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4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4/1227

  所以绝不能用多尔衮。
  多尔衮之后,就只能是多铎和阿济格了。
  两人之中,阿济格年纪虽大,但统帅之能却在多铎之下,因此从一开始,黄太吉就认定了多铎。
  明太子虽然有些能耐,但以多铎之能,足够能应付。将多尔衮留在沈阳,就近看管,不怕多尔衮搞出什么幺蛾子。另外,豪格留在沈阳,纵使有什么意外,也能立刻登基。一石三鸟,内外双安,在黄太吉看来,用多铎,将多尔衮和豪格都留在沈阳是非常稳妥的策略。
  当然了,这并不是黄太吉一人,而是他和张存仁祖可法范文程三人共同讨论之后的结果。
  至于多尔衮身体有恙,兄弟轮番出征之类的,不过都是借口罢了。
  “臣弟领命!”多铎看了一眼多尔衮,见多尔衮没有反对,也知道自己领军为征明大将军,远胜过让豪格领军,一旦豪格大胜,声望蹿起,他们兄弟想要出头的希望就会大大减少,因此征明大将军这个位置绝对不能让,必须握在自家兄弟的手中,因此他当仁不让,立刻就应允了。
  “好,多铎听旨……”
  黄太吉立刻宣下口谕,多铎单膝跪地,领了这个征明大将军的职务。
  豪格看着眼红,但却也没有办法。
  众人原本以为,多铎为主帅,其兄阿济格会为副帅,不想黄太吉最后却定了老七阿巴泰,黄太吉年初之时就已经答应他为征明大将军,现在改了命令,怎么得也给他一个副手的不成?阿巴泰今年已经五十三岁,却还只是一个贝勒,再不给他一个独领一军的机会,怕是一辈子也当不上郡王了。
  加上阿巴泰为人小心谨慎,对黄太吉颇为忠心,第三次入塞征明时,阿巴泰曾经担任过岳托的副手,表现还不错,黄太吉用他为副帅,隐隐也有牵制多铎之意。
  多铎为征明大将军,领大军主力,阿巴泰为副帅,领偏师,和多铎分进合击。至于具体行军和攻击路线,就由多铎和阿巴泰两人去商议,黄太吉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打胜仗,掳汉人,疲惫明国。
  而对阿济格和阿达礼,黄太吉也有安排,令两人领一部分兵马到宁远边上驻军,牵制吴三桂,防止他入关驰援。和以往不同,阿济格和阿达礼的任务是纯牵制,不和明军大规模的野战,也不攻城,相信有这么一支兵马在宁远边上,吴三桂想支援关内也是不敢。同时,黄太吉又令祖大寿给吴三桂写信,劝其“审时度势,早日归顺。”
  也就是说,此次入塞征明,一共有四路人马,多铎主力,阿巴泰偏师,阿济格牵制宁远,哈刺慎和喀而喀骚扰宣大,四路兵马齐出,大兵将近二十万,对于胜利,黄太吉还是比较乐观的。
  讨论完征明大将军的人选,接下来转到另一个重要话题,那就是明国皇太子朱慈烺。
  和刚才有所顾忌不同,对这一个话题,众人完全放开,毫无忌惮的谈论。
  虽然明太子这半年很是出彩,但在建虏众亲贵的心中,并依然没有把明太子当成一个强敌,只要大清正常发挥,明国太子新练的京营根本不会是对手,不要说京营整饬不过一年,就算是久经沙场的关宁铁骑又如何,在满清铁骑面前,还不是甘拜下风?
  从代善到多铎都是这么想的,连多谋冷静的多尔衮也不觉得明太子能给大清带来太多的麻烦。
  只有政治方面受到汉臣很大影响的黄太吉有所担忧,但他没有其他选择,为大清计,也为皇位计,他只能用多铎,而从代善到阿济格,对明太子的能力虽然有所认同,但并不认为有什么大不了的,再厉害,还能厉害过身经百战,剿灭流贼的洪承畴?如今洪承畴不也是归顺了大清,成为了大清一臣?
  “明太子只所以能取得开封之胜,并不是明太子本人厉害,不过是他的身份厉害,逼得明军各部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罢了。真要两军对阵,他岂是我大清铁骑的对手?”豪格说的很豪气,但隐隐却另有所指,意思是:但使我成了大清的太子,三军听我号令,我比明太子的成就会更大。
  多尔衮三兄弟都听出来了,多尔衮不动声色,多铎和阿济格嘴角都泛起嗤笑。
  黄太吉当然也听出来了,不过却假装不知,目光望向多铎:“从开封和张家口之事看来,明太子杀伐果断,不拘一格,有少年英才之气。十五弟。你切不可小看他啊。”
第六百零七章
沈阳佟家
  多铎恭恭敬敬地抱拳:“臣弟谨记。”
  但心里却并没有太在意,论行军作战,他只服哥哥多尔衮和黄太吉,其他人他还真不放在眼里,包括洪承畴他都不觉得有什么太厉害的地方,一个长在深宫中,第一次带兵的明太子,能有多大能耐?他还不信了。
  黄太吉起了头,三个汉臣这才敢一个发言,将明太子在大明朝堂和京营中的一些作为向满清亲贵进行说明。满清初立,很多事情都还没有规制,领命之人可以随意而为,大明却不同,一切都有规制,尤其是身为皇太子,受到的拘束会更多,但明太子却可以一一可为,连“代天巡狩”都能做到,这中间既有敢于抗争,也有手腕灵活的原因。
  由此可知,明太子有相当能力。
  三个汉臣说的慎重,黄太吉和多尔衮听得仔细,其他几个建虏亲贵却有点意兴阑珊——相比于绕圈子的政治,他们更喜欢军事,阿济格甚至打起了哈欠。御座上,黄太吉不经意的皱了一下眉头。
  最后,祖可法说到了重点:“皇上,明国太子关闭了张家口的边贸,同时严查九边的马市,看这种形势,张家口之后,大同马市怕也是难以保全。来年我大清的粮食布匹必然会出现缺口,为万全计,大清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境内粮食和布匹的生产。”
  阿济格斜眼:“右参政不用担心,等我十五弟得胜归来,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的!”
  “征明只能带回人口和金银,粮食布匹却很难带回,”祖可法恭恭敬敬地对阿济格拱手:“以前可以向晋商购买,现在张家口的晋商都被抄家,短时间之内,边界商人再无人敢和我大清做生意,抢来的金银再多,怕也难以换成粮食。”
  阿济格脸色一沉:“你的意思是……征明无用了?”
  “当然不是。”
  接话的不是祖可法,而是御座上的黄太吉。
  祖可法赶紧拱手,阿济格也抱拳。
  黄太吉笑眯眯地说道:“不管如何,我大清的粮食和布匹长期不能自给,须依赖明国,是我们的短板,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屯田之事,要更加抓紧。”
  “其次,我大清此次征明,乃是为了惩罚明国背信弃义的行为,这一点,不管出征前还是出征途中,遇上明国官员和百姓,都要向他们说清楚、讲明白。让他们知道,并非是我大清一意征明,乃是因为明国撕毁承诺,关闭张家口边贸所致!但使明国能改邪归正,我大清也不是不可以退兵的。”
  听到此,聪明如代善和多尔衮者,已经明白黄太吉的意思了。
  既要当婊子,也要立牌坊。
  征明本是满清一贯的国策,现在却将责任推到了明国,甚至是明太子的头上:都是你们擅自关闭张家口贸易,我大清才会征明,无形中占据了道德的高点。虽然谁都知道这是借口,但说起来却可以振振有词。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历史上发生的很多大事件,明明是鬼都不相信的理由,但主事者却要拿出来,郑重其事的奉为真理,比如“清君侧”。
  连明成祖朱棣起兵时,用的都是清君侧的借口,而不敢光明正大的夺位。
  有了借口,才能有说词,也才能找到行为的正当性。
  至于天下人信不信,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多铎脑子稍微慢一点,不如代善和多尔衮,他皱一下眉,抱拳问道:“皇上,如果明国求和,同意重新开放张家口的边贸,难道臣弟还要退兵不成?”
  “当然不是。”
  黄太吉依旧笑眯眯:“遇上明国使者,你可说,我等奉君命来征,只管征伐,你国如果真有求和的诚意,可去盛京到我君面前言之,但有君令。我等自然就会退兵。”
  多铎明白了。
  该抢还是抢,如果明国求和,就把球踢到盛京,不管明国是真求和假求和,都必须到盛京走一遭。一来一往,最少也得两三个月,那时他早已经抢夺完毕,满载而归了。
  代善和济尔哈朗听得微笑。
  皇上,高啊。
  多尔衮也佩服,这一来,不但为征明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而且不会受明国求和的影响,该抢抢,该杀杀。主动权完全操之在我,
  议政会议结束,众亲贵鱼贯离开大政殿。
  多尔衮三兄弟一伙,代善、济尔哈朗和阿达礼一道,唯有豪格是孤零零一人。
  大政殿中。
  黄太吉收去了他笑眯眯的招牌,望着明国地图,皱眉沉思,目光直勾勾地盯着蓟州,动也不动……
  沈阳,原本是大明在辽东的重要卫所,但自从天启元年,明军兵败沈阳之后,沈阳就成了建虏在辽东的统治中心,黄太吉建政之后,改沈阳为“盛京”,在沈阳大兴土木,修建皇宫,正式立沈阳为国都,与明朝的北京相对应。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沈阳城中人口已经将近有六十余万人,其中二十余万满人,剩下四十万全是汉人包衣,此外还有少量蒙古人、朝鲜人,其气度和繁华虽然比不上大明的北京,但却也实实在在是关外第一大城。
  就在建虏议政会议结束的同时,在沈阳城西南的井字街口,熙熙攘攘地人群中,一个戴着皮帽的蒙古商人正走过街前的一座牌坊。这牌坊乃是万历年间所建,规模宏大,表彰的乃是一位原籍沈阳的大明官员,在沈阳满城都是辫子,汉人衣冠完全不见,只有满耳的汉语汉音之时,这座标准的明式大牌坊,特别是上面的万历年号,显得有点突兀,令这一位蒙古商人不禁稍稍驻步,抬头多看了两眼。
  阳光照着他的脸。
  四方脸,面膛黝黑,眉毛浓重,大胡子,嘴唇却极薄,而且微微上挑,显得倔强又忧郁。
  关外的阳光不比北京,又冷又干,他的皮肤明显干裂,而割裂的耳朵已经长好了,但却留下了深深的刀印。
  原来是高文采。
  三月从京师出发,跟随山西商队,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是到了沈阳。现在,他暂时有一个非常安全的身份,那就是跟随蒙古固始汗到沈阳的商队翻译,所谓翻译,就是蒙古话和建虏话的通译,建虏和蒙古人虽然关系很好,但语言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蒙古人到沈阳经商,需要找翻译,高文采精通蒙古语和建虏语,长的又像蒙古人,在广宁时,他趁机混入蒙古商队,取得了蒙古头头的信任。
  到现在,他跟随蒙古商队到沈阳,已经快二十天了,但他想要做的事,却丝毫没有进展。
  最初,他执意到辽东,除了想为大明在辽东发展谍工,获取情报之外,另一个任务就是想要找寻自己的好友,十年前在辽东投降建虏的千总杨一新。
  但二十天的打听下来,竟然没有人听说过这个名字。
  也许杨一新的驻地并不在沈阳,或者改了名字。
  投降建虏是羞辱的事情,有很多汉人会悄悄改名,如果杨一新改了名字,一点都不奇怪。
  而另外一件高文采心中的大事,也是毫无进展。
  天启元年,沈阳被建虏围攻,总兵贺世贤轻敌,出城迎敌,结果中了建虏的诈败之计,败回西门时,建虏埋伏在城中的奸细却已经开城向建虏投降,贺世贤突围不成,中矢坠马而死,总兵官尤世功亦战死。两员主将先后战死之后,沈阳即为建虏所夺,其时在沈阳有秘密锦衣卫的存在,专职负责打探辽东的军事情报。沈阳陷落后,他们大部分人来不及逃跑,都死在了城中。其中,担任沈阳锦衣卫都指挥使的魏国征刚刚到任沈阳还不过十天。
  原本以为,魏国征已死,但天启五年,魏国征却有消息传回锦州,说本人尚在沈阳,但之后,忽然又没有了消息。再然后就是崇祯年,锦衣卫受到削弱,往辽东探测情报,不再是锦衣卫的职责,因此也就再没有人记起魏国征了。
  高文采原本也是不知道的,但受太子之命,离京往辽东而来之前,他特命查看了锦衣卫关于辽东的密档,从而知道了魏国征这个名字。想着魏国征如果还在沈阳,说不得能有些益处。
  不过二十天的寻找下来,丝毫没有魏国征的踪迹。
  锦衣卫当年在沈阳的一些暗点,也早已经是物是人非,根本无迹可寻。
  高文采心中满是忧虑,倒不是因为两件事都没有着落,而是因为再过五天,他就必须离开沈阳了。
  沈阳不同于北京,建虏对人口的查缉极其严格,城里的汉人包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建虏主子,蒙古人朝鲜人也有清楚的来历,高文采现在有蒙古商队的掩护,还可以在沈阳停留,但五天之后,当蒙古商队离开后,他将会无所遁形。
  而跟着蒙古商队离开沈阳,是他不愿意做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4/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