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4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5/1227

  不过朱慈烺并不评论,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刘子政——三个参谋中,李纪泽老成稳重,江启臣小心圆滑,真正锐意进取,能说出一些令人眼睛一亮的招数,也就刘子政了。
  刘子政一直低头不语,此时抬起头来,拱手道:“殿下,臣有一问。”
  朱慈烺点头。
  “马进忠是跟随殿下从河南到张家口的,其部战力如何,殿下怕是最清楚了,殿下以为,如果建虏大军围攻,马进忠能坚守几日?”刘子政问。
  “六万建虏……两日左右吧。”朱慈烺和张家玉的看法基本相同。
  “夜不收是在古北口五十里之外的十八盘发现建虏大军的踪迹的,军报写的清楚,建虏营盘广阔,马粪已经不新鲜,据此判断,建虏大军离开十八盘最少已经有两日了,而十八盘距离独石口两百六十里,从独石口到张家口,又是两百三十里,一共将近五百里,如果建虏主力全部都是骑兵,日行一百五十里,需要三天半的时间才能到达张家口,算算日子,此时建虏大军距离张家口,怕是只有五六十里,甚至可能已经到张家口城下了……”刘子政缜密计算。
  朱慈烺脸色凝重。
  “而京师距离张家口四百里,即使是骑兵,怕也要三天才能抵达张家口,如果张家口能坚守两到三日,那么现在驰援就来得及,如果不能,我军骑兵救援张家口,怕是鞭长莫及,甚至有可能是以肉饲虎的结果。”刘子政说结论。
  现在朱慈烺手中骑兵一共有五支,虎大威的两千骑在顺义,马科,唐通,白广恩和贺珍的三千营现在在密云,五支骑兵加起来,一共八千人,八千骑兵听起来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战力却无法和建虏重骑相比,一旦发生野战,相同人数下,八千骑兵绝不是建虏的对手。
  也就是说,如果张家口不能坚守,现在向张家口派出的任何援兵,都有可能是在为建虏送战绩。
  也就是以肉饲虎。
  听完刘子政的分析,朱慈烺心中更加焦急,内心里,他百分百的想要救援张家口,不止是因为张家口积蓄有建虏急需的粮草,更因为张家口一旦被破,建虏突入宣府,宣府地区必将被建虏遍蹂,就算最后建虏退去了,但此次抗虏也不能算是成功。
  另外,马进忠是故人,张国维朱之冯周遇吉也都是忠勇之士,如果他不派兵救援,这些人有极大的风险都会死在此役中——就算不战死,事后也必然会被朝廷问罪。
  但理智告诉他,李纪泽和刘子政两个老参谋分析的有道理,京畿才是防御的重点,只要建虏不入京畿,不能南下,大明就算是渡过了此次入塞危机,以一个宣府换取整个京畿的安宁,还是值得的。
  可是就这么轻易的放弃援救张家口,继而放弃整个宣府,朱慈烺不甘心,也无法接受。
  “殿下,少司马的信~~”
  正犹豫之时,脚步声响,佟定方进入大帐,手里捧着一封信。
  正是兵部侍郎吴甡的信。
  作为兵部侍郎,皇太子抵御建虏入塞的副手,潮白河战役结束之后,吴甡就坐镇密云,总揽密云长城的防御,建虏大军在墙子岭外出现,吴甡始终紧盯,而当建虏按兵不动之时,吴牲是比朱慈烺更早察觉到异常的那个人,而当得到董朝甫传来的紧急军情时,不同于朱慈烺的犹豫,吴甡立刻就做出了决断,然后提笔给太子写信。
  吴甡给出的建议很明确,那就是,张家口,一定要救!而且宜早不宜迟。
  吴甡写了三条理由,第一,建虏大军转向宣府,已然是黔驴技穷,只要再给其当头一击,其军心士气必然溃散,多铎不退也得退了,但如果令建虏拿下张家口,突入宣府,建虏军心士气必然重振。其一东一西,同时在居庸关和墙子岭对我大明施压压力,另外还有马兰峪的疑兵,战局可能会发生巨变。
  第二,张家口钱粮丰富,不可为建虏轻得。
  第三,周遇吉和马进忠都是可战之兵,建虏想要轻易拿下张家口,绝不是容易的事情。而现在在密云聚集了大明最精锐的六千骑兵,虽不敢说一战击败建虏,但只要小心谨慎,自保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张家口不但必须救,而且是可以救的。
  最后,吴甡认为,马进忠应该可坚守两到三日,因此,只要动作迅速,援兵绝对可以在城陷之前赶到,退一步讲,就算张家口不幸失守了,援兵也可以迅速进入宣化,凭借宣化坚城,抵御建虏。不然只靠宣化原先的驻军,怕是守不住宣化城,而一旦宣化再失守,宣府的局面就等于是彻底糜烂了,大明就只剩下坚守居庸关不出,任由建虏在宣府遍蹂的最后一条路了。
  守不住张家口,也要守住宣化,这是吴甡认为的底线。
  看完吴甡的信,朱慈烺下定决心,决意增援张家口。
  “令,贺珍,虎大威,马科,唐通,白广恩,各率领麾下骑兵,往居庸关汇合,军令到达之时,立刻启程,最迟不得于明晚到达居庸关!”
  “令刘肇基不必到墙子岭了,率他的两个千总队,往居庸关而去。吴襄的两个千总队不受影响,继续往墙子岭方向增援。”
  “原先驻密云,以为后备的杨轩队,立刻拔营,用最快的速度,驰援宣化。”
  “令昌平总督何谦,率昌平兵增援严守居庸关。”
  “密云长城防务仍有兵部侍郎吴甡总揽……”
  连续发出几道命令,在张家玉急急书写之后,朱慈烺看向佟定方:“令武襄左卫准备,一炷香之后,拔营启程,随我去往居庸关。”
  “是!”
  大明太子的命令,很快就传发了出去。于是在这一个夜里,从密云昌平居庸关,一直到怀柔顺义,官道之上,火把熊熊,到处都是急行军的官兵,夜空中,弥漫着紧张肃杀的气氛,而在营州,在武襄左卫的护卫下,朱慈烺脱离步兵部队,向着居庸关急急而行……
第六百六十章
张家口被围
  建虏主力杀向宣府,疑兵留在墙子岭,如果实力允许,大明的第一选择当然是集结重兵,杀出墙子岭,将墙子岭外面的敌军杀一个片甲不留,但大明实力不够,没有同建虏野战的能力,即便是墙子岭之外的两三万建虏,大明也是没有胃口吞下的。
  建虏多骑,明军多步,步兵杀出长城,围攻建虏骑兵,等于是自己找死。为今之计,只能隐忍挨打,待军力增长,时机成熟时,才可同建虏面对面的决战。
  朱慈烺心急如焚,老实说,他还真没有想到建虏主力会杀向宣府,宣府贫瘠,没什么好抢的,又有居庸关长城的阻隔,最多只能抢到延庆,从战略上讲,建虏入侵宣府,等于是主动放弃了侵犯大明京畿和南下抢掠保定山东的图谋,以建虏的骄横和多铎年轻气盛的脾气,还真没有想到,他们会这么快就转变脑筋,放下面子,审时度势的意识到此次入塞的失败,改大目标为小目标。
  当然了,建虏也并非完全放弃,如果大明应对不当,居庸关出现危急,建虏留在墙子岭的兵马突破长城,东西夹击,大明说不得就会有倾覆的危险。
  也因此,密云长城的防守绝不能松懈,与此同此,宣府也必须保存,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湮灭建虏入塞的野心。
  ……
  人来异地方如醉,酒到边关更觉浓。
  欲把舆图求胜概,张城第一塞垣冲。
  此诗中的张城,指的就是张家口,诗人将张家口称为长城第一处冲要之地,虽有些夸张,但也并非全无根据。
  张家口地处太行山、燕山和阴山山脉交汇处,是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连接蒙古高原地区与中原的唯一通道,张家口城堡建在东太平山与西太平山中间的口子,扼守险要,直面蒙古草原,自从明宣德四(1429年)修建完成之后,就成为宣府长城最要紧的一处关隘。明嘉靖十八(1539年),蒙古骑兵由张家口破长城而入,张家口堡遭到洗劫,此战之后,大明重新修缮加固了张家口堡,并增加了张家口的驻军和提高了防卫级别。
  张家口堡的城墙高三丈二尺,方四里有奇,城铺十,东南二门。东门曰永镇,南门曰承恩。北边面对蒙古,为了安全起见,原本不开设堡门,但到嘉靖年时,为了解决堡内军士及家属的生活问题,在北面开了一道小门,从此由两门变成了三门。
  就城墙来说,张家口虽然比不上山海关嘉峪关这些边关重镇,但却也是相当雄壮坚固。
  而在张家口之北,两山之间,为了互市需要,万历年间,又修建了一座来远堡。
  来远堡周长二里有余,城墙高三丈五尺,下以条石为基,四角各建成楼一座。堡开南、北、西三门,东临清水河,在河畔筑堤建坝,并在河中设水栅,防御能力比之张家口堡毫不逊色。
  而来远堡的前面,就是长城的边墙了,两边是高耸的太平山,中间一道窄窄的西境门,后世称小境门,就是张家口区域出入长城的唯一通道。
  西境门,来远堡,张家口堡,三位一体,组成了张家口边关完整的防御体系,纯军事角度来说,敌人想要正面突破张家口,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也是哈刺慎和察哈尔两部蒙古,虽然聚集了一万多人,但始终不敢正面进犯张家口的原因。
  更不用说,现在张家口的驻军由过去的千余人,增加到了三千人,且都是大明皇太子从陕西河南带来的新部队,不同于过去边军将领的熟稔、贪婪面孔,新来的分巡道梁以樟和副将马进忠都软硬不吃,坚决执行皇太子留下的封锁张家口边贸的命令,自十月份张家口的晋商被铲除,城门关闭以来,到现在,一人一马,一粒粮一斤铁都没有从“西境门”走出过。
  也因此,宣府总兵周遇吉才对张家口的防务比较放心,他将张家口及其周边的防务全权交给马进忠,自己亲往另一个重要关口,独石口去坐镇。历史上,张家口称西口,独石口称东口,是大明商人出关的两条主要通路,也是道路比较平坦,一旦关口被突破,建虏就可以长驱直入的地方。
  夜晚,东西太平山寒风呼啸,西境门城头上,火把摇动,一个明军将领在亲兵们的护卫下,忽然急急登上了城头。
  却是马进忠和他的一百亲兵。
  火把光亮下,全身甲胄、腰悬长刀的马进忠目光谨慎的远望着苍茫草原中的点点火光。
  其子马自德站在他身后。
  虽然哈刺慎和察哈尔两部的蒙古兵出现在张家口之外的草原将近半个月了,但这半月里,只有小股蒙古游骑会在张家口关下出现,大队蒙古兵一直游弋在二十里之外,并没有太靠近张家口长城,但今晚却是出现了异常,漆黑的草原上,火把熊熊,马蹄如雷,蒙古骑兵正向长城压来,好像是要有大行动,得报之后,马进忠不敢怠慢,急急登上西境门查看。
  很快,脚步声响,一个戴纱帽,穿着蓝袍的文官也来到了城头。
  骨瘦如柴,须发根根,目光却坚毅。
  却是原商丘知县,现在的张家口北分巡道梁以樟。
  经历了商丘守城血战,死里逃生,又到小袁营为“间”,助太子取得开封大捷,到现在担任张家口北分巡道,梁以樟这半年多的经历,可谓是九死一生,跌宕起伏。或许是已经看淡了生死,自到任张家口,梁以樟比过往更加的刚硬和不近情面。
  分巡道其实是监察官员,主要职责是查缉私放奸商的不法行为,并不掌兵,但是当蒙古人进犯张家口之时,作为张家口在地的最高文官,梁以樟对兵事多有参与。
  开封之战时,梁以樟和马进忠虽然都在太子帐下做事,但两人并没有什么交集,直到分别担任张家口分巡道和副将,在一起共事之后,才渐渐熟稔起来。不过两人性格截然不同,梁以樟刚硬直接,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假颜色,马进忠因为是流贼出身,所以小心谨慎,对任何事情都不敢轻易表露意见,只恐被人抓到把柄,两人一个直接,一个沉默,又一官一匪,原本是不对盘的,但因为两人都是太子殿下提携,上任之时,又都受过太子的叮嘱,对张家口事务的看法基本一致,因此这一个多月来,配合还算是默契。
  当太子殿下在墙子岭大破建虏偏师,生擒阿巴泰的消息出来,两人都是狂喜,那种狂喜,远比一般的、和太子没有关系的官员更强烈。
  此时,远望关外的火光,马进忠和梁以樟却都是面色凝重。
  老实了半个月,看来蒙古人终于是要有动作了。
  梁以樟取出刚刚收到的一封公函,交给马进忠,却是宣化巡抚朱之冯发来的——建虏难以突破密云长城,很有可能会转向宣府长城,各处驻军务必小心。不是专门发给张家口,而是通发给宣府所有将领的。
  看完公函,马进忠默默,对张家口防务,他并不担心,他担心的是,今夜蒙古人忽然的大动作,会不会和公函所说的建虏动向有关呢?
  “协镇以为,蒙虏会趁夜攻城吗?”梁以樟问。
  马进忠沉思:“看样子,蒙虏不像是要攻城,倒像是在虚张声势。”
  梁以樟眼有忧虑:“梁某也是这么认为的,那么,蒙虏到底想要干什么呢?”
  这一夜,马进忠和梁以樟都不敢懈怠,两人轮流在城头巡视,但蒙古人并没有趁夜进攻,天亮时,蒙古兵忽然又退去,两人正感到情况不妙时,忽然听到脚步声急促,一个探马急急奔上城头,声音惊惶:“报~~协镇,不好了,青边口堡被建虏攻破了……”
  马进忠和梁以樟都是大吃一惊。
  青边口距离张家口四十里,是张家口东面最重要的一处隘口,也是距离宣府最近的一处隘口,也因此,青边口堡的防卫极为严密,一共修建了四道边墙,两条壕沟和三座烽坞,几乎称得上铜墙铁壁,固若金汤。自崇祯三年到崇祯十一年,建虏三次侵扰宣府,有一次甚至攻破了张家口,但却从来都没有攻破过青边口,青边口城池坚固,驻军两千,由一姓王的参将统领,纵使十万大军来攻击,也可坚守一日到两日,怎的一晚就被建虏攻破了?
  想来定是王参将贪生怕死,没有战到最后。
  青边口一破,整个宣府就都处在建虏的兵锋之下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5/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