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4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5/1227

  “不必了。”
  吴道正站直身,向北一抱拳,肃然道:“奉陛下令,稽查京营提督李国祯!”
  “……”李守锜身子一抖,几乎瘫在轿子里,他意识到自己晚了一步,太子已经先行进宫,向陛下禀明此事了,以陛下嫉恶如仇的脾气,闻到李国祯的恶事,一定是勃然大怒。如此一来,他就失去了在陛下面前为儿子自首求情的机会。
  “带走!”
  吴道正一挥手。
  两名锦衣卫立刻上前押住李国祯。
  “爹!爹~~”李国祯已经完全失去了分寸,惊慌的喊,一点都没有京营提督的样子。
  李守锜坐在轿子里,脸色铁青,整个人好像都空了……
  ……
  李国祯被锦衣卫带走时,太子朱慈烺刚离开皇宫不久,正进到皇宫之外的镇虏厂。
  照计划,后天他就要离开京师,往蓟州去,因此他必须抓紧留在京师的每分每秒,为应对建虏入塞做充分的准备。除了粮饷,盔甲兵器是他关注的另一个关键。
  领工部衔的宋应星、火器厂任职的薄钰、兵仗局掌事太监褚宪章、洋和尚汤若望四人陪同太子。
  一见面,汤若望就画着十字,祝贺朱慈烺开封大胜,蓝眼睛里,满满地都是欣慰。
  朱慈烺笑,对这个洋和尚,他是越来越喜欢了。
  和四月前不同,镇虏厂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
  首先,因为钦天监的放行,镇虏厂的扩建得到了内廷的同意,现在正准备拆除围墙,扩大面积;其次,在流经镇虏厂的金水河之上,除了原有的一座水力鼓风机之外,又矗立起了一座高高的水力捶锻机。这是宋应星和薄钰两人的功劳,经过半年多的试验和摸索,加上萧汉俊找来的能工巧匠,他们两人共同制造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架水力捶锻机。
  其实水力鼓风机和水力捶锻机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将水力转换为动能,一个吹风,一个捶打,水力捶锻机要稍微复杂精密一点。
  水力鼓风机在西汉时就被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但水力捶锻机却一直都没有在中国历史中出现。
  相比之下,西方的水力鼓风机出现的极晚,比中国差不多晚了四五百年,但水力捶锻机却在一百多年前就出现了。究其原因,除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精甲”的要求数量不多,人力足可完成之外,也有工匠不被重视,技术研发被压制的原因。
  而这一切,都随着朱慈烺的穿越而改变。
  不要小看水力捶锻机,有了它,才可以批量制造精甲,同时兵器和箭矢的制造,也会上一个台阶。
  朱慈烺不喜镇虏厂的扩建,但喜水力捶锻机的建成。
  不过因为刚刚建成,尚处在磨合找错阶段,所以水力捶锻机还没有真正捶锻过一副盔甲。
  当着太子的面,水力捶锻机进行了一些功能的展示。
  朱慈烺喜不自胜,立赏宋应星三十、薄钰二十两银子。参与的工匠也都各有赏赐。
  薄钰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且出身贫寒,得了太子的赏银,激动的脸色涨红,太子请他说两句话,他结巴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整话来。
  众人善意的大笑。
  朱慈烺也是笑,然后悄悄问薄钰“望远镜”的研发制造情况。提到望远镜,薄钰一下就来了精神,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口舌一下就变的伶俐了,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开始讲。据他说,太子所要求的高清晰度的望远镜,他已经有了相当的突破,什么凸面镜,凹面镜,讲了一大推。不需要多,再给他三个月时间,他就能制造出不输“红夷人”的望远镜。
  朱慈烺点头。
  原本,朱慈烺是想要把火器厂合并到镇虏厂而来,不过看着高高的水力捶锻机,他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那就是干脆把盔甲厂也合并到这里来。除了火药厂比较危险,必须远离皇城之外,其他制造兵器的工作,都可以搬到镇虏厂来,不止是因为聚集到一处之后,保密工作也更容易做。更因为,水力捶锻机之后,还会有水力钻孔机、水力研磨机……枪管的制作也会事半功倍,而这一些都需要借助金水河的河水。
  水力捶锻机的出现令朱慈烺兴奋,但火炮的生产却让他高兴不起来。
  因为开封之战历时半年,旷日持久,朝廷全力支援,所有物资都优先供给河南,物资短缺之下,连镇虏厂都被断了饷,四个月的时间,只有一个月正常生产,其余三个月都处在停工中。即便在生产的一月中,镇虏厂主要生产的也都是供由宁远守军使用的重型红夷大炮,京营定制的铁制的小型红夷炮,一共只生产了十门。
  朱慈烺没有责怪,他知道汤若望和赵仲都尽力了。毕竟陛下最在意的就是辽东。在松锦失败,宁远成为前线之后,增加宁远山海关的火炮数量,是陛下交给兵部和镇虏厂最大的任务。其实宁远本身就有一个铸炮厂,只不过技术实力比不上镇虏厂。京师到辽东遥远,运输不易,历任辽东巡抚都曾经请求,请工部的工匠到宁远现场铸造,省去搬运之苦,松锦之战前,朝廷终于同意了,派去了一部分的工匠,但真正的好工匠和像汤若望这样的能人,还是留在了京师。
  和第一批的青铜小炮不同,第二批的铁质小炮体形稍小一点,黝黑敦实,大约是因为有第一批制造的经验,感觉技术精进了不少。
  朱慈烺派人去通知神机营副将李顺,令他到镇虏厂来提炮。
  火炮之事安排完毕之后,朱慈烺和汤若望密谈。
  “太子殿下,西班牙和荷兰那边都已经回信了。”汤若望用他很清晰但却不太纯正的中文向朱慈烺禀报。
  离京之前,朱慈烺给了汤若望一定的授权,准他和西班牙荷兰两国的使者先行接触,或者是说作为中间人,了解两国对他提出的条件的回应,两国的回应有一定的诚意,他会才接见两国使者。
  “怎么说?”
  “西班牙代表西梅多说,只要大明同意通商,和他们结盟对付荷兰人,他们不但愿意提供西班牙的优良战马,而且火炮粮食战舰,也会尽力提供,甚至可以派兵帮助大明打击关外的野蛮人。”
  “荷兰人呢?”
  “克鲁士说,只要大明同意正式经商,开放口岸,荷兰人愿意提供一艘大型三桅帆船,四艘小船给大明。”
  朱慈烺点头:“他们有没有提到台湾呢?”
  汤若望愣了一下,回道:“尊贵的殿下,你没有要我问台湾,他们两人也都没有提。”
  朱慈烺皱起眉头,如果他记忆没有错的话,历史上,崇祯十五年八月,荷兰人乘坐在4艘大帆船和7艘小型战船,在台湾基隆登陆,向西班牙人发起进攻,很快就击败了西班牙人,完全占领了台湾。在这之前,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一南一北分据台湾,此战之后,台湾完全为荷兰人所有。
  上一次和荷兰使者见面时,朱慈烺曾经婉转的提醒过荷兰使者,也就是汤若望的同乡,同样也是传教士的克鲁士,要荷兰人不得进攻台湾北部的西班牙人,不然和大明通商的事情,可能就会有变化。不知道克鲁士是否转达给了东印度公司,更不知道荷兰人是否已经打败西班牙人,完全占领了台湾?
  八月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福建当地的官员肯定已经知道台湾的情况,不过在他们看来,台湾是化外之地,不在他们关心的范围之内,因此会不会将台湾的变化上报给朝廷,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但朱慈烺是一个穿越者,他深知台湾对中华大陆的重要性。虽然现在有心无力,他无法将台湾收入怀中,不过长远的谋划却不能少。无论荷兰人还是西班牙人,任何一国完全占领台湾对大明都是不利的,两国相互抗衡,在台湾势均力敌,大明才有浑水摸鱼的可能。
  不过唐斯大海战之后,西班牙无敌舰队损失惨重,实力急剧消退,现在在东方已经是朝不保夕,无法抵御荷兰人的进攻了,也因此在通商之外,西班牙还想要和大明结盟,以对抗荷兰人的进攻。
第五百九十八章
惊喜发明
  结盟是不可能的,不说崇祯帝,就是满朝文武也不会同意,泱泱大国,岂能和西夷小国称兄道弟?而只靠西班牙人自己的力量,一定是挡不住荷兰人的,朱慈烺想知道台湾的现况,就是想知道,荷兰人究竟有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有和没有,直接影响接下来他对荷兰人的对策。
  当然了,现在大明朝最大的敌人是建虏,如果荷兰人能提供足够多的战舰火炮和粮草,为大明组建一支中央水师,朱慈烺也可以忍受由他们暂时占领台湾的事实。等平了建虏,以后再夺回来也不迟。
  关键在于,荷兰人和西班牙到底愿意付出多少,以换取和大明的通商?
  这一切,还需要谈判。
  “今晚令他们两人到信王府见我。”朱慈烺问。
  “是。”
  离开镇虏厂,朱慈烺去往火器厂,路上正遇见萧汉俊。
  萧汉俊将李国祯试图到陛下面前自首,但被锦衣卫当街抓捕的事情,简单汇报,朱慈烺听罢微微而笑,虽然李国祯是勋贵后代,但他尚没有继承他老爸襄城伯的爵位,本质上讲,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员。方才入宫面圣之时,他把李国祯擅杀无辜的恶形恶状,说的会声会影,崇祯帝听罢又是气愤又是失望,直接摔了茶盏。
  有此一次,纵使有人为李国祯求情,怕也是效果不大了。
  “你上次说,朝中有人对红夷(荷兰人)和长毛(西班牙人)有所议论,你秘密打听一下,看他们对荷兰人和西班牙人都什么态度?还有佛郎机人(葡萄牙),看他们都如何看待?”朱慈烺悄声。
  “是。”
  萧汉俊走后,朱慈烺继续去往火器厂。
  火器厂是兵器四厂中最重要的一厂,不但制造火器,而且还担负着研发的重任,宋应星,毕懋康,薄钰在这里都有单独的“工作室”。另外铁除硫,铅弹圆滑的任务,也都放在火器厂的肩膀上。
  太子驾到时,火器厂掌厂太监刘若愚和令工部衔的毕懋康已经在门口恭候多时。
  两人都是老者,头发都已经花白,但老太监刘若愚的精神依然矍铄,毕懋康却大为苍老了,短短四个月,感觉他又老了好几岁,额头上的皱纹更加深壑,说话喘的厉害,弯腰驼背,不停的咳嗽。
  见他的样子,朱慈烺心中不禁一凛。照历史记载,毕懋康病故是在崇祯十六年,也就是明年,难道现在大限就要到了吗?
  急忙下马托住毕懋康的手臂,一边询问,一边令人传太医给毕懋康看。
  毕懋康却是摇头,称自己没事。只是哮喘的老毛病又犯了,一会就好。
  进到火器厂,见到最新一批出产的遂发枪正在涂抹猪皮油,朱慈烺操起其中的一把,端在手中瞄了一下,扣动扳机,咔吧清脆响,感觉弹簧很有力。朱慈烺满意的点头,这都是毕懋康的功劳啊——据刘若愚所说,虽然遂发枪已经研制成功了,但毕懋康却不是太满意,这几个月来,依然废寝忘食的研究遂发枪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部件,弹簧。为了提高弹簧的弹性和寿命,毕懋康做了很多的尝试,每日都盯在炉前,使用通红的铁丝聚精会神的绕弹簧。
  这也是毕懋康操劳喘息的原因。
  刘若愚劝他注意身体,但他却不肯听,只说这是朝廷交给他的最后一项任务,他一定要做好。
  朱慈烺暗暗感叹,这就是忠于职守,鞠躬尽瘁的老臣心啊。
  因为支援开封前线,朝廷钱粮全面缩紧,镇虏厂和盔甲厂停了三个月,虽然照朱慈烺的意思,火器厂和火药厂绝不能停,要全力生产,但奈何粮饷跟不上,最后也不得不停了两个月。
  朱慈烺回京的前几天,两个厂才开始恢复正常的生产。
  “禀殿下,火器厂现存有新造遂发枪两千八百支,旧火绳枪改造,九百五十支,斑鸠铳,二十支,手榴弹,一千一百枚……”刘若愚禀报。
  朱慈烺听得点头,新造的加上旧有的和改造的,差不多将近有八千支遂发枪,就京营现有编制来说,基本可以保证精武营的火枪兵人手一支遂发枪。来日应敌,绝对能发挥出强劲的战力。
  “殿下,关于铅弹的光滑,已经有突破了。”
  刘若愚取出一把刚刚造出来的铅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5/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