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4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8/1227

  “虎大威,白广恩,贺珍?”朱慈烺一一问。
  所有人都是发誓。
  朱慈烺微笑点头,目光再看向何谦:“何制台应该放心了吧?”
  何谦却仍不放心,拱手,焦急道:“殿下千金之躯,怎可以身犯险?如果殿下担心宣府战局,臣请命,愿为先锋,亲率大军,以解宣化之围!”
  朱慈烺摇头:“你刚才说了,建虏现在并没有围困宣化,何来宣化之围?本宫并不是以身犯险,不过是一个统军大将的本分而已,再者,宣化再危险,还能危险过开封吗?开封本宫不惧,宣化又有何妨?”
  “殿下……”何谦不能赞同,激动的叩首。
  朱慈烺打断他的话,断然道:“不要说了,我意已决,就这么定了,至于朝中的弹劾,本宫已经写奏疏向陛下禀明,尔等不必担忧。”
第六百六十三章
土木堡
  除了亲自领兵出关,朱慈烺的另一个命令是,从宣化以东,所有一千人守军以下的堡子,全部放弃,士兵就近进入附近的大堡子,粮草要全部带走,带不走的要烧毁。靠近居庸关的,哪怕是一千人以上的堡子,也要全部放弃,所有士兵都退入居庸关——这个命令不是现在,而是在来时的路上他就发布过了,今晚又再一次的强调。
  此外,朱慈烺还给宣府总兵周遇吉发去密令,要其到达龙门卫后按兵不动,不得孤军救援宣化,先固守龙门卫,再等待后续的命令。
  军议结束,不顾风尘和疲惫,朱慈烺夜巡居庸关。
  前世里,朱慈烺是一个残疾人,没有机会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居庸关之险却是久仰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明成祖朱棣曾说,“居庸关路窄而险,北平之禁喉也。百人守之,万夫莫窥,必据此乃可无北顾。”一点都没有错,守卫居庸关的兵马并不需要太多,只要有一颗坚定的心志,不犯错,就足以将十数倍的敌人挡在关下。
  何谦虽不是大才,但还算是一个尽职的官吏,由他统领各军,坚守居庸关,朱慈烺还是放心的。
  凌晨,八千精骑护卫着朱慈烺离开居庸关,往延庆而去。
  城门前,送行的何谦欲哭无泪,只能一再叮嘱各位总兵,为了朝廷为了社稷,诸位一定要保证太子殿下的安全。
  各个总兵都是凛然。
  为了保证太子安全,比较熟悉这一代的唐通率部为前锋,白广恩次之,四面都派出侦骑,然后才是马科虎大威贺珍保护太子殿下的主力大军。晨曦之中,八千骑兵,沿着官道急急而行,没有打旗帜,只有马蹄声密集连绵。
  出居庸关,天色大亮时到榆林堡。
  照太子撤退的命令,榆林堡此时已经是一座空堡,周边一个人也没有——听到建虏从宣府入塞,即便没有官府的命令,这些居庸关附近的百姓也都知道要逃进居庸关。
  上午到延庆右卫,延庆右卫是一千人以上的大堡子,不过其距离不过四十里,也在撤退范围内,此时也已经是一座空堡了。众将都请太子进堡休息,朱慈烺却没有同意,只在城外休息了半个时辰,就令大军继续前行。
  军报不住传来,说建虏大军已经出现在宣化城下,张家口正在激战,宣大总督张国维在万全左卫一代集结兵马,同时急调大同总兵姜瓖北上,准备援救宣化。朱慈烺听了忧心,急令人向张国维传令,令其固守万全左卫,以防止建虏蹿入大同山西镇为第一要务,非有命令,不得向宣化救援。
  而出延庆右卫不远,沿着官道走出十余里,前方出现一座土堡、李纪泽小声说道:“殿下,那就是土木堡。”
  朱慈烺抬头远望,只见土木堡南北宽约一里,东西长约二里,夯土城墙约有二丈,是一座典型的北地军事要塞,不过自土木堡之变后,蒙古人再没有机会能突入到大明腹地,加上朝廷财政困难,有限的银子都花到了长城上,作为内陆防守的土木堡,根本不受重视,因此年久失修,加上冬季萧瑟,一眼望过去都是破败的迹象。
  土木堡扼守通往居庸关的官道,平常驻有两百军户,实际守兵在三百人左右,但现在都已经撤往居庸关,堡子里空无一人,只有城头一杆孤独的旗帜在飘扬。
  朱慈烺颇为感慨,正想要说话,忽然听见马蹄声急促:“报~~”一个探马从前方急急而回,从他疾驰的马速和焦急的声音就可以知道,前方一定是出现了大事。
  “报……”探马来到马科面前,气喘吁吁地报:“总镇,前方东八里堡的附近发现有建虏的侦骑,唐总镇问,是否要按照原计划,继续向保安州进兵?”
  到保安州,然后在保安州分兵,从右路驰援宣化,这是参谋司制定的计划,但现在前方保安州出现建虏侦骑,意味着建虏的大队兵马很有可能已经出现在了保安州,如果按照原计划继续行军,双方无法避免的会提前发生战斗,以至于影响到救援宣化的计划。
  这个探马不是普通的探马,而是唐通身边的亲信家丁,因为事关重大,所以唐通亲派他来请示。
  现在的总兵中,马科的爵最高,算是众总兵之首,太子朱慈烺乃是秘密跟随,普通士兵并不知道,因此所有的探马都是先报给马科,再由马科报给朱慈烺,听到前方出现了建虏骑兵,马科吃了一惊,忙问:“保安州是否已经失守?”
  “没。保安州仍然在我军手中。”探马报。
  马科心中稍定,转头向朱慈烺汇报。
  朱慈烺眉头紧锁:“延庆州那边呢?可有消息?”
  马科摇头。
  古代作战,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军情消息的滞后,没有卫星电话,没有实时通讯,身在后方,无法立刻知道前线发生的情况和敌人的最新动态,而一个统帅最高明的能力,不是通过军情塘报的研究,制定下一步的计划,而是提前预知敌人可能进攻的方向和策略,并做出准备。所谓“神机妙算”就是如此,十面埋伏也是如此。有心算无心,一个准确的判断,可以顶过千军万马,胜败往往在开战之前就已经注定了。
  从一开始,朱慈烺就认为,虽然多铎率兵从宣府长城突破,但其最大的目标并非是宣化,而依然是京畿。
  多铎主力破关之后,一定会快速杀向延庆,争分夺秒,直逼居庸关。如果居庸关守将出现失误,被他“偷关”,或者大明应对不当,密云长城的防守出现漏洞,那么多铎留在墙子岭伏击的偏师就会攻破长城,从密云入塞,东西夹击,大明京师就乱了,多铎的战略目的也就达到了,阿巴泰投降,满达海战死的罪过,也可以将功抵过了。
  所以朱慈烺的判断是:多铎的主力大军从青边口入塞之后,会沿着宣化北面的道路,从葛峪堡,鹞儿岭,云川所,杀向延庆,永宁,直逼居庸关长城,这一片的道路适合骑兵驰骋,且周围的小堡子也能为建虏大军提供一定的补给,顺利的话,建虏骑兵一天时间就可以杀到延庆州,而延庆距离居庸关不到四十里,拿下延庆,就等于杀到了居庸关城墙下。
  而同时的,建虏的偏师会攻击张家口,包围宣府,攻张家口是为了粮草,包围宣化是为了牵制。
  同时这也是多铎的第二方案,如果大明居庸关守卫严密,建虏无机可乘,那么多铎就会回军猛攻宣化,只要攻陷宣化,劫掠整个宣府甚至是大同山西,多铎这一次入塞虽不敢说成功,但起码是保住了面子。
  也就是说,建虏大军会分成三股,兵力会分散,尤其留在宣化的人马一定不会太多,所以朱慈烺的谋划是,悄悄率精锐骑兵从居庸关出发,在建虏大军杀向延庆的同时,他却出现在宣化城下,联合张国维和周遇吉,给予宣化城外的建虏当头一击,解除宣化的危机,然后再兵发张家口,击退建虏对张家口的攻击,如此一来,多铎的策略就完全失败,在前有居庸关,后无粮草的情况下,多铎就不得不后退。
  这计划有一定的风险,而最大的关键,就是八千骑兵必须秘密行军,不能被建虏发现。也因此,在出发之时,朱慈烺为大军的每一匹战马都配备了一个马粪袋,挂在战马的屁股上,保证马粪不落地,如此一来,敌人就无法通过马粪也判断他们的通过和出现。
  但现在,前方却出现了建虏侦骑,也就是说,八千骑兵的踪迹很有可能会隐藏不住,一旦建虏发现土木堡有八千明骑兵,一定会暂缓各种计划,聚集兵马,向土木堡扑来。因为就是白痴也知道,大明骑兵本来就不多,八千骑兵很有可能是大明最后的精锐骑兵,只要歼灭了这八千骑兵,大明将再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所以,朱慈烺现在必须做一个抉择,是继续前进,还是绕道?
  马科和虎大威都脸色严肃的望着朱慈烺。
  八千骑兵,虽然是在自己国土上作战,占据地利,但建虏骑兵的实力太强大,他们不能直面迎其锋锐。
  朱慈烺淡淡吸口气,不动声色的说道:“这里距离螺山不远了吧?那就执行预备方案吧。”
  “是。”马科虽然有所忐忑,但还是抱拳听令。
  军令传下,很快,作为前锋的唐通白广恩部,就地警戒,后续的主力骑兵则是加快速度,从土木堡前方的小路拐入了距离土木堡十五里的螺山山脉,螺山是京师附近的一座小山,东起怀柔,西到延庆,属于是大西山的一部分,虽然山势不高,也称不上险峻,林子也不多,但隐藏八千骑兵,还是不成任何问题的。
  各部依次退入螺山,最后的百人小队负责清理可能遗留的痕迹。
  只用了半个时辰,八千骑兵就在官道上消失了。
  又半个时辰后,一小股建虏侦骑在官道上出现,沿着官道两边仔细侦查,当见到土木堡之后,立刻分成三路,小心的冲到堡下,确定堡子里没人,是一座空城之后,他们这才放了心,吹了一个呼哨,沿着官道,继续向居庸关而去。
  而后,又出现几股侦骑。
  虽然这些侦骑侦查的仔细,但却不会想到,距离官道十五里的螺山里,会隐藏有明军骑兵。
  建虏侦骑通过后不久,建虏的大队骑兵终于是出现了,军旗招展,马蹄滚滚,身上的甲胄多以黄色为主,远远看起来,人数最少在万人以上。气势相当惊人。原来,多铎兵分两路,主力随他从北路进发,南路则是索尼鳌拜率领的两黄旗。两路兵马分进合击,最后在居庸关下会师。
  隐藏在附近的明军侦骑看的心惊,埋在林子里,头也不敢抬,等到建虏大军通过,烟尘落下,官道恢复平静之后,这才急急返回,向马科汇报。
  此时已经是申时(下午三点)。
  听到探马的回报,朱慈烺暗暗松了一口气。偏师有一万人,那么多铎亲率的主力最少在两万,加加减减,可以知道建虏留在宣府和张家口兵力不会超过此前的预判,而三万兵马,不可能攻下严阵以待的居庸关,也就是说,一切都是预料中。
  于是太子命令众军在山中休息,天黑之后行军。
  已经是十一月下旬,天气又连续阴沉了三四天,气温极低,但将士们却不敢生火,只能蜷缩在马腹下取暖,同时吃的也都是冷食,幸运的是,每一人的袋子里都有两块干肉和两条鱼干,虽然不是太好下咽,但却比光吃“炒面”强多了,尤其是当消息传来,说太子殿下也正吃着冷炒面配干肉时,众军再无任何怨言,心中都是感动。
  夜幕降临,八千骑兵从螺山而出,只点了极少的火把,向保安州而去,同时侦骑四出,清理建虏可能留下的少量眼线。
  为了行动的隐蔽,大军没有从保安州城下经过,而是绕城而走,直接向宣化奔去。众军的簇拥之中,朱慈烺表情凝重,虽然表面上信心十足,谈笑自若,但他心中的忐忑却是难免,虽然建虏留在宣化的人马不会太多,且应该以步兵为主,但八千骑兵加上张国维和周遇吉的人马,能否一战而胜,击退宣化城外的敌军,却是谁也不敢保证的。尤其是宣府兵的战力,朱慈烺此前并没有了解,所以心中并没有多少的底子。
  大军作战最讲究的就是信心和决心,经历了潮白河和墙子岭的胜利之后,大明军心正旺,他相信,只要众军奋勇向前,击破宣化城外的敌军,应该不成问题。
  子时(深夜12点),大军顺利到达鸡鸣山,此处距离宣化已经不过三十里了。朱慈烺下令休息,同时派出塘马,奔向龙门卫,向周遇吉传达他的最新军令。望着远去的塘马背影,又远望前方三十里黑暗中的宣化,朱慈烺再一次思索整个作战计划。
第六百六十四章
袭营
  休息了半个时辰,朱慈烺召集各个总兵,小声商议之后,令大军继续前行。
  丑时末(凌晨三点),大军来到贾家营,此处距离宣化更近,行军也就更加小心,一共十里的路程,就足足走了半个时辰,而经过侦查,发现在贾家营附近,一个叫渉营的小村庄,驻扎有五十人的小股建虏,但不是建虏八旗,而是汉军八旗,担任前锋唐通将渉营团团围住,发动突袭,将村中的五十个汉军旗全数歼灭,而从俘虏的口中,朱慈烺终于是了解了宣化敌军的大概情况。
  此时在宣化城下的敌人大约在两万人左右,由汉军镶蓝旗副都统张存仁统领,带汉军镶蓝旗,两个蒙古八旗,少部分察哈尔蒙古兵,五百建虏白甲兵为辅。张存仁甚为狡猾,他虚张声势,在宣化城外东、西、南分设三个大营,做出最少四万兵马的假象,令明军不敢轻举妄动,而独留出的北面是好像是给城中明军留出了一条逃生之路,也是其他支援宣化留出了一条援救之路,但其实,蒙古骑兵早已经在北面埋伏好了,但有明军出现,不论出城还是进城,都会遭到他们的铁骑攻击。
  而为了获取粮草,蒙古骑兵和汉军旗不停的在宣化四周扫掠各处堡子和村庄,不过所获并不多,一来宣化土地贫瘠,地广人稀,本就不是富饶之地,二来,今夏守成欠佳,百姓家中根本没有余粮,各堡子中的军粮都没有超过一个月的,建虏连续搜刮两天,连大军十日的存粮都没有搜够。
  八千对两万,朱慈烺召来众将,将实情告知。
  众将默然。
  昨日在居庸关军议时,众将都非常“勇”,都认为可战,但今夜,事到临头,在距离建虏大营不过二十里,战事一触即发之时,众将却都有点犹豫了。倒也并非完全是因为胆怯,而是有一些血淋淋地例子,令参加过松锦之战的马科,唐通和白广恩有所犹豫。
  松锦之战的前期,当洪承畴率领八总兵,十三万大军杀到松锦时,明军一度占据优势,几乎突破建虏防线,逼得黄太吉紧急来援。一夜,曹变蛟和马科暗夜突袭建虏大营,杀了建虏一个措手不及,明军呼啸着,前营进,后营出,将建虏搅了一个天翻地覆。
  一般来说,大营被敌营骑兵惯营而出,大营肯定就乱了,败了,但令人惊讶的是,虽然是仓皇迎战,但建虏竟然没有乱,更没有人敢逃,曹变蛟和马科几进几出,却没有能彻底杀溃建虏,反而陷入胶着。等到天亮,建虏援兵赶到,两人不得不退。一场突击战,最后竟然是平局收场。
  这并非独例,在辽东战事中,经常出现这种局面,明军一触即溃,建虏既使是处于劣势中,也不会轻易溃散,一来建虏士气比较高,二来建虏军纪残酷,败退的士兵不但是自己会被降格,家人也会受到牵连,也因此,建虏士兵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敢逃跑溃散。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马科唐通和白广恩现在就是这种心态,担心攻击不顺,自己的兵马会陷入建虏的包围。因此三人都希望另外两人能充当前锋,为大军开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8/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