,挺胸抬头,目视前方,即使是扛着鸟铳的火枪兵仿佛也带着一种杀气腾腾,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从远方走来,九千人一共十六个小方阵,始终保持固定的距离,仿佛是有人一直在用尺子度量一般。脚步踏在地面上,如闷雷一般,震的众朝臣心头一阵乱跳。
  群臣屏气凝息。
第四百三十七章
天降甘霖
  “效忠陛下,卫我大明!”
  如雷的脚步声中,吴襄苍老沙哑的声音忽然在方阵前方响起。
  立刻,九千精武营将士报之于雷鸣般的呼喊声。连远处的西山山岚好像都被震动了。
  朝臣的耳朵边都是嗡嗡嗡。不少文臣都已经吓得变了脸色。
  如果说前面的三个营只是军容肃穆,队列整齐,有多少战力还不能肯定的话,那精武营一出场,朝臣心头都是雪亮:这是一支可战的强兵!伸长了脖子,随着精武营移动的方向,齐刷刷地看去,直到精武营方阵消失在视线里,这才回转头,兴奋地议论起来。
  众朝臣都是进士举人出身,宦海沉浮,其中很多人曾经担任过地方督抚和兵备道,对大明军事的糜烂太清楚不过了,他们已经多年没有见过一支像精武营这样铁甲齐备、步伐整齐、杀气腾腾地队伍了。
  仅仅三个月,太子殿下居然就练出了这么一支队伍,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每个人的心头都像是汹涌澎湃着的潮水,铺天盖地的冲撞着、挤压着、怀疑着,等到三千营和神机营相继通过,队列操演结束,现场安静下来之后,众朝臣便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激动,在首辅周延儒的带领下,跪在崇祯帝面前,此起彼伏的祝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京营威武!万岁!万岁!……”
  崇祯帝心中的激动终于是压制不住了,远望着校场中央那面飘扬着的飞龙大旗,又看了一眼站在自己身边,冷静如水的儿子,脸色涨红,欣慰无比的赞了一句:“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3/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