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5/1227

  但皇太极不担心他们敢闹出什么乱子,只要他身体康健,镶黄旗正黄旗在手,多尔衮三兄弟就不敢妄动。
  他担心的是身后。
  除了不能说的隐忧,在满朝喜悦,看着最强劲的两个对手,洪承畴和祖大寿变成阶下囚,又旋即变成满人奴才的热烈气氛之中,皇太极却目视南方,眼中闪过一丝淡淡地担忧。明国最新的情报他刚刚看过,明国京畿刚降下了一场及时雨,明国太子在北京城外搞了一场大阅兵,不但队列齐整,而且好像还练出了一支精锐。
  皇太极并不担心明国精锐会有多厉害,不要说三月,就算再练三年,明国京营精锐也不会是八旗兵的对手。皇太极真正担心的是,这可能是明国振衰起敝的一个迹象,虽然清国屡战屡胜,但皇太极心中清楚的很,相比于清国,明国其实就是一个庞然大物,只不过这庞然大物生了重病,且起了内讧,清国才有上下其手、予取予求的机会,一旦庞然大物警醒了,恢复了健康,清国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
  如果只是一个朝臣,或者是一方督抚搞了一次阅兵,练出了一支强军,皇太极一点都不会在意,精锐如关宁军如何?还不是被大清压着打。卢象升的天雄军也号称强军,结果呢?
  关键是明国太子的身份。
  以太子之尊抚军京营,短短三月就能令京营焕然一新,明国小太子的见识和手腕都超乎常人,如果这样的人继位成了明国皇帝,那一定会比现今的崇祯帝难缠的多,虽然崇祯帝还在盛年,没有退位问题,但对大清帝国来说,明国太子朱慈烺的存在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皇太极当初只所以能出其不意的夺到汗位,就是因为他看的远,提前布下了几招暗棋,才能令多尔衮三兄弟无可奈何,连自己的母亲都保不住。
  现在也一样,皇太极对明国太子有一种说不出的担心,连带着收服洪承畴和祖大寿的喜悦也都被冲淡了不少……
  京师。
  五月初五,端午日。
  这一日清早,王承恩王德化他们早早就都穿上带有艾虎补子的蟒衣,在乾清宫殿门两边放置了种有菖蒲和艾草的盆景,门上还悬挂吊下的画屏,上面绘有天师、神仙等执剑降毒的典故,意义与过年的时候贴门神是一样的。
  一大早,皇太子朱慈烺就进宫了。
  端午节是大节,仅次于春节元宵和中秋,加上崇祯帝敬仰屈原,因此每年端午节宫中都会非常热闹,崇祯十年以前,崇祯帝会在西苑观看龙舟竞赛。但这些年朝政困难,十年之后取消了龙舟,改为前往万岁山观看龙骧武襄的士兵跑马。
  照宫中的规矩,朱慈烺身上佩戴艾草的叶子,画着驱邪治病的符咒,带着两个弟弟定王永王向父皇请安。
  崇祯帝端坐于乾清宫的御座上,同样佩戴艾草的叶子,接受三个皇子的祝福。
  礼罢之后,崇祯带着三个皇子前往文华殿,接受朝臣的贺拜,并赏赐粽子和雄黄酒。身为太子,朱慈烺一直紧随父皇的身边,寸步不得离。
  不得不说,崇祯帝对仪式的热爱性实在是太强烈了,一个端午节,硬生生搞得比“大礼”还要隆重,朝臣们都身穿贺服,一丝不苟的向崇祯帝朝拜。
  一直到中午,仪式才算是结束了,群臣被折腾的疲惫不堪,朱慈烺站的腿都发麻了,崇祯帝却依然兴致不减——面对如此枯燥的叩拜、赏赐,大约也只有崇祯帝能耐住性子,但崇祯帝偏偏是一个性子急躁的人啊,所以朱慈烺也有点搞不懂了,父皇究竟是急躁还是静谧呢?
  朱慈烺有点心神不宁,倒不是因为仪式的枯燥,而是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影响帝国的两件大事,一件已经发生,关于洪承畴和祖大寿降虏的奏报估计已经由八百里快马携带,急急向京师而来了,而另一件则是李自成的流贼大军围攻开封,照记载,不是今日就是明日,事情就会发生。前一件也就罢了,已经发生,无法阻止,但后一件事情却有很多应该改善,但却没有被改善的地方。
第四百四十章
关键人物
  两月之前,朱慈烺就请兵部侍郎吴甡用兵部的名义向河南巡抚衙门去函,提醒河南巡抚高名衡要在五月初一之前将开封周边的麦子收割完成,以免被流贼抢做军粮,不过从各方面的反馈来看,此项行动进行的很不顺利,甚至是毫无进展,因为开封官绅和农民都极力抗拒这项命令的实施。
  麦子还差二十多天就熟了,这段时间是饱籽的关键时期,此时收割,收成会减少四成。
  农民和地主们当然不愿意,即使高名衡费劲口舌,软硬兼施,也不能让他们改变。
  每个人心中都抱有幻想,万一流贼不来呢,或者六月以后再来呢,那我们的粮食不就保住了吗?现在收割麦子的损失是肯定的,但流贼攻打开封,城外麦子一粒也收不到的可能却是虚幻的,两者相比较,人们更重视眼前的损失,而不计算恶果一旦出现的颗粒无收。
  朱慈烺在心中暗叹,开封城外的麦子,估计大部分都会变成流贼的军粮了。
  明知道某件事情会发生,但却无法阻止的无力感常常令他扼腕叹息,但又不得不承受,毕竟只有他一人是穿越者,知道历史的发展,不能奢求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看穿历史的迷雾。
  麦子收割不顺,不过对河南巡抚高名衡,朱慈烺还是有所期待的。历史上,高名衡和河南总兵陈永福两次成功守卫开封,团结城内百姓士绅,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在粮食断绝情况下,都依然能坚守不降。作为领导者的高名衡显示出强大的统筹运算、调和鼎鼐的能力。
  希望这一世依然如此。
  朱慈烺现在所思虑的并不是高名衡,而是一个从未见过面,但却足以影响开封之战的关键人物。
  如果能争取到这个人物,开封之战的胜算就会大大增加。
  仪式进行中,朱慈烺微微向南,目光透过大殿的花窗,望向了更远的南方,暗想,但愿张名振他们一切顺利。
  河南。
  陈州。
  翠绿的原野中,矗立着一大片层层叠叠的营帐,在中军位置,一面“袁”字大旗迎风飘扬。
  这在如今在中原流窜的三股农民军之一的袁时中的营寨。
  袁时中,河南滑县人,崇祯十三年,山东、河南等地大旱,飞蝗蔽日,袁时中聚众数万起事,攻陷开州。次年进入开封、商丘地区,活跃于豫东南、皖北,人称小袁营。
  小袁营虽然起事最晚,但发展却极快,仅仅两年就滚成了将近三万人,令李自成和张献忠这样的“老前辈”都刮目相看。除了发展快,小袁营还做过一项十几路农民军都没有做过的壮举,那就是在崇祯十六年正月,当建虏突破长城一线,劫掠到海州时,袁时中恰好在附近活动,见建虏攻城,袁时中立即出兵攻打建虏,丝毫不畏惧“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传言。
  据海州当地官员给朝廷的奏报记载:小袁营先用炮(即抛石机)打,后用箭射,又用刀砍,一番退了,一番又上,杀得建虏避进城内。又将建虏账房烧了,骆驼伤了,并挖掘壕沟,大呼难民俱来壕里。被建虏掳掠的百姓见到了救星,纷纷奔到壕中,逃得了性命……其兵戴半青半红帽,口说‘你们百姓被掳来,家里父母想望,各赏钱五十文,快回去’。百姓问赏钱之兵是哪里的?俱说是小袁营。
  前世读史时,朱慈烺对小袁营的这一壮举颇为惊奇,当时心中就想,袁时中心中仍有忠义,和其他流贼不同。
  崇祯十四年五月,朝廷命凤阳巡抚朱太典、总兵刘良左率骑兵进剿在皖北活动的袁时中。袁时中损兵折将,不得不夜走河南,投靠李自成。李自成极力拉拢,想吞并了他的兵马,袁时中虚与委蛇,表面同意,但心中却另有打算。
  第三次攻打开封前,李自成将袁时中派驻陈州,以防备官军从豫南而来的援兵,真实的历史上,袁时中到了陈州没几天,立刻就拔营而走,离开了李自成的管束,就像三国里,刘备带兵离开许昌一样,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一刻也不敢停。
  李自成大怒,派李过领骑兵追击,袁时中被杀得大败,一直逃到毫州才稳定下来,而李自成急于攻击开封,无暇再顾及他。等到崇祯十六年四月,李自成占据了中原,想要向襄阳进兵时,才又派兵攻打袁时中,这一次袁时中没有跑得了,当场被杀。
  自从穿越以来,开始谋划开封之战,朱慈烺就想到了袁时中。
  史载,袁时中当年徘徊于归、毫间,有归顺朝廷之意,但始终没有得到机会,最终被李自成所灭。朱慈烺今世要给他这个机会,相信只要晓以利害,诚意足够,袁时中应该是会降的。
  现在的关键是,不能让袁时中从陈州拔营而走,袁时中一走,等于是背叛了李自成,为李自成所恨,再想要在开封之战中扮演什么角色就难了。只有留在李自成军中,听李自成调派,袁时中才有可能发挥出其不意的作用,也才能影响整个开封之战的大局。
  朱慈烺将劝说袁时中的任务交给了梁以樟和张名振。
  五天前,梁以樟的家人已经被护送进京,在真实发生的历史上,梁家一家二十余口在商丘城破之时都自焚而亡,可谓一门忠烈,尤其梁夫人更是烈女中烈女。朱慈烺感其忠烈,令田守信找了一处宅子,好生安置,只等梁以樟戴罪立功,来到京师,一家人就可以团聚了。
  原本照朱慈烺的意思,完成了归德任务的侯方域也要回京,等着和他老爹侯恂团聚即可,不想侯公子却执意要留在河南,配合梁以樟和张名振完成劝说袁时中的任务。看来烧粮计划的成功令侯公子的胆略提高了不少,朱慈烺很欣慰。希望历史上“两朝应举候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的侯公子,今世能有不一样的表现。
  此时,梁以樟,张名振和侯方域三人正站在距离小袁营不远的一处小山上,远眺着小袁营,表情一个比一个凝重。
第四百四十一章
只身试险
  梁以樟身着道袍,头戴方巾,肩膀上挎着搭子,右手里摇着一只小铜铃,俨然就是一个游方道士。张名振扛着扁担,戴着大斗笠,脚夫模样,只有侯方域依然是领袍儒巾,玉面朱唇,一点都不改他潇洒倜傥的书生形象。对这一点,张名振很是不满,甚至冷冷“怼”过侯方域两句:要当公子回京师当去,不要留在我身边当靶子。
  侯方域脸色涨红,表情尴尬,但说归说,他就是不肯改,更不肯回京,只私下里和梁以樟解释,不是他不愿意改装,更不是要保持帅哥的形象,而是这么多年的长袍儒巾穿习惯了,换别的装扮,他全身上下都不自在。
  梁以樟是死过一回的人了,对一切都已经看淡,如果是过去,他也是绝对不会换上这身道袍的,但为了天下,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他连命都可以豁出去,又遑论一身道袍?
  “照计划行事,如果天黑之前我没有消息传出来,你们就离开吧。”
  梁以樟右手铃铛,左手木棍,迈步下山。
  对袁时中,他们三人都没有什么了解,只知道是一个贼首,且以前没有接触过,就这样去劝说,说九死一生一点都不为过,但这是太子的钧令,无论如何他们都必须执行,而且不能再拖延,照太子信说所说,袁时中最多只会在陈州停留三天,今天已经是第二天了,所以没有可犹豫的了,就算是刀山火海,也必须去闯一遭了。
  “大人!”侯方域脸有不忍之色,上前两步,对梁以樟拱手:“如若袁时中不允,大人可有什么应对之策?”
  “唯一死而已!”
  梁以樟想都没有想,左手木棍重重在地上一点,他夫人儿女能死里逃生,他已经没有什么好牵挂的了,纵死也没有遗憾,说完,大步向前走。
  侯方域急忙又追上去:“大人有什么话要带给夫人吗?”
  梁以樟头也不回,风吹起他的道袍,鼓得像是要飞起来。
  侯方域连续问了两声,梁以樟都没有回答,侯方域也不再问,红着眼眶,对着梁以樟的身影长辑到地。再直起身时,梁以樟的身影已经变成了一个小点,恍惚的要被这原野大地所淹没,风吹来,侯方域鼻子酸酸地,热不住要落泪:这一别,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梁大人?
  感伤无尽之中,却发现张名振蹲在地上,正面无表情的擦拭腰间的长刀,从头到尾,张名振好像都没有多看梁以樟一眼,对梁以樟的只身赴险,没有一点惜别担心的意思。侯方域不禁心生不满:就算你张名振跟太子跟的最早,也不能这么漠视梁大人的牺牲啊?
  小袁营门口,守卫的小袁营兵丁忽然听见了一声声清脆的铜铃声,心中都是奇怪,伸长了脖子向声音来源处眺望,但地平线以上却什么也看不到,唯有原野和清风。站在高处角楼上警戒的士兵却已经看到,小山坡的后面,有一名道士正摇着铜铃向营门走来了。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和尚和道士是非常吃香的职业,尤其是道士,在李自成和张献忠军中有很多不得志的读书人假道士之名为他两人出谋划策,最有名的就是李自成账下的宋献策。宋献策并不是他的真名,而是投靠李自成之后所取的假名,至于真名是何就没有人知道了,连举荐他的牛金星都不知。
  道士忽然在营门口出现,守卫的兵丁都是好奇。和李自成的闯营基本统一了服装号令不同,小袁营士兵的服装现在还是各式各样,唯一帽子基本一致,都是那种大檐的毡帽,此时站在营门口显得乱糟糟,连一个队列都没有,由此可知,小袁营的军纪比闯营差的远了。
  “铃铃铃……”梁以樟摇着铜铃而来,一边摇嘴里一边念念有词。
  这一来,就更是把兵丁们唬住了,竟然没有人趋前拦阻他,直到梁以樟在营门口站定了,念了一声无量天尊,兵丁们这才反应过来。
  “站住老道!这里可不是你化缘的地方!”两名兵丁将枪尖对向梁以樟。
  梁以樟面色淡淡,拱手作揖:“无量天尊。山人不为化缘,乃是为你小袁营三万将士的性命而来,请通报一声袁大掌盘,就说龙虎山张天师座下樊无相求见。”
  龙虎山张天师是大明朝地位最高的道士,相当于是大明的国师,和历代皇帝喜佛不同,大明皇帝喜道。嘉靖皇帝修仙练道时,为求不老,将龙虎山张天师的地位拔到最高,甚至授予官职。中国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的不过两家,一是曲阜孔家,另一个就是龙虎山张家了,张天师时代传承,创立正一道,名声赫赫,梁以樟用他座下弟子做噱头,绝对可以唬住人。
  果然,张天师的名号一亮,兵丁们的表情立刻就不一样,这个时代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识字,但不知道龙虎山张天师却几乎没有。孔子、张天师、那可都是跟皇帝齐名的人物。
  兵丁们放下长枪,恭敬的看着梁以樟。
  很快,营中传出消息,请樊道长入营。
  梁以樟迈步进入,表情淡然从容。
  中军帐中,袁时中面色冷冷的坐在中间,一个文士模样的中年人坐在他右首,除此之外,帐中并没有其他人,原来袁时中已经决定要逃离陈州,手下将领都已经去准备了,不过袁时中还是有点犹豫,担心这一逃彻底得罪了李闯王,以后两边怕是要兵戎相见了,正在此时,亲兵来报,说营门外有一名自称龙虎山张天师座下弟子樊无相的道士求见,还说是为了小袁营三万将士的性命而来,袁时中一听就跳起来了,难道逃走的消息已经泄露了,不然怎么会有道士上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5/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