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4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6/1227

  朱慈烺忍了一下,终于没忍住:“父皇,儿臣以为,个别言官的风言风语,不必太在意,想说就让他们说去吧,反正也没什么要紧。”
  “胡说。”崇祯帝轻叱:“我朝言官乃是太祖所立,掌规谏、补阙、稽察之责,到你嘴里,怎么变成了无关紧要?”
  朱慈烺赶紧叩拜。
  崇祯脸上虽怒,但心里对太子的话,却是赞同的,思谋了一下,绝得这样处置还是可以的,既能向辽东派使,又不至于掀起轩然大波。嗯,我儿睿智,扫了一眼太子,脸色忽然又一沉:“派使之事先不说了,现在说说你的罪责。弹劾你的奏疏你也看了。越权逾矩,染指大政!虽然那几个监生都是不学无术、昏昧狂悖之辈,已经被朕重罚,但你做的事也实在是有点出格了。以后再不能有此等事,不然朕也不能容你。”
  “是,儿臣知罪,儿臣会自省。”朱慈烺急忙再叩首,知道自己过关了,心中暗暗松口气,崇祯帝虽然急躁易怒,但骨子里却是一个爱犊的诚诚之人,连当年和他父皇争夺帝位的福王一系,都十分关爱,福王被李自成烹杀之后,崇祯帝坐在御座前的台阶上哭:朕居然连一个叔父都保不住。
  对福王如此,对自己的骨肉,就更是爱护。也正是这份爱护,才让朱慈烺笃定相信,就算自己放了祖泽润,也不会受到太大的责罚。
  如果他不是太子,他是断不敢这样做的。
  “罚你抄三遍皇明祖训,三天后交给朕。”崇祯帝威严的道。
  “是。”朱慈烺心中叫苦,抄三遍《皇明祖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起来吧。”
  崇祯帝的脸上终于是露出一丝父亲的微笑,等朱慈烺起身,他脸色又严肃,望着朱慈烺,目光严厉:“虽然你打退了建虏,血我大明十几年的耻辱,立下了大功,但切不可自满任性,肆意妄为,朕再说一便,你是国本,事事都需要自制自重,三思而后行。”
  “是。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朱慈烺拱手谢恩。
  崇祯帝笑一下:“好了,你母后估计等久了,去坤宁宫吧。”
  朱慈烺起身谢恩。
  崇祯帝深深望着儿子,直到儿子的身影在暖阁门口消息,脚步远去,他才收回了目光,头向椅后仰过去,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不过很快的他就重新直起腰,脸色也变的凝重,对王承恩道:“叫周延儒和冯元飙来!”
  “是。”王承恩躬身。
  ……
  黄昏,两道圣旨从内阁发了出来。
  第一道,遣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出使辽东,和建虏商讨收敛辽东阵亡将士尸骨之事。副使为原兵部尚书袁可立之子,现户部郎中袁枢,调回京师,随马绍愉一起前往辽东。
  消息一出。群臣哗然。怎么的,是要假借收敛辽东阵亡将士尸骨,和建虏换俘,继而议和吗?
  第二道,是崇祯帝奖励抵御建虏入塞有功诸将,并在圣旨的最后写上了绝不和建虏议和的豪言。
  如果没有第二道,只有第一道,在御史言官都已经回京,特别是六科给事中有五科回京,清流们对“换俘”之事正议论纷纷之时,即便是有内阁票拟,内廷朱批,在群情激愤之下,给事中们也有可能会脑子一热,将圣旨给封驳回去。
  不过因为有第二道,给事中们一看,陛下并没有和建虏议和的意思,收敛辽东阵亡将士的遗骸,也是朝廷应做的事情。于是两道圣旨很顺利的就发了出去,只有一些明眼人知道,这两道圣旨一左一右,分明是两手策略,虽然圣旨说不议和,但并没有说不换俘,怕是用不了多久,洪承畴和祖大寿这两个狗贼就会归来了。
  ……
  坤宁宫。
  周后,张皇太后坐在上位,太子坐右边,定王坐左边,坤兴公主虽然有座位,但却不甘于被束缚,一直跑来跑去,每个人都是笑,尤其是张皇太后,几乎是笑个不停,张皇太后是天启的遗孀,虽然是皇太后,但岁数比周后大不了多少,为人和善,没有为天启诞下一个子嗣,一直都把周后的几个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太子出征,他对周后更关心前线的动态,若非大明祖制后宫不得干政,她说不得会派太监到兵部到蹲守,她好时时刻刻都能了解到太子的消息。
  现在太子归来,而且是携着击退建虏入塞的辉煌大胜,立下了那些三榜进士出身的督抚们都无法完成的功绩,张皇太后如何能不喜?
  张皇太后问起战事的经过,朱慈烺轻描淡写,尽量说的轻松,即便如此,也把张皇太后和周后吓的出了一身冷汗,坤兴兴奋,好奇的不停的询问,定王朱慈炯却兴致不高,一直都沉默,好像有什么心事。
  “太子哥哥,你答应我的那件事情,可不要忘记啊……”抽着空隙,坤兴小声冲朱慈烺说。
  朱慈烺知道她说的什么,看一眼满腹心事的弟弟朱慈炯,笑道:“放心,不会忘。”
  黄昏。当张皇后离开后,朱慈烺跪下来,很郑重其事的向周后提出,前线将士困难,父皇和母后也都在节俭,东宫也当为表率,勤俭节约,因此他打算遣散一些宫女,周后听罢大惊,这怎么可以?虽然每年宫中都会遣散一些宫女,但都是一些年老力衰,难以继续在宫中生存之人,东宫的宫女都是年轻,怎么可以遣散?
  朱慈烺眼含热泪,表情沉痛,连连说起前线将士的辛苦,甲胄不全,棉服没有的惨况,说的周后落了泪,终于同意他遣散一些宫女,不过数量控制在二十人之内,多了一个也不行。东宫女官和宫女将近二百人,二十人等于是十分之一,这已经是周后最大的容忍了。
  朱慈烺欣然同意。
  不要说二十人,就是十人也足够。
  遣散那一名叫“绿萝”的宫女,找地方安置,然后再找机会送入宫中,就算是圆了定王朱慈炯的心事,也实现了对坤兴的承诺。
  在朱慈烺跪求的同时,坤兴在一边偷笑,聪明如斯的她已经明白太子哥哥的用意了。
  ……
  酉时末(晚上七点)。紫禁城的宫门缓缓合上,朱慈烺在这之前离开皇宫,返回东宫。崇祯帝连发两道圣旨的消息,他已经知道了,欣慰之余却也有点担心,不是担心言官们死不甘休,而是担心马绍愉能不能胜任使者这个角色?马绍愉只是一个郎中,和朱慈烺理想中的侍郎差很大一截,一个郎中和一个侍郎到建虏沈阳的影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但没办法了,圣旨以下,他只能遵从。
  幸运的是,父皇听从了他的建议,起用了袁可立之子袁枢。就历史记载来说,袁枢不但对大明忠心耿耿,而且有一定能力,是一个可用之人,且当年其父袁可立在登莱巡抚的任上,就曾经有过精彩的离间之策,策反了努尔哈赤的姻婿刘爱塔,是辽东战争史上明朝诱降满清级别最高的将领。
第六百七十三章
粮食危机
  希望袁枢能有其父的风采,即便不能策反,只要能令沈阳的汉军旗将领有所动摇,就算是大功一件了。
  没有直接返回东宫,车轮辚辚,武襄左卫护卫着朱慈烺从十王街而过,继续向前。
  不同于往常,今晚京师的街道上灯笼点点,到处都有光亮,灯下的行人百姓也隐隐然透着些喜气,比起年初之时的死气沉沉,感觉好了很多——不止是因为快过年了,且明天就是小年,更因为建虏大军被太子殿下击退了,这一个年,不用提心吊胆了。
  朱慈烺微有欣慰,不过很快的,他脸色就凝重了起来。
  因为一个大问题正等着他。
  粮食。
  虽然是限人限量,但贫苦百姓实在是太多了,京惠商行每天都是人满为患,尤其是最近两天,每日清晨,不到开门时间,京惠粮行的两间门店就已经被堵的水泄不通,不说粮食,光是维持的人手就需要相当的数量,赵敬之紧急采取措施,从购粮的百姓中选出一些精壮年,以工代赈,允他们每日可以多购买一些粮米,以维持现场秩序。
  而相比于秩序,粮仓里的粮米渐渐减少,进入腊月之后,运河冰封,无法继续从南方运粮,才是赵敬之最担心的事情。
  一旦京惠商行没有了粮食可卖,愤怒的百姓说不定会有过激之举。
  赵敬之焦虑万分,不得不向太子求援,朱慈烺也深知事情的重大,在回京的路上,他最担心的并不是建虏去而复返,或者攻击密云长城,而是京惠粮行出乱子,一旦京惠粮行乱了,不但京师受损,就是河南的赈灾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觐见父皇,从自己紫禁城离开之后,他第一要务就是赶往京惠粮行。
  已经是夜晚,但京惠粮行前面的街道依然是人山人海,有粮行伙计敲着铜锣,大声吆喝,说今日卖粮已经结束,请百姓们明日再来,但却依然不能驱散排队的人群,很多没有买到粮食的老弱,哀求卖一点粮给他们,哭喊中,很多人都跪下了,京惠商行的伙计竭力劝阻,但扶起这个,却又倒下那个……
  “参见殿下~~”
  在京惠粮行对面街道的牌坊下,朱慈烺披着红色的大氅,负手站在街边,远望对面街道的百姓,脸上满是忧愁。赵敬之得到通知,急急赶到,向他见礼。两个多月没见,赵敬之又苍老了许多,须发更白,腰也驼了,虽然表情很平静,但不经意中,眼神深处却依然会闪过老来丧子的悲痛。
  朱慈烺心中满是歉意,双手扶起赵敬之,目视他的眼,诚诚道:“辛苦了……”
  赵敬之眼眶登时就红了:“臣……”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朱慈烺执着他的手,一边安慰,一边问起粮行的最新状况。
  听完赵敬之所讲,朱慈烺脸色更加凝重,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京惠粮行的余粮已经不足三日了,三日后没粮,京惠粮行就不得不关闭,届时,必然会有一场排山倒海的大风暴扑向京惠商行,他想要通过京惠商行竖立商业典范,稳定京师粮价的目标,就会遭遇重大挫折。更不用说,没有了京惠商行的搅局,其他粮商就会肆无忌惮,借着年前的几天,将粮价推向高点。在河南赈灾,山西地震,各地歉收的情况下,京师粮价的高涨会有相当的示范作用,北方地区的粮价,恐怕会有一波大涨幅,对于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穷苦百姓来说,粮价每上涨一成,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家破人亡。
  这是朱慈烺不能接受的。
  他必须稳住粮价。
  其实,对于平价卖粮,可能会遭到百姓疯枪,粮行难以支持的情况,赵敬之并非没有预料。当八月份,京惠粮行开张之时,他就提出这个忧虑,认为略低于市价可以,但不宜太低,不然各处百姓蜂拥而来,时间长了,粮行会支持不住。
  朱慈烺知道赵敬之所说是对的,不过赵敬之考虑的是商业和京惠商行的长久,但他考虑的是军国和百姓的生计,考虑不同,策略也不同,所以他坚持平价卖粮,甚至稍微亏一点也没有关系,为的就是抑制京师的粮价。
  赵敬之照做了。
  在太子的安排下,他和佛郎机人,红毛人做粮米生意,又接了两批郑芝龙从琉球买来的粮,这些粮食先到福建,再海运到天津。福建广东的海运之路更是一直没有停,将南方的粮米源源不断的运来,直到隆冬,天津近海冰冻才停下。赵敬之在京畿储备了大批粮食,就是为了防备年关初春可能会遇上的粮食危机,原本应该能支撑过的,但建虏入塞打乱了他的计划,很多京畿周边的百姓都逃进了京师,几天之间,京师就增加了三四十万的人口,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穷苦的百姓,买不起高价粮,京惠粮行的平价粮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也因为如此,京惠商行的余粮在这一月之内消耗巨大,很快就见了底。
  赵敬之焦急万分,不得不告知太子殿下。
  京畿地区的粮价和米市,本是顺天府,户部和内阁的责任,京惠商行一直平价放粮,对京畿地区民心的稳定,百姓的困苦,有莫大的帮助,当京惠商行遇上困难时,顺天府应该主动提供帮助,奈何大明的官僚体系到了明末,已经变得因循守旧且运转不灵了,很多官员都怕事,不敢做事,多做多错,不做不错,从最基层的县官一直到内阁的阁员,莫不如此。
  虽然顺天府尹周堪庚对京惠商行和太子的关系心知肚明,平常他对京惠商行也颇有照顾,但是面对京惠商行逐渐见底的粮仓,他却也无能无力。或者说,他明哲保身,不想为京惠商行担负太多的责任。
  如此,朱慈烺只能亲自来解决。
  “殿下也不用太过忧虑,从明日以后,晚开一个时辰,早收一个时辰,虽然是三天粮,臣以为,坚持五天不成问题,而五天之后就是腊月二十七,稍微一拖延,就到除夕了。”赵敬之道。
  “除夕以后呢?”朱慈烺脸色凝重:“更何况,开春之后才是一年之后最缺粮的时候,如果现在都顶不住,初春肯定是没有希望的。”
  赵敬之拱手道:“回殿下,臣已经联络京师的粮商,准备用一年十分利向他们借粮,不需要多,只需要能借到四万石,今年的危机就可以渡过。”
  “他们会同意吗?”朱慈烺问。
  “臣正在努力。”
  虽然京惠粮行的粮仓已经见底,但京师并非没有粮,其他粮商的粮仓基本都是满的,自从赵敬之这个外来者,杀入“粮界”之后,其他大小粮商的生意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也因此,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大小粮商都联合起来,想要将赵敬之这个“搅局者”置之于死地,不过经过小伯公李国祯之事,所有人都知道,赵敬之身后有一个巨大的靠山,那就是当今的东宫,未来的皇帝。从那时起,粮商们便受到了惊吓,偃旗息鼓,再不敢找赵敬之的麻烦了,粮米不过是一笔生意,犯不着为了几个铜钱惹怒东宫,以至于搭上自己的性命。
  虽然是不找京惠粮行的麻烦了,但并不表示他们不恨京惠粮行,更不表示他们会配合京惠商行的平价策略,眼见京惠粮行每日人山人海,就算有一座粮山,也迟早会被半空,大小粮商都是幸灾乐祸,恨不得京惠粮行明天就没有了粮食,百姓们一怒砸了京惠粮行,那么接下来,京师的粮价就是他们说了算了。
  因此,大小粮商根本不愿意搭理赵敬之,赵敬之虽然努力想要从他们手中借粮,但到现在一无所获——这些情况,萧汉俊在每三天一次的情报汇集中,清楚的报告给了朱慈烺,所以朱慈烺知道,赵敬之想要用个人的诚意打动京师的粮商,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京师粮商不敢和京惠商行硬抗,但隔岸观火,看京惠商行倒霉却是他们所有人的心愿,因此赵敬之根本不可能从他们手中借到粮。
  朱慈烺沉吟了一下,缓缓道:“借粮之事我来处理,明日卖粮的时间绝对不能缩减,要照常进行。至于粮食,最迟后天,一定会有粮米送到京惠粮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6/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